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下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说在战争诗中,除了厌战思乡之情外,还有少数激奋昂扬之作的话,《诗经》中的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谣役的愤慨厌倦了。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唐风·羽》第一章:肃肃羽,集于苞栩。王事靡藍,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悠悠苍天,葛其有所?由于“王事靡藍”,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耕作以奉养父母,怨恨之极而呼苍天,揭示出了繁重谣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经》中的战争谣役诗,不仅写战争和谣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谣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为悦已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黄昏时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六、周部族史诗。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徒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绵》写古公宣父率周部族再次由幽迁至岐(今陕西岐山县)之周原,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皇矣》先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21
21 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 想 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 好? 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 把 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 欢 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 体 现。 如果说在战争诗中,除了厌战思乡之情外,还有少数激奋昂扬之作的话,《诗 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了。无论是大夫为天子、 诸 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唐风·鸨 羽》 第一章: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 有所? 由于“王事靡盬”,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耕作以奉养父母,怨恨之极而 呼苍天,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 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 妇女由于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云: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地 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 不满。黄昏时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 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六、周部族史诗。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 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 三 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 或叙 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但 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 《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 武王的 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 献。《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徒到豳(今陕西彬县、 旬邑 一带),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绵》写古公亶父率周 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今陕西岐山县)之周原,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垄, 设 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皇矣》先写太王、 王 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 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 生
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因此,它们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如《生民》这样写后稷出生时的神奇经历:履帝迹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姜姬弃子的原因歧说很多。这种描写,使后稷的诞生,充满神话色彩和人类童年的纯真气质。他是感天而生,一出世就经受了种种磨难。后五章写后稷懂得耕作,栽培五谷,在农业上取得很大成就,又创立了祀典。全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周人始祖后稷一生的事迹,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其他祭祖颂歌,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第四课时这一课时,我们主要来阅读欣赏《诗经》中的经典作品《关睢》和《兼》。【解读】[1关睢:篇名。它是从诗篇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2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1063一前1057年)住东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统治东方诸侯。“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歌。《关睢》是一首情歌,写一个贵族男子爱上了一个采荐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结婚。【作品分析】1、结构:此诗依郑玄分为五章,每章四句。首章,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幽闲的好姑娘,她正是君子适宜的配偶。次章,以采荐为喻,采到如意的荐菜不容易,求得“窈窕淑女”也不容易,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追求她。三章,接着二章递进一层,求之既不可得,则更加深了对她的思念,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想她(“服”,怀也)。这思念是如此悠长,以致转反侧不能入睡了。四章、五章,复以采荐为喻,想象一旦求得她,则必以和美的音乐迎接她,使她高兴。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二个男子的痴情,中和平正中含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激情,代表了《诗经》的总体风格。2、主题:(1)《毛诗序》“后妃之德”说。日:“《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里所谓后妃指周文王妃太姒。《毛诗序》认为《关睢》的主题是颂美后妃之德,她见到窈窕淑女便癌思求,以配文王,毫不纵恣己色以求专宠。(2)申培《鲁诗故》“讽刺康后”说。日:“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3认为这首诗讽刺康后不遵礼法,以致康王晚起误了朝政。薛汉《韩诗章句》也认为诗人言关睢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于无人之处。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睢、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也。”毛、鲁、韩三家对此诗的解释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与王、妃有关,是一首关乎政治教化的作品。这种解释一直被承袭下来,唐孔颖达《毛诗正义》22
22 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 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 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因此,它们与后 世 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如《生民》这样写后稷出生时的神奇经历: 履帝迹 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姜嫄弃子的原因 歧说很多。这种描写,使后稷的诞生,充满神话色彩和人类童年的纯真气质。他 是感天而生,一出世就经受了种种磨难。后五章写后稷懂得耕作, 栽培五谷, 在农业上取得很大成就,又创立了祀典。全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周人始祖后稷一 生的事迹,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其他祭 祖颂歌, 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 教观念, 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 第四课时 这一课时,我们主要来阅读欣赏《诗经》中的经典作品《关雎》和《蒹葭》。 【解读】 [1 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 产生的。 [2 周南 :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 1063-前 1057 年)住东都洛邑(在今 河南省洛阳市),统治东方诸侯。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歌。《关雎》 是 一首情歌,写一个贵族男子爱上了一个采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 结婚。 【作品分析】 1、结构: 此诗依郑玄分为五章,每章四句。 首章,以雎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幽闲的好姑娘,她正是君子适宜的配偶。 次章,以采荇为喻,采到如意的荇菜不容易,求得“窈窕淑女”也不容易,不 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追求她。 三章,接着二章递进一层,求之既不可得,则更加深了对她的思念,不管醒 着还是睡着都在想她(“服”,怀也)。这思念是如此悠长,以致辗转反侧不能入 睡了。 四章、五章,复以采荇为喻,想象一旦求得她,则必以和美的音乐迎接她, 使她高兴。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中和平正中含 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激情,代表了《诗经》的总体风格。 2、主题: (1)《毛诗序》“后妃之德”说。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 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里所谓后妃指周文王妃太姒。《毛 诗序》认为《关雎》的主题是颂美后妃之德,她见到窈窕淑女便寤寐思求,以配 文王,毫不纵恣己色以求专宠。 (2)申培《鲁诗故》“讽刺康后”说。曰:“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 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认为这首诗讽刺康后不遵礼法,以致康王晚起误了朝 政。薛汉《韩诗章句》也认为“诗人言关雎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 隐蔽于无人之处。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 以刺时也。”毛、鲁、韩三家对此诗的解释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与王、妃有关, 是一首关乎政治教化的作品。这种解释一直被承袭下来,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固然是如此,宋朱熹的《诗集传》也是如此。(3)《诗集传》“歌颂文王夫妻恩爱”说。日:“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睢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睢鸠之情挚而有别也。"朱熹以淑女指文王之妃太姒,认为《关睢》是宫中之人颂美她和文王相与和乐而恭敬的关系,这与毛诗的讲法大同小异,仍然是一脉相承的。汉儒解诗有很大的病,他们主观地认为《诗经》都是为圣道王功而作,是先王用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所以对诗的解释多有穿凿附会之处,而且常常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牵扯,于是许多作品被曲解了。(4)闻一多情歌说。闻一多《风诗类钞》说:“女子采荐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余冠英《诗经选择》说:“河边一个采荐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苗条形象使他不忘,他整天地想;要是能热热闹闹地娶地到家,那是多好!”北大中文系所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也说:“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显然,这种解释比汉儒、宋儒的解释更切合实际。3、“君子”解(1)人君,汉儒的解释。(2)贵族男子。如果释为贵族男子,则此诗是一个公子哥在思念一个乡间姑娘,也未必妥贴。(3)有才德的人。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荀子劝学》:“故君子结于一也。”《礼记·曲礼》:“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我看《关睢》里的“君子”就是指这种人。那位“窈窕”的“淑女”是配得上一个“君子”的,而“君子”也正思念着这样的姑娘。娶这样的姑娘必须有隆重的仪式,弹奏琴瑟以表示亲爱(琴瑟友之),敲钟打鼓以使之欢乐(钟鼓乐之),岂能轻易就得到她呢?那么,“窈窕淑女”究竞是怎样的女子呢?《毛传》:“窈窕,幽闲也。"即幽雅闲静的意思。《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日窕。”秦晋与《周南》地理位置不合,《方言》著于汉代,“窈窕”又是联绵字,似不宜拆开解释,所以此说可以不取。4、淑女解《毛传》:“善也。”意思是说她是个好姑娘;“窈窕”形容她怎么个好法,她不是轻簿放荡之辈,她有高尚的品德。“淑女”配“君子”正相宜,所以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速(好的配偶)。”那么,这“淑女”是不是正在采择荐菜呢?我看诗的原意并非如此。这与《采葛》不同,《采葛》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明明用了一个“彼”字,指出是思念那个采葛的姑娘。在《关睢》里并没有类似的提示。我看,与其说采荐的是淑女,还不如说是那君子,或者说这只是一个比喻。我们不要忽略“参差”二字,“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样子。还不可忽略“左右”二字,“左右”有到处寻找的意思。那“流”字释为“求”,似乎暗示并不易得。那“采”字和“笔”字,都有择取的意味。采荐,是要从那些参差不齐的荐中采到那最好的荐;求女,是要从众女中求到那“窈窕淑女”。一般的女子是不值得为她“癌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诗一开头的两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关关”,《毛传》:“和声也。""睢鸠”,水鸟名,俗称鱼鹰,相传雌雄有固定23
23 固然是如此,宋朱熹的《诗集传》也是如此。 (3)《诗集传》“歌颂文王夫妻恩爱”说。曰:“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 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 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 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朱熹以淑女指文王之妃太姒, 认为《关雎》是宫中之人颂美她和文王相与和乐而恭敬的关系,这与毛诗的讲法 大同小异,仍然是一脉相承的。 汉儒解诗有很大的弊病,他们主观地认为《诗经》都是为圣道王功而作,是 先王用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所以对诗的解释多有 穿凿附会之处,而且常常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牵扯,于是许多作品被曲解了。 (4)闻一多情歌说。闻一多《风诗类钞》说:“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 悦之。”余冠英《诗经选择》说:“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 那‘左右采之’的苗条形象使他寤寐不忘,他整天地想;要是能热热闹闹地娶地到 家,那是多好!”北大中文系所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也说:“这是一首描写 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显然,这种解释比汉儒、宋儒的解释更切合实际。 3、“君子”解 (1)人君,汉儒的解释。 (2)贵族男子。如果释为贵族男子,则此诗是一个公子哥在思念一个乡间 姑娘,也未必妥贴。 (3)有才德的人。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 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子路》:“故君 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荀子·劝学》:“故君子结于一也。”《礼记·曲 礼》:“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我看《关雎》里的“君子”就 是指这种人。那位“窈窕”的“淑女”是配得上一个“君子”的,而“君子”也正思念着 这样的姑娘。娶这样的姑娘必须有隆重的仪式,弹奏琴瑟以表示亲爱(琴瑟友之), 敲钟打鼓以使之欢乐(钟鼓乐之),岂能轻易就得到她呢?那么,“窈窕淑女”究 竟是怎样的女子呢?《毛传》:“窈窕,幽闲也。”即幽雅闲静的意思。《方言》卷 二:“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曰窕。”秦晋与《周南》地理位置不合,《方言》 著于汉代,“窈窕”又是联绵字,似不宜拆开解释,所以此说可以不取。 4、淑女解 《毛传》:“善也。”意思是说她是个好姑娘;“窈窕”形容她怎么个好法,她 不是轻簿放荡之辈,她有高尚的品德。“淑女”配“君子”正相宜,所以说“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好的配偶)。” 那么,这“淑女”是不是正在采择荇菜呢?我看诗的原意并非如此。这与《采 葛》不同,《采葛》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明明用了一个“彼” 字,指出是思念那个采葛的姑娘。在《关雎》里并没有类似的提示。我看,与其 说采荇的是淑女,还不如说是那君子,或者说这只是一个比喻。我们不要忽略“参 差”二字,“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样子。还不可忽略“左右”二字,“左右”有到处寻找 的意思。那“流”字释为“求”,似乎暗示并不易得。那“采”字和“芼”字,都有择取 的意味。 采荇,是要从那些参差不齐的荇中采到那最好的荇;求女,是要从众女中求 到那“窈窕淑女”。一般的女子是不值得为她“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诗一开头的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水鸟名,俗称鱼鹰,相传雌雄有固定
的配偶。然则这里的“关关”就是雌雄求偶相和的鸣声了。这两句既有“比”的意思又有“兴”的意思,妙语天成,原是不待修饰的。兼莨[解读]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作品分析】1、体裁:我国最早一首朦胧诗。朦胧诗的三个特点:一是主题朦胧;二是景物朦胧;三是意境朦胧。主题朦胧:有人说是爱情诗;有人说是哲理诗,理想与现实之间、结果与期望之间的矛盾;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等。主题不确定。景物朦胧:从夜晚到凌晨的芦苇荡之景,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意境朦胧:朦胧的爱与朦胧的失落,一种难以表达的心绪。2、结构: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娜娜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主人公且行且望,苦苦追寻,望穿秋水,伊人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染主人公感情的持久绵长,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文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3、艺术手法(1)“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范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2)以时间、空间的推延与诗人情感的逐层加深相统一,特殊的时空转换来表现诗人内心的等待与无奈。白露从霜一一到晞一一再到已。时间的延长来表现诗人一直在苦苦等待;苍苍一一凄凄一一采采,空间的转换来写出天越来越亮,视觉效果越来越清晰,既符合生活经验,又付托内心的失望。当朦胧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美就渐渐在消失。(3)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远,就有距离,写出距离即美的美感效果。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第五课时这一课时,我们阅读欣赏《诗经》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的《氓》。【作品分析】1、结构: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结构图一:24
24 的配偶。然则这里的“关关”就是雌雄求偶相和的鸣声了。这两句既有“比”的意思, 又有“兴”的意思,妙语天成,原是不待修饰的。 蒹 葭 [解读] 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 感情。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作品分析】 1、体裁:我国最早一首朦胧诗。朦胧诗的三个特点:一是主题朦胧;二是 景物朦胧;三是意境朦胧。 主题朦胧:有人说是爱情诗;有人说是哲理诗,理想与现实之间、结果与期 望之间的矛盾;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等。主题不确定。 景物朦胧:从夜晚到凌晨的芦苇荡之景,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 出一种迷茫的境界。 意境朦胧:朦胧的爱与朦胧的失落,一种难以表达的心绪。 2、结构: 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 地上;主人公且行且望,苦苦追寻,望穿秋水,伊人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 人公感情的持久绵长,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 态。 3、艺术手法 (1) “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 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 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 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 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2)以时间、空间的推延与诗人情感的逐层加深相统一,特殊的时空转换 来表现诗人内心的等待与无奈。白露从霜——到晞——再到已。时间的延长来表 现诗人一直在苦苦等待;苍苍——凄凄——采采,空间的转换来写出天越来越亮, 视觉效果越来越清晰,既符合生活经验,又忖托内心的失望。当朦胧越来越清晰 的时候,美就渐渐在消失。 (3)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远,就有距离,写出距离即美 的美感效果。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 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 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 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 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 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 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第五课时 这一课时,我们阅读欣赏《诗经》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的《氓》。 【作品分析】 1、结构: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结构图一: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诚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嵯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周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射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為哉!”2、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作者顺着“恋爱一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勒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3、艺术分析(1)对比手法。《卫风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1)婚前婚后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婚后:“夙兴夜,靡有朝矣”。(2)爱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恋爱前:“不见复关,泣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静言思之,射自悼矣”,“于嵯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3)"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婚前:“氓之蛋蛋”,“来即我谋”,“信誓旦旦”。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2)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典型情节:“氓之蛋盅,抱布贸丝”一“乘彼境垣,以望复关”一“自我尔,三岁食贫”一→“言既遂,至于暴矣”“反是不思,亦已爲哉!”情感特征:所遇非人的悲愤与义无反顾的决绝。(3)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一一婚变一决绝的过程;“氓之蛋蛋,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养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理下伏笔并构成对比。“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25
25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 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 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作者顺着“恋爱——婚 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 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 愿望。 3、艺术分析 (1)对比手法。《卫风·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 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⑴婚前婚后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⑵爱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 恋爱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 说也”。 ⑶“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来即我谋”,“信誓旦旦”。 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2)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典型情节:“氓之蚩 蚩,抱布贸丝”→“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情感特征:所遇非人的悲愤与义无反顾的决绝。 (3)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 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 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 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 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 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