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部。五、产生的时代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三颂”最早,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国风中,翻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公时,都是颂美鲁公之作,《泮水》、《宫》体裁近乎雅诗,《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六、《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诗经》实包括了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的乐歌。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了宴飨中的乐歌等。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以吴公子季札入鲁观乐为据)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基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七、《诗经》的分类《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风》诗共有160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诗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他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时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八、用诗和传诗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实例(举《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秦穆公和重耳赋诗的例16
16 国大部。 五、产生的时代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至前 6 世纪)约五百年间。“三颂”最早,商颂 5 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国风 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 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 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 31 篇是西周的 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 74 篇,除少数篇目 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周颂 31 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 颂 4 篇,产生 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 体裁近乎雅诗, 《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 六、《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诗经》实包括了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 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的乐歌。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 响的“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 和编定的一些消息。周代 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 的。《诗经》中当不乏这 类作品。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 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 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 集来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 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 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 存下来的宗教了宴 飨中的乐歌等。 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 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以吴公子季札入鲁观乐为据) 孔 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 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 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 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 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 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七、《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 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风》诗共有 160 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诗共 105 篇, 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他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 周时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 祭祀的乐歌。共 40 篇。 八、用诗和传诗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 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大量记 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实例(举《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秦穆公和重耳赋诗的例
子)。在诸子百家著述中引诗也屡见不鲜(举《孟子齐普文之事章》中齐宣王引《诗经》的“他人有心,予付度之”等例)。孔子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曾以“诗”教授学生,并对学“诗”的重要性和社会功用有独到的见解:《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所谓“兴”,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观”,观察、认识;“群”,聚集,犹现在所说的“团结”、凝聚;“怨”,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强调《诗》的实用价值。《诗》遭秦火之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代有齐(齐人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三家诗”后先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毛诗传笔》,唐孔颖达作《毛诗传笔》作蔬为《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篓通释》,清陈免《诗毛氏传疏》等都是《诗经》研究的权威读本。九、关于《毛诗》和《毛诗序》相传荀子《诗》学承自孔子弟子子夏,毛亨承自苟子,毛亨在西汉初年开门授徒,著《诗故训传》,后简称《毛诗》,传于赵人毛长。东汉流传的《毛诗》,在305篇题目下面,各有一段类似题解式的简略文字,简述诗的题旨、背景与作者,称作《诗序》,《诗序》又有“大序”、“小序”之分。“大序”是列在《关睢》题解中总论全经的一大段文字,是一篇价值很高的文学理论文献。“小序”即列在每篇诗题下的文字。关于《毛诗序》的作者,众说纷绘,研究者多认为“大序”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作,“小序”是子夏、毛公所作。第二课时第二节《诗经》的内容《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婚姻爱情诗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17
17 子)。在诸子百家著述中引诗也屡见不鲜(举《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中齐宣王 引《诗经》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等例)。孔子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曾以“诗” 教授学生,并对学“诗”的重要性和社会功用有独到的见解: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所谓“兴”,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观”,观察、认识;“群”, 聚集,犹现在所说的“团结”、凝聚;“怨”,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 强调《诗》的实用价值。 《诗》遭秦火之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代有齐 (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 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 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 称为“古文诗”。“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 《毛诗》代之而兴,“三家诗”后先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 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作《毛诗传笺》作疏为《毛诗 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 传疏》等都是《诗经》研究的权威读本。 九、关于《毛诗》和《毛诗序》 相传荀子《诗》学承自孔子弟子子夏,毛亨承自荀子,毛亨在西汉初年开门 授徒,著《诗故训传》,后简称《毛诗》,传于赵人毛苌。东汉流传的《毛诗》, 在 305 篇题目下面,各有一段类似题解式的简略文字,简述诗的题旨、背景与作 者,称作《诗序》,《诗序》又有“大序”、“小序”之分。“大序”是列在《关 雎》题解中总论全经的一大段文字,是一篇价值很高的文学理论文献。“小序” 即列在每篇诗题下的文字。关于《毛诗序》的作者,众说纷纭,研究者多认为“大 序”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作,“小序”是子夏、毛公所作。 第二课时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 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婚姻爱情诗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 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 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
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诗经》中的情诗,从单相思至初恋、热恋、成婚或分手,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写单相思的《周南·关睢》,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未二章,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又如写热恋中情人的约会。如《邯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踊。静女其变,始我彤管。彤管有炜,说峰女美。自牧归美,淘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始。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律。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黄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郑风·子》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排個,“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这种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在《郑风·出其东门》中,则由男子直接说出: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衣纂巾,聊乐我员。尽管在东门之外,有众多的美女,诗人却并不动心,想到的仍是自己已所爱的那个素衣女子。正是由于《诗经》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如此热烈执著,因而一旦爱情遇到挫折,就感到特别痛苦。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了。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彼两,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天》,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而《郑风·女日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在婚姻生活方面,《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邯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葛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另一类则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不平。《卫风氓》和《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谷风》中那位妇女初来夫家时,家境贫困,经过辛勤劳18
18 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诗经》中的情诗,从单相思至初恋、热恋、成婚或分手,广泛反映了那个 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写单相思 的《周南·关睢》,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 的痛苦心情。末二章,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又如写热恋中情人的约会。如 《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 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 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郑风·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 念, 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躇徘徊,“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这种对爱情的执著专一, 在 《郑风·出其东门》中,则由男子直接说出: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尽管在东门之外,有众多的美女,诗人却并不动心,想到的仍是自己所爱的 那个素衣女子。 正是由于《诗经》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如此热烈执著,因而一旦爱情遇到挫 折,就感到特别痛苦。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 教的压制束缚,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齐 风·南山》)了。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鄘 风·柏舟》 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髧彼两髦,实维 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 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 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 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 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 如《周南·桃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 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 夫妻 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 尊 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 在婚姻生活方面,《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 为数不少。《邶风·绿衣》 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 中煎熬。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 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另一类则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 平。《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 经》弃妇诗的代表作。《谷风》 中那位妇女初来夫家时,家境贫困,经过辛勤劳
作,逐渐富裕起来,而其丈夫却变了心,另有所娶,竞将其赶走。《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二、颂歌和怨刺诗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其中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出自公卿列士和乐工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有的颂扬文王之德。在《雅》诗和《国风》中,与颂歌异调的,是怨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毛诗序》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汉书·礼乐志》也说:“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如揭露和嘲讽统治者丑恶行径的《新台》:新台有,新台倒影好鲜明,河水澜溺,河水洋洋流不停。燕婉之求,本想嫁个美少年。遵除不鲜。不料嫁了癫蛤蟆。这首诗是卫国人讽刺卫宣公荒淫乱伦而作。卫宣公曾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子名俗。俗长大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子是个大美人,卫宣公便改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已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人对宣公的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挖苦他。三、农事诗《翻风七月》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团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这首诗就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七月》全诗8章,首章总写农业社会的两大主题:织与耕,即衣与食。前半写“衣之始”,后半写“食之始”(朱熹语);2一5章承写衣,68章承写食,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首创“四季歌”的形式。在叙事中写景、抒情。通过诗人的娓娓动听的叙述,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四、感伤诗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王风·离》:19
19 作,逐渐富裕起来,而其丈夫却 变了心,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 《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 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 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情 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 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 表现出刚强自爱、 果断坚决的性格。 二、颂歌和怨刺诗 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其 中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出自公卿列士和乐工之手,在《颂》诗中保 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有的颂扬文王之德。在《雅》 诗和《国风》中,与颂歌异调的,是怨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毛 诗序》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 雅’作矣。”《汉书·礼乐志》也说:“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这些话在一定程度 上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如揭露和嘲讽统治者丑恶行径的 《新台》: 新台有泚, 新台倒影好鲜明, 河水瀰瀰, 河水洋洋流不停。 燕婉之求, 本想嫁个美少年。 籧篨不鲜。 不料嫁了癞蛤蟆。 这首诗是卫国人讽刺卫宣公荒淫乱伦而作。卫宣公曾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 子名伋。伋长大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子是个大美人,卫宣公便改 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己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 人对宣公的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挖苦他。 三、农事诗 《豳风·七月》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 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这首诗就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 农业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 画。《七月》全诗 8 章,首章总写农业社会的两大主题:织与耕,即衣与食。前 半写“衣之始”,后半写“食之始”(朱熹语);2—5 章承写衣,6—8 章承写食,在 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首创 “四季歌”的形式。在叙事中写景、抒情。通过诗人的娓娓动听的叙述,真实的再 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 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四、感伤诗 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王风·黍离》:
彼泰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首诗写一位东周大夫的故国之思。长于心理描写。全诗用赋的手法,直赋胸臆,写主人公看到过去曾经是繁华的都市现在是一片满目的荒凉与破败而内心极度忧伤的情状。开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即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枪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那种“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以及呼天喊地的神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第三课时这一课时,我们继续讲授《诗经》的内容。五、战争诗《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芭》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江汉》是写宣王命召虎领兵讨伐淮夷,很快平定了淮夷,班师回朝。宣王册命召虎,赏赐他土地、圭、租等,召虎乃作召公盆,铭记其事。《常武》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如第七章写王师行进迅猛异常,势不可挡,用一连串的比喻,将王师的声威、气概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又如《小雅·六月》写尹吉甫奉宣王之命,北伐犹并取得胜利的事迹。另外,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同仇敌汽,共御外悔,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诗经》中这类完全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如《小雅·采》写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他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曾北伐犹扬威,荆蛮因此闻风丧胆,皆来请服。《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織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犹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織犹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债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戌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如末章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昔日离家时的依依借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凄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采薇》还是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翻风·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20
20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写一位东周大夫的故国之思。长于心理描写。全诗用赋的手法,直赋 胸臆,写主人公看到过去曾经是繁华的都市现在是一片满目的荒凉与破败而内心 极度忧伤的情状。开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即 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怆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那种“中心摇摇”、“中心如 醉”、“中心如噎”以及呼天喊地的神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后世据《诗序》 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 第三课时 这一课时,我们继续讲授《诗经》的内容。 五、战争诗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 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 月》、 《采芑》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江汉》是写宣王命召虎领 兵讨伐 淮夷,很快平定了淮夷,班师回朝。宣王册命召虎,赏赐他土地、圭瓚、 秬鬯 等,召虎乃作召公簋,铭记其事。《常武》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 颂了王师的威力。如第七章写王师行进迅猛异常,势不可挡,用一连串的比 喻, 将王师的声威、气概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又如《小雅·六月》写尹吉甫奉宣 王之命,北伐玁狁并取得胜利的事迹。另外,秦风中的《小戎》、《无衣》 等, 也是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诗经》中这类 完全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 现军威声势,如《小雅·采芑》写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 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他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曾北伐玁狁 扬威,荆蛮因此闻风丧胆,皆来请服。《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 军事力 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 教化, 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 同的 风格。 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 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 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玁狁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 征。 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 诗人对 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 戌不 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如末章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 悲,莫知我哀。 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凄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 说《采薇》还是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豳风·东山》反映 的 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 象 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 民 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 田 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