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 洲地区的安全由欧洲的法、德等大国负责,东亚和南亚則交给中、日。 为了实现他所提出的这种战略,库普乾指出,“美国大战略的重点应 该是促进欧洲和东亚的一体化”。④ 与库普乾的观点完全不同,沃尔福思则主张,美国应该继续采取 全球于预(engagement)战略。“国际体系的结构已经由两极转变为单 极,但是美国的大战略并没有因此发生转变”。虽然由于全球权力前 所未有地集中在美国的手中,美国的干预战略在单极秩序中受到了一 些国家的指责,但是,国际权力分配结构并未对美国的干预战略构成 多少限制,反而提出了美国需要干预的许多要求。首先,美国继续实 行干预的大战骆不会引起制衡。“权力的分布与所处的地理位置表 明,其他大国在进行具体的战略选择时,周边环境的需求会大大超过 在体系中对美国权力的不满”。其次,美国的干预战略会促进大国之 间的合作。现实主义认为,合作取决于权力,目前的国际合作制度是 美国霸权的结果。“制度的力量反映了设立它们的国家的实力”。尽 管美国利用其他国家在安全上对自己的依赖,在诈多问题土实行了有 利于自己利益的合作解决办法,维护自己的优势,但是,美国利用自己 权所建立的国际制度会为其他国家提供好处,促进国际合作。再 次,美国的于预战略可以消除其他大国之闻的相互竞争和制衡。欧亚 大国之间没有发生竞争性制衡,就是美国干预略的结果,特别是在 亚洲,如果美国从该地区撤走,该地区可能就会再次出现竞争性制衡。 斯蒂芬·沃尔特与约翰·伊肯伯里虽然以不同的理论为出发点, 一个是从现实主义理论出发,一个是从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出发,但他 们却不谋而合,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认为美国要维护自己在国际体系 中的葫权地位,必须采取自我克制的对外战略。不过,沃尔特是基于 自己对均势理论进行的修正面提出威胁均衡理论的。他认为,如果美 国动用武力时能够忍耐克制,尽可能降低自己对其他国家的威胁,充 分利用自己的软权力优势,美国就会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维护美国 霸权的正当性。而伊肯伯里则认为,美国采取自我克制战略逻辑,不 仅源于美国霸权的自由主义特征,而且源于二战后所形成的国际制度 对美国蒴权的约束性。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伊肯伯里指,二 战所建立的国际制度对美国权力起到了约束作用,制度降低了权力的 ①参见本书查尔斯·库普乾:《掏空的霸权还是稳定的多极世界?》,第98页
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 回报。美国之所以愿意克制和约束自己的权力,是为了维护自已在国 际秩序中的地位,降低维护秩序的成本,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简丽 言之,美国为其合作伙伴提供安全保证以及获得美国市场、技术和供 给的机会;作为回报,其他国家在外交、经济和后勤方面为美国提供支 持。也就是说,美国的伙伴国同意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并留在美国主 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作为回报,美国需要开放自己并向合作伙 伴提供保证,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化的合作伙伴联盟,加强这种稳定关 系。 约瑟夫·约菲分析了19世纪英国和俾斯麦时期德国的历史经 验,他指出,目前美国采取英国式的孤立主义战略是行不通的,伸斯麦 式的轴辐大战略(The Grand Strategy of Hubs and Spokes)应该是美国 更好的选择。“轮轴是华盛顿,轮辐是西欧加上北约在东欧的新成 员、日本、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东。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印度也已经成 为该体系的候选成员。即使它们都与美国对立,‘轮辐'与·轮轴'之 间的关系也要比‘轮辐'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另外,托马斯·里斯从建构主义的安全共同体理论出发提出,虽 然美国依靠自己葫权所采取的恃强凌弱或单边主义行为会被自己的 伙伴国指责为违反规范和规则,受到严厉的批评,但是,由于“目前欧 洲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精英己经在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中社会化 了”,“美欧稳定、坚实的关系足以克服跨大西洋神突的意识日益明 显”,美国可以“利用安全共同体的规范影响共同体的成员国”。而 且,“如果美国依靠‘软权力’、说服和寻求共识(census-seeking)的手 段,采取多边主义和合作的外交政策风格,美国仍然可以在安全共同 体内部发挥重要的影响”。② 有关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讨论至今尚无定论,这场争论也许还会 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然而,从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来看,全球干 预战略似乎占了上风。除此之外,中国应当特别关注约瑟夫·约菲提 出的轴辐大战略是否会成为美国的对外战略。小布什政府如强美日、 美印关系的政策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随着中国实力的稳步发展,中 国在国际上和本地区的影响逐渐提高,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中 ①参见本书约瑟夫·约非:《对历史与理论的挑战》,第64页。 ②参见本书托马斯·望斯:《自由安全共同体中的美国权力》,第281页
译序 国的发展疑虑重重。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断言美国会对中国的发展 采取全面遏制的战略,但美国翔强美日、美印关系的做法不能不令我 们怀疑其是否存有利用日本和印度牵制中国的战略意图。 在译作杀青之际,我不禁想起在自己英语学习和翻译实践中获益 良多的两位老师一一周基堃和黎国彬先生。两位先生分别在我2002 至2003年赴美学习之前和之后相继驾鹄仙去,对他们的怀念常常在 我心头泛起。我不是他们程门立雪的弟子,但他们的治学境界和学术 功底让我充满了敬意,也使我产生了对学问的敬要,他们成为了我在 治学道路上追求的目标,虽然我深知自己只是心向往之而实不能至。 十儿年前,我来到南开园就学,选修了黎国彬先生讲授的专业英 语课程。黎先生是一位清瘦的老人,衣着朴实,精神是铄,说话声音不 高却异常简洁清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 的点评,他把英文原文抄写在黑板中间,将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的 译文抄在两侧,从诗句的节奏、韵律和措辞逐一点评,指出这几位译者 译文的妙处和缺陷,然后将自己的译文写在黑板的空白处,他的译文 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风格没有一处不与英文原文契合得恰到好处。 黎先生几乎每次都给我们留有翻译作业,到下次上课的时候,我们总 能拿到经过他认真修改的作业。我仍然记得黎先生在自己作业上的 每一处改动,无论是添一个词、省一个字,还是词序的调整,都使自已 的泽文增色不少,读起来显得更加通畅。那个学期是我在语言学习上 获益最多的一个时期。后来,我留校任教后又有机会与黎先生见过几 次面,每次见面我自然不会放过向黎先生请教的机会。黎先生叮嘱 我,翻译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周先生与黎先生年龄相近,他们生前是好友。读书期间,我跟师 兄们一起去周先生家拜访。后来,我又陆续独自拜访过周先生几次。 周先生十分健谈,说话声音宏亮,虽然年事已高,但思维依然十分敏 捷。每次去看望周先生,他总会问及最近读了什么好书,然后他又会 把自己最近读的好文章、好书推荐给我。周先生虽不常出门,信息却 很灵通,每次与他交谈总有很大的收获。周先生一生著述不多,多为 译作,他主持翻译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成长》被认为是我国美国史领 域最好的译作。当得知我在做些翻译工作时,他将自己翻译的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学术著作《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赠我阅
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 读,并将自已从事翻译工作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我。他把自已的翻译 经验概括为四个字:“得意”“忘形”。所谓“得意”就是要准确、全面 地理解原文,这是翻译的根本:所谓“忘形”就是译文不要拘泥于原文 的句子结构,译文要符合被译成文字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只有这 样,译文才会流畅,让读者阅读时不感到费劲。周先生所说的“忘形” 并非是指译文可以信马由缰,而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具 可读性。在我从事翻译工作的过程中,周先生的这四字经验对我的帮 助很大,当遇到长句、难句时,这四个字总能让我跳出原文的束缚,帮 我化解自己遇到的个又…个难题。 周先生和黎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文字修养,我辈实在是望尘莫及, 自己恐柏只能望祥兴叹。他们把翻译当成学问,他们对待学问严肃认 真的态度,不能不令我对学问产生敞畏感,对他们肃然起敬。谨借此 机会以这短短的文字表达我对他们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在译作付梓之际,我谨向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门洪华 博土表示感谢。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与门博士经常性的探讨加深了我 对本书的理解,一些术语的译法受益于同门博士的讨论。另外,还要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耿协蜂博士,他通读了全部译文,提出许多中 肯的意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不少心血。不过,由于译者学识有限, 功力不逮,译文粗疏浅陋、错谬失当之处在所难免,尚望学界同仁和广 大读者批评指正。 韩召颗 2005年6月上日
日录 译序 (1) 导 论…… 约輸·伊肯怕里(1) 均势与霸权 (7) 单极世界的持久性…………………… (11) 单极世界的管理…… (15) 单极世界的制度和意识形态 (19) 结论………,(23) 第一部分单极世界的特久性 第一章冷战后的结构现实主义……… 肯尼思·沃尔兹(29) 民主与和平………… (31) 相互依赖的脆弱影响… (39) 国际制度的有限作用…………… (44) 均势:不是今天而是明天…… (53) 结论…小… (67) 第二章掏空的雨权还是稳定的多极世界 查尔斯·库普乾(70) 多极世界再次出现的原因…………(71) 国际主义的根源:威胁还是机会…………(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