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圈无敌:均势的未来 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优势,但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美国利益所系, 美国的国际行为已不同于传统强国。过去,制衡世界强国的联盟之所 以能够迅速地形成,是因为扩张和战争是世界强国的本性。约非认 为,“美国令人懊恼、专横跋扈,但它不侵占他国。美国总想对别人发 号施令,自己却恣意妄为,但是,美国不会为了领土和荣誉发动战 争”。④约菲指出,美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后农业时代“以信息 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已经摆脱了利润与(领土)占领之间的关系”, “侵略已经不再像在以往的时代那样有利可图”。②在软权力方面,美 国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与它相比。“这种软 权力(向外辐射的文化与具有吸引力的市场)靠的是吸力(pu)面不 是推力(push);靠的是自愿接受(acceptance),而不是强迫接受(impo- ston)。它也不是依靠以多胜少”。③这说明国际政治中权力的本质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于霸权地位的美国虽然是一头巨兽,但它是 “温颧的大象”面不是“好斗的暴龙”。美国新权的这一特点大大降低 了它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性,其他大国在没有受到战略威胁的前提下, 雄以结成传统的安全同盟共同制衡美国。 约翰·伊肯伯里从自由制度主义角度解释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 序在冷战后得以继续存在的原因。伊肯伯里认为,这种秩序之所以能 够持续下去,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1)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确立起来的,是一种基于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 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以及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由安全同盟、开放的 市场、多边制度等组或的,多层次的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在冷战 时期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对抗苏联权力利共产主义的扩张,一是消 除西方国家内部权力不平衡可能引发的对抗。(2)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所逐渐确立起来的国际制度对美国的权力起到了约束作用,制度降 低了权力所带来的回报。美国之所以不得不克制和约束自己的权力, 成为制度的建设者,是因为美国为了维护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降低维护秩序的成本,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美国只有让世界上的其 他国家对其权力感到放心,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才会同意生活在美国体 ①‘参见本书约瑟夫·约菲:《对历史与理论的挑战》,第169页。 ②同.上,第169一70页。 ③同上,第170页
译序 系之中。地就是说,美国为其合作伙伴提供安全保证以及获得美国市 场、技术和供给的机会;作为回报,其他国家就在外交、经济和后勤方 面为美国提供支持。反过来,美国的伙伴国同意接受美国领导地位并 留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作为回报,美国需要开放自己 并向合作伙伴提供保证,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化的合作伙伴联盟,排强 这种关系的稳定性。(3)美国政治制度的开放性与权力的分散性使 美国葫权具有透明性,其他国家在美国霸权秩序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 出自己的“声音”,保证了美国接受制度化政治秩序的约束,减少了美 国突然改变政策可能会带来的意外,缓解了合作伙伴的疑虑。因此, 伊肯伯里认为,美国是一个“不情愿的霸权国家”,美国倡导的战后秩 序是一种“自由薪权秩序”(iberal hegemony)。(4)以美国为主导的 西方国际秩序已经制度化,以美国霸权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国际制度 回报增加,成为依赖性路径(path dependent)。如果美国霸权秩序的 基本结构发生重大转变,该秩序参与者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也就是 说,虽然其他国家不满美国主导的霸权秩序,但是,建立新制度所需要 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维护现存秩序的成本。即使有些国家想挑战美 国主导的霸权秩序,但它们很难取得成功,而且,目前的国际秩序深深 根植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麵果国际秩序发生 转变,它们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付出高昂的代价,因而,它们更愿意维 护现存的国际秩序。伊肯伯里指出,就此而言,美国霸权主导的国际 秩序是稳定的、有生命力的。 约翰·欧文则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霸权为什么没有受 到有力的制衡。欧文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同,儿乎所有的人都 属于一定的政治群体,国家是最为强大的政治群体:除了对自己国家 的认同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精英必然属于一-定 意识形态的政治群体;相同的意识形态常常会在不同的国家同时存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拥有相同意识形态的人们会将自己视为某个 跨国意识形态群体(transnational ideological group)的组成部分。欧文 认为,在“安全与意识形态威胁对其国家利益认识的影响维持不变” 的前提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精英会努力加强与 自已意识形态认同一致的国家的同盟关系。欧文认为,由于美国在第 次世界大战后不遗余力地鼓畅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特别是 日本和德国等战败国的民主化进程,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精英
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 在这些国家中占绝对统治地位,西方国家对自由主义的认同使它们认 识到“美国的意愿就是它们的意愿”。“世界上的自由主义精英并不 认为美国的权力会对他们对自己社会秩序的认识造成任何威胁”。① 这些自由主义者认为,“将十分珍贵的资源用于形成世界权力均势没 有任何意义”。②所以,虽然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际体系中处于葫权 地位但是,包括德国和相本在内的西方自由主义国家没有理由制衡 美国。反过来,美国也以相对友好的方式对待这些与自已相同的自由 主义国家,因此,在这些西方国家的眼中,美国是一个慈善的超级大 国。至于俄罗斯和中国,欧文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这两个国家确 实想要对抗美国,或者说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但是,它们的力量和影响 力在国际上仍然十分有限。所以,欧文得出一个结论:“国际均势之 所以没有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国家反对自由主义者太少, 无助于形成这样的均势。”③ 托马斯·里斯与欧文的观点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不同的是,欧 文认为,美国一直积极推动自由主义制度,努力扩大和维护美国在欧 洲和亚洲的影响,美国是慈善的霸权国家,自由主义规范程制度的发 展是由美国葫权所决定的,而里斯则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指出,自由主 义规范和制度的发展是由安全共同体所决定的。里斯认为,安全共同 体的形成是由三个因素所决定的:集体认同与共同的价值观念;各国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调节社会秩序的国际治理结 构。这三个因素互为补充,解释了当前为什么安全共同体中大国之间 能够和平相处。里斯在“民主和平论”的基础经过进一步的分析证 明,集体认同与制度性约束共同防北了民主安全共同体卷人不必要的 战争。④自由民主国家之间频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互动关系珈强了 它们的相互依赖,促进了自由安全共同体的建设;而这反过来又会加 强自由民主国家的集体认同。不过,里斯明确认识到,“以正常性与 经常性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未必产生更加密切的合作,它也会 ①参见本书约输·款文:《跨国自由主义与美国的主导地位》,第256页。 ②祠上。 ③同上,第257页。 David Lake,"Powerful Pacifists:Democratic States and War,American Political Sci- ence Review20,no.1(1992):24-37,转引自本书托马斯·里斯:《自由安全共同体中的美 国权力》,第270页
一…序 引发冲突”。①有关经济相互依赖的研究也表明,相互依赖关系实际 上有可能会增加而不是减少社会之间的冲突。因此,里斯借鉴新自由 制度主义理论指出,要克服由于相互依赖增加而造成的贸易冲突,需 要进行国际合作和机制建设(regime-building)。②“虽然不同国家和杜 会之间的经常性交往会产生更多的争端,但是,它们可以增加相互之 间的信任,并通过国际制度和机制和平解决这些冲突”。③里斯认为: “虽然共同体中这三介因素每个的作用差别很大并在某些领域可能 会与其他因案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它们有助于成员国对彼 此的和平变化作出可靠的预测,摆脱‘均势’(balance-of-power)世 界。”④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虽然本书作者们对于冷战后为什么美 国勇权受到制衡的问题提出了逾然不同的解释,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 的,即分别从各自的理论出发阐述了美国葫权的特点。固然有人强调 美国葫权的特殊性是想为美国葫权寻找其正当性,但是,了解美国霸 权的特征有助于我]客观地认识当今国际政治现实,承认美国霸权的 特点并不等于我们支持和赞成美国不顾国际准则和规范、恃强凌弱、 独行其事的做法。拎战结束后,美国权凸现,这对于国际社会和世 界上的许多国家来说都是个严峻的挑战。要在以美国弱权为主导 的国际秩序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接受这种挑战,并加强对美国孬权 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可喜的是,我国学者对此已经有了自已清醒的认 识:“美国的实力来源于诸多方面,美国葫权是一种精致的霸权,其中 包含着强大的·罗织能力’。如果没有战略上的失误,美国在可预见 的将来仍将保持其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的单极时代可能会持续 下去。当然,美国的实力强大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或可能为所欲为。可 以说,美国有战略上的极大优势,也存在战略上的劣势;美国战略谋划 有其深远、精当之处,也存在战略盲点。”③ ①参见本书托马斯·里斯:《自由安全共同体中的美国权力》,第22页。 2Robert O.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Colo.West- ew,1989).转引自本书托马斯·里斯:《自由安全共同体中的美国权力》,P.272. ③参见本书托马斯·里斯:《自由安全共同体中的美国权力》,第272页。 ④同上,第274页。 ⑤门洪华著:《将建中国大战略的摇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 三、美国大战略 有关冷战后单极世界秩序与美国病权的争论,不仪有着重要的理 论意义,而且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来说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冷战结束后,美国决策者和学术界对于美国应该如何进行战略调 整、采取何种大战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①本书的作者们基于对单 极世界秩序和美国霸权的不同诠释,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美国大战略。 查尔斯·库普乾在分析促使国际体系发生变化的力量时,将战略 选择与美国的特殊牲结合起来。他认为,虽然目前美国的国际主义已 经达到顶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美国国内强烈的国际主义要求 会逐渐衰落。因为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势均力敌的对手消失,美国作 为世界上惟一的霸权国家会成为一个维护形状的国家,而随着对国际 秩序的威胁变得越来越小,维护现状国家也就越来越不愿意承扭繁重 的国际责任,越来越不愿意担负或承担代价高昂的对外义务。在此分 析的基础上,库普乾提出了新孤立主义战略。“美国大战略的最终设 想是建立一个由北美、欧洲和东亚主要大国组成的、负责协调各国行 动的理事会。这些主要大国共同管理各自地区内部的发展,并调解它 们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地区性的中心还可以逐步将发展中 国家融人全球贸易、信息和价值观念的流动之中。强大而活跃的地区 性中心,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和文化上的原因,它们通常会最为主动地 促进它们周边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因此,北美可能会关注拉美地区, 欧洲会关注俄罗斯、中东和非洲,东亚会关注南亚和东南亚”。⑧也就 是说,美国未来关注的重点是国内和拉美地区的安全,欧洲、中东和非 ①参见Barry R.Posen and Andrew L.Ro8s,“Competing Visions for U,S.Grand Strate- gy,"International Security 21,nv.3 (Winter 1996/97):5-53;Robert Art,"Geopolitics Upda- ted:The Strategy of Selective Engagement,"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no.3 (Winter 1998/99): 79--113;Christopher Layne,"From Preponderance to Offshore Balancing:American's Future Grand Strategy,”International Security22,no.1(Summer上997):86一i24;1ayne,“Rethin- ki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World Policy Journal 15,no.2 Summer 1998):8-28;Eu- gene Gholz,Daryl G.Press,and Harvey M.Sapolsky,"Come Home,America:A Strategy of Restraint in the Face of Temptation,"International Security 21,no.4 (Spring 1997):5-48; and Charles A.Kupchan,Life after Pax Americana,"World Policy Journal 16,no.3 (Fall 1999):20一27,另参见门洪华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第338一344页。 ②参见本书查尔斯·库普乾:《掏空的菊权还是稳定的多极世界?》,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