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序 年605.47 4000 3500 3000 赢2003年 2500 ■2004年 2000 是500 1000 621.64647.87 500 303.52351.35405.98415.51 09.8937.17 230.5255.78 题 袋 美国 俄罗斯 英国 法国 日本 中国 图12003年,2004年部分国款国防开支比较{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图表3)2003年、2004年部分国 家国防费比较。 国国防研发经费古了美国政府研发开支增长中的主要部分,美国国防 部的基础研究项目的研发经费将增长约8%。当然,美国的私营工业 仍然是研发的主要投资者,近4年这部分资金增长平缓,2005年的增 长率预计为近2%。① 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软权力方面,美国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与美国相比,从麦当劳到微软,从好莱坞到哈佛。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票房收人在全球名列前茅。在欧洲的电视和广播 节目中,除非有规定要在黄金时段播出本土节目外,其他多为好莱坞 的电影或美国的音乐节目。正如约瑟夫·约菲所指出的,世界上“所 有的电影制片厂联合起来也无法打破好莱坞的垄断,因为如果规模重 要的话,作为世界上影片产量最多的国家,印度本应该称雄世界。而 且,它们所有的大学联合起来也无法动摇哈佛和斯坦福的地位”。② 总之,自从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总体实力,特别是在经济、军事 实力方面,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 这种情况加剧了冷战后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不平衡性。美国在国 ①英国《防务新闻》,2005年1月11日。转引自人民网,http:1/www.people.com.cn/ GB/junshi/1077/3128543.htl,2005年5月5日。 ②参见本书约瑟夫·约非:《对历史与理论的挑战:作为“最后超级大国”的美国》,第 170页
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 际体系中无可匹敌的主导地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不安。世界土 许多国家不满美国实力、市场与文化的强大和入侵,特别是小布什政 府的单边主义做法。有些西方知识分子甚至指出,正是美国的傲慢自 大和专横跋扈酿成了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惨 剧。①尽管如此,世界各国却不得不面对生活在以美国新权为主导的 国际体系中的现实,而且令其他国家难以抗拒的是,它们对美国的需 要往往超过美国对它们的需要。正是基于对这种国际现实的正视,中 国学术界不断修正和深化对冷战后国际体系的认识,从20世纪90年 代流行的“多极(或多极化)”观点,转化为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一 超多强”说法。 主张世界“多极化”的观点虽然注意到了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 动态变化,但它没有认识到当前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现实,或者说 试图否认这种现实。现在国际权力分配所发生的变化还没有引起国 际体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这种变化并米改变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单 极性,也就是说,这种量变还未达到质变的程度。另外,尤其需要指出 的是,主张世界“多极化”的观点将多极化等同于民主化。然而,事实 上,世界的多极化并不等于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建 设有赖于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和国际规范的加强,孺要世界各国无论 大小都能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多极化未必能够给世界带 来持久的和平。19世纪的欧洲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国际关系 理论角度看,鉴于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以及安全困境的存在,国际体 系中实力相当的主要大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安全利益相互之间会进 行激烈的竞争,甚至可能发生战争。 “一超多强”说法基本反映了当今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这种说 法实际上认可了目前国际体系的单极性。我们承认国际体系的单极 性,承认美国霸权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并不等于我们认可美国为所 欲为的做法,这只不过是我们对客观现实的正确认识。我们只有认清 国际政治的客观现实,充分了解美国霸权的特征,才能制定出符合国 家根本利益的对外战略,才能妥善地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①参免,例如,Steven Erlanger,“In Europe,Some Say the Attacks Stemmed from Ameri- can Failings,"The Newo York Times,September 22,2001;Elaine Sciolino,"Who Hates the U.S.?Who Love8Jt?”The New York Times,September23,200
…评序 二、美国霸权与均势 冷战结束后,虽然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引起世界土其他国家 的不满,但是,美国霸权迄今为上却并未受到其他国家的制衡。美国 荫权将来会遭到制衡吗?如果不会,那又是为佳么呢?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单极葫权地位不会永远持 续下去,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制衡。这一结论源于均势(balance of power)理论。均势理论的要旨是:“在国际政治中,实力超群的强国会 促使和导致其他国家的制衡(balancing)。”①其根据在于:“(1)单极 体系本身就为自已种下了祸根,因为如果霸权不受到制衡,它就会产 生有利于新大国诞生的环境;(2)新大国加入国际体系,会削弱霸权 国家的相对权力,并最终使新权国家失去自己的权力优势。”②肯尼 思·沃尔兹指出,冷战结束后以美国葫权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之所以不 会永远持续下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处于支配地位的霸 权国家由于在国外承担了太多的义务,所以,从长期来看,它在权力方 面享有的优势地位会逐渐受到削弱:另一个原因是,即使居于支配地 位的葫权国家自我克制,弱国仍然会对其行为感到担忧,面对国际政 治中权力失衡的局面,一些国家或者会努力增加自己的力量,或者与 其他国家结盟,从而使国际权力分配重新达到平衡。③沃尔兹认为, 均势趋势已经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出现了。他还进一步指出,国际 政治反映了国家权力的分配,一些国家与另外一些国家之间总是不断 地达成均势,因此,被打破的均势总有…天会重新恢复;现实主义理论 虽然无法具体预测均势何时出现,但是,现实主义理论可以预言将来 必然会发生什么。④沃尔兹在文章中写道:“现实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在于无法说清楚什么时候会再重新出现均衡,这也是所有社会科学理 论共同存在的一个局限性。”⑤ Kenneth N.Waltz,"America as a Model for the World?A Foreign Policy Perspective," PS: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s,December,1991,p.669. 2 Christopher Layne:"The Unipolar Illusion:Why New Greal Powers Will Rise?"Inter- national Security 17,no.4 (Spring 1993):p.7. ③参现本书肯尼思·沃尔兹:《冷战后的结构现实主义》,第54页。 ④同上,第53-54页。 ⑤同上,第53页
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 冷战结束后十儿年过去了,为什么国际政治中还没有出现针对美 国的制衡呢?对于这个问题,本书的作者们提出了各种迥然不同的解 释。 威廉·沃尔福思同样以现实主义理论为出发点,但他却通过对相 对权力分配的分析,得出了与沃尔兹完全不同的观点。沃尔福思认 为,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没有发生制衡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不管按照何种标准,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中,无论是大国之间的外在 制衡还是内在制衡都处于历史上的较低水平”。①沃尔福思通过对相 对权力分配的分析指出,冷战结束后之所以没有出现对美国的制衡, 是因为在目前的单极世界秩序中美国实力大大超过其他国家,其他主 要大国采取预防性制衡手段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门槛很高,制衡手段 并非有效的方式:而且,在目前全球权力分配十分分散的体系中,维护 单极秩序所需的实力门槛要比欧洲以前低得多。②因此,制衡不会成 为目前其他大国的战略选择。 沃尔福思对当前美国霸权主导的单极国际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他指出,“在任何体系中,如果权力过分集中在最强大国家的手 中,要对其进行制衡,就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门 槛,令其他国家望而却步”。③而且,“一旦体系中形成了这样的门槛, 如果权力仍进一步集中到处于单极地位国家的手中,这只会加强而不 是削弱体系的稳定性”。④根据国际政治中相对权力分配的情况,沃 尔福思认为,目前美国霸权主导的单极国际体系具有以下特征:(1) 与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或者过去三百年中欧洲的任何其他大国)相 比,美国同目前其他大国的实力差距要大得多;(2)美国要比欧洲体 系中任何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拥有更加全面的实际力量组合;(3) 美国已经获得了单极地位,换句话说,目前的现状就是美国处于优势 地位;(4)美国的实力是“离岸的”(offshore),距离削弱了美国单极地 位的突出性,降低了美国薪权的威胁性;(5)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中,所 有其他强国都集中在欧亚大陆,它们相互之间更有可能产生各种企图 和不满,而不会更多地考虑相距遥远的单极国家,在这种体系中,周围 ①参见本书戒廉·沃尔描想:《单极世界中的美国战略》,第100一0:页。 ②同上,第101一102页。 ③同上,第04页。 ④同上,第05页
…·…评序 的威胁和机会更有可能阻碍体系制衡的发生。① 斯蒂芬·沃尔特同样从现实主义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没有出现对 美国的制衡。不过,他对现实主义的传统均势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 了威胁均衡理论(Balance-of-Threat Theory)。沃尔特分析的焦点不是 集中在权力上面是集中在威胁上。他认为,“国家结成同盟是为了制 衡威胁”。“威胁是权力、邻近性(proximity)、进攻能力和侵略意图共 同作用的结果”。②沃尔特对构成威胁的四个因素权力、邻近度、进攻 能力和侵略意图进行了分析,综合了沃尔福思、伊肯伯里和其他人对 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积极制衡美国的解释。沃尔特还指出,世界上其 他主要大国相互推御责任、缺乏信任、不能成功地进行战略上的协调, 这些也是它们共同制衡美国霸权的主要障碍。③ 约瑟夫·约菲超越了现实主义理论从权力分配量的变化对国际 体系所做的分析,从后现代理论出发强调了当代国际政治中权力本质 的变化。他认为,没有出现传统均势理论所说的对美国的霸权制衡, 是因为美国所拥有的权力的本质已经不同于以前。约菲指出,“如果 不了解权力(power)的后现代性,就不能很好地应对权力集中”。 “‘硬'权力一一人与导弹、枪炮与船舰一一依然非常重要。它仍然是 权力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就日常交往来说,·软权力'这种 新的说法更有意义。它‘不那么咄咄通人,比较隐蔽’。它源自‘观念 的吸引力',具有‘设置议程'(agenda setting)的作用,能够发挥‘意识 形态'和‘制度’的影响力,可以给予合作者巨大的回报,例如,巨大、 成熟的市场”。@ 约非认为,霸权国家不仅应该拥有能够抵挡所有挑战者的威慑 力,而且必须拥有充裕的可用权力,对国际制度和其他国家有强大的 影响力。就此而言,历史上只有美国是一个霸权国家,而且是椎一的 霸权国家。无论是在军事权力即硬权力,还是在文化一经济权力即软 权力方面,美国在世界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然而,美国虽然享 ①参见本书戒兼·沃尔搁思:《单极世界中的美国战路》,第105一109页。 ②参见本书斯蒂芬·沃尔特:《维持世界的“失衡状态”:自我克制与美国的对外政 策》,第133页。 ③荷1,第134一140页。 Joseph S.Nye,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Basic Book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