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 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罗隆基的人权思想 ①罗隆基说:"人权,简单说,是一些做人的权。人权是做人的那些必要的条件。”这些 条件包括:“衣,食,住的权利,是身体安全的保障,是个人‘成我至善之我,享受个人生 命上的幸福,因而达到人群完成人群可能的至善,以及最大多数亨有最大幸福的目的的必须 的条件。” ②这段话,讲了做人的那些必要的条件”。首先,是维持自然生命的物质条件,这是最 低层次的人权。譬如工作权,通过工作获得报酬,就是满足这个条件的一种人权。这样的条 件,主要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是排除别人侵害的条件,它满足了人对于安全的需要。 它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再次,是个性与人格发展的条件。它针对的是身与心之间的关系, 或者说是人的生物性与精神性之间的关系。它意味着,人不仅是·种生物性的存在,也是一 种精神性的存在。人有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一种人权。最后,是个体向群体作 出贡献的条件。它针对的是人与人类的关系或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人是一种 类的存在,人要通过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方式,来实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融合。这种条件的实 质,是个体在群体中获得承认、获得尊重的权利。 ③罗隆基批评了若干经典作家关于人权的看法。譬如17世纪的霍布斯认为“人权是满 足一切欲望的东西ˆ。但罗隆基认为,人有许多欲望,根本就不应该得到满足,“许多自命的 大伟人有专制欲,有多妻欲,我们就不能根据人权的理论,说这种欲望,应该满足υ。再譬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 2011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罗隆基的人权思想 ①罗隆基说:“人权,简单说,是一些做人的权。人权是做人的那些必要的条件。”这些 条件包括:“衣,食,住的权利,是身体安全的保障,是个人‘成我至善之我’,享受个人生 命上的幸福,因而达到人群完成人群可能的至善,以及最大多数享有最大幸福的目的的必须 的条件。” ②这段话,讲了做人的“那些必要的条件”。首先,是维持自然生命的物质条件,这是最 低层次的人权。譬如工作权,通过工作获得报酬,就是满足这个条件的一种人权。这样的条 件,主要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是排除别人侵害的条件,它满足了人对于安全的需要。 它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再次,是个性与人格发展的条件。它针对的是身与心之间的关系, 或者说是人的生物性与精神性之间的关系。它意味着,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也是一 种精神性的存在。人有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一种人权。最后,是个体向群体作 出贡献的条件。它针对的是人与人类的关系.或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人是一种 类的存在,人要通过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方式,来实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融合。这种条件的实 质,是个体在群体中获得承认、获得尊重的权利。 ③罗隆基批评了若干经典作家关于人权的看法。譬如 17 世纪的霍布斯认为“人权是满 足一切欲望的东西”。但罗隆基认为,人有许多欲望,根本就不应该得到满足,“许多自命的 大伟人有专制欲,有多妻欲,我们就不能根据人权的理论,说这种欲望,应该满足”。再譬
如19世纪的边沁主张人权依赖法律根据。'对此罗隆基也不赞同,他说:‘智者作法,愚者 守法,是中国过去的历史。强者立法、弱者服法,是中国近来的现状。”这种实证意义上的 法律,显然也不可能为人权提供根据。 ④他说:法律与正义公道是两件东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通病。从法律上我最多可 以知道我现在有些什幺权利,找不到我应有什么权利。他还说:“人权是先法律而存在的 只有人民自己制定的法律,人民才有服从的责任,这是人权的原则之一。法律的目的在谋最 大多数的最大幸福,只有人民本身知道他们本身的幸福是什幺,才肯为他们本身谋幸福。谋 取本身的幸福,这又是人权之一。所以说人民制定法律,就是人权。所以说法律是人权的产 物。人权与法律的关系,我的结论是法律保障人权.人权产生法律。 (节选自《罗隆基的法哲学》) 1.以下不属于罗隆基认为的人权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工作获得报酬。 B.趋利避害,保证自身安全。 C.通过精神层面的追求,发展人格 D.通过贡献他人,获得承认与尊重 2.文中第三自然段划线的“这种实证意义上的法律”是指(3分) A.指中国历史上有智慧的人制定出的需要普通人遵守的法律 B.指中国近代强势有权的人创立的让弱势群体服从的法律 C.指历史和现状都不是人民谋取自身幸福而自己制定的法律 D.指作为人权的根据,让人们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权力的法律。 以下对原文信息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罗隆基认为,个体的人的欲望很多,只有达到完成人群的至善和最大多数人享有最 大幸福的目的的条件,才是高层次的人权。 B.罗隆基认为,个性发展是人的生物性存在,人格发展是人的精神性存在,只有在精 神层面上的追求才是人权 C.罗隆基认为,人权先于法律而存在,法律因为人权而产生,法律是为保障人权服务 的 D.罗隆基认为,将法律和正义公道看做两件东西是世界各国的通病。法律规定了人的 些权利,但人权超过了法律的规定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明德马皇后讳某,伏波将军援之小女也。少丧父母。兄客卿敏惠早天,母蔺夫人悲伤发 疾慌惚。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救制僮御。内外咨禀,事同成人。初,诸家莫知者,后闻
如 l9 世纪的边沁主张“人权依赖法律根据。”对此罗隆基也不赞同,他说:“智者作法,愚者 守法,是中国过去的历史。强者立法、弱者服法,是中国近来的现状。”这种实证意义上的 法律,显然也不可能为人权提供根据。 ④他说:“法律与正义公道是两件东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通病。从法律上我最多可 以知道我现在有些什幺权利,找不到我应有什么权利。”他还说:“人权是先法律而存在的。 只有人民自己制定的法律,人民才有服从的责任,这是人权的原则之一。法律的目的在谋最 大多数的最大幸福,只有人民本身知道他们本身的幸福是什幺,才肯为他们本身谋幸福。谋 取本身的幸福,这又是人权之一。所以说人民制定法律,就是人权。所以说法律是人权的产 物。人权与法律的关系,我的结论是法律保障人权.人权产生法律。” (节选自《罗隆基的法哲学》) 1.以下不属于罗隆基认为的人权的一项是(3 分) ( ) A.通过工作获得报酬。 B.趋利避害,保证自身安全。 C.通过精神层面的追求,发展人格。 D.通过贡献他人,获得承认与尊重。 2.文中第三自然段划线的“这种实证意义上的法律”是指(3 分) ( ) A.指中国历史上有智慧的人制定出的需要普通人遵守的法律。 B.指中国近代强势有权的人创立的让弱势群体服从的法律。 C.指历史和现状都不是人民谋取自身幸福而自己制定的法律。 D.指作为人权的根据,让人们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权力的法律。 3.以下对原文信息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罗隆基认为,个体的人的欲望很多,只有达到完成人群的至善和最大多数人享有最 大幸福的目的的条件,才是高层次的人权。 B.罗隆基认为,个性发展是人的生物性存在,人格发展是人的精神性存在,只有在精 神层面上的追求才是人权。 C.罗隆基认为,人权先于法律而存在,法律因为人权而产生,法律是为保障人权服务 的。 D.罗隆基认为,将法律和正义公道看做两件东西是世界各国的通病。法律规定了人的 一些权利,但人权超过了法律的规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明德马皇后讳某,伏波将军援之小女也。少丧父母。兄客卿敏惠早夭,母蔺夫人悲伤发 疾慌惚。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救制僮御。内外咨禀,事同成人。初,诸家莫知者,后闻
之,成叹异焉。后尝久疾,太夫人令筮之,筮者日:“此女虽有患状而当大贵,兆不可言也。 后又呼相者使占诸女,见后,大惊日:“我必为此女称臣。然贵而少子,若养它子者,得力 乃当逾于所生。” 初,援征五溪蛮,卒于师,虎贲中耶将梁松、黄门侍耶窦固等因谮之,由是家益失势, 又数为权责所侵侮。后从兄严不胜忧愤,白太夫人绝窦氏婚,求进女掖庭。由是选后入太子 宫。时年十三。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常居后堂。 显宗即位,以后为贵人。时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肃宗。帝以后无子,命令养之。 谓日: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肃宗亦孝性 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后常以皇嗣未广,毎怀忧叹,荐达左右,若 恐不及。皇太后日:“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连立为皇后。 先是数日,梦有小飞虫无数赴着身,又入皮肤中而复飞出。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身 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 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朔望诸姬主朝请。,望见后袍衣疏粗,反以为绮觳,就视,乃笑。后 辞日:“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 十五年,帝案地图,将封皇子,悉半诸国。时楚狱连年不断,囚相证引,坐系者甚众 后虑其多滥,乘间言及,恻然。帝感悟之,夜起彷徨,为思所纳,卒多有所降宥。 及帝崩,肃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 (摘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注]①阴后:即阴皇后 ②朝请:即拜谒皇室,要求皇后妃嫔也参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闻之,咸叹异焉 异:对.感到惊异 B.帝案地图,将封皇子 案:通“按”,察看 C.因相证引,坐系者甚众 系:关联 D.卒多有所降宥 宥:宽宥,饶恕 5.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明马皇后入宫后严于律己的一组是(3分) ①内外咨禀,事同成人 ②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
之,成叹异.焉。后尝久疾,太夫人令筮之,筮者日:“此女虽有患状而当大贵,兆不可言也。” 后又呼相者使占诸女,见后,大惊日:“我必为此女称臣。然贵而少子,若养它子者,得力 乃当逾于所生。” 初,援征五溪蛮,卒于师,虎贲中耶将梁松、黄门侍耶窦固等因谮之,由是家益失势, 又数为权责所侵侮。后从兄严不胜忧愤,白太夫人绝窦氏婚,求进女掖庭。由是选后入太子 宫。时年十三。奉承阴后① ,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常居后堂。 显宗即位,以后为贵人。时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肃宗。帝以后无子,命令养之。 谓日: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肃宗亦孝性 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后常以皇嗣未广,每怀忧叹,荐达左右,若 恐不及。皇太后曰:“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连立为皇后。 先是数日,梦有小飞虫无数赴着身,又入皮肤中而复飞出。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身 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 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朔望诸姬主朝请② ,望见后袍衣疏粗,反以为绮觳,就视,乃笑。后 辞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 十五年,帝案地图,将封皇子,悉半诸国。时楚狱连年不断,囚相证引,坐系.者甚众。 后虑其多滥,乘间言及,恻然。帝感悟之,夜起彷徨,为思所纳,卒多有所降宥.。 及帝崩,肃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 (摘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注]①阴后:即阴皇后。 ②朝请:即拜谒皇室,要求皇后妃嫔也参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后闻之,咸叹异.焉 异:对…感到惊异 B.帝案.地图,将封皇子 案:通“按”,察看 C.因相证引,坐系.者甚众 系:关联 D.卒多有所降宥. 宥:宽宥,饶恕 5.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明马皇后入宫后严于律己的一组是(3 分) ( ) ①内外咨禀,事同成人 ②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
③能诵《易》,好读《春秋》 ④既正位宫闭,愈自谦肃 ⑤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 ⑥后虑其多滥,乘间言及,恻然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皇后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所以,她很小就料理家事,管理僮仆,僮仆家里家外 凡事向她请示报告。 B.父亲死后,由于家势衰微,被人欺负,所以马皇后的从兄马严向蔺夫人请求让她进 宫。进宫之后,马皇后待人礼节周到,特别受宠爱 C.马皇后是个非常慈爱的母亲,对非亲生孩子肃宗尽心抚育,肃宗秉性淳厚,虽然有 时候和皇后之间有些隔阂,但非常孝顺马皇后。 D.马皇后秉性纯良,好学节俭,德冠后宫,得到了皇太后的称赞,以及很多宫人的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虎贲中郎将粱松、黄门侍郎窦固等因谮之,由是家益失势,又数为权贵所侵侮。(5 分) (2)望见后袍衣疏粗,反以为绮毂,就视,乃笑。(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连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j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8.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
③能诵《易》,好读《春秋》 ④既正位宫闭,愈自谦肃 ⑤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 ⑥后虑其多滥,乘间言及,恻然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马皇后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所以,她很小就料理家事,管理僮仆,僮仆家里家外 凡事向她请示报告。 B.父亲死后,由于家势衰微,被人欺负,所以马皇后的从兄马严向蔺夫人请求让她进 宫。进宫之后,马皇后待人礼节周到,特别受宠爱。 C.马皇后是个非常慈爱的母亲,对非亲生孩子肃宗尽心抚育,肃宗秉性淳厚,虽然有 时候和皇后之间有些隔阂,但非常孝顺马皇后。 D.马皇后秉性纯良,好学节俭,德冠后宫,得到了皇太后的称赞,以及很多宫人的敬 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虎贲中郎将粱松、黄门侍郎窦固等因谮之,由是家益失势,又数为权贵所侵侮。(5 分) (2)望见后袍衣疏粗,反以为绮毂,就视,乃笑。(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8.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4)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 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觅渡,觅渡,渡何处?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 我就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 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 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 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江山如画,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4)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 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觅渡,觅渡,渡何处?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 我就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 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 l990 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 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 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