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明末以前的慈善 观念与制度变化 慈善活动自古已有,有个人的行善,有家族接济族人的行 善,当然也有政府、庙宇救济平民的慈善活动。行善的项目也 各有不同,举凡修桥筑路办学、施钱施药施粥、印制善书劝人 行善、办义田、义庄、社仓义仓、助葬助婚、减赋赈饥等,难 以一一列举,而行善的动机也各有不同。本书所讨论的慈善活 动并不包括所有的慈善活动,本书主要的讨论对象是明清以来 出现的、由地方人举办的慈善组织,并不包括家族的义庄等活 动,或寺庙的善举,及政府的赈灾济贫政策,个人的善行也不 在讨论之列。 我单独处理这些民间慈善组织,是因为它们是明清时代的 新现象,它们的组织形式、意识形态、历史发展轨迹等均反映 了明清社会的特色。可以说本书是透过分析这些善会善堂来了 解明清社会的精神所在。 这些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大部分仍以济贫为主,但如深 入分析它们的行善原则,我们可看出行善者更复杂的动机
第一章明末以前的慈善一现念与制度变化·13 些是有意识的,如求积福;另一些是下意识的,如在社会经济 变化较激烈时期,行善者透过施善企图保持松懈中的社会等级 秩序;有时济贫只是这些动机的借口,有时这些动机甚至不 定透过济贫来实现。 不过,虽然济贫只是慈善组织最表面的活动,甚至并非全 部的活动,但是有关贫穷的观念的变化,往往直接地影响慈善 活动的出现与组织形态,因此我们在简述历代不同慈善活动以 前,先分析贫穷观念在历史上的变化。从分析中我们将看见贫 穷概念其实紧密地关系看社会身份等级的变化,而我认为后者 才是推动慈善组织的基本动力。 一、古代的贫穷观念 贫穷不是纯粹客观的经济社会现象。随着时间、空间的改 变,贫穷的定义有所不同。今天专家为所谓贫穷线作出种种界 定,认为贫穷是一个可客观量化的经济现象,是因为现代人相 信可以客观地拟定一套“解决”贫穷的政策。这是现代工业化 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但并非放诸四海皆准。 传统社会,无论中西,对贫穷有迥然不同的看法。首先,它 不全然是社会经济问题,也是道德问题,而在不同文化中,贫 穷所象征的意义也不相同。贫穷被视为一需要解决的杜会经济 问题,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经过曲折的历史变化所产生的新概 念。所谓历史变化,不单指社会经济上的,还有思想文化上的。 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贫穷概念,贫穷不一定成为公共课题, 关切贫穷问题的人,或担当济贫任务的人也有所不同。本节主 要追溯中国在明末之前贫穷观念的演化,以及历史上不同的济
14·花菩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 贫团体的表现。探讨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明末以来贫人为 何会成为社会问题,以及明清慈善家的特别历史意义①, “贫穷”这个观念通常有两层意义,一属社会经济层面,一 属道德层面。对西方“贫穷”观念的历史演变作过系统研究的 学者Himmelfarb认为直到i9世纪,虽然有亚当史密斯及马尔 萨斯等经济学者对贫穷状态作了理性的分析,但是贫穷在西方 社会中依然基本上是个道德上的观念②。在中世纪早期,以基督 教为本的西方文化以道德意义赋子贫穷,由于耶稣的形象是 个穷人,所以贫穷有正面的意义;自16世纪以后,穷人以及游 荡的乞丐被视为疾病,尤其是黑死病的媒介,贫穷的道德意义 从正面渐转为反面,在继之面来的商业发展时代中,经济实力 成为衡量个人成功的主要标准,贫穷、无业的人,自然进一步 受到道德上的谴责③。贫穷在西方的意义随着宗教、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的变化而有了极端的改变。 中国历史的发层与西欧国家极为不同,“贫穷”此一观念在 中国社会的演变自然也与西方大异其趣,但与西方一样,这个观 念的演变一方面关连着社会结构的演化、牵涉着经济发展的步 伐,另一方面也挣脱不开传统思想的窠臼,演变过程不明晰,隐 含着很大的暧昧性。同时,由于中国文化中没有像中古基督教那 样具绝对性的宗教思想,而且中国社会也很早就脱离封建制度, 阶级间的藩篱比较容易跨越,比西方社会有较大的流动性,探讨贫 穷及贫人这些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比在西方恐怕更为困难。 ④本章部分改写自:梁其姿1993。 ②Himmelfarb1984,524-527。 ③Gutton1974,94-102
第一章明末以前的慈善一观念与制度麦化·15 大体而言,在宋以前,虽然贫富的差别在中国社会一直是 明显的经济现象,但“贫穷”并不构成一个需要解决的特殊经 济社会问题。有“齐俗”理想的早期社会虽也论及贫富的差别, 但是这种差别只是一种抽象的经济概念,司马迁认为这种“自 然”的差别是“物之理”①,韩非子认为当政者应以税赋方式来 “均贫富”②,对他们而言贫富只是笼统的经济分类概念,贫人并 不构成一具体的、可能危害国家经济的社会类别。在当时人的 观念中,贫民之所以构成社会问题,并非单纯地由于物质上的 匮乏,而是由于缺乏家族邻里的相助,古书中不见将纯粹生活 困苦的人作为一个独特社会类别来讨论,而将鳏寡孤独这四种 在人伦上有缺憾的人等同为贫人,《孟子》中的一段最具代表性: “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梁惠王下》);《管子》中则 以孤、老寡及老鳏三者为政府应接济的对象:“此三人者皆就官 而食,是以路无行乞者也,路有行乞者则相之罪也”(《轻重乙 篇》)③。换言之,在古人的观念中,制造社会问题的贫人主要产 ①杜正胜1990,47 ②《韩非子》18。 ③“穷”一字的意思虽然比“贫”更广,有“尽”“极”“不达”等其 他意思,但此字在早期显然亦已包含了“贫”的意义,二字亦有 相通之时,所别只在于程度的不同。荀子:“多有之者富,少有 之者贫,至无有者穷。”(《萄子·大略》)而“贫穷”合并为一词 在战国时已常见:“振贫穷而恤孤寡”,“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 者与之”(《韩非子》13)。可见“穷”在“因乏”这层意义上,并 非只狭义地指鳏赛弧独四种人,而泛指贫人、而《孟子》或周 丸》注在说蜗寡孤独为穷民而无告者时,并非为“穷”一字作严 格的定义,而是广义地说明何谓社会上困乏的人
16·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 生自不完整的家庭,如果政府将这种伦理上的缺憾加以弥补,则 社会上不应有无助的贫人,贫穷这个概念在社会问题这个层次 上面也就等同伦理关系的问题,在没有所谓“贫穷线”@观念的 古代社会,贫穷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其实稚以具有所谓客观的、经 济上的定义,贫苦与无依也就自然被看作是同义词了。 古代中国认为贫穷和道德无关,贫穷状况在道德上是中性 的。虽然《尚书》以贫为六极之第四,在凶短折、疾、忧之后, 而《论语》也很清楚地说出:“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是贫 穷只是一种不幸的状况或命运,并没有反映当事人的道德,因 此孔子接着便说如果贫贱“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换言之, 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不能决定他的经济状况,只表现在他如何面 对不同的状况,所以“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 乱”(《礼记·坊记》),而“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 体恭,杀势也”(《荀子·修身篇)。君子与小人的道德修养不 同,见于他们处理贫穷与富责状况的方式,可见贫穷本身并无 任何道德上的不妥,也没有道德上的优越性,是一中立的状况 虽然贫穷并不代表道德上的优越,但是在儒家的早期传统 中,士的形象往往与贫分不开,而士人也爱以贫来表示清高。墨 子就观察到当时的“世俗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谓之有 义则喜”(《墨子·耕柱》),即一般士人以为“贫”与“有义” ①美国所订之“贫穷线”主要是为了适应其行政之方便,以Orshan sky index作为根据,即假设贫户不得不以超过其入息三分之- 来购买基本所需之食物,因此用农业部所订之最低食物预算 (iow-cost budget for food)之三倍作为贫穷户收入之标准,包这 个算法,如其他算法一样,受到多方的质疑,参看Katz1989,115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