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词的形态词的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指构形形态,指能引起词的语法功能发生变化的形态,如重叠,“研究”可重叠为“研究研究”,但语法功能发生变化,“研究”可以接宾语,“研究研究”则不能:二是指构词形态,指能表明词的概念范畴或引起词的概念意义发生变化的形态,如凡以“子”为词缀构成的词,通常是名词,“罩子、凿子”等均属此列,这里的词缀“子”就成为一个名词的标记。同时,“罩子、凿子”与词根“罩、凿”在概念意义上也存在区别,即词缀“子”也引起了概念意义的变化。汉语里的名词性词缀多属此类。(三)词的意义这单的意义,指的是语法上同类别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不同于词汇意义或概念意义。如名词通常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等,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风、马、牛”的词汇意义虽然不同,但可以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意义。功能和形态分别是句法和词法形式,意义专指语法意义。语法研究应该遵循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划分词类时以形式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兼顾意义上的不同。意义不能成为语法研究的主要依据,得不到形式验证的意义没有任何意义
(二)词的形态 词的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指构形形态,指能引起词的语法功能发生变化 的形态,如重叠,“研究”可重叠为“研究研究”,但语法功能发生变化, “研究”可以接宾语,“研究研究”则不能;二是指构词形态,指能表明词的 概念范畴或引起词的概念意义发生变化的形态,如凡以 “子”为词缀构成的 词,通常是名词,“罩子、凿子”等均属此列,这里的词缀“子”就成为一个 名词的标记。同时,“罩子、凿子”与词根“罩、凿”在概念意义上也存在区 别,即词缀“子”也引起了概念意义的变化。汉语里的名词性词缀多属此类。 (三)词的意义 这里的意义,指的是语法上同类别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不同于词汇意 义或概念意义。如名词通常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等,形 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风、马、牛”的词汇意义虽然不同,但可以概括出 “事物”的共同意义。 功能和形态分别是句法和词法形式,意义专指语法意义。语法研究应该遵 循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划分词类时以形式为主要依据,同时 也要兼顾意义上的不同。意义不能成为语法研究的主要依据,得不到形式验 证的意义没有任何意义
82实词(一)名词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其主要语法特点有:(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2)一般能用数量词组修饰,但一般不能加副词,如“不”(3)名词一般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例外的如表示周遍性的“人人有责、事事关心”中的“人人、事事”等)。(4)能用在介词后边,组成介词结构,如“在上海、对于同志,对人”等(5)表示人的名词后边能够加“们”表示群体,不加“们”的名词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名词中比较特殊的是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时间名词除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经常作状语,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如“上海今天下雨了”。处所名词通常能作“在、到、往”(动词)的宾语并且能用“哪儿”提问、用“这儿。那儿”指代,如“中国、亚洲、里屋”,等等
§2 实词 (一)名词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其主要语 法特点有: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 (2)一般能用数量词组修饰,但一般不能加副词,如“不”。 (3)名词一般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例外的如表示周遍性 的“人人有责、事事关心”中的“人人、事事”等)。 (4)能用在介词后边,组成介词结构,如“在上海、对于同志,对人”等。 (5)表示人的名词后边能够加“们”表示群体,不加“们”的名词可以是个 体,也可以是群体。 名词中比较特殊的是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 ● 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 时间名词除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经常作状语,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 如“上海今天下雨了”。 处所名词通常能作“在、到、往”(动词)的宾语并且能用“哪儿”提问、 用“这儿。那儿”指代,如“中国、亚洲、里屋”,等等
方位名词方位词有单纯和合成两种,前者如“上、下、里、外、内、左、右”等,后者如“之上、之下、以东、以西”等。单纯方位词通常都是黏着的,附着在别的词或短语上,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短语,如“屋里、开会前”等,合成方位词大部分则比较自由。(二)动词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里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其主要语法特点有:(1)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2)能用副词“不”或“没有/没”修饰,除表示心理活动和某些能愿动词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3)多数可以加“了、着、过”等助词表示时态,如“说了”表示完成态,“说着”是进行态,“说过”是经验态。(4)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上或时量少)。单音动词重叠是AA式,双音动词重叠是ABAB式。动词中比较特殊的是趋向动词和能愿动词,以及判断动词“是
● 方位名词 方位词有单纯和合成两种,前者如“上、下、里、外、内、左、右”等, 后者如“之上、之下、以东、以西”等。单纯方位词通常都是黏着的,附着 在别的词或短语上,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短语,如“屋里、开会 前”等,合成方位词大部分则比较自由。 (二)动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里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其主要语法特点 有: (1)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2)能用副词“不”或“没有/没”修饰,除表示心理活动和某些能愿动词 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3)多数可以加“了、着、过”等助词表示时态,如“说了”表示完成 态,“说着”是进行态,“说过”是经验态。 (4)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上或 时量少)。单音动词重叠是AA式,双音动词重叠是ABAB式。 动词中比较特殊的是趋向动词和能愿动词,以及判断动词“是
判断动词“是”“是”放在主语和宾语之间有多种作用:a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如“狼是动物。b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如“这孩子是双眼皮。C表示事物的存在。如“靠墙是一张书桌。判断动词“是”与副词“是”不同,后者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之前,如“他是走了”,此处的“是”通常要重读,相当于“的确、确实”的意思,不能省略。有时它也与句未语气词“的”配合构成“是的”格式,只表示一般的肯定,不重读。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表可能:能、能够、会、可能、可以表必要:要、应该、应、应当表意愿:肯、敢、要、愿
● 判断动词“是” “是”放在主语和宾语之间有多种作用: a 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如“狼是动物。” b 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如“这孩子是双眼皮。” c 表示事物的存在。如“靠墙是一张书桌。” 判断动词“是”与副词“是”不同,后者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之前,如 “他是走了”,此处的“是”通常要重读,相当于“的确、确实”的意思,不 能省略。有时它也与句末语气词“的”配合构成“是. .的”格式,只表示 一般的肯定,不重读。 ● 能愿动词 也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 观意愿。 表可能:能、能够、会、可能、可以 表必要:要、应该、应、应当 表意愿:肯、敢、要、愿
趋向动词趋向动词除有一般动词的特点之外,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充当补语。如:来去、上下、进、出过回开起上来、下去、进来、出去、过来、回去(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其语法特点如下:(1)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直接修饰名词。部分形容词也能作补语,如“看/清楚、走/快了”。(2)性质形容词大多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则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3)不能带宾语。少数兼属动词的形容词,作动词时可以带宾语。(4)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用法与状态形容词相同。(5)有些性质形容词渴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6)有些形容词能修饰动词,如“大大叫、快装快卸
● 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除有一般动词的特点之外,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充当补语。如: 来、去、上、下、进、出、过、回、开、起 上来、下去、进来、出去、过来、回去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其语法特点如下: (1)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直接修饰名词。部分形容词也能 作补语,如“看/清楚、走/快了”。 (2)性质形容词大多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 词,则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3)不能带宾语。少数兼属动词的形容词,作动词时可以带宾语。 (4)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用法与状态形容词相同。 (5)有些性质形容词渴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 (6)有些形容词能修饰动词,如“大嚷大叫、快装快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