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家庭教育史 在周公的教育下,伯禽至鲁后,兴礼乐教化,很有建树 而周公教子为政以谦,礼贤下士,也为世人所传诵。“周公吐 哺,天下归心”成为流传百世的典故,激励着炎黄子孙永远 保持谦虚谨慎的美德。 (五)周公对成王的教诲 武王去世时,成王诵尚未成年,周公不得不暂时代成王 执政,同时还身兼成王太傅之职,并担当起对成王家庭教育 的责任。 周公“使伯禽与成王居,令成王学之,知父子君臣之义 也。”①0周人认为:“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 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可以使人。”②居上位者必须 从学为人子开始。故“凡教世子,必须对父。”③教太子必须 有父亲参与,也就是说,必须有家庭教育。但成王早年丧父, 周公只得“抗世子之法于伯禽”,④通过对伯禽的教育,来教 成王如何当世子,“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 道。” 成王成年后,周公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但恐成王 年青怠忽,故继续竭尽教诲之责。《尚书》中《无逸》《立 ①侃礼记·文王世子》,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07 ②侃礼记·文王世子》,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07 ③同上书,第1404页 ④同上书,第1404页 ⑤同上书,第1404页
在 周 公 的 教 育 下 , 伯 禽 至 鲁 后 , 兴 礼 乐 教 化 , 很 有 建 树 。 而 周 公 教 子 为 政 以 谦 , 礼 贤 下 士 , 也 为 世 人 所 传 诵 。 “ 周 公 吐 哺 , 天 下 归 心 ” 成 为 流 传 百 世 的 典 故 , 激 励 着 炎 黄 子 孙 永 远 保 持 谦 虚 谨 慎 的 美 德 。 ( 五 ) 周 公 对 成 王 的 教 诲 武 王 去 世 时 , 成 王 诵 尚 未 成 年 , 周 公 不 得 不 暂 时 代 成 王 执 政 , 同 时 还 身 兼 成 王 太 傅 之 职 , 并 担 当 起 对 成 王 家 庭 教 育 的 责 任 。 周 公 “ 使 伯 禽 与 成 王 居 , 令 成 王 学 之 , 知 父 子 君 臣 之 义 也 。 ” ① 周 人 认 为 : “ 知 为 人 子 , 然 后 可 以 为 人 父 ; 知 为 人 臣 , 然 后 可 以 为 人 君 ; 知 事 人 , 然 后 可 以 使 人 。 ” ② 居 上 位 者 必 须 从 学 为 人 子 开 始 。 故 “ 凡 教 世 子 , 必 须 对 父 。 ” ③ 教 太 子 必 须 有 父 亲 参 与 , 也 就 是 说 , 必 须 有 家 庭 教 育 。 但 成 王 早 年 丧 父 , 周 公 只 得 “ 抗 世 子 之 法 于 伯 禽 ” , ④ 通 过 对 伯 禽 的 教 育 , 来 教 成 王 如 何 当 世 子 , “ 成 王 有 过 , 则 挞 伯 禽 , 所 以 示 成 王 世 子 之 道 。 ” ⑤ 成 王 成 年 后 , 周 公 还 政 于 成 王 , 北 面 就 臣 位 。 但 恐 成 王 年 青 怠 忽 , 故 继 续 竭 尽 教 诲 之 责 。 《 尚 书 》 中 《 无 逸 》 、 《 立 1 8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① ② ③ ④ ⑤ 同 上 书 , 第 1 4 0 4 页 。 同 上 书 , 第 1 4 0 4 页 。 同 上 书 , 第 1 4 0 4 页 。 《 礼 记 · 文 王 世 子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4 0 7 页 。 《 礼 记 · 文 王 世 子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4 0 7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政》就是周公教育成王的集中体现 《无逸》开篇明义,道出全篇的主旨:“呜呼!君子所其 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意谓为政者 不能贪图安逸,要先了解种田的艰难,了解百姓的疾苦。 是周公为政的根本点 周公以商代中宗、高宗、祖甲为正面榜样。中宗“治民 祇惧,不敢荒宁”,怀着严谨震恐的心情治民,不敢怠惰安乐 高宗“时旧劳于外,爱及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 不言,言乃雍。”高宗曾和百姓一起劳动过,即位后,谨言慎 行,所以出言和悦,上下无怨言,形成殷商盛世。而祖甲 “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爱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 鳏寡”。祖甲做过小民,深知百姓疾苦,故能施惠于民。上述 三个君王都勤政爱民,故享国日久。而后世的商王只图安乐, 不知百姓的艰辛,故享国都不长久 周公又以文王为例:“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意即农 事都亲临处理,“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 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能关怀百姓,从早忙到太阳偏西, 连饭都顾不上吃,故能享国50年之久 周公总结了历代君主成败的经验教训,深刻地指出,君 主是否贪图安逸,是否保护百姓、体察民隐,直接关系国家 的兴衰存亡。他要求成王:“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 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无若殷王受之迷 乱,酗于酒德哉!”意思是说,不要把万民进上的赋税浪费在 游乐和田猎上,不要说“今天先享受了再说”,不要像殷王那 样迷于酗酒呵!
政 》 就 是 周 公 教 育 成 王 的 集 中 体 现 。 《 无 逸 》 开 篇 明 义 , 道 出 全 篇 的 主 旨 : “ 呜 呼 ! 君 子 所 其 无 逸 。 先 知 稼 穑 之 艰 难 , 乃 逸 , 则 知 小 人 之 依 。 ” 意 谓 为 政 者 不 能 贪 图 安 逸 , 要 先 了 解 种 田 的 艰 难 , 了 解 百 姓 的 疾 苦 。 这 是 周 公 为 政 的 根 本 点 。 周 公 以 商 代 中 宗 、 高 宗 、 祖 甲 为 正 面 榜 样 。 中 宗 “ 治 民 祇 惧 , 不 敢 荒 宁 ” , 怀 着 严 谨 震 恐 的 心 情 治 民 , 不 敢 怠 惰 安 乐 。 高 宗 “ 时 旧 劳 于 外 , 爱 及 小 人 , 作 其 即 位 , 乃 或 亮 阴 , 三 年 不 言 , 言 乃 雍 。 ” 高 宗 曾 和 百 姓 一 起 劳 动 过 , 即 位 后 , 谨 言 慎 行 , 所 以 出 言 和 悦 , 上 下 无 怨 言 , 形 成 殷 商 盛 世 。 而 祖 甲 “ 旧 为 小 人 , 作 其 即 位 , 爱 知 小 人 之 依 , 能 保 惠 于 庶 民 , 不 敢 鳏 寡 ” 。 祖 甲 做 过 小 民 , 深 知 百 姓 疾 苦 , 故 能 施 惠 于 民 。 上 述 三 个 君 王 都 勤 政 爱 民 , 故 享 国 日 久 。 而 后 世 的 商 王 只 图 安 乐 , 不 知 百 姓 的 艰 辛 , 故 享 国 都 不 长 久 。 周 公 又 以 文 王 为 例 : “ 文 王 卑 服 , 即 康 功 田 功 。 ” 意 即 农 事 都 亲 临 处 理 , “ 怀 保 小 民 , 惠 鲜 鳏 寡 , 自 朝 至 于 日 中 昃 , 不 遑 暇 食 , 用 咸 和 万 民 。 ” 文 王 能 关 怀 百 姓 , 从 早 忙 到 太 阳 偏 西 , 连 饭 都 顾 不 上 吃 , 故 能 享 国 5 0 年 之 久 。 周 公 总 结 了 历 代 君 主 成 败 的 经 验 教 训 , 深 刻 地 指 出 , 君 主 是 否 贪 图 安 逸 , 是 否 保 护 百 姓 、 体 察 民 隐 , 直 接 关 系 国 家 的 兴 衰 存 亡 。 他 要 求 成 王 : “ 其 无 淫 于 观 、 于 逸 、 于 游 、 于 田 , 以 万 民 惟 正 之 供 。 无 皇 曰 ‘ 今 日 耽 乐 ’ , … … 无 若 殷 王 受 之 迷 乱 , 酗 于 酒 德 哉 ! ” 意 思 是 说 , 不 要 把 万 民 进 上 的 赋 税 浪 费 在 游 乐 和 田 猎 上 , 不 要 说 “ 今 天 先 享 受 了 再 说 ” , 不 要 像 殷 王 那 样 迷 于 酗 酒 呵 !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1 9
中国家庭教育史 《立政》提出选材用官之道。这对于刚执政的成王来说 是首要问题。周公总结了夏代的“三宅法”、商代的“三有俊 法”和文王的“三有宅心、三有俊心”的选官法,提出品德 才能、实绩相结合的选才标准。周公强调,选才要考察其德 行,“以克俊有德”。要任用贤人,决不能任用贪利的小人 (“儉人”)。如果任用小人,虽建立了官制也如同没有一样 (“国则罔有立政”),国将无后(“是罔显厥世”)。可见任官 的贤否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这就是周公为什么高 度重视选才任官的原因 周公又指出错误的官人之法:“谋面用不训德则乃宅人”, 即光看表面现象,听言观色,凭个人喜恶去取人。至于夏桀 是惟暴德”,行为暴虐,“弗作往任”,不任用老成的旧人;商 纣“昏惟羞行暴德之人”,只用任刑弃德之人,则更是败亡的 前车之鉴。 周公还教成王逸于用才之道。对审慎考察而任用的官员, 应放手使用,君王不要去干涉官员的具体工作(“惟有司之 牧夫是训用违”)。尤其不要干涉司法工作(“其勿误于庶狱, 惟有司之牧夫”)。 成王执政之初,周公对他进行为政之德与选才用人之道 的教育,对成王迈好执政的第一步,对周王室的巩固,起到 了关键的作用。后来,成王果然勤奋为政,并把这一传统传 给康王。康王即位后,“编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 形成“天下安宁,刑错四十年不用”的成康之治 在我国家教史上,西周最高统治者的家教具有开创性意 义,对当时及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周初最高统治者总结前代
《 立 政 》 提 出 选 材 用 官 之 道 。 这 对 于 刚 执 政 的 成 王 来 说 , 是 首 要 问 题 。 周 公 总 结 了 夏 代 的 “ 三 宅 法 ” 、 商 代 的 “ 三 有 俊 法 ” 和 文 王 的 “ 三 有 宅 心 、 三 有 俊 心 ” 的 选 官 法 , 提 出 品 德 、 才 能 、 实 绩 相 结 合 的 选 才 标 准 。 周 公 强 调 , 选 才 要 考 察 其 德 行 , “ 以 克 俊 有 德 ” 。 要 任 用 贤 人 , 决 不 能 任 用 贪 利 的 小 人 ( “ 憸 人 ” ) 。 如 果 任 用 小 人 , 虽 建 立 了 官 制 也 如 同 没 有 一 样 ( “ 国 则 罔 有 立 政 ” ) , 国 将 无 后 ( “ 是 罔 显 厥 世 ” ) 。 可 见 任 官 的 贤 否 是 关 系 到 国 家 前 途 命 运 的 大 事 。 这 就 是 周 公 为 什 么 高 度 重 视 选 才 任 官 的 原 因 。 周 公 又 指 出 错 误 的 官 人 之 法 : “ 谋 面 用 不 训 德 则 乃 宅 人 ” , 即 光 看 表 面 现 象 , 听 言 观 色 , 凭 个 人 喜 恶 去 取 人 。 至 于 夏 桀 “ 是 惟 暴 德 ” , 行 为 暴 虐 , “ 弗 作 往 任 ” , 不 任 用 老 成 的 旧 人 ; 商 纣 “ 昏 惟 羞 行 暴 德 之 人 ” , 只 用 任 刑 弃 德 之 人 , 则 更 是 败 亡 的 前 车 之 鉴 。 周 公 还 教 成 王 逸 于 用 才 之 道 。 对 审 慎 考 察 而 任 用 的 官 员 , 应 放 手 使 用 , 君 王 不 要 去 干 涉 官 员 的 具 体 工 作 ( “ 惟 有 司 之 牧 夫 是 训 用 违 ” ) 。 尤 其 不 要 干 涉 司 法 工 作 ( “ 其 勿 误 于 庶 狱 , 惟 有 司 之 牧 夫 ” ) 。 成 王 执 政 之 初 , 周 公 对 他 进 行 为 政 之 德 与 选 才 用 人 之 道 的 教 育 , 对 成 王 迈 好 执 政 的 第 一 步 , 对 周 王 室 的 巩 固 , 起 到 了 关 键 的 作 用 。 后 来 , 成 王 果 然 勤 奋 为 政 , 并 把 这 一 传 统 传 给 康 王 。 康 王 即 位 后 , “ 编 告 诸 侯 , 宣 告 以 文 武 之 业 以 申 之 , ” 形 成 “ 天 下 安 宁 , 刑 错 四 十 年 不 用 ” 的 成 康 之 治 。 在 我 国 家 教 史 上 , 西 周 最 高 统 治 者 的 家 教 具 有 开 创 性 意 义 , 对 当 时 及 后 世 都 有 很 大 影 响 。 周 初 最 高 统 治 者 总 结 前 代 2 0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中国家庭教育史 覆灭的教训,以敬德保民为基本方针。从文王开始,经过武 王、周公的不懈教育,使这一方针数代相传,终于赢得政权 的巩固和社会的繁荣,这不能不说是周初家教的最大成果。周 初最高统治者开创了我国特有的帝王家教模式,其为政无逸、 体恤百姓、克己自谦、礼贤下士等构成后世帝王家教的基本 内容。历史已经过了3000年,但周公等人丰富的家教思想, 至今仍具有启迪作用 二、西周贵族家教 如果说西周最高统治者首创帝王家教模式,那么西周贵 族家教则成为士大夫家教的源头。西周贵族家庭有一套按儿 童年龄安排的教育程序和德育内容。 ()家教基本程序 《礼记·内则》对这一程序作了介绍:“子能食食,教以 右手;能言,男唯女俞。”从儿童能自己吃饭、说话开始,就 要培养正确的饮食和言语习惯。语言和衣饰要符合男女不同 的性别特点,男孩要应答恭敬,女孩则要柔顺。这里突出 早谕教”①的特点。从此,我国古代一直以“能言能食”作 为家教的起点。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从 6岁开始,进行文化知识的启蒙教育,教记数和方位名称。7 岁起,要分别男女。“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 ①《大戴礼记》卷三,《四部丛刊》本,第5页
覆 灭 的 教 训 , 以 敬 德 保 民 为 基 本 方 针 。 从 文 王 开 始 , 经 过 武 王 、 周 公 的 不 懈 教 育 , 使 这 一 方 针 数 代 相 传 , 终 于 赢 得 政 权 的 巩 固 和 社 会 的 繁 荣 , 这 不 能 不 说 是 周 初 家 教 的 最 大 成 果 。 周 初 最 高 统 治 者 开 创 了 我 国 特 有 的 帝 王 家 教 模 式 , 其 为 政 无 逸 、 体 恤 百 姓 、 克 己 自 谦 、 礼 贤 下 士 等 构 成 后 世 帝 王 家 教 的 基 本 内 容 。 历 史 已 经 过 了 3 0 0 0 年 , 但 周 公 等 人 丰 富 的 家 教 思 想 , 至 今 仍 具 有 启 迪 作 用 。 二 、 西 周 贵 族 家 教 如 果 说 西 周 最 高 统 治 者 首 创 帝 王 家 教 模 式 , 那 么 西 周 贵 族 家 教 则 成 为 士 大 夫 家 教 的 源 头 。 西 周 贵 族 家 庭 有 一 套 按 儿 童 年 龄 安 排 的 教 育 程 序 和 德 育 内 容 。 ( 一 ) 家 教 基 本 程 序 《 礼 记 · 内 则 》 对 这 一 程 序 作 了 介 绍 : “ 子 能 食 食 , 教 以 右 手 ; 能 言 , 男 唯 女 俞 。 ” 从 儿 童 能 自 己 吃 饭 、 说 话 开 始 , 就 要 培 养 正 确 的 饮 食 和 言 语 习 惯 。 语 言 和 衣 饰 要 符 合 男 女 不 同 的 性 别 特 点 , 男 孩 要 应 答 恭 敬 , 女 孩 则 要 柔 顺 。 这 里 突 出 “ 早 谕 教 ” ① 的 特 点 。 从 此 , 我 国 古 代 一 直 以 “ 能 言 能 食 ” 作 为 家 教 的 起 点 。 “ 六 年 , 教 之 数 与 方 名 。 七 年 , 男 女 不 同 席 , 不 共 食 。 ” 从 6 岁 开 始 , 进 行 文 化 知 识 的 启 蒙 教 育 , 教 记 数 和 方 位 名 称 。 7 岁 起 , 要 分 别 男 女 。 “ 八 年 , 出 入 门 户 及 即 席 饮 食 , 必 后 长 者 ,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2 1 ① 《 大 戴 礼 记 》 卷 三 , 《 四 部 丛 刊 》 本 , 第 5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8岁教以尊老敬长、礼貌谦让, 这是儿童德育的重点,将在下面详细介绍。9岁教以“歎望与 六甲”。①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衿,礼 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岁要离家就学。衣着不用 丝帛,以防止“大温伤阴。”②要求儿童勤学读写知识和幼仪 女子的家教从一开始就与男孩有异,从十岁起更完全两 样:“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规定足不出户,只能 在家由保姆教以言语柔顺、行为端庄等“女德”、“女容”。还 要学习“执麻臬、治丝茧,织红组糾,以共衣服。观于祭祀, 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女子所学的不是文化知识,而 是理麻纺织和祭祀活动,为今后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这 是一家一户自然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在 家教中的反映,同时也带着西周宗法制男尊女卑的深刻烙印。 此后的封建女子家教盖源于此。 (二)儿童家庭德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以德育为主,从教“人伦”着手,使 孩子学会做人。德育通过道德观念灌输和行为习惯培养两大 途径来进行。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形式也以西周家教为 滥觞。 西周贵族家庭灌输的道德观念主要有以下内容: 孝敬父母。这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西周的孝道标准, ①《礼记·内则》,影印《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71页 ②《礼记·内则》,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71页
始 教 之 让 。 九 年 , 教 之 数 日 。 ” 8 岁 教 以 尊 老 敬 长 、 礼 貌 谦 让 , 这 是 儿 童 德 育 的 重 点 , 将 在 下 面 详 细 介 绍 。 9 岁 教 以 “ 欮 望 与 六 甲 ” 。 ① “ 十 年 , 出 就 外 傅 , 居 宿 于 外 , 学 书 记 。 衣 不 帛 襦 袴 , 礼 帅 初 , 朝 夕 学 幼 仪 , 请 肄 简 谅 。 ” 十 岁 要 离 家 就 学 。 衣 着 不 用 丝 帛 , 以 防 止 “ 大 温 伤 阴 。 ” ② 要 求 儿 童 勤 学 读 写 知 识 和 幼 仪 。 女 子 的 家 教 从 一 开 始 就 与 男 孩 有 异 , 从 十 岁 起 更 完 全 两 样 : “ 女 子 十 年 不 出 , 姆 教 婉 娩 听 从 。 ” 规 定 足 不 出 户 , 只 能 在 家 由 保 姆 教 以 言 语 柔 顺 、 行 为 端 庄 等 “ 女 德 ” 、 “ 女 容 ” 。 还 要 学 习 “ 执 麻 枲 、 治 丝 茧 , 织 纴 组 紃 , 以 共 衣 服 。 观 于 祭 祀 , 纳 酒 浆 笾 豆 菹 醢 , 礼 相 助 奠 。 ” 女 子 所 学 的 不 是 文 化 知 识 , 而 是 理 麻 纺 织 和 祭 祀 活 动 , 为 今 后 成 为 “ 贤 妻 良 母 ” 作 准 备 。 这 是 一 家 一 户 自 然 经 济 条 件 下 , 男 耕 女 织 , “ 男 主 外 女 主 内 ” 在 家 教 中 的 反 映 , 同 时 也 带 着 西 周 宗 法 制 男 尊 女 卑 的 深 刻 烙 印 。 此 后 的 封 建 女 子 家 教 盖 源 于 此 。 ( 二 ) 儿 童 家 庭 德 育 我 国 传 统 的 家 庭 教 育 以 德 育 为 主 , 从 教 “ 人 伦 ” 着 手 , 使 孩 子 学 会 做 人 。 德 育 通 过 道 德 观 念 灌 输 和 行 为 习 惯 培 养 两 大 途 径 来 进 行 。 这 种 具 有 民 族 特 色 的 德 育 形 式 也 以 西 周 家 教 为 滥 觞 。 西 周 贵 族 家 庭 灌 输 的 道 德 观 念 主 要 有 以 下 内 容 : 孝 敬 父 母 。 这 是 传 统 伦 理 道 德 的 核 心 。 西 周 的 孝 道 标 准 , 2 2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① ② 《 礼 记 · 内 则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4 7 1 页 。 《 礼 记 · 内 则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4 7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