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史 首先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精心侍奉父母,做些使父母愉 悦的事,例如:“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①冬天要使父母 温暖,夏天要使父母清凉,晚上要使他们安睡,早上起床要 去问安。其次,要听从父母吩咐:“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 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第三,出入有常,不 使父母担惊受怕:“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 常,所习必有业”,“在丑夷不争”(不与人争讼),“不服閤 (不做失礼之事),不登危,惧辱亲也。”③此外,还应“不有 私财”等。 尊师敬长。西周把师放在同父亲一样高的地位:“父召无 诺,师召无诺,唯而起。”④尊师首先要上课认真听讲:“坐必 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勦说, 毋雷同。”⑥其次,平时遇见先生,也要恭敬有礼:“遭先生于 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⑥ 对于长辈,也要分别表示礼貌:“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 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与之并肩而 ①《礼记·曲礼》,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33-1234 ②《礼记·曲礼》,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331234 ③《礼记·曲礼》,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33-1234 ④同上书,第1238页 ⑤同上书,第1238页 ⑥同上书,第1238页 ⑦同上书,第1238
首 先 是 在 力 所 能 及 的 范 围 内 , 精 心 侍 奉 父 母 , 做 些 使 父 母 愉 悦 的 事 , 例 如 : “ 冬 温 而 夏 清 , 昏 定 而 晨 省 。 ” ① 冬 天 要 使 父 母 温 暖 , 夏 天 要 使 父 母 清 凉 , 晚 上 要 使 他 们 安 睡 , 早 上 起 床 要 去 问 安 。 其 次 , 要 听 从 父 母 吩 咐 : “ 见 父 之 执 , 不 谓 之 进 不 敢 进 , 不 谓 之 退 不 敢 退 , 不 问 不 敢 对 。 ” ② 第 三 , 出 入 有 常 , 不 使 父 母 担 惊 受 怕 : “ 夫 为 人 子 者 , 出 必 告 , 反 必 面 , 所 游 必 有 常 , 所 习 必 有 业 ” , “ 在 丑 夷 不 争 ” ( 不 与 人 争 讼 ) , “ 不 服 闇 ( 不 做 失 礼 之 事 ) , 不 登 危 , 惧 辱 亲 也 。 ” ③ 此 外 , 还 应 “ 不 有 私 财 ” 等 。 尊 师 敬 长 。 西 周 把 师 放 在 同 父 亲 一 样 高 的 地 位 : “ 父 召 无 诺 , 师 召 无 诺 , 唯 而 起 。 ” ④ 尊 师 首 先 要 上 课 认 真 听 讲 : “ 坐 必 安 , 执 尔 颜 。 长 者 不 及 , 毋 儳 言 。 正 尔 容 , 听 必 恭 , 毋 勦 说 , 毋 雷 同 。 ” ⑤ 其 次 , 平 时 遇 见 先 生 , 也 要 恭 敬 有 礼 : “ 遭 先 生 于 道 , 趋 而 进 , 正 立 拱 手 , 先 生 与 言 则 对 , 不 与 之 言 则 趋 而 退 。 ” ⑥ 对 于 长 辈 , 也 要 分 别 表 示 礼 貌 : “ 年 长 以 倍 , 则 父 事 之 ; 十 年 以 长 , 则 兄 事 之 ; 五 年 以 长 , 则 肩 随 之 。 ( 与 之 并 肩 而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2 3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同 上 书 , 第 1 2 3 8 页 。 同 上 书 , 第 1 2 3 8 页 。 同 上 书 , 第 1 2 3 8 页 。 同 上 书 , 第 1 2 3 8 页 。 《 礼 记 · 曲 礼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2 3 3 — 1 2 3 4 页 。 《 礼 记 · 曲 礼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2 3 3 — 1 2 3 4 页 。 《 礼 记 · 曲 礼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2 3 3 — 1 2 3 4 页
24 中国家庭教育史 行)” 礼让。“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 不中门”①房间的西南角为奥,尊者、长者所居,所以儿童 不能居于奥。同样,作为小辈,不能坐中席,行中道或站于 门中,以示谦恭礼让。 诚实。诚实是德育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幼儿常视毋 诳。”②孔颖达解释道:“小儿恒习效长者,长者常示以正事 不宜示以欺诳,恐即学之。”儿童的模仿能力强,所以,对儿 童的教育必须以正面教育为主,要示以诚信,决不能欺骗儿 童,这是很重要的儿童德育原则。 儿童的思想、言行尚未定型,抓紧正确的行为习惯的培 养,使之先入为主,对于儿童的成长是极为有益的。西周贵 族着重于儿童坐立行卧、饮食交往等最基本的行为习惯的培 养: 坐立行卧。要求:“坐必安”③“立必方正,不倾听。”④ 毋侧听,毋曒应,毋淫视,毋怠荒。”不听别人私言,回答 时不号叫,不邪视,不放纵身子。“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 寝毋伏。”◎行走当恭敬,不要傲慢,站应双脚并立,坐不能 舒展两足如箕状,睡不能伏覆 ①同上书,第1233页 ②同上书,第1234页。 ③记·曲礼》,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0页 ④《礼记·曲礼》,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0页 ⑤亂礼记·曲礼》,影印什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0页 ⑥《礼记·曲礼》,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0页
行 ) ” ⑦ 礼 让 。 “ 为 人 子 者 , 居 不 主 奥 , 坐 不 中 席 , 行 不 中 道 , 立 不 中 门 。 ” ① 房 间 的 西 南 角 为 奥 , 尊 者 、 长 者 所 居 , 所 以 儿 童 不 能 居 于 奥 。 同 样 , 作 为 小 辈 , 不 能 坐 中 席 , 行 中 道 或 站 于 门 中 , 以 示 谦 恭 礼 让 。 诚 实 。 诚 实 是 德 育 最 基 本 的 内 容 之 一 。 “ 幼 儿 常 视 毋 诳 。 ” ② 孔 颖 达 解 释 道 : “ 小 儿 恒 习 效 长 者 , 长 者 常 示 以 正 事 , 不 宜 示 以 欺 诳 , 恐 即 学 之 。 ” 儿 童 的 模 仿 能 力 强 , 所 以 , 对 儿 童 的 教 育 必 须 以 正 面 教 育 为 主 , 要 示 以 诚 信 , 决 不 能 欺 骗 儿 童 , 这 是 很 重 要 的 儿 童 德 育 原 则 。 儿 童 的 思 想 、 言 行 尚 未 定 型 , 抓 紧 正 确 的 行 为 习 惯 的 培 养 , 使 之 先 入 为 主 , 对 于 儿 童 的 成 长 是 极 为 有 益 的 。 西 周 贵 族 着 重 于 儿 童 坐 立 行 卧 、 饮 食 交 往 等 最 基 本 的 行 为 习 惯 的 培 养 : 坐 立 行 卧 。 要 求 : “ 坐 必 安 ” , ③ “ 立 必 方 正 , 不 倾 听 。 ” ④ “ 毋 侧 听 , 毋 噭 应 , 毋 淫 视 , 毋 怠 荒 。 ” ⑤ 不 听 别 人 私 言 , 回 答 时 不 号 叫 , 不 邪 视 , 不 放 纵 身 子 。 “ 游 毋 倨 , 立 毋 跛 , 坐 毋 箕 , 寝 毋 伏 。 ” ⑥ 行 走 当 恭 敬 , 不 要 傲 慢 , 站 应 双 脚 并 立 , 坐 不 能 舒 展 两 足 如 箕 状 , 睡 不 能 伏 覆 。 2 4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礼 记 · 曲 礼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2 4 0 页 。 《 礼 记 · 曲 礼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2 4 0 页 。 《 礼 记 · 曲 礼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2 4 0 页 。 《 礼 记 · 曲 礼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2 4 0 页 。 同 上 书 , 第 1 2 3 4 页 。 同 上 书 , 第 1 2 3 3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起居习惯。幼儿可以早睡晚起(“蚤寝晏起”),①儿童和 少年则需养成早起的习惯:“鸡初鸣,咸盥漱,栉纵,拂髦, 總角,衿缨,皆佩容臭。”②鸡一叫就应起床,穿好衣服,梳 发洗漱。 交往习惯。上门做客,“将上堂,声必扬。”进门前要先 打招呼。“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不闻则不入。”见户外有 两双鞋,知道室内有两人在,可能在谈私事,故需得到允许 方能进去。“将入户,视必下,入门奉扃,视瞻毋回。”入门 后,视线必朝下,以示不睹人私,不能东张西望。入门双手 奉扃(门臼),是表示恭敬的姿态。“有后入者,閤而不遂。”③ 如果还有人跟着进来,则不应马上关门。进门以后,更须谨 慎礼貌,别踩别人的鞋,不与先入者争席,小心地提着衣服 走到屋子的边上。既坐定,又要慎于应对。(“毋践履,毋躇 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当时礼俗重男女之别,故做客 时也应注意“男女不杂坐”、“不亲授④等 饮食习惯。如果主人请客吃饭,应“毋放饭,毋流獸,毋 咤食,毋齧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⑤周人吃 饭不用筷子,只用手拿,故要求从食器中拿出的饭不能放回 去,以保持公用饭的清洁。喝汤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发出声 响。不要啃骨头。不将吃过的鱼肉放回食器中。不投骨给狗 ①《礼记·内则》,同上书,第1462页 ②同上书,第1461页 ③《礼记·曲礼》,同上书,第1238页 ④《礼记·曲礼》,影印《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0页 ⑤《礼记·曲礼》,影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2页
起 居 习 惯 。 幼 儿 可 以 早 睡 晚 起 ( “ 蚤 寝 晏 起 ” ) , ① 儿 童 和 少 年 则 需 养 成 早 起 的 习 惯 : “ 鸡 初 鸣 , 咸 盥 漱 , 栉 纵 , 拂 髦 , 縂 角 , 衿 缨 , 皆 佩 容 臭 。 ” ② 鸡 一 叫 就 应 起 床 , 穿 好 衣 服 , 梳 发 洗 漱 。 交 往 习 惯 。 上 门 做 客 , “ 将 上 堂 , 声 必 扬 。 ” 进 门 前 要 先 打 招 呼 。 “ 户 外 有 二 履 , 言 闻 则 入 , 不 闻 则 不 入 。 ” 见 户 外 有 两 双 鞋 , 知 道 室 内 有 两 人 在 , 可 能 在 谈 私 事 , 故 需 得 到 允 许 方 能 进 去 。 “ 将 入 户 , 视 必 下 , 入 门 奉 扃 , 视 瞻 毋 回 。 ” 入 门 后 , 视 线 必 朝 下 , 以 示 不 睹 人 私 , 不 能 东 张 西 望 。 入 门 双 手 奉 扃 ( 门 臼 ) , 是 表 示 恭 敬 的 姿 态 。 “ 有 后 入 者 , 閤 而 不 遂 。 ” ③ 如 果 还 有 人 跟 着 进 来 , 则 不 应 马 上 关 门 。 进 门 以 后 , 更 须 谨 慎 礼 貌 , 别 踩 别 人 的 鞋 , 不 与 先 入 者 争 席 , 小 心 地 提 着 衣 服 走 到 屋 子 的 边 上 。 既 坐 定 , 又 要 慎 于 应 对 。 ( “ 毋 践 履 , 毋 踖 席 , 抠 衣 趋 隅 , 必 慎 唯 诺 。 ” ) 当 时 礼 俗 重 男 女 之 别 , 故 做 客 时 也 应 注 意 “ 男 女 不 杂 坐 ” 、 “ 不 亲 授 ④ 等 。 饮 食 习 惯 。 如 果 主 人 请 客 吃 饭 , 应 “ 毋 放 饭 , 毋 流 歠 , 毋 咤 食 , 毋 齧 骨 , 毋 反 鱼 肉 , 毋 投 与 狗 骨 , 毋 固 获 。 ” ⑤ 周 人 吃 饭 不 用 筷 子 , 只 用 手 拿 , 故 要 求 从 食 器 中 拿 出 的 饭 不 能 放 回 去 , 以 保 持 公 用 饭 的 清 洁 。 喝 汤 不 能 狼 吞 虎 咽 , 不 能 发 出 声 响 。 不 要 啃 骨 头 。 不 将 吃 过 的 鱼 肉 放 回 食 器 中 。 不 投 骨 给 狗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2 5 ① ② ③ ④ ⑤ 《 礼 记 · 曲 礼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2 4 2 页 。 《 礼 记 · 曲 礼 》 ,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中 华 书 局 1 9 7 9 年 版 , 第 1 2 4 0 页 。 《 礼 记 · 曲 礼 》 , 同 上 书 , 第 1 2 3 8 页 。 同 上 书 , 第 1 4 6 1 页 。 《 礼 记 · 内 则 》 , 同 上 书 , 第 1 4 6 2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吃,以免有贱视食物之嫌。对食物不能专取独得。这些都是 当时饮食的基本礼仪 从总的来看,西周贵族家教虽有男尊女卑、过于刻板等 弊端,但也显示出一定的科学性。其家教程序适应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其 德育结合儿童生活实际,传授基本为人准则,从小培养文明 礼貌的言行习惯。这些都是其精华所在,至今仍有借鉴的价 值 《周易·家人卦》的家教思想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原为古代算卦的筮书,相 传周人所作,故名。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部 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说法不一,其《传》解释《经》, 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近人认为大抵为东周秦 汉作品,非一时一人之手。《周易》中《家人卦》包含了丰富 的家庭教育思想,充分反映西周不仅在家教实践上飞跃发展, 在理论思维方面也达到相当的高度。 《家人卦》着重讨论治家之道。古人历来把教子作为治家 的一部分,故该卦也包含教子之道。 在治家上,该卦突出一个“严”字:“家人嘀嘀,悔厉吉 妇子嘻嘻,终吝。”“嘀嘀”是严厉之意。“嘻嘻”谓喜笑貌。 作为一家之主,行刚严之政,虽过于严厉,但“家道齐肃,人 心祇畏”,犹为家之吉。如果放纵家里妇女孩子慢黜嘻嘻,嘻 ①程颐:《伊川易传》卷三,《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84页
吃 , 以 免 有 贱 视 食 物 之 嫌 。 对 食 物 不 能 专 取 独 得 。 这 些 都 是 当 时 饮 食 的 基 本 礼 仪 。 从 总 的 来 看 , 西 周 贵 族 家 教 虽 有 男 尊 女 卑 、 过 于 刻 板 等 弊 端 , 但 也 显 示 出 一 定 的 科 学 性 。 其 家 教 程 序 适 应 儿 童 身 心 发 展 的 特 点 , 由 浅 入 深 , 循 序 渐 进 , 符 合 儿 童 教 育 的 规 律 。 其 德 育 结 合 儿 童 生 活 实 际 , 传 授 基 本 为 人 准 则 , 从 小 培 养 文 明 礼 貌 的 言 行 习 惯 。 这 些 都 是 其 精 华 所 在 , 至 今 仍 有 借 鉴 的 价 值 。 三 、 《 周 易 · 家 人 卦 》 的 家 教 思 想 《 周 易 》 为 儒 家 重 要 经 典 之 一 , 原 为 古 代 算 卦 的 筮 书 , 相 传 周 人 所 作 , 故 名 。 内 容 包 括 《 经 》 、 《 传 》 两 部 分 , 《 经 》 部 旧 传 伏 羲 画 卦 , 文 王 作 辞 , 说 法 不 一 , 其 《 传 》 解 释 《 经 》 , 共 十 篇 , 统 称 《 十 翼 》 , 旧 传 孔 子 作 , 近 人 认 为 大 抵 为 东 周 秦 汉 作 品 , 非 一 时 一 人 之 手 。 《 周 易 》 中 《 家 人 卦 》 包 含 了 丰 富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 充 分 反 映 西 周 不 仅 在 家 教 实 践 上 飞 跃 发 展 , 在 理 论 思 维 方 面 也 达 到 相 当 的 高 度 。 《 家 人 卦 》 着 重 讨 论 治 家 之 道 。 古 人 历 来 把 教 子 作 为 治 家 的 一 部 分 , 故 该 卦 也 包 含 教 子 之 道 。 在 治 家 上 , 该 卦 突 出 一 个 “ 严 ” 字 : “ 家 人 嗃 嗃 , 悔 厉 吉 。 妇 子 嘻 嘻 , 终 吝 。 ” “ 嗃 嗃 ” 是 严 厉 之 意 。 “ 嘻 嘻 ” 谓 喜 笑 貌 。 作 为 一 家 之 主 , 行 刚 严 之 政 , 虽 过 于 严 厉 , 但 “ 家 道 齐 肃 , 人 心 祇 畏 ” , ① 犹 为 家 之 吉 。 如 果 放 纵 家 里 妇 女 孩 子 慢 黜 嘻 嘻 , 嘻 2 6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① 程 颐 : 《 伊 川 易 传 》 卷 三 , 《 二 程 集 》 , 中 华 书 局 1 9 8 1 年 版 , 第 8 8 4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笑无节制,则终有恨辱。这段话最典型地反映严以治家的思 想。我国家教历来讲究严,其发端即在于此。 然而,《家人卦》所谓的严,并非动辄打骂的代名词,而 包含了对家长自身和子弟的多种规范要求。 首先,家长在家庭内有至尊地位。《彖》在解释“家人” 时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伊川易传》解释道: 家人之道,必有所尊严。而君长者,谓父母也。虽一家之小, 无尊严则孝敬衰,无君长则法度废。有严君而后家道正,家 者国之则也。 其次,所谓严指家庭成员都应各正其位,各尽其责:“父 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第三,严并非限于事后的惩罚,更应防闲于未然:“闲有 家,悔亡。”王弼解释说:“凡教在初而法在始。家渎而后严 之,志变而后治之,即有悔矣。”因此必须防微杜渐。《坤 卦》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 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凡事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微 至显的发展过程,故对子弟的教育当慎辨其微,这也可以看 作“防闲”主张的注解。 第四,严与爱相结合。“王假有家,交相爱也。”光用严 厉的方法不能使人心服,故《伊川易传》说:“王假有家之道 者,非能使之顺从而已,必致其心化诚合,交相爱也。能如 是者,文王之妃乎?若身修法立而家未化,未得为假有家之 道也。”这里伊川提出家教的一个标准,不仅要使人顺从,而 且要心悦诚服,真正受家长的感化,把行为规范(“法”)变
笑 无 节 制 , 则 终 有 恨 辱 。 这 段 话 最 典 型 地 反 映 严 以 治 家 的 思 想 。 我 国 家 教 历 来 讲 究 严 , 其 发 端 即 在 于 此 。 然 而 , 《 家 人 卦 》 所 谓 的 严 , 并 非 动 辄 打 骂 的 代 名 词 , 而 包 含 了 对 家 长 自 身 和 子 弟 的 多 种 规 范 要 求 。 首 先 , 家 长 在 家 庭 内 有 至 尊 地 位 。 《 彖 》 在 解 释 “ 家 人 ” 时 说 : “ 家 人 , 有 严 君 焉 , 父 母 之 谓 也 。 ” 《 伊 川 易 传 》 解 释 道 : “ 家 人 之 道 , 必 有 所 尊 严 。 而 君 长 者 , 谓 父 母 也 。 虽 一 家 之 小 , 无 尊 严 则 孝 敬 衰 , 无 君 长 则 法 度 废 。 有 严 君 而 后 家 道 正 , 家 者 国 之 则 也 。 ” 其 次 , 所 谓 严 指 家 庭 成 员 都 应 各 正 其 位 , 各 尽 其 责 : “ 父 父 , 子 子 , 兄 兄 , 弟 弟 , 夫 夫 , 妇 妇 , 而 家 道 正 。 ” 第 三 , 严 并 非 限 于 事 后 的 惩 罚 , 更 应 防 闲 于 未 然 : “ 闲 有 家 , 悔 亡 。 ” 王 弼 解 释 说 : “ 凡 教 在 初 而 法 在 始 。 家 渎 而 后 严 之 , 志 变 而 后 治 之 , 即 有 悔 矣 。 ” 因 此 必 须 防 微 杜 渐 。 《 坤 卦 》 有 一 段 非 常 有 名 的 话 : “ 积 善 之 家 必 有 余 庆 , 积 不 善 之 家 必 有 余 殃 。 臣 弑 其 君 , 子 弑 其 父 , 非 一 朝 一 夕 之 故 , 其 所 由 来 者 渐 矣 , 由 辨 之 不 早 辨 也 。 ” 凡 事 都 有 一 个 由 小 到 大 , 由 微 至 显 的 发 展 过 程 , 故 对 子 弟 的 教 育 当 慎 辨 其 微 , 这 也 可 以 看 作 “ 防 闲 ” 主 张 的 注 解 。 第 四 , 严 与 爱 相 结 合 。 “ 王 假 有 家 , 交 相 爱 也 。 ” 光 用 严 厉 的 方 法 不 能 使 人 心 服 , 故 《 伊 川 易 传 》 说 : “ 王 假 有 家 之 道 者 , 非 能 使 之 顺 从 而 已 , 必 致 其 心 化 诚 合 , 交 相 爱 也 。 能 如 是 者 , 文 王 之 妃 乎 ? 若 身 修 法 立 而 家 未 化 , 未 得 为 假 有 家 之 道 也 。 ” 这 里 伊 川 提 出 家 教 的 一 个 标 准 , 不 仅 要 使 人 顺 从 , 而 且 要 心 悦 诚 服 , 真 正 受 家 长 的 感 化 , 把 行 为 规 范 ( “ 法 ” ) 变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