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史 13 而自豪。以现代科学为指导,汲取古代胎教精华,提高下一 代的素质,无疑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之 二)文王的家教 有关周文王家教的史料,现存最早的是《逸周书》。刘向 认为,该书是周朝誓告号令,孔子删录之余。据后人考证,很 可能是战国逸民处士所纂辑。其中《明堂位》为《礼记》所 采录,有关“克度邑”又为司马迁所援据,故“其间虽驳 而不纯,要不失为古书 《逸周书》载,文王曾教导太子发:“民物多变,民何乡 (向)非利,”“民何乡(向)非私,”而“私”又往往导致 “抗”、“夺”、“乱”、“亡”、“死”等后果。因此,作为统治者 要善于因势利导,导民于礼义,止乱亡于萌芽状态。(“于民 之适败无有时,盖后戒后戒,谋念勿择。”2) 文王逝世前,又召太子发曰:“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 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吾厚德而广惠,忠信而志爱。人 君之行,不为泰靡,不淫于美,括柱茅茨,为民爱费。”③文 王把为人君的经验总结为“厚德广惠”、“忠信志爱”和节省 开支三条 接着,文王重点谈如何厚德广惠。他认为,首先必须精 心保护自然资源:“山林非时不升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 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畋渔以时,童不夭胎,马不 ①傀周书·序》,《四部备要》本,第1页 ②逸周书》卷三:《文儆解》,《四部备要》本,第3页 ③《逸周书》卷三:《文傅解》,同上书,第4页
而 自 豪 。 以 现 代 科 学 为 指 导 , 汲 取 古 代 胎 教 精 华 , 提 高 下 一 代 的 素 质 , 无 疑 是 家 庭 教 育 的 重 要 课 题 之 一 。 ( 二 ) 文 王 的 家 教 有 关 周 文 王 家 教 的 史 料 , 现 存 最 早 的 是 《 逸 周 书 》 。 刘 向 认 为 , 该 书 是 周 朝 誓 告 号 令 , 孔 子 删 录 之 余 。 据 后 人 考 证 , 很 可 能 是 战 国 逸 民 处 士 所 纂 辑 。 其 中 《 明 堂 位 》 为 《 礼 记 》 所 采 录 , 有 关 “ 克 � 度 邑 ” 又 为 司 马 迁 所 援 据 , 故 “ 其 间 虽 驳 而 不 纯 , 要 不 失 为 古 书 。 ” ① 《 逸 周 书 》 载 , 文 王 曾 教 导 太 子 发 : “ 民 物 多 变 , 民 何 乡 ( 向 ) 非 利 , ” “ 民 何 乡 ( 向 ) 非 私 , ” 而 “ 私 ” 又 往 往 导 致 “ 抗 ” 、 “ 夺 ” 、 “ 乱 ” 、 “ 亡 ” 、 “ 死 ” 等 后 果 。 因 此 , 作 为 统 治 者 要 善 于 因 势 利 导 , 导 民 于 礼 义 , 止 乱 亡 于 萌 芽 状 态 。 ( “ 于 民 之 适 败 无 有 时 , 盖 后 戒 后 戒 , 谋 念 勿 择 。 ” ② ) 文 王 逝 世 前 , 又 召 太 子 发 曰 : “ 呜 呼 ! 我 身 老 矣 , 吾 语 汝 我 所 保 与 我 所 守 , 传 之 子 孙 。 吾 厚 德 而 广 惠 , 忠 信 而 志 爱 。 人 君 之 行 , 不 为 泰 靡 , 不 淫 于 美 , 括 柱 茅 茨 , 为 民 爱 费 。 ” ③ 文 王 把 为 人 君 的 经 验 总 结 为 “ 厚 德 广 惠 ” 、 “ 忠 信 志 爱 ” 和 节 省 开 支 三 条 。 接 着 , 文 王 重 点 谈 如 何 厚 德 广 惠 。 他 认 为 , 首 先 必 须 精 心 保 护 自 然 资 源 : “ 山 林 非 时 不 升 斧 斤 , 以 成 草 木 之 长 ; 川 泽 非 时 不 入 网 罟 , 以 成 鱼 鳖 之 长 ” “ 畋 渔 以 时 , 童 不 夭 胎 , 马 不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1 3 ① ② ③ 《 逸 周 书 》 卷 三 : 《 文 傅 解 》 , 同 上 书 , 第 4 页 。 《 逸 周 书 》 卷 三 : 《 文 儆 解 》 , 《 四 部 备 要 》 本 , 第 3 页 。 《 逸 周 书 · 序 》 , 《 四 部 备 要 》 本 , 第 1 页
14 中国家庭教育史 驰骛,土不失宜,…孤寡辛苦咸赖其生。”①其次,维护社 会生产秩序,促进农工商发展:“山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器 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 谓和德。”②第三,积聚物质财富,以备荒歉:“天有四殃:水 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夏箴》曰:小人 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 饥臣妾舆马非其有也。戒之哉!③统治者通过发展生产、积 聚雄厚的物质财富,就掌握了主动权,能令行禁止:反之,则 为人所制,国也不保。“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坠四时, 如此者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有五年之积者霸,无一年之 积者亡。……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能制其有者,则能制人 之有;不能制其有者,则人制之。”④总之,文王的惠民思想, 是从发展生产入手,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这是他成功的经 验结晶 三)武王的家教 武王上台后,首先就考虑家庭教育问题。据《大戴礼 记》载,武王践阼三日,即召群臣及其师姜尚问道:“有万世 而可以为子孙常者乎?姜尚答道:“在丹书,王欲闻之,则 斋矣。”武王戒斋三日后,穿上朝服,端坐于堂,姜尚亦端冕 负书而入,负屏而立,诵读丹书道:“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 ①魄逸周书》卷三:《文傅解》,同上书,第45页 ②傀逸周书》卷三:《文傅解》,同上书,第←5页。 ③《逸周书》卷三:《文傅解》,同上书,第45页。 ④傀逸周书》卷三:《文傅解》,同上书,第5页 ⑤《大戴礼记》卷六,《四部丛刊》本,第1页
驰 骛 , 土 不 失 宜 , … … 孤 寡 辛 苦 咸 赖 其 生 。 ” ① 其 次 , 维 护 社 会 生 产 秩 序 , 促 进 农 工 商 发 展 : “ 山 以 遂 其 材 , 工 匠 以 为 器 , 百 物 以 平 其 利 , 商 贾 以 通 其 货 , 工 不 失 其 务 , 农 不 失 其 时 , 是 谓 和 德 。 ” ② 第 三 , 积 聚 物 质 财 富 , 以 备 荒 歉 : “ 天 有 四 殃 : 水 旱 饥 荒 , 其 至 无 时 , 非 务 积 聚 何 以 备 之 ? 《 夏 箴 》 曰 : ‘ 小 人 无 兼 年 之 食 , 遇 天 饥 妻 子 非 其 有 也 ; 大 夫 无 兼 年 之 食 , 遇 天 饥 臣 妾 舆 马 非 其 有 也 。 ’ 戒 之 哉 ! ” ③ 统 治 者 通 过 发 展 生 产 、 积 聚 雄 厚 的 物 质 财 富 , 就 掌 握 了 主 动 权 , 能 令 行 禁 止 ; 反 之 , 则 为 人 所 制 , 国 也 不 保 。 “ 无 杀 夭 胎 , 无 伐 不 成 材 , 无 坠 四 时 , 如 此 者 十 年 , 有 十 年 之 积 者 王 , 有 五 年 之 积 者 霸 , 无 一 年 之 积 者 亡 。 … … 兵 强 胜 人 , 人 强 胜 天 , 能 制 其 有 者 , 则 能 制 人 之 有 ; 不 能 制 其 有 者 , 则 人 制 之 。 ” ④ 总 之 , 文 王 的 惠 民 思 想 , 是 从 发 展 生 产 入 手 , 以 巩 固 周 王 室 的 统 治 。 这 是 他 成 功 的 经 验 结 晶 。 ( 三 ) 武 王 的 家 教 武 王 上 台 后 , 首 先 就 考 虑 家 庭 教 育 问 题 。 据 《 大 戴 礼 记 》 载 , 武 王 践 阼 三 日 , 即 召 群 臣 及 其 师 姜 尚 问 道 : “ 有 万 世 而 可 以 为 子 孙 常 者 乎 ? ” ⑤ 姜 尚 答 道 : “ 在 丹 书 , 王 欲 闻 之 , 则 斋 矣 。 ” 武 王 戒 斋 三 日 后 , 穿 上 朝 服 , 端 坐 于 堂 , 姜 尚 亦 端 冕 负 书 而 入 , 负 屏 而 立 , 诵 读 丹 书 道 : “ 敬 胜 怠 者 吉 , 怠 胜 敬 者 1 4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① ② ③ ④ ⑤ 《 大 戴 礼 记 》 卷 六 , 《 四 部 丛 刊 》 本 , 第 1 页 。 《 逸 周 书 》 卷 三 : 《 文 傅 解 》 , 同 上 书 , 第 5 页 。 《 逸 周 书 》 卷 三 : 《 文 傅 解 》 , 同 上 书 , 第 4 — 5 页 。 《 逸 周 书 》 卷 三 : 《 文 傅 解 》 , 同 上 书 , 第 4 — 5 页 。 《 逸 周 书 》 卷 三 : 《 文 傅 解 》 , 同 上 书 , 第 4 — 5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15 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意即凡事不 自强执着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①武王 闻而恐惧,退而在各种生活用具上写座右铭,用以自警并戒 子孙。 其席前左端之铭曰:“安乐必敬。”前右端之铭曰:“无行 可悔。”后左端之铭曰:“一反一侧,亦不可忘。(意谓不可忘 道)”后右端之铭曰:“所监不远,视迩所代。(意谓近有殷之 败亡为鉴)” 其机之铭曰:“皇皇惟敬,口生(意谓言能招辱),口 賤口(口能害口)。” 鉴之铭曰:“见尔前,虑尔后。” 盘之铭曰:“与其溺于人,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 溺于人不可救也。”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 毋曰胡份,其祸将长。” 杖之铭曰:“恶乎危,于忿;恶乎道,于嗜欲;恶乎相 忘,于富贵。 带之铭曰:“火灭修容,慎戎必恭,恭则寿。” 牖之铭曰:“随天时,地之财。敬把皇天,敬以天时。” 弓之铭曰:“屈伸之义,废兴之行,无忘自过。” 矛之铭曰:“造矛造矛,少间弗忍,终身之羞。矛一人所 闻,以戒子孙。”2 ①《戴礼记》卷六,《四部丛刊》本,第1页。 ②上述铭文均出于《大戴礼记》卷六,《四部丛刊》本,第1-3页
灭 ; 义 胜 欲 者 从 , 欲 胜 义 者 凶 。 凡 事 不 强 则 枉 ( 意 即 凡 事 不 自 强 执 着 则 枉 ) , 弗 敬 则 不 正 。 枉 者 灭 废 , 敬 者 万 世 。 ” ① 武 王 闻 而 恐 惧 , 退 而 在 各 种 生 活 用 具 上 写 座 右 铭 , 用 以 自 警 并 戒 子 孙 。 其 席 前 左 端 之 铭 曰 : “ 安 乐 必 敬 。 ” 前 右 端 之 铭 曰 : “ 无 行 可 悔 。 ” 后 左 端 之 铭 曰 : “ 一 反 一 侧 , 亦 不 可 忘 。 ( 意 谓 不 可 忘 道 ) ” 后 右 端 之 铭 曰 : “ 所 监 不 远 , 视 迩 所 代 。 ( 意 谓 近 有 殷 之 败 亡 为 鉴 ) ” 其 机 之 铭 曰 : “ 皇 皇 惟 敬 , 口 生 � ( 意 谓 言 能 招 辱 ) , 口 牋 口 ( 口 能 害 口 ) 。 ” 鉴 之 铭 曰 : “ 见 尔 前 , 虑 尔 后 。 ” 盘 之 铭 曰 : “ 与 其 溺 于 人 , 宁 溺 于 渊 。 溺 于 渊 犹 可 游 也 , 溺 于 人 不 可 救 也 。 ” 楹 之 铭 曰 : “ 毋 曰 胡 残 , 其 祸 将 然 ; 毋 曰 胡 害 , 其 祸 将 大 ; 毋 曰 胡 份 , 其 祸 将 长 。 ” 杖 之 铭 曰 : “ 恶 乎 危 , 于 忿 � ; 恶 乎 道 , 于 嗜 欲 ; 恶 乎 相 忘 , 于 富 贵 。 ” 带 之 铭 曰 : “ 火 灭 修 容 , 慎 戎 必 恭 , 恭 则 寿 。 ” 牖 之 铭 曰 : “ 随 天 时 , 地 之 财 。 敬 把 皇 天 , 敬 以 天 时 。 ” 弓 之 铭 曰 : “ 屈 伸 之 义 , 废 兴 之 行 , 无 忘 自 过 。 ” 矛 之 铭 曰 : “ 造 矛 造 矛 , 少 间 弗 忍 , 终 身 之 羞 。 矛 一 人 所 闻 , 以 戒 子 孙 。 ” ②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1 5 ① ② 上 述 铭 文 均 出 于 《 大 戴 礼 记 》 卷 六 , 《 四 部 丛 刊 》 本 , 第 1 — 3 页 。 《 大 戴 礼 记 》 卷 六 , 《 四 部 丛 刊 》 本 , 第 1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武王上台时,其子诵(成王)尚幼,无法对之进行为政 之方的教育,所以不得不用书写铭文的方法,使子弟长大后 记住这些格言。这反映武王教子的一片苦心,同时也是我国 古代格言教子的先河。 四)周公的家教 周公姓姬名旦,生卒不详,系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先 后辅佐武王、成王,为西周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开国功 武王去世后,周公封于鲁。但为了辅佐成王,他不就封 地,由其子伯禽前往鲁。当时伯禽尚年青,缺乏统治经验,故 临行前周公反复教他为政之道。 为教育伯禽,周公曾与伯禽之师作了交谈,了解到伯禽 有为人宽、好自用、不善与士交友的缺点,于是周公便有针 对性地教育伯禽要恩威并用、用人之长、礼贤下士 周公告诉伯禽,为政当文武相济,缺一不可:“夫有文无 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感德乃成。 既成感化,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 信乃畜。”①0 周公教育伯禽,要善于用人之长:“君子力如牛,不与牛 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②对人 不能求全责备,大臣“无大故则不弃,无求备于一人。”8要 ①《说苑》卷一,《四部备要》本,第2页 ②驿史》卷二十一,(台)影印四库全书》第365册,第280页 ③《驿史》卷二十一,(台)影印《四库全书》第365册,第280
武 王 上 台 时 , 其 子 诵 ( 成 王 ) 尚 幼 , 无 法 对 之 进 行 为 政 之 方 的 教 育 , 所 以 不 得 不 用 书 写 铭 文 的 方 法 , 使 子 弟 长 大 后 记 住 这 些 格 言 。 这 反 映 武 王 教 子 的 一 片 苦 心 , 同 时 也 是 我 国 古 代 格 言 教 子 的 先 河 。 ( 四 ) 周 公 的 家 教 周 公 姓 姬 名 旦 , 生 卒 不 详 , 系 文 王 之 子 , 武 王 之 弟 , 先 后 辅 佐 武 王 、 成 王 , 为 西 周 杰 出 的 政 治 家 、 思 想 家 和 开 国 功 臣 。 武 王 去 世 后 , 周 公 封 于 鲁 。 但 为 了 辅 佐 成 王 , 他 不 就 封 地 , 由 其 子 伯 禽 前 往 鲁 。 当 时 伯 禽 尚 年 青 , 缺 乏 统 治 经 验 , 故 临 行 前 周 公 反 复 教 他 为 政 之 道 。 为 教 育 伯 禽 , 周 公 曾 与 伯 禽 之 师 作 了 交 谈 , 了 解 到 伯 禽 有 为 人 宽 、 好 自 用 、 不 善 与 士 交 友 的 缺 点 , 于 是 周 公 便 有 针 对 性 地 教 育 伯 禽 要 恩 威 并 用 、 用 人 之 长 、 礼 贤 下 士 。 周 公 告 诉 伯 禽 , 为 政 当 文 武 相 济 , 缺 一 不 可 : “ 夫 有 文 无 武 , 无 以 威 下 ; 有 武 无 文 , 民 畏 不 亲 。 文 武 俱 行 , 感 德 乃 成 。 既 成 感 化 , 民 亲 以 服 , 清 白 上 通 , 巧 佞 下 塞 , 谏 者 得 进 , 忠 信 乃 畜 。 ” ① 周 公 教 育 伯 禽 , 要 善 于 用 人 之 长 : “ 君 子 力 如 牛 , 不 与 牛 争 力 ; 走 如 马 , 不 与 马 争 走 ; 知 如 士 , 不 与 士 争 知 。 ” ② 对 人 不 能 求 全 责 备 , 大 臣 “ 无 大 故 则 不 弃 , 无 求 备 于 一 人 。 ” ③ 要 1 6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① ② ③ 《 驿 史 》 卷 二 十 一 , ( 台 ) 影 印 《 四 库 全 书 》 第 3 6 5 册 , 第 2 8 0 页 。 《 驿 史 》 卷 二 十 一 , ( 台 ) 影 印 《 四 库 全 书 》 第 3 6 5 册 , 第 2 8 0 页 。 《 说 苑 》 卷 一 , 《 四 部 备 要 》 本 , 第 2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17 善于纳谏:“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 撙节安静必藉之,谏者不振以威,勿格以言,博采其辞,乃 择可观。”① 周公着重教诲伯禽,要谦虚谨慎、礼贤下士:“我,文王 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 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子之 鲁,慎无以国骄人。”②周公善于以自身日常行为为例,教育 伯禽:我“所执贽而见者十二,委质而相见者三十,其未执 质之士百,我欲尽智得情者千人,吾仅得二人焉,以正吾身, 以定天下。是以敬其见者,则隐者出矣。谨诸,乃以鲁国而 骄人哉?③意思说,我虽身居高位,带着礼物上门求见的有 12人,礼尚往来者30人,礼貌接待者百人,倾听说话者千人。 我在这千人中,仅得3人来指出我缺点,帮我定天下。我对 来见者敬重,山林隐逸者便出来了。记住,不要以鲁国骄人! 周公还指出,谦虚是保江山的一个重要条件:“德行广大而守 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 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 而守以浅者广。”④上述恭、险、卑、畏、愚、浅六者,核心 就是守谦。他以夏商亡国为鉴,告诫伯禽:“夫贵为天子,富 有四海,不谦者先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6 ①《说苑》卷一,《四部备要》本,第2页 ②《史记·周鲁世家》 ③《尚书大传》卷四,《四部从刊》本,第9页 ④《驿史》卷二十一。(台)影印《四库全书》第365册,第280页 ⑤《驿史》卷二十一。(台)影印《四库全书》第365册,第280
善 于 纳 谏 : “ 凡 处 尊 位 者 , 必 以 敬 下 顺 德 , 规 谏 必 开 不 讳 之 门 , 撙 节 安 静 必 藉 之 , 谏 者 不 振 以 威 , 勿 格 以 言 , 博 采 其 辞 , 乃 择 可 观 。 ” ① 周 公 着 重 教 诲 伯 禽 , 要 谦 虚 谨 慎 、 礼 贤 下 士 : “ 我 , 文 王 之 子 , 武 王 之 弟 , 成 王 之 叔 父 , 我 于 天 下 亦 不 贱 矣 。 然 我 一 沐 三 捉 发 , 一 饭 三 吐 哺 , 起 以 待 士 , 犹 恐 失 天 下 贤 人 。 子 之 鲁 , 慎 无 以 国 骄 人 。 ” ② 周 公 善 于 以 自 身 日 常 行 为 为 例 , 教 育 伯 禽 : 我 “ 所 执 贽 而 见 者 十 二 , 委 质 而 相 见 者 三 十 , 其 未 执 质 之 士 百 , 我 欲 尽 智 得 情 者 千 人 , 吾 仅 得 二 人 焉 , 以 正 吾 身 , 以 定 天 下 。 是 以 敬 其 见 者 , 则 隐 者 出 矣 。 谨 诸 , 乃 以 鲁 国 而 骄 人 哉 ? ” ③ 意 思 说 , 我 虽 身 居 高 位 , 带 着 礼 物 上 门 求 见 的 有 1 2 人 , 礼 尚 往 来 者 3 0 人 , 礼 貌 接 待 者 百 人 , 倾 听 说 话 者 千 人 。 我 在 这 千 人 中 , 仅 得 3 人 来 指 出 我 缺 点 , 帮 我 定 天 下 。 我 对 来 见 者 敬 重 , 山 林 隐 逸 者 便 出 来 了 。 记 住 , 不 要 以 鲁 国 骄 人 ! 周 公 还 指 出 , 谦 虚 是 保 江 山 的 一 个 重 要 条 件 : “ 德 行 广 大 而 守 以 恭 者 荣 , 土 地 博 裕 而 守 以 险 者 安 , 禄 位 尊 盛 而 守 以 卑 者 贵 , 人 众 兵 强 而 守 以 畏 者 胜 , 聪 明 睿 智 而 守 以 愚 者 益 , 博 文 多 记 而 守 以 浅 者 广 。 ” ④ 上 述 恭 、 险 、 卑 、 畏 、 愚 、 浅 六 者 , 核 心 就 是 守 谦 。 他 以 夏 商 亡 国 为 鉴 , 告 诫 伯 禽 : “ 夫 贵 为 天 子 , 富 有 四 海 , 不 谦 者 先 天 下 亡 其 身 , 桀 纣 是 也 , 可 不 慎 乎 ! ” ⑤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1 7 ① ② ③ ④ ⑤ 《 驿 史 》 卷 二 十 一 。 ( 台 ) 影 印 《 四 库 全 书 》 第 3 6 5 册 , 第 2 8 0 页 。 《 驿 史 》 卷 二 十 一 。 ( 台 ) 影 印 《 四 库 全 书 》 第 3 6 5 册 , 第 2 8 0 页 。 《 尚 书 大 传 》 卷 四 , 《 四 部 丛 刊 》 本 , 第 9 页 。 《 史 记 · 周 鲁 世 家 》 。 《 说 苑 》 卷 一 , 《 四 部 备 要 》 本 ,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