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邀
中国教育史研究丛书 中国家庭教育史 马镛著
中 国 教 育 史 研 究 丛 书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马 镛 著
序 序 中国自古以来,就极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的盛衰,寄 托在子孙身上,“子孙贤则家道昌盛,子孙不贤则家道消败 子孙是贤是愚,则“由乎蒙养”。“蒙以养正”,可以保家。家 教的作用,不仅能保家扩业,而且有助于安国。家庭是社会 的组成细胞,家教的好坏,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故古人尝云:“苟家人之居正,则天下之无邪”,“家之正则国 之定”,身修家齐,才能国治天下平。家庭教育,对于治国安 邦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就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 庭教育,三者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家教是蒙学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天然的有许多共同性;但在教育的主体客体、教育 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上,又具有不少独特的教育功能,是 学校教育不能代替的。因此,无论从家庭教育的地位和特性 来看,或从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关系来说,对我国 源远流长的家教史研究,都是中国教育史研究不可忽视的。鲁
序 中 国 自 古 以 来 , 就 极 重 视 家 庭 教 育 , 把 家 庭 的 盛 衰 , 寄 托 在 子 孙 身 上 , “ 子 孙 贤 则 家 道 昌 盛 , 子 孙 不 贤 则 家 道 消 败 ” 。 子 孙 是 贤 是 愚 , 则 “ 由 乎 蒙 养 ” 。 “ 蒙 以 养 正 ” , 可 以 保 家 。 家 教 的 作 用 , 不 仅 能 保 家 扩 业 , 而 且 有 助 于 安 国 。 家 庭 是 社 会 的 组 成 细 胞 , 家 教 的 好 坏 , 关 系 着 国 家 和 社 会 的 稳 定 和 发 展 。 故 古 人 尝 云 : “ 苟 家 人 之 居 正 , 则 天 下 之 无 邪 ” , “ 家 之 正 则 国 之 定 ” , 身 修 家 齐 , 才 能 国 治 天 下 平 。 家 庭 教 育 , 对 于 治 国 安 邦 具 有 基 础 性 的 作 用 。 我 国 古 代 的 蒙 学 教 育 , 就 包 括 学 校 教 育 、 社 会 教 育 和 家 庭 教 育 , 三 者 有 着 高 度 的 统 一 性 。 家 教 是 蒙 学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天 然 的 有 许 多 共 同 性 ; 但 在 教 育 的 主 体 客 体 、 教 育 的 内 容 和 教 育 方 式 方 法 上 , 又 具 有 不 少 独 特 的 教 育 功 能 , 是 学 校 教 育 不 能 代 替 的 。 因 此 , 无 论 从 家 庭 教 育 的 地 位 和 特 性 来 看 , 或 从 家 庭 教 育 与 学 校 、 社 会 教 育 的 关 系 来 说 , 对 我 国 源 远 流 长 的 家 教 史 研 究 , 都 是 中 国 教 育 史 研 究 不 可 忽 视 的 。 鲁 序 1
中国家庭教育史 迅曾说过:“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 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 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这当然也包 括家庭教育。但在教育史领域中,家庭教育史研究至今还是 个薄弱环节。马镛同志的《中国家庭教育史》,是第一部较系 统地总结中国家教发展的著作。该书是作者博士论文《明清 家庭教育史研究》的扩充和深化。作者在论文写作的基础上, 经过数年的史料搜集和梳理提炼,将中国历代的家庭教育归 结为帝王家教、名门世家家教、女子家教、胎教等各阶层、各 类家教,确定了一个反映时代和民族特点家教史的基本框架, 系统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家教的 具体发展,从宏观上勾画了中国家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又通 过许多个案分析,从微观上深入总结典型家教的实践与思想, 尤其注重对在家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颜之推、司马 光、袁采、叶梦得、二程、朱熹、孙奇逄、王夫之、陆世仪、 汪辉祖、曾国藩、郑观应、严复等家教思想的探讨,从而理 清了我国家教思想的发展线索和精华所在。 家庭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该书总结了我国汉民族 和少数民族共同积累的大量家教实践经验,阐明中华民族勤 劳俭朴、正直勇敢、爱国爱民、廉洁清白、见利思义等家教 的优良传统,及爱子以徳、以身垂范、宽严有度、因材施教 不违天资、随才成就、因机设教、激励诱导等家教的原则和 方法,充分显示我国特有的运用家训家书、诗文词曲等方式 教子育人的家教实践,以及近代中国酝酿着家教的革新,而 提倡竞争意识与高尚道德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平等民
迅 曾 说 过 : “ 倘 有 人 作 一 部 历 史 , 将 中 国 历 来 教 育 儿 童 的 方 法 , 用 书 作 一 个 明 确 的 记 录 , 给 人 明 白 我 们 的 古 人 以 至 我 们 , 是 怎 样 的 被 熏 陶 下 来 的 , 则 其 功 德 , 当 不 在 禹 下 。 ” 这 当 然 也 包 括 家 庭 教 育 。 但 在 教 育 史 领 域 中 , 家 庭 教 育 史 研 究 至 今 还 是 个 薄 弱 环 节 。 马 镛 同 志 的 《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 , 是 第 一 部 较 系 统 地 总 结 中 国 家 教 发 展 的 著 作 。 该 书 是 作 者 博 士 论 文 《 明 清 家 庭 教 育 史 研 究 》 的 扩 充 和 深 化 。 作 者 在 论 文 写 作 的 基 础 上 , 经 过 数 年 的 史 料 搜 集 和 梳 理 提 炼 , 将 中 国 历 代 的 家 庭 教 育 归 结 为 帝 王 家 教 、 名 门 世 家 家 教 、 女 子 家 教 、 胎 教 等 各 阶 层 、 各 类 家 教 , 确 定 了 一 个 反 映 时 代 和 民 族 特 点 家 教 史 的 基 本 框 架 , 系 统 阐 述 了 各 个 历 史 时 期 不 同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条 件 下 , 家 教 的 具 体 发 展 , 从 宏 观 上 勾 画 了 中 国 家 教 发 展 的 历 史 轨 迹 。 又 通 过 许 多 个 案 分 析 , 从 微 观 上 深 入 总 结 典 型 家 教 的 实 践 与 思 想 , 尤 其 注 重 对 在 家 教 史 上 有 重 要 影 响 的 人 物 , 如 颜 之 推 、 司 马 光 、 袁 采 、 叶 梦 得 、 二 程 、 朱 熹 、 孙 奇 逢 、 王 夫 之 、 陆 世 仪 、 汪 辉 祖 、 曾 国 藩 、 郑 观 应 、 严 复 等 家 教 思 想 的 探 讨 , 从 而 理 清 了 我 国 家 教 思 想 的 发 展 线 索 和 精 华 所 在 。 家 庭 教 育 是 实 践 性 很 强 的 教 育 , 该 书 总 结 了 我 国 汉 民 族 和 少 数 民 族 共 同 积 累 的 大 量 家 教 实 践 经 验 , 阐 明 中 华 民 族 勤 劳 俭 朴 、 正 直 勇 敢 、 爱 国 爱 民 、 廉 洁 清 白 、 见 利 思 义 等 家 教 的 优 良 传 统 , 及 爱 子 以 德 、 以 身 垂 范 、 宽 严 有 度 、 因 材 施 教 、 不 违 天 资 、 随 才 成 就 、 因 机 设 教 、 激 励 诱 导 等 家 教 的 原 则 和 方 法 , 充 分 显 示 我 国 特 有 的 运 用 家 训 家 书 、 诗 文 词 曲 等 方 式 教 子 育 人 的 家 教 实 践 , 以 及 近 代 中 国 酝 酿 着 家 教 的 革 新 , 而 提 倡 竞 争 意 识 与 高 尚 道 德 相 结 合 , 德 智 体 全 面 发 展 、 平 等 民 2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序 主及教子报国等新型家教,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数千年家庭 教育的经验教训,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历史借鉴。 马镛同志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推动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拓宽方面, 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对这本著作的质量比较满意,除草 成数语、权为作序外,还为此书的付梓问世表示庆贺 李国钧 1997年3月于上海
主 及 教 子 报 国 等 新 型 家 教 , 较 全 面 地 反 映 了 我 国 数 千 年 家 庭 教 育 的 经 验 教 训 , 为 现 代 家 庭 教 育 提 供 了 可 贵 的 历 史 借 鉴 。 马 镛 同 志 这 一 研 究 成 果 , 不 仅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价 值 , 而 且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在 推 动 中 国 教 育 史 研 究 领 域 的 拓 宽 方 面 , 也 会 发 挥 一 定 的 作 用 。 我 对 这 本 著 作 的 质 量 比 较 满 意 , 除 草 成 数 语 、 权 为 作 序 外 , 还 为 此 书 的 付 梓 问 世 表 示 庆 贺 ! 李 国 钧 1 9 9 7 年 3 月 于 上 海 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