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史 治术为主要教育内容,所以科学技术教育的重担,就落在家 庭和民间教育者身上。 除了天文历算学,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也普遍存在 家学相传现象。 周的始祖弃及其子孙是农学家传的典型。弃儿童时,就 爱玩种植的游戏。长大后,更爱钻研农业技术,“相土之宜, 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①尧知道后,举弃为农师,封 他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境内),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 卒后,子不密立。不宦末年,夏朝衰败,除去农官,不以 失官奔戎狄。他虽居戎狄,仍“不敢怠业”,“修其训典,朝 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②其家学没有失传。后来,其 孙公刘“复行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使人民生活富 足,“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 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④周朝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靠 农学的家传。 至于手工业的家传就更多了。殷周是三代手工业的繁荣 时期,特别是青铜器生产达到很高的水平,重875公斤的司 母戊大方鼎就反映了当时青铜器制造的水平。成书于春秋战 国的《考工记》中有一个青铜器合金的比例:“金(铜)有六 齐(剂):六分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金而锡居 ①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2页 ②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2页 ③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2页 ④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2页
治 术 为 主 要 教 育 内 容 , 所 以 科 学 技 术 教 育 的 重 担 , 就 落 在 家 庭 和 民 间 教 育 者 身 上 。 除 了 天 文 历 算 学 , 在 农 业 、 手 工 业 等 领 域 , 也 普 遍 存 在 家 学 相 传 现 象 。 周 的 始 祖 弃 及 其 子 孙 是 农 学 家 传 的 典 型 。 弃 儿 童 时 , 就 爱 玩 种 植 的 游 戏 。 长 大 后 , 更 爱 钻 研 农 业 技 术 , “ 相 土 之 宜 , 宜 谷 者 稼 穑 焉 , 民 皆 法 则 之 。 ” ① 尧 知 道 后 , 举 弃 为 农 师 , 封 他 于 邰 ( 今 陕 西 省 武 功 县 境 内 ) , 号 曰 后 稷 , 别 姓 姬 氏 。 后 稷 卒 后 , 子 不 窋 立 。 不 窋 末 年 , 夏 朝 衰 败 , 除 去 农 官 , 不 窋 以 失 官 奔 戎 狄 。 他 虽 居 戎 狄 , 仍 “ 不 敢 怠 业 ” , “ 修 其 训 典 , 朝 夕 恪 勤 , 守 以 敦 笃 , 奉 以 忠 信 。 ” ② 其 家 学 没 有 失 传 。 后 来 , 其 孙 公 刘 “ 复 行 后 稷 之 业 , 务 耕 种 , 行 地 宜 ” , ③ 使 人 民 生 活 富 足 , “ 行 者 有 资 , 居 者 有 畜 积 , 民 赖 其 庆 , 百 姓 怀 之 , 多 徙 而 保 归 焉 。 周 道 之 兴 自 此 始 。 ” ④ 周 朝 的 兴 起 ,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靠 农 学 的 家 传 。 至 于 手 工 业 的 家 传 就 更 多 了 。 殷 周 是 三 代 手 工 业 的 繁 荣 时 期 , 特 别 是 青 铜 器 生 产 达 到 很 高 的 水 平 , 重 8 7 5 公 斤 的 司 母 戊 大 方 鼎 就 反 映 了 当 时 青 铜 器 制 造 的 水 平 。 成 书 于 春 秋 战 国 的 《 考 工 记 》 中 有 一 个 青 铜 器 合 金 的 比 例 : “ 金 ( 铜 ) 有 六 齐 ( 剂 ) : 六 分 金 而 锡 居 其 一 , 谓 之 钟 鼎 之 齐 ; 五 分 金 而 锡 居 8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① ② ③ ④ 司 马 迁 : 《 史 记 · 周 本 纪 》 , 中 华 书 局 1 9 8 6 年 版 , 第 1 1 2 页 。 司 马 迁 : 《 史 记 · 周 本 纪 》 , 中 华 书 局 1 9 8 6 年 版 , 第 1 1 2 页 。 司 马 迁 : 《 史 记 · 周 本 纪 》 , 中 华 书 局 1 9 8 6 年 版 , 第 1 1 2 页 。 司 马 迁 : 《 史 记 · 周 本 纪 》 , 中 华 书 局 1 9 8 6 年 版 , 第 1 1 2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其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二, 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如此精细的合金 比例,决不可能在短期内确定,它无疑是手工业者长期摸索 总结出的经验。殷周的手工业都是官营的,手工业劳动者均 为官府的奴隶,他们根本不可能接受学校教育,只能靠在生 产实践中获得经验,并通过家传得以流传。故《周礼·冬 官》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意谓手工 业工人世守其业。如何守呢?郑玄解释道:“父子世以相教。” 综上所述,我国远古先民很早就创造出家学这一行之有 效的家教形式,从五帝时期到西周(约前26世纪一前781)的 漫长历史时期,家学传授担负着科技教育、生产技术教育的 重任,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 会生产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并为后世开辟了家学教育的道 路。可以说,我国的家庭教育在其产生之初,就为上古文明 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第二节西周的家庭教育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作 为奴隶制时期的主要标志—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 制,在西周达到完备程度。在礼乐文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家 庭教育也有突破性发展,出现了胎教、帝王家教、贵族家教
其 一 , 谓 之 斧 斤 之 齐 ; 四 分 其 金 而 锡 居 其 一 , 谓 之 戈 戟 之 齐 ; 三 分 其 金 而 锡 居 其 一 , 谓 之 大 刃 之 齐 ; 五 分 其 金 而 锡 居 其 二 , 谓 之 削 杀 矢 之 齐 ; 金 锡 半 , 谓 之 鉴 燧 之 齐 。 ” 如 此 精 细 的 合 金 比 例 , 决 不 可 能 在 短 期 内 确 定 , 它 无 疑 是 手 工 业 者 长 期 摸 索 总 结 出 的 经 验 。 殷 周 的 手 工 业 都 是 官 营 的 , 手 工 业 劳 动 者 均 为 官 府 的 奴 隶 , 他 们 根 本 不 可 能 接 受 学 校 教 育 , 只 能 靠 在 生 产 实 践 中 获 得 经 验 , 并 通 过 家 传 得 以 流 传 。 故 《 周 礼 · 冬 官 》 道 : “ 知 者 创 物 , 巧 者 述 之 , 守 之 世 谓 之 工 。 ” 意 谓 手 工 业 工 人 世 守 其 业 。 如 何 守 呢 ? 郑 玄 解 释 道 : “ 父 子 世 以 相 教 。 ” 综 上 所 述 , 我 国 远 古 先 民 很 早 就 创 造 出 家 学 这 一 行 之 有 效 的 家 教 形 式 , 从 五 帝 时 期 到 西 周 ( 约 前 2 6 世 纪 — 前 7 8 1 ) 的 漫 长 历 史 时 期 , 家 学 传 授 担 负 着 科 技 教 育 、 生 产 技 术 教 育 的 重 任 , 弥 补 了 学 校 教 育 的 不 足 , 促 进 了 科 技 水 平 的 提 高 和 社 会 生 产 的 发 展 , 培 养 了 人 才 , 并 为 后 世 开 辟 了 家 学 教 育 的 道 路 。 可 以 说 , 我 国 的 家 庭 教 育 在 其 产 生 之 初 , 就 为 上 古 文 明 的 发 展 , 作 出 了 不 可 磨 灭 的 突 出 贡 献 。 第 二 节 西 周 的 家 庭 教 育 西 周 是 我 国 奴 隶 制 时 代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发 展 的 顶 峰 , 作 为 奴 隶 制 时 期 的 主 要 标 志 — — 井 田 制 、 分 封 制 、 宗 法 制 和 礼 制 , 在 西 周 达 到 完 备 程 度 。 在 礼 乐 文 明 高 度 发 展 的 背 景 下 , 家 庭 教 育 也 有 突 破 性 发 展 , 出 现 了 胎 教 、 帝 王 家 教 、 贵 族 家 教 ,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9
中国家庭教育史 后世的家教形式至此基本形成。而《周易》中的家教思想则 奠定了我国古代家教理论的基础 、西周最高统治者的家教 西周家庭教育大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从巩固王权 的高度出发,重视家教 西周摈弃商朝“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采用嫡长子继 承制,以防止出现子弟争夺王位、自相残杀事件的出现。在 最高统治者的许多子弟中,只有正妻的长子才有王位继承权, 这叫做“定之以天,争乃息。”①嫡长子继承制虽能避免一些 纷争,但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个新问题:“立嫡以长不以 贤”,②嫡长子的智愚贤否全不在考虑的范围内,而王权的兴 衰又与太子(世子)的素质密切相关,所谓“天下之命,县 (悬)于太子”。③故周公指出:“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 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④意思说, 我不敢安于天命,不常常考虑天的威罚,不对人民的愿望有 所违逆,关键在人,在于子孙。他已经认识到天命是不可靠 的,重要的是后嗣子孙能勤于王事,否则就会“乃坠其命”, 家毁国亡。为防止亡国局面的出现,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加强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6页。 ②《公羊传》:隐公元年,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第2197页 ③贾谊:(新书》卷五:《保傅》,《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 ④《尚书》:《君奭》,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第223页
后 世 的 家 教 形 式 至 此 基 本 形 成 。 而 《 周 易 》 中 的 家 教 思 想 则 奠 定 了 我 国 古 代 家 教 理 论 的 基 础 。 一 、 西 周 最 高 统 治 者 的 家 教 西 周 家 庭 教 育 大 发 展 的 直 接 原 因 , 是 统 治 者 从 巩 固 王 权 的 高 度 出 发 , 重 视 家 教 。 西 周 摈 弃 商 朝 “ 兄 终 弟 及 ” 的 传 位 制 度 , 采 用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 以 防 止 出 现 子 弟 争 夺 王 位 、 自 相 残 杀 事 件 的 出 现 。 在 最 高 统 治 者 的 许 多 子 弟 中 , 只 有 正 妻 的 长 子 才 有 王 位 继 承 权 , 这 叫 做 “ 定 之 以 天 , 争 乃 息 。 ” ①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虽 能 避 免 一 些 纷 争 , 但 又 不 可 避 免 地 产 生 一 个 新 问 题 : “ 立 嫡 以 长 不 以 贤 ” , ② 嫡 长 子 的 智 愚 贤 否 全 不 在 考 虑 的 范 围 内 , 而 王 权 的 兴 衰 又 与 太 子 ( 世 子 ) 的 素 质 密 切 相 关 , 所 谓 “ 天 下 之 命 , 县 ( 悬 ) 于 太 子 ” 。 ③ 故 周 公 指 出 : “ 我 亦 不 敢 宁 于 上 帝 命 , 弗 永 远 念 天 威 , 越 我 民 罔 尤 违 , 惟 人 , 在 我 后 嗣 子 孙 。 ” ④ 意 思 说 , 我 不 敢 安 于 天 命 , 不 常 常 考 虑 天 的 威 罚 , 不 对 人 民 的 愿 望 有 所 违 逆 , 关 键 在 人 , 在 于 子 孙 。 他 已 经 认 识 到 天 命 是 不 可 靠 的 , 重 要 的 是 后 嗣 子 孙 能 勤 于 王 事 , 否 则 就 会 “ 乃 坠 其 命 ” , 家 毁 国 亡 。 为 防 止 亡 国 局 面 的 出 现 , 唯 一 的 办 法 只 能 是 加 强 1 0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① ② ③ ④ 《 尚 书 》 : 《 君 奭 》 , 中 华 书 局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第 2 2 3 页 。 贾 谊 : 《 新 书 》 卷 五 : 《 保 傅 》 , 《 贾 谊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8 年 版 , 第 9 3 页 。 《 公 羊 传 》 : 隐 公 元 年 , 中 华 书 局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第 2 1 9 7 页 。 王 国 维 : 《 观 堂 集 林 》 卷 十 , 中 华 书 局 1 9 5 9 年 版 , 第 4 5 6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西周已经形成一套学校、保傅、家庭分工配合的嫡长子 (世子)教育模式,使子弟在道德修养、文化知识、统治能力 诸方面全面发展。学校教以礼、乐、射、御、书、数,重点 在于礼、乐,以涵养心性,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三王教世子, 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 形于外,是故其心也怿,恭敬而温文。”①保傅陪同世子,在 日常生活中对世子施以潜移默化的德育,并配合学校辅导世 子学业:“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端于大傅,大傅罚其 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德矣。”②家庭教育则着重 于胎教和统治经验的传授,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培养人才,起 到学校和师保无法起的作用。因此,西周家教成为培养未来 统治者的重要环节。 (一)胎教 所谓胎教,据《辞海》释:“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 能够受孕妇的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 以良好的影响,叫做胎教。”胎教是培养子弟的第一步,故统 治者予以高度重视,有关胎教的书是“书于玉板,藏之金匮, 置之宗庙,以为后戒。”③ 西周最著名的胎教实践,属大任育文王:“大任之性端 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 ①《礼记·文王世子》,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第1406页 ②《戴礼记》卷三,《四部丛刊》本,第2页 ③《大戴礼记》卷三,《四部丛刊》本,第7、8页
教 育 , 包 括 家 庭 教 育 。 西 周 已 经 形 成 一 套 学 校 、 保 傅 、 家 庭 分 工 配 合 的 嫡 长 子 ( 世 子 ) 教 育 模 式 , 使 子 弟 在 道 德 修 养 、 文 化 知 识 、 统 治 能 力 诸 方 面 全 面 发 展 。 学 校 教 以 礼 、 乐 、 射 、 御 、 书 、 数 , 重 点 在 于 礼 、 乐 , 以 涵 养 心 性 , 培 养 道 德 行 为 习 惯 : “ 三 王 教 世 子 , 必 以 礼 乐 。 乐 所 以 修 内 也 , 礼 所 以 修 外 也 。 礼 乐 交 错 于 中 , 发 形 于 外 , 是 故 其 心 也 怿 , 恭 敬 而 温 文 。 ” ① 保 傅 陪 同 世 子 ,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对 世 子 施 以 潜 移 默 化 的 德 育 , 并 配 合 学 校 辅 导 世 子 学 业 : “ 帝 入 太 学 , 承 师 问 道 , 退 习 而 端 于 大 傅 , 大 傅 罚 其 不 则 而 达 其 不 及 , 则 德 智 长 而 理 道 德 矣 。 ” ② 家 庭 教 育 则 着 重 于 胎 教 和 统 治 经 验 的 传 授 , 从 先 天 和 后 天 两 方 面 培 养 人 才 , 起 到 学 校 和 师 保 无 法 起 的 作 用 。 因 此 , 西 周 家 教 成 为 培 养 未 来 统 治 者 的 重 要 环 节 。 ( 一 ) 胎 教 所 谓 胎 教 , 据 《 辞 海 》 释 : “ 古 人 认 为 , 胎 儿 在 母 体 中 , 能 够 受 孕 妇 的 言 行 的 感 化 , 所 以 孕 妇 必 须 谨 守 礼 仪 , 给 胎 儿 以 良 好 的 影 响 , 叫 做 胎 教 。 ” 胎 教 是 培 养 子 弟 的 第 一 步 , 故 统 治 者 予 以 高 度 重 视 , 有 关 胎 教 的 书 是 “ 书 于 玉 板 , 藏 之 金 匮 , 置 之 宗 庙 , 以 为 后 戒 。 ” ③ 西 周 最 著 名 的 胎 教 实 践 , 属 大 任 育 文 王 : “ 大 任 之 性 端 一 诚 庄 , 惟 德 之 行 。 及 其 有 娠 , 目 不 视 恶 色 , 耳 不 听 淫 声 , 口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1 1 ① ② ③ 《 大 戴 礼 记 》 卷 三 , 《 四 部 丛 刊 》 本 , 第 7 、 8 页 。 《 大 戴 礼 记 》 卷 三 , 《 四 部 丛 刊 》 本 , 第 2 页 。 《 礼 记 · 文 王 世 子 》 , 中 华 书 局 影 印 《 十 三 经 注 疏 》 , 第 1 4 0 6 页
中国家庭教育史 不出敖言,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 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① 另一则胎教实践是武王的后妃育成王:“周后妃任成王于 身,立而不詈,坐而不羌,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 之谓也 由上述例子可见,胎教对孕妇生活环境和孕妇自身言行 两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在环境方面,须独处一室,“目不视于 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③在言行举止 方面,孕妇须“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跛),不食邪味, 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④总之,在生活起居、立身行事 各方面,都要符合礼仪的要求,一规于正,使胎儿受良性的 影响。 西周的胎教带有封建礼制的印记,一些要求过于绝对化, 但其“慎所感”的做法,却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50年代,美 国心理学家通过对母鼠的实验证明,怀孕后母体如受外界的 影响,情绪持续不安,将使后代胆小脆弱,呆板畏缩。现在, 科学界普遍肯定胎教对胎儿乃至儿童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 60年代开始,英、美等国先后开办胎教学校,为孕妇上音乐 课,促进胎儿智力发展。回顾我国3000年前的胎教,我们不 能不为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而惊叹,为祖国灿烂的家教文化 ①刘向:《列女传》卷一,(台)影印《四库全书》第448册,第10页 ②《大戴礼记》卷三,《四部丛刊》本,第7、8页 ③《列女传》卷一,(台)影印《四库全书》第448册,第10页 ④《列女传》 )影印《四库全书》第448册,第10页
不 出 敖 言 , 而 生 文 王 。 文 王 生 而 明 圣 , 大 任 教 之 以 一 而 识 百 , 卒 为 周 宗 。 君 子 谓 大 任 为 能 胎 教 。 ” ① 另 一 则 胎 教 实 践 是 武 王 的 后 妃 育 成 王 : “ 周 后 妃 任 成 王 于 身 , 立 而 不 詈 , 坐 而 不 羌 , 独 处 而 不 倨 , 虽 怒 而 不 詈 , 胎 教 之 谓 也 。 ” ② 由 上 述 例 子 可 见 , 胎 教 对 孕 妇 生 活 环 境 和 孕 妇 自 身 言 行 两 方 面 提 出 规 范 要 求 。 在 环 境 方 面 , 须 独 处 一 室 , “ 目 不 视 于 邪 色 , 耳 不 听 于 淫 声 , 夜 则 令 瞽 诵 诗 道 正 事 。 ” ③ 在 言 行 举 止 方 面 , 孕 妇 须 “ 寝 不 侧 , 坐 不 边 , 立 不 跸 ( 跛 ) , 不 食 邪 味 , 割 不 正 不 食 , 席 不 正 不 坐 。 ” ④ 总 之 , 在 生 活 起 居 、 立 身 行 事 各 方 面 , 都 要 符 合 礼 仪 的 要 求 , 一 规 于 正 , 使 胎 儿 受 良 性 的 影 响 。 西 周 的 胎 教 带 有 封 建 礼 制 的 印 记 , 一 些 要 求 过 于 绝 对 化 , 但 其 “ 慎 所 感 ” 的 做 法 , 却 已 为 现 代 科 学 所 证 实 。 5 0 年 代 ,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通 过 对 母 鼠 的 实 验 证 明 , 怀 孕 后 母 体 如 受 外 界 的 影 响 , 情 绪 持 续 不 安 , 将 使 后 代 胆 小 脆 弱 , 呆 板 畏 缩 。 现 在 , 科 学 界 普 遍 肯 定 胎 教 对 胎 儿 乃 至 儿 童 智 力 发 展 有 重 要 意 义 。 6 0 年 代 开 始 , 英 、 美 等 国 先 后 开 办 胎 教 学 校 , 为 孕 妇 上 音 乐 课 , 促 进 胎 儿 智 力 发 展 。 回 顾 我 国 3 0 0 0 年 前 的 胎 教 , 我 们 不 能 不 为 当 时 达 到 的 思 想 水 平 而 惊 叹 , 为 祖 国 灿 烂 的 家 教 文 化 1 2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① ② ③ ④ 《 列 女 传 》 卷 一 , ( 台 ) 影 印 《 四 库 全 书 》 第 4 4 8 册 , 第 1 0 页 。 《 列 女 传 》 卷 一 , ( 台 ) 影 印 《 四 库 全 书 》 第 4 4 8 册 , 第 1 0 页 。 《 大 戴 礼 记 》 卷 三 , 《 四 部 丛 刊 》 本 , 第 7 、 8 页 。 刘 向 : 《 列 女 传 》 卷 一 , ( 台 ) 影 印 《 四 库 全 书 》 第 4 4 8 册 , 第 1 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