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是一门研究食品中的化学变化与食品质量相 关性的科学。食品质量包括食品的色、香、味、质构、营养、安全等几个主要特 征指标,其中每一个指标的优劣都与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变化相关。该课程 以食物中重要成分:水、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色素、 酶等为主要线索,系统地讨论各主要成分的化学特性、功能特性及各类反应对食 品质量的影响。 食品化学是食品类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食品学 科设有不少的专业,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食品质量 与安全专业等。尽管各个专业都有不同的知识侧重面,但由于食品化学的基本理 论在食品学科的多门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这类专业都开设了“食品化 学”课程。食品化学与工艺学、营养学、贮运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控制等课 程密切相关。食品加工的每一个食品工艺步骤的设计,都要建立在对加工原料化 学组成的了解,以及对加工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的预测基础之上;食品营养的 评价,也应对食物成分及其稳定性有充分的了解;食品分析中对食品成分的分离、 处理则要掌握更多的食品化学知识。 食品化学是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的桥梁。要学好食品化学,首先要学好无机 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另一方面,学好了食品化学又会加深对 多门化学类基础课的理解。食品化学对专业技术课程的作用,如同进入大门的钥 匙一般,学好了食品化学的原理,就很容易深入到各个技术领域中去。 从章节编排的形式来看,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其实 不然。尽管是完全相同的章节名,如在“蛋白质”一章中,两门课程介绍的内容 是不一样的。食品化学侧重于研究蛋白质在与生命活动不相容的条件下的理化反 应,如,食物成分在高热、冷冻、浓缩、脱水、辐照等处理时可能发生的物理和 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质量的影响。而生物化学则着重研究蛋白质在与 生命活动相适应的环境条件下,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及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当然食品化学对某些生理生化反应也有描述,但只是局限在植物的采后生理和动 物的宰后生理,其研究范围是行将衰败或死亡的生物体内的生理现象,因为这些 现象与食品质量密切相关。 1.食品化学的发展过程 食品科学源于远古,盛于当今,食品科学的发展,促进了“食品化学”的发 展,如今该门课程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纵观它的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 段。 其一,天然动植物特征成分的分离与分析阶段。该时期食品化学知识的积累 完全是依赖于基础化学学科的发展,当化学家们有了分离与分析食物的理论与手
绪 论 “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是一门研究食品中的化学变化与食品质量相 关性的科学。食品质量包括食品的色、香、味、质构、营养、安全等几个主要特 征指标,其中每一个指标的优劣都与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变化相关。该课程 以食物中重要成分:水、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色素、 酶等为主要线索,系统地讨论各主要成分的化学特性、功能特性及各类反应对食 品质量的影响。 食品化学是食品类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食品学 科设有不少的专业,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食品质量 与安全专业等。尽管各个专业都有不同的知识侧重面,但由于食品化学的基本理 论在食品学科的多门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这类专业都开设了“食品化 学”课程。食品化学与工艺学、营养学、贮运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控制等课 程密切相关。食品加工的每一个食品工艺步骤的设计,都要建立在对加工原料化 学组成的了解,以及对加工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的预测基础之上;食品营养的 评价,也应对食物成分及其稳定性有充分的了解;食品分析中对食品成分的分离、 处理则要掌握更多的食品化学知识。 食品化学是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的桥梁。要学好食品化学,首先要学好无机 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另一方面,学好了食品化学又会加深对 多门化学类基础课的理解。食品化学对专业技术课程的作用,如同进入大门的钥 匙一般,学好了食品化学的原理,就很容易深入到各个技术领域中去。 从章节编排的形式来看,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其实 不然。尽管是完全相同的章节名,如在“蛋白质”一章中,两门课程介绍的内容 是不一样的。食品化学侧重于研究蛋白质在与生命活动不相容的条件下的理化反 应,如,食物成分在高热、冷冻、浓缩、脱水、辐照等处理时可能发生的物理和 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质量的影响。而生物化学则着重研究蛋白质在与 生命活动相适应的环境条件下,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及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当然食品化学对某些生理生化反应也有描述,但只是局限在植物的采后生理和动 物的宰后生理,其研究范围是行将衰败或死亡的生物体内的生理现象,因为这些 现象与食品质量密切相关。 1.食品化学的发展过程 食品科学源于远古,盛于当今,食品科学的发展,促进了“食品化学”的发 展,如今该门课程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纵观它的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 段。 其一,天然动植物特征成分的分离与分析阶段。该时期食品化学知识的积累 完全是依赖于基础化学学科的发展,当化学家们有了分离与分析食物的理论与手
段后,便开始了对一些食物及食品的特征成分进行研究,当时对食品的研究是分 散的,不系统的,有的重大发现甚至是在其它研究中偶尔得到的。在这一阶段内, 比较突出的发现如下: 瑞典药学家 Carl Wilhelm Scheeie(1742-1786)从事了大量的食物成分的分 离和测定工作。1780 年分离和研究了乳酸的性质以及把乳酸氧化制成了粘酸; 1784 年到 1785 年从柠檬汁和醋栗酒中分离出了柠檬酸;1785 年从苹果中分离出 苹果酸。他一共分析了 20 余种普通水果中的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他从植 物和动物原料中分离各种新的化合物的工作,被认为是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方面精 密分析研究的开端。 法国化学家 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 年)是利用燃烧方法分 析有机物的理论奠基人,他首次把发酵过程用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表达;并首次测 定了乙醇的元素组成(1784);他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水果中有机酸的论文(1786)。 法国化学家(Nicolas)Theodore de Saussure(1767—1845 年)为阐明和规范农 业和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研究了植物呼吸时 CO2和 O2的变化; 用灰化的方法测定了植物中矿物质的含量;并首次对乙醇进行了精确的元素分析 (1807)。 Joseph Louis Gay-Lussac(1778-1850)和 Louis-Jacques Thenard(1777-1857) 于 1811 年设计了定量测定干燥植物中碳、氢、氮的百分数的第一个方法。 其二,在“农业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农业化学是介绍有关土壤、 肥料、农作物等化学知识的一门学科,其中涵盖了大量“食品化学”的内容。英 国化学家 Sir Humphry Davy(1778-1829)在 1813 年出版了第一本《农业化学 元素》。他在该书中指出:“植物的所有不同部位都有可能分解为少数几种元素, 它们能否用于食品或其它目的,取决于植物不同部位或汁液中化学元素的排列方 式”。19 世纪早期,随着农业化学的发展,食品掺假的现象发生较多,这种现 象也促进了化学家们花费更多的精力来了解食品的天然特性,研究掺杂物及食品 的特点,建立检测掺假食品的方法。因此,在 1820-1850 年期间,化学和食品化 学开始在欧洲占据重要地位。在许多大学中建立了化学研究实验室和创立了新的 化学研究杂志,推动了化学和食品化学的发展。从此,食品化学发展的步伐更快。 其三,生物化学的发展推动食品化学的发展。1871 年 Jean Baptiste Dumas 提出一种观点:仅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的膳食不足以维持人类的生 命。1906年英国生物化学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 证明牛奶中含有数量微少的能促进大鼠生长的物质,他当时称之为“辅因子”; 此后,他还从食品中分离出了色氨酸并确定了其结构。1911 年英国化学家 Casimir Funk 从米糠和酵母中提取了抗脚气病的物质,并鉴别为胺类物质,命 名为“Vitamine”,从此开始了维生素的研究。到 20 世纪前半期,化学家们己
段后,便开始了对一些食物及食品的特征成分进行研究,当时对食品的研究是分 散的,不系统的,有的重大发现甚至是在其它研究中偶尔得到的。在这一阶段内, 比较突出的发现如下: 瑞典药学家 Carl Wilhelm Scheeie(1742-1786)从事了大量的食物成分的分 离和测定工作。1780 年分离和研究了乳酸的性质以及把乳酸氧化制成了粘酸; 1784 年到 1785 年从柠檬汁和醋栗酒中分离出了柠檬酸;1785 年从苹果中分离出 苹果酸。他一共分析了 20 余种普通水果中的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他从植 物和动物原料中分离各种新的化合物的工作,被认为是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方面精 密分析研究的开端。 法国化学家 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 年)是利用燃烧方法分 析有机物的理论奠基人,他首次把发酵过程用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表达;并首次测 定了乙醇的元素组成(1784);他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水果中有机酸的论文(1786)。 法国化学家(Nicolas)Theodore de Saussure(1767—1845 年)为阐明和规范农 业和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研究了植物呼吸时 CO2和 O2的变化; 用灰化的方法测定了植物中矿物质的含量;并首次对乙醇进行了精确的元素分析 (1807)。 Joseph Louis Gay-Lussac(1778-1850)和 Louis-Jacques Thenard(1777-1857) 于 1811 年设计了定量测定干燥植物中碳、氢、氮的百分数的第一个方法。 其二,在“农业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农业化学是介绍有关土壤、 肥料、农作物等化学知识的一门学科,其中涵盖了大量“食品化学”的内容。英 国化学家 Sir Humphry Davy(1778-1829)在 1813 年出版了第一本《农业化学 元素》。他在该书中指出:“植物的所有不同部位都有可能分解为少数几种元素, 它们能否用于食品或其它目的,取决于植物不同部位或汁液中化学元素的排列方 式”。19 世纪早期,随着农业化学的发展,食品掺假的现象发生较多,这种现 象也促进了化学家们花费更多的精力来了解食品的天然特性,研究掺杂物及食品 的特点,建立检测掺假食品的方法。因此,在 1820-1850 年期间,化学和食品化 学开始在欧洲占据重要地位。在许多大学中建立了化学研究实验室和创立了新的 化学研究杂志,推动了化学和食品化学的发展。从此,食品化学发展的步伐更快。 其三,生物化学的发展推动食品化学的发展。1871 年 Jean Baptiste Dumas 提出一种观点:仅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的膳食不足以维持人类的生 命。1906年英国生物化学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 证明牛奶中含有数量微少的能促进大鼠生长的物质,他当时称之为“辅因子”; 此后,他还从食品中分离出了色氨酸并确定了其结构。1911 年英国化学家 Casimir Funk 从米糠和酵母中提取了抗脚气病的物质,并鉴别为胺类物质,命 名为“Vitamine”,从此开始了维生素的研究。到 20 世纪前半期,化学家们己
发现了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和一些氨基酸,并对它们的性 质和作用作了深入的分析。 美国学者 Owen R.Fennema 先生对当今食品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三次编写“食品化学”一书,把该书的内容充实和系统化,其内容体系已被各 国学者接受,特别是 1985、1996 年版本,被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作为教材广泛 使用。 其四,关注人类自身营养,强调食品的功能作用,食品化学将更系统,更深 入的发展。20 世纪末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 提高,更多的人关注健康问题,想通过饮食来改善身体状况,通过饮食来预防与 治疗疾病。但是食物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还远远未能了解清楚,因此在实践 上,提出了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s)的概念。膳食补充剂是一种旨在补 充膳食的产品(而非烟草),它可能含有一种或多种如下膳食成分:一种维生素、 一种矿物质、一种草本(草药)或其他植物、一种氨基酸、一种用以增加每日总摄 入量来补充膳食的食物成分,或以上成分的一种浓缩品、代谢物、成分、提取物 或组合产品等。由于膳食补充剂应用对减少保健费用和疾病预防等确实存在某种 联系,1994 年美国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获得通过。该法案指出:还需要进 一步研究证实,完善的膳食与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促进关系。因而,可以预见今 后若干年在“食品化学”学科中,有关功能性成分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 2.食品化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食品化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探讨在食品的生产、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如 何提高和保证食品的质量。现代食品化学是以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和重要成分为主 线,以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与贮藏条件下的理化特性和化学反应为基础,以食品 质量的变化为标准来建立理论体系的,是近百年来食品科学和其它相关科学研究 的基本材料的归纳与分析。因此,本书对一类食品或一种食品成分的基本介绍, 一般都着眼三个层面的问题:① 明确食品的品质特性。② 分析影响食品质量的 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③ 找出影响食品质量的主要反应的控制条件。尽管在各 章中讨论更多的是第二个问题,但是第一、第三个问题贯穿始终。 2.1 食品的品质特性 食品的品质特性通俗地说就食品的质量问题,前已述及食品的质量包括:色、 香、味、质构、营养、安全等六个方面。不同的食品对其品质特性有不同的要求, 在此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 (1)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发现了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和一些氨基酸,并对它们的性 质和作用作了深入的分析。 美国学者 Owen R.Fennema 先生对当今食品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三次编写“食品化学”一书,把该书的内容充实和系统化,其内容体系已被各 国学者接受,特别是 1985、1996 年版本,被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作为教材广泛 使用。 其四,关注人类自身营养,强调食品的功能作用,食品化学将更系统,更深 入的发展。20 世纪末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 提高,更多的人关注健康问题,想通过饮食来改善身体状况,通过饮食来预防与 治疗疾病。但是食物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还远远未能了解清楚,因此在实践 上,提出了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s)的概念。膳食补充剂是一种旨在补 充膳食的产品(而非烟草),它可能含有一种或多种如下膳食成分:一种维生素、 一种矿物质、一种草本(草药)或其他植物、一种氨基酸、一种用以增加每日总摄 入量来补充膳食的食物成分,或以上成分的一种浓缩品、代谢物、成分、提取物 或组合产品等。由于膳食补充剂应用对减少保健费用和疾病预防等确实存在某种 联系,1994 年美国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获得通过。该法案指出:还需要进 一步研究证实,完善的膳食与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促进关系。因而,可以预见今 后若干年在“食品化学”学科中,有关功能性成分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 2.食品化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食品化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探讨在食品的生产、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如 何提高和保证食品的质量。现代食品化学是以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和重要成分为主 线,以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与贮藏条件下的理化特性和化学反应为基础,以食品 质量的变化为标准来建立理论体系的,是近百年来食品科学和其它相关科学研究 的基本材料的归纳与分析。因此,本书对一类食品或一种食品成分的基本介绍, 一般都着眼三个层面的问题:① 明确食品的品质特性。② 分析影响食品质量的 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③ 找出影响食品质量的主要反应的控制条件。尽管在各 章中讨论更多的是第二个问题,但是第一、第三个问题贯穿始终。 2.1 食品的品质特性 食品的品质特性通俗地说就食品的质量问题,前已述及食品的质量包括:色、 香、味、质构、营养、安全等六个方面。不同的食品对其品质特性有不同的要求, 在此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 (1)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不管是什么食品,安全性(safety)是首要的,安全的食品严格地来说是指 “食品在食用时完全无有害物质和无微生物的污染”,但是实践上无法按照这一 定义来执行,主要原因是:第一,物质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食品中有些物质低 剂量时无害,浓度超过一定值后才产生危害;第二,不同的人群对食品的敏感性 不一样,如不同的人对乙醇的反应就相差极大,同样道理,有一些物质只对某些 人有害,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是安全的;第三,有害食品对人的毒害作用有急性的 和慢性的,有短时间内可感觉到的和不易感觉到的。正因为食品与人的作用关系 如此复杂,因此,现代科学还很难一一甄别每一种有害的物质。那么,食品安全 性的控制就必须实际一点。食品安全的可操作性定义是:“食品被食用后,在一 定时间内对人体不产生可观察到的毒害”。该定义在使用时对不同食品有不同的 要求,对敏感的人群也要予以标示。如对低酸性的肉类罐头,除有基本的食品安 全要求外,如对致病菌、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的要求,还要重点检查肉毒梭菌是 否存在;对花生类制品则要强调有无霉变;对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则应标明“对 苯丙酸酮尿症”者不宜。目前,世界各国执行的食品卫生标准,实际上都是执行 的食品安全的可操作性定义。 不安全食品及食品成分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出现:第一,天然存在于食物 中的有害物质,如大豆中的有害物,牛奶中的有害物,蘑姑中的毒素;第二,食 品生产与加工时有意或无意添加到食品中的有害物,如过量的添加剂,兽药与农 药残留等;第三,食品在贮运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毒素及不良化学反应形成的有 害物质。现代食品工业要求每一种食品必需有明确的安全性指标,而且上市之前 应经过充分的安全性评价。讨论食品的安全性是本课程重点,该部分内容也是建 立 HACCP 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其它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2)食品的直观性品质特性 消费者容易知晓的食品的质量特性称为直观性品质特性,也叫感官质量特 性,这些特性用技术术语讲有:色泽、风味、质构,用俗语来讲是:色、香、味、 形,它们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质构(texture):对初学者来说一个较生僻的技术名词,它包含了食品的质地 (软、脆、硬、绵)、形状(大、小、粗、细)、形态(新鲜、衰竭、枯萎)。 不同的食品,其质构方面的要求差异很大,口香糖需要有韧性,饼干需要有脆性, 肉制品需要软嫩等。质构的化学本质一般是食品中的大分子自身的作用,以及它 们与金属离子、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常见的导致食品质构劣变的原因有:食物 成分失去溶解性、失去持水力及各种引起硬化与软化的反应。 色(color):是指食品中各类有色物质赋予食品的外在特征,是消费者评价 食品新鲜与否,正常与否的重要的感官指标。一种食品应具有人们习惯接受的色
不管是什么食品,安全性(safety)是首要的,安全的食品严格地来说是指 “食品在食用时完全无有害物质和无微生物的污染”,但是实践上无法按照这一 定义来执行,主要原因是:第一,物质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食品中有些物质低 剂量时无害,浓度超过一定值后才产生危害;第二,不同的人群对食品的敏感性 不一样,如不同的人对乙醇的反应就相差极大,同样道理,有一些物质只对某些 人有害,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是安全的;第三,有害食品对人的毒害作用有急性的 和慢性的,有短时间内可感觉到的和不易感觉到的。正因为食品与人的作用关系 如此复杂,因此,现代科学还很难一一甄别每一种有害的物质。那么,食品安全 性的控制就必须实际一点。食品安全的可操作性定义是:“食品被食用后,在一 定时间内对人体不产生可观察到的毒害”。该定义在使用时对不同食品有不同的 要求,对敏感的人群也要予以标示。如对低酸性的肉类罐头,除有基本的食品安 全要求外,如对致病菌、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的要求,还要重点检查肉毒梭菌是 否存在;对花生类制品则要强调有无霉变;对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则应标明“对 苯丙酸酮尿症”者不宜。目前,世界各国执行的食品卫生标准,实际上都是执行 的食品安全的可操作性定义。 不安全食品及食品成分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出现:第一,天然存在于食物 中的有害物质,如大豆中的有害物,牛奶中的有害物,蘑姑中的毒素;第二,食 品生产与加工时有意或无意添加到食品中的有害物,如过量的添加剂,兽药与农 药残留等;第三,食品在贮运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毒素及不良化学反应形成的有 害物质。现代食品工业要求每一种食品必需有明确的安全性指标,而且上市之前 应经过充分的安全性评价。讨论食品的安全性是本课程重点,该部分内容也是建 立 HACCP 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其它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2)食品的直观性品质特性 消费者容易知晓的食品的质量特性称为直观性品质特性,也叫感官质量特 性,这些特性用技术术语讲有:色泽、风味、质构,用俗语来讲是:色、香、味、 形,它们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质构(texture):对初学者来说一个较生僻的技术名词,它包含了食品的质地 (软、脆、硬、绵)、形状(大、小、粗、细)、形态(新鲜、衰竭、枯萎)。 不同的食品,其质构方面的要求差异很大,口香糖需要有韧性,饼干需要有脆性, 肉制品需要软嫩等。质构的化学本质一般是食品中的大分子自身的作用,以及它 们与金属离子、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常见的导致食品质构劣变的原因有:食物 成分失去溶解性、失去持水力及各种引起硬化与软化的反应。 色(color):是指食品中各类有色物质赋予食品的外在特征,是消费者评价 食品新鲜与否,正常与否的重要的感官指标。一种食品应具有人们习惯接受的色
泽,天然未加工食品应呈现其新鲜状态的色泽,加工食品应呈现加工反应中正常 生成的色素,如新鲜瘦猪肉应为红色,酱油应为黑色。引起食品色泽变化的主要 反应为褐变、褪色或产生其它不正常颜色。保持色泽和生成正常色素常常是食品 工艺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 香(aroma):多指食品中宜人的挥发性成分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的效果, 加工的食品一般具有特征香气。“香”有时也泛指食品的气味,正常的食品应有 特征的气味,如羊肉具有一定的膻味,麻油有很好的香气;不正常食品会产生使 人恶心的气味,如食用油的氧化性气味。由于气味能影响人的食欲,因此,食品 加工十分注重调整工艺,使之产生好的气味。贮藏的食品质量的降低,首先是消 失应有的香气。 味(palate):俗称味道,是指食品中非挥发性成分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所 产生的效果。在对多种食品的市场调查中发现,消费者选择食品时,大多数首选 味道好的产品。味的劣变也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为食物成分的水解及氧化酸败, 二为蒸煮产生的或焦糖化反应形成的非正常化合物,三为其它反应中产生的不正 常味。 香气和味道有时统称“风味”(flavor),其内涵就是上述两方面的内容。 消费者十分关注食品的直观性品质,只有品质特性符合消费心理的食品,才 是好的食品。由于食物原料的不同,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同,消费者对不同的食 品有不同的要求,食品科技人员应多作社会调查,利用食物成分间的反应,使食 品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3) 食品的非直观性品质特性 消费者难于知晓的食品的质量特性称为非直观性品质特性,如食品的营养和 功能特性,即便是专家也不能直接看出产品该项指标的优劣。现在泛指的食品营 养是指食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几大类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必需 脂肪酸、矿质元素、维生素。但人的膳食营养与食品营养是不完全一致的,人的 吸收功能不同,基本膳食不同,对营养需求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人都应选择适合 自己的营养食品。另外,除开已经发现的重要营养素外,还有很多已经发现的和 未知的对调节人体功能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如低聚果糖,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大豆异黄酮,具类雌激素活性,有利于缓解妇女的更年期综合症。食品的营养与 功能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础,可以吃出健康来,也可以吃出疾病来,因而每一个 食品企业应对社会负责,应确保生产营养好的食品。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常遇到 的营养成分损失主要指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的损失,其中前两者又显得十分 重要
泽,天然未加工食品应呈现其新鲜状态的色泽,加工食品应呈现加工反应中正常 生成的色素,如新鲜瘦猪肉应为红色,酱油应为黑色。引起食品色泽变化的主要 反应为褐变、褪色或产生其它不正常颜色。保持色泽和生成正常色素常常是食品 工艺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 香(aroma):多指食品中宜人的挥发性成分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的效果, 加工的食品一般具有特征香气。“香”有时也泛指食品的气味,正常的食品应有 特征的气味,如羊肉具有一定的膻味,麻油有很好的香气;不正常食品会产生使 人恶心的气味,如食用油的氧化性气味。由于气味能影响人的食欲,因此,食品 加工十分注重调整工艺,使之产生好的气味。贮藏的食品质量的降低,首先是消 失应有的香气。 味(palate):俗称味道,是指食品中非挥发性成分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所 产生的效果。在对多种食品的市场调查中发现,消费者选择食品时,大多数首选 味道好的产品。味的劣变也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为食物成分的水解及氧化酸败, 二为蒸煮产生的或焦糖化反应形成的非正常化合物,三为其它反应中产生的不正 常味。 香气和味道有时统称“风味”(flavor),其内涵就是上述两方面的内容。 消费者十分关注食品的直观性品质,只有品质特性符合消费心理的食品,才 是好的食品。由于食物原料的不同,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同,消费者对不同的食 品有不同的要求,食品科技人员应多作社会调查,利用食物成分间的反应,使食 品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3) 食品的非直观性品质特性 消费者难于知晓的食品的质量特性称为非直观性品质特性,如食品的营养和 功能特性,即便是专家也不能直接看出产品该项指标的优劣。现在泛指的食品营 养是指食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几大类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必需 脂肪酸、矿质元素、维生素。但人的膳食营养与食品营养是不完全一致的,人的 吸收功能不同,基本膳食不同,对营养需求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人都应选择适合 自己的营养食品。另外,除开已经发现的重要营养素外,还有很多已经发现的和 未知的对调节人体功能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如低聚果糖,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大豆异黄酮,具类雌激素活性,有利于缓解妇女的更年期综合症。食品的营养与 功能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础,可以吃出健康来,也可以吃出疾病来,因而每一个 食品企业应对社会负责,应确保生产营养好的食品。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常遇到 的营养成分损失主要指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的损失,其中前两者又显得十分 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