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美与艺术美 乔延菊 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 艺术要实现自 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唐代张彦远有“自然者为上品之 上”的主张。纵 观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能发现举不胜举的“自然美”的佐证。艺术是 艺术家反映社会 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 射的是其生活时 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 艺术作品都会打 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因此健美匀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讴歌和 赞扬的对象以及雕塑 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说起绘画艺术的自然美, 不得不提到壁画。 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室壁画,题材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 的自然生活状态, 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虽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古埃及壁画人物程式化 的装饰味道很浓, 中国绘画则是以线为主,但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及形象仍具有鲜明的地域人种特 征。中国的石窟艺 术造塑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及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 蜀人特征,龙门 石窟的佛像是典型的中原人特征,云冈石窟则具有塞外突厥人特点,等等 中国唐代的石窟壁画将“贸鸽”、“饲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 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 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 自信的精神状 态。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 日常社会生活与 习俗风情。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 传递出自然之 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了极 高的美学价值。 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绘画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再现当时人 们的自然生产生活状 态。照相技术出现之后,画家们逐渐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表达自身的主观 监感,而不仅仅
安徽省芜湖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然美与艺术美 乔延菊 .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 “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 艺术要实现自 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唐代张彦远有“自然者为上品之 上”的主张。纵 观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能发现举不胜举的“自然美”的佐证。艺术是 艺术家反映社会 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 射的是其生活时 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 艺术作品都会打 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因此健美匀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讴歌和 赞扬的对象以及雕塑 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说起绘画艺术的自然美, 不得不提到壁画。 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室壁画,题材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 的自然生活状态, 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虽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古埃及壁画人物程式化 的装饰味道很浓, 中国绘画则是以线为主,但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及形象仍具有鲜明的地域人种特 征。中国的石窟艺 术造塑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及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 蜀人特征,龙门 石窟的佛像是典型的中原人特征,云冈石窟则具有塞外突厥人特点,等等。 中国唐代的石窟壁画将“贸鸽”、“饲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 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 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 自信的精神状 态。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 日常社会生活与 习俗风情。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 传递出自然之 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了极 高的美学价值。 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绘画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再现当时人 们的自然生产生活状 态。照相技术出现之后,画家们逐渐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表达自身的主观 监感,而不仅仅
局限于再现自然。高尔基说:“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一个目的, 就是启发人的 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由此可见,艺术的 职能并不仅仅局 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 再现和表现的统 、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因,盖高于生活。作为绘画艺术,决不是生活素材的原 始状态的复制 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精神进行再创造。正如契诃夫所说的:“即使观 察人们已经观察 了千万次的月亮时,也应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别人的已经陈旧的东西。”艺 术家要在现实世 界经历很多,熟悉内在和外在的现象,将富有典型性的形象加入自身的情感体验, 把生活中富有 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具体显现在艺术形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 艺术家的工作 是运用“美的规律”,把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恰到好处 地熔铸到艺术作 品之中。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打动人的原因,在于它并非只是呈现一位普通老农形象, 而是其中蕴 涵的典型生活环境下的典型性格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给每一位中国 人一种亲情的精 神震撼。这是艺术家对大量的人物进行观察后,按其生理属性、社会属性以及阶 级属性外化后的 特征精心创造完成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观念与形象的一致,观念与 形象的完全融合。 然而要实现这种一致与融合,艺术家就必须在深厚的生活基础的前提下,表现出 自己的思想和人 格 1.下列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遵循了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就能实现最高的审美价值。 B.随着照相技术的出现,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 生活。 C.生活中富有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加入独特的情感体验,具体 显现在兹朱形 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 D.真正的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以现实生活为原型,表现 自然之美 2.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自觉 不自觉地给人 以某种感情启发
局限于再现自然。高尔基说:“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一个目的, 就是启发人的 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由此可见,艺术的 职能并不仅仅局 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 再现和表现的统 一、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因,盖高于生活。作为绘画艺术,决不是生活素材的原 始状态的复制, 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精神进行再创造。正如契诃夫所说的:“即使观 察人们已经观察 了千万次的月亮时,也应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别人的已经陈旧的东西。”艺 术家要在现实世 界经历很多,熟悉内在和外在的现象,将富有典型性的形象加入自身的情感体验, 把生活中富有 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具体显现在艺术形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 艺术家的工作 是运用“美的规律”,把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恰到好处 地熔铸到艺术作 品之中。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打动人的原因,在于它并非只是呈现一位普通老农形象, 而是其中蕴 涵的典型生活环境下的典型性格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给每一位中国 人一种亲情的精 神震撼。这是艺术家对大量的人物进行观察后,按其生理属性、社会属性以及阶 级属性外化后的 特征精心创造完成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观念与形象的一致,观念与 形象的完全融合。” 然而要实现这种一致与融合,艺术家就必须在深厚的生活基础的前提下,表现出 自己的思想和人 格。 1.下列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艺术遵循了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就能实现最高的审美价值。 B.随着照相技术的出现,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 生活。 C.生活中富有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加入独特的情感体验,具体 显现在兹朱形 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 D.真正的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以现实生活为原型,表现 自然之美。 2.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自觉 不自觉地给人 以某种感情启发
B.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 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C.艺术是艺术冢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 态的瞬间定格 再现。 D.绘画艺术并非生活素材的原始状态的简单复制,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 精神情感对其 进行再创造。 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 的地域特色和时 代特征的烙印。 B.中国墓室壁画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 态,缺乏必要的 艺术表现手法,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 C.只要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就能成就艺术精品,体现出较高的美学价值,欣 赏者就能从中感 受到审美愉悦。 D.尽管罗中立的油画1《父亲》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视觉、情感冲击和精神震 撼,但还没有达到 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 (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书山东河工事 张惠言 嘉庆二年,河决曹州,山东巡抚伊江阿临塞之。 伊江阿好佛,其客王先生者,故僧也,曰明心,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 有司 杖而逐之,蓄发养妻子。伊江阿师事之谨。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出则 招纳权贿 倾动州县,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河工调拨薪刍夫役之官,非王先生 言不用也。 不称意,张目曰:“奴敢尔,吾撤汝也!”其横如此。内阁侍读学士蒋予浦,王 先生广慧寺之 徒也,以母忧 去官,游于山东。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巡抚 择良日,筑坛于公馆之左,僧、道士绕坛诵经者数十人。巡抚日再至,蒋学士、 王先生从。 及坛,蒋学士北面拜,巡抚亦北面拜;王先生冠毗卢冠,袈裟偏袒,升坛坐,学 士、巡抚立 坛下,诵经毕,乃去。如是者数月,河屡塞,辄复决。 其明年正月,王先生曰:“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吾以法镇之,某日当合 龙,速具
B.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 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C.艺术是艺术冢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 态的瞬间定格 再现。 D.绘画艺术并非生活素材的原始状态的简单复制,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 精神情感对其 进行再创造。 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 的地域特色和时 代特征的烙印。 B.中国墓室壁画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 态,缺乏必要的 艺术表现手法,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 C.只要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就能成就艺术精品,体现出较高的美学价值,欣 赏者就能从中感 受到审美愉悦。 D.尽管罗中立的油画 1《父亲》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视觉、情感冲击和精神震 撼,但还没有达到 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 二、 (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书山东河工事 张惠言 嘉庆二年,河决曹州,山东巡抚伊江阿临塞之。 伊江阿好佛,其客王先生者,故僧也,曰明心,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 有司 杖而逐之,蓄发养妻子。伊江阿师事之谨。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出则 招纳权贿, 倾动州县,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河工调拨薪刍夫役之官,非王先生 言不用也。 不称意,张目曰:“奴敢尔,吾撤汝也!”其横如此。内阁侍读学士蒋予浦,王 先生广慧寺之 徒也,以母忧. 去官,游于山东。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巡抚 择良日,筑坛于公馆之左,僧、道士绕坛诵经者数十人。巡抚日再至,蒋学士、 王先生从。 及坛,蒋学士北面拜,巡抚亦北面拜;王先生冠毗卢冠,袈裟偏袒,升坛坐,学 士、巡抚立 坛下,诵经毕,乃去。如是者数月,河屡塞,辄复决。 其明年正月,王先生曰:“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吾以法镇之,某日当合 龙,速具
扫①!”巡抚曰:“诺!”先期一日,扫具,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巡抚至, 王先生佛衣冠,手 铁长数寸,临决处,呗音诵经咒②。良久,投铁于河,又诵又投,三投,举手贺 曰:“龙镇矣!” 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明日,水大甚,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扫下 数百人皆死。 居数日,王先生又至,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张惠言曰:余居江南,辄闻山东河工事,未审;及来京师,杂询之,多目击者。 呜呼! 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书其事,使来者有所儆焉! 王先生既蓄发,名树勋,以赀入,待选通判。本扬州人,或曰常州之宜兴人。当 其为僧 时,故有妻子也,僧号嘿然。嘿然者,亦其未为僧时号。伊江阿谪戍伊犁,王先 生送之戍所。 闻其将归谒选③云。 注释:①扫:同“埽”,指用石块、树枝等捆扎而成的堵决口用的填塞物。②呗 音诵经咒 用和尚念佛经的声调念经文咒语。呗,指梵音赞歌。③谒选:等候吏部选派。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忧去官 忧:父母的丧事 B.袈裟偏袒,升坛坐 升:登、登上 C.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须:同“需”,需用的东西 D.使来者有所儆.焉儆:警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与作者“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的感叹直接相关 的一组是() ①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 ②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 ③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 ④举手贺曰:“龙镇矣!” ⑤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⑥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 ①③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江阿作为堂堂巡抚,竟然被佛言耸惑。在治理黄河决堤的过程中,充分暴露 了其昏聩 无能而又凶残专横的特点。 B.巡抚好佛,曾经做过僧人的王树勋受到巡抚的特别礼遇。治理黄河失败后,巡 抚被贬谪 戍伊犁,而王树勋却交纳银钱取得做官资格,等候吏部选派。 C.蒋予浦是次要人物,曾是王树勋的徒弟,与巡抚伊江阿性情相投,治理黄河时 到祭坛面 朝北跪拜。作者寥寥几笔,便把蒋予浦这一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扫①!”巡抚曰:“诺!”先期一日,扫具,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巡抚至, 王先生佛衣冠,手 铁长数寸,临决处,呗音诵经咒②。良久,投铁于河,又诵又投,三投,举手贺 曰:“龙镇矣!” 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明日,水大甚,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扫下, 数百人皆死。 居数日,王先生又至,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张惠言曰:余居江南,辄闻山东河工事,未审;及来京师,杂询之,多目击者。 呜呼! 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书其事,使来者有所儆焉! 王先生既蓄发,名树勋,以赀入,待选通判。本扬州人,或曰常州之宜兴人。当 其为僧 时,故有妻子也,僧号嘿然。嘿然者,亦其未为僧时号。伊江阿谪戍伊犁,王先 生送之戍所。 闻其将归谒选③云。 注释:①扫:同“埽”,指用石块、树枝等捆扎而成的堵决口用的填塞物。②呗 音诵经咒: 用和尚念佛经的声调念经文咒语。呗,指梵音赞歌。③谒选:等候吏部选派。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忧去官 忧:父母的丧事 B.袈裟偏袒,升坛坐 升:登、登上 C.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须:同“需”,需用的东西 D.使来者有所儆.焉儆:警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与作者“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的感叹直接相关 的一组是() ①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 ②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 ③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 ④举手贺曰:“龙镇矣!” ⑤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⑥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江阿作为堂堂巡抚,竟然被佛言耸惑。在治理黄河决堤的过程中,充分暴露 了其昏聩 无能而又凶残专横的特点。 B.巡抚好佛,曾经做过僧人的王树勋受到巡抚的特别礼遇。治理黄河失败后,巡 抚被贬谪 戍伊犁,而王树勋却交纳银钱取得做官资格,等候吏部选派。 C.蒋予浦是次要人物,曾是王树勋的徒弟,与巡抚伊江阿性情相投,治理黄河时 到祭坛面 朝北跪拜。作者寥寥几笔,便把蒋予浦这一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D.文章最后作者写伊江阿和王树勋的结局,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流露出 对清朝官 场腐败的强烈讽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3分 (2)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4分 (3)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8.诗中景物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景物描写构成了怎样的环境?表现出作者怎样 的心情? 9.有人说,是个的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与全诗关联不大。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 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是日也,天朗气清,①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 丁洋》) ③制芰荷以为衣兮 。(屈原《离 骚》) ④,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⑤江间波浪兼天涌, 。(杜甫《秋 兴八首》其一) 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一一那个纵马驰骋 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D.文章最后作者写伊江阿和王树勋的结局,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流露出 对清朝官 场腐败的强烈讽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3 分) ⑵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4 分) ⑶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3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8.诗中景物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景物描写构成了怎样的环境?表现出作者怎样 的心情? 9.有人说,是个的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与全诗关联不大。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 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是日也,天朗气清,①________。② , ③ , ④ ,⑤ , ⑥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②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 丁洋》) ③制芰荷以为衣兮,__ __ 。(屈原《离 骚》) ④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⑤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 。(杜甫《秋 兴八首》其一) 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 __ ?(辛弃疾《水龙吟》) 三、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 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