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一中高一第二学期月考(1)语文考试 第Ⅰ卷(67分)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9分)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 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 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 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 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 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 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 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 “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 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 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 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 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 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 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 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 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 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 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 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 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 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 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 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蒙城一中高一第二学期月考(1)语文考试 第Ⅰ卷(67 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3 题(9 分)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 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 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 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 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 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 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 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 “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 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 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 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 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 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 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 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 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 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 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 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 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 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 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 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 山应当是长白山,本文作者这样认为。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本文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 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本文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 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石,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 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 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 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 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B.本文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 民族语言的音译 C.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 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 族风情非常熟悉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回答4-7题(19分)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 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 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 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祖)(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 一世,迨(到)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 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 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
1、下列说法不符合 ...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 山应当是长白山,本文作者这样认为。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 本文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 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本文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 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石,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 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 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 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 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 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B.本文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 民族语言的音译。 C.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 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 族风情非常熟悉。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回答 4---7 题(19 分)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 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 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 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祖)(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 一世,迨(到)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 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 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
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酈州羸服欲奔 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地名),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 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小),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 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鄘,弥年艰窭,孺弱 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 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 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基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而性褊躁傲诞,常醉 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 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 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经历)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 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 挺节无所污。为歌诗,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节选自《唐 才子传·卷第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七岁属辞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写作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会天大雨,道不通会:恰逢 伏惟天子哀怜之伏惟启阿母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 辞 D.陛下其忍弃之 其孰能讥之乎?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C.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是杜审言的孙子,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地 漂泊。后来考进士落榜,困居在长安。 B.杜甫多次献上赋颂,抬高自己,陈述自己重操祖上旧业的愿望。恰逢安史之乱,玄 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后来杜甫身穿破旧衣衫想要从酈州投奔玄宗所在之地,被叛 军俘获 C.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经常对严武无礼,严武为此心中怀恨 有一次严武想杀掉杜甫,因为严武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 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地名),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 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小),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 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 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 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 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而性褊躁傲诞,常醉 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 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 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经历)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 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 挺节无所污。为歌诗,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唐 才子传·卷第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自七岁属.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写作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 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恰逢 C.伏惟..天子哀怜之 伏惟..启阿母 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 辞 D.陛下其.忍弃之 其.孰能讥之乎?其 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C.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 杜甫是杜审言的孙子,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地 漂泊。后来考进士落榜,困居在长安。 B. 杜甫多次献上赋颂,抬高自己,陈述自己重操祖上旧业的愿望。恰逢安史之乱,玄 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后来杜甫身穿破旧衣衫想要从鄜州投奔玄宗所在之地,被叛 军俘获。 C. 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经常对严武无礼,严武为此心中怀恨。 有一次严武想杀掉杜甫,因为严武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D.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夸夸其谈。他与李白 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但能坚守节操,没有污点。 7.翻译(10分) (1)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 (2)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 (二).古典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暮江吟 白居易 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8、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9、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三)10.名句名篇默写(任选7句,共7分) 愚顽怕读文章。(2) ,塞上风云接地阴 (3)画图省识春风面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尽长江滚滚来。(6) 老大嫁作商人妇 (7)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4分) 在西域读李白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 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 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 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 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 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 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一一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 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⑤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 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 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
D. 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夸夸其谈。他与李白 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但能坚守节操,没有污点。 7.翻译 (10 分) (1)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 (2)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 (二).古典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8 分)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8、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4 分) 9、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 分) (三)10.名句名篇默写(任选 7 句,共 7 分) (1) ,愚顽怕读文章。 (2) ,塞上风云接地阴。 (3)画图省识春风面, 。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6) ,老大嫁作商人妇 (7) 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 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24 分)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 762 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 但这是最后一次 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 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 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 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 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 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 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⑤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 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 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
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 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⑦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 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 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 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 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⑧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 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 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淡 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 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 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 不幸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 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 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 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 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 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⑨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 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 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 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 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 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 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 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 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⑩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分条列出(6分) 2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 哪里?其缘由何在?(6分)
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 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⑦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 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 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 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 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⑧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 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 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淡 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 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 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 不幸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 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 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 即 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 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 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⑨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 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 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 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 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 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 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 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 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⑩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分条列出(6 分) 12.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 哪里?其缘由何在?(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