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15届髙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共五大题,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及物”与当下诗歌的境遇 罗振亚 ①诗歌境遇逐渐好转是新世纪文坛一个不争的事实。仅仅是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 努力就足以令人兴奋,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式变革, 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诗人们大多数自觉回归诗歌本体,致力于各种艺术可 能性的挖掘和打造,提升着诗歌的品位,尤其是“及物”策略的明智选择,将诗 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它是促成新世纪新 诗境遇转换的最重要的动力之源。 ②说起“及物”,它的来路还颇为坎坷。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出于对意识 形态写作、宏大叙事的反感和规避,许多先锋诗人将诗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为过度 贴近现实、时代写作,会导致诗歌创作速荣速朽。所以在创作中迷恋纯诗,常有 意汰除社会层面的“非”诗因素,高蹈于优雅、和谐的幻想和神性世界,和现实 若即若离。这种追求强化了诗意的纯粹及技巧的稔熟,但过于玄奥超然的所指却 把一般的读者挡在门外,悬鉻了诗与现实深度对话的可能。基于“不及物”诗歌 的诸多弊端,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则格外关注“此在”,表现日常 生活的处境和经验,注重“及物”。新世纪诗歌整体上延续了“及物”路线,但 是诗人们知道诗歌如果不去关涉人间烟火生,前途无从谈起,并在创作中表现出 新的超越性品质。 ③诗人们虽不完全拒斥超验、永恒的情思元素,可是已注意讲究“及物”对象选 取的稳妥、恰切,在典型、多维的日常处境和经验的有效敞开中,更接地气地建 构诗歌的形象美学,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不仅是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 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走进了抒情空间,并且因为诗人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 入,很多作品穿越了对象的芜杂和表层,由灵性感悟的小聪明进入了事物的本质 根部,闪烁着智性之光。 ④但是,诗人们没将现实因子直接搬入诗中,而是依靠能动的主体精神和象征思 维等艺术手段的支撑,在呈象过程中充满灵性,获得一定的精神提升,甚至有时 还能提供出某种新的精神向度。 ⑤诗人们还始终坚守诗之为诗的原则,决不放弃艺术性的前提。他们清楚“及 物”说穿了只是解决了题材走向问题,文本要赢得读者的认同还需借助艺术技巧 的支撑,以完成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所以在创作手段上各显神通。有人 摈弃直抒胸臆方式,启用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进行物态化抒情,有人尝试借鉴小 说、戏剧、散文的手段,把叙述作为维系诗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手段 ⑥遗憾的是,新世纪的“及物”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 面都存在着一个限度问题。比如“及物”意识的无限泛化,有时就模糊了选择的 界限,做到“日常”化同时“审美”一维却被削弱了;有些诗艺术上态度散漫, 结构芜杂,叙事枝蔓啰嗦,“及物”诗歌或空洞,或矫情,很难引起读者共鸣。 诗歌境遇的真正转换虽然需要社会、读者、诗歌的“合力”作用,但主要还得依 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从这个向度上说,正因“及物”及其限度的存在,新世 纪诗歌的境遇获得了明显好转,但距离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在怎样的前提下
安徽省芜湖市 2015 届高三 5 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共五大题,21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及物”与当下诗歌的境遇 罗振亚 ①诗歌境遇逐渐好转是新世纪文坛一个不争的事实。仅仅是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 努力就足以令人兴奋,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式变革, 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诗人们大多数自觉回归诗歌本体,致力于各种艺术可 能性的挖掘和打造,提升着诗歌的品位,尤其是“及物”策略的明智选择,将诗 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它是促成新世纪新 诗境遇转换的最重要的动力之源。 ②说起“及物”,它的来路还颇为坎坷。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之后,出于对意识 形态写作、宏大叙事的反感和规避,许多先锋诗人将诗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为过度 贴近现实、时代写作,会导致诗歌创作速荣速朽。所以在创作中迷恋纯诗,常有 意汰除社会层面的“非”诗因素,高蹈于优雅、和谐的幻想和神性世界,和现实 若即若离。这种追求强化了诗意的纯粹及技巧的稔熟,但过于玄奥超然的所指却 把一般的读者挡在门外,悬臵了诗与现实深度对话的可能。基于“不及物”诗歌 的诸多弊端,20 世纪 90 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则格外关注“此在”,表现日常 生活的处境和经验,注重“及物”。新世纪诗歌整体上延续了“及物”路线,但 是诗人们知道诗歌如果不去关涉人间烟火生,前途无从谈起,并在创作中表现出 新的超越性品质。 ③诗人们虽不完全拒斥超验、永恒的情思元素,可是已注意讲究“及物”对象选 取的稳妥、恰切,在典型、多维的日常处境和经验的有效敞开中,更接地气地建 构诗歌的形象美学,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不仅是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 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走进了抒情空间,并且因为诗人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 入,很多作品穿越了对象的芜杂和表层,由灵性感悟的小聪明进入了事物的本质 根部,闪烁着智性之光。 ④但是,诗人们没将现实因子直接搬入诗中,而是依靠能动的主体精神和象征思 维等艺术手段的支撑,在呈象过程中充满灵性,获得一定的精神提升,甚至有时 还能提供出某种新的精神向度。 ⑤诗人们还始终坚守诗之为诗的原则,决不放弃艺术性的前提。他们清楚“及 物”说穿了只是解决了题材走向问题,文本要赢得读者的认同还需借助艺术技巧 的支撑,以完成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所以在创作手段上各显神通。有人 摈弃直抒胸臆方式,启用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进行物态化抒情,有人尝试借鉴小 说、戏剧、散文的手段,把叙述作为维系诗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手段 ⑥遗憾的是,新世纪的“及物”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 面都存在着一个限度问题。比如“及物”意识的无限泛化,有时就模糊了选择的 界限,做到“日常”化同时“审美”一维却被削弱了;有些诗艺术上态度散漫, 结构芜杂,叙事枝蔓啰嗦,“及物”诗歌或空洞,或矫情,很难引起读者共鸣。 诗歌境遇的真正转换虽然需要社会、读者、诗歌的“合力”作用,但主要还得依 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从这个向度上说,正因“及物”及其限度的存在,新世 纪诗歌的境遇获得了明显好转,但距离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在怎样的前提下
和范围内“及物”,应以什么方式“及物”,“及物”过程中该避免哪些问题, 还需要诗人们慢慢思量。 (摘自2015年4月13日《光明日报》第13版,有改动) 1.下列关于文中“及物”的表述,等待命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及物”策略的选择,将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 可以说是促成新世纪新诗境遇转换的动力之源。 B.“及物”策略是在对追求诗意纯粹及技巧稔熟、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 “不及物”诗歌的诸多弊端的反思之后提出的。 C.“及物”要求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及物的对象既可以是琐碎细微的 日常生活,也可是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 D.“及物”强调诗歌创作中的现实因子,但不排斥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并借 以完成从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 1.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不是“不及物”诗歌。 【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的考察重在概念的考査、句子的含义以及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在做题时首先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把题目选项放在文章中进行 比对,找出不同。细心和耐心是不可缺少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首先点明新世纪文坛诗歌境遇逐渐好转及其原因,然后提出“及物”策 略对于新世纪诗歌境遇转换的重大意义,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阐述“及物”的坎坷来路,从“意识形态”写作,到“纯诗”写作,再 到“及物”诗歌。诗人们在“及物”创作中表现出新的超越性品质 C.③④⑤段分别阐释了“及物”对象的选取,现实因子在诗中获得精神提升, 不放弃艺术性原则等方面的超越性表现,三段之间形成递进关系。 D.⑥段指岀新世纪的“及物”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 面存在的问题,新世纪诗歌距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 2.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C级(分 析综合) 【解析】③④⑤三段是并列关系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努力,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 式变革都为新世纪文坛中的诗人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 B.正因为新世纪诗人们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人,闪烁着智性之光,才使得 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和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走进了抒情空间。 C.新世纪诗歌的境遇虽获得明显好转,但实现真正转换需要社会、读者、诗歌 的“合力”作用,也需要依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 D.只有进一步清楚了“及物”的前提、范围和“及物”的方式,以及“及物” 过程中该避免的问题,新世纪诗歌才能真正的繁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 综合)
和范围内“及物”,应以什么方式“及物”,“及物”过程中该避免哪些问题, 还需要诗人们慢慢思量。 (摘自 2015 年 4 月 13 日《光明日报》第 13 版,有改动) 1.下列关于文中“及物”的表述,等待命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及物”策略的选择,将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 可以说是促成新世纪新诗境遇转换的动力之源。 B.“及物”策略是在对追求诗意纯粹及技巧稔熟、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 “不及物”诗歌的诸多弊端的反思之后提出的。 C.“及物”要求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及物的对象既可以是琐碎细微的 日常生活,也可是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 D.“及物”强调诗歌创作中的现实因子,但不排斥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并借 以完成从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 1.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解析】“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不是“不及物”诗歌。 【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的考察重在概念的考查、句子的含义以及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在做题时首先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把题目选项放在文章中进行 比对,找出不同。细心和耐心是不可缺少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段首先点明新世纪文坛诗歌境遇逐渐好转及其原因,然后提出“及物”策 略对于新世纪诗歌境遇转换的重大意义,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阐述“及物”的坎坷来路,从“意识形态”写作,到“纯诗”写作,再 到“及物”诗歌。诗人们在“及物”创作中表现出新的超越性品质。 C.③④⑤段分别阐释了“及物”对象的选取,现实因子在诗中获得精神提升, 不放弃艺术性原则等方面的超越性表现,三段之间形成递进关系。 D.⑥段指出新世纪的“及物”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 面存在的问题,新世纪诗歌距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 2.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 C 级(分 析综合)。 【解析】③④⑤三段是并列关系。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努力,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 式变革都为新世纪文坛中的诗人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 B.正因为新世纪诗人们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人,闪烁着智性之光,才使得 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和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走进了抒情空间。 C.新世纪诗歌的境遇虽获得明显好转,但实现真正转换需要社会、读者、诗歌 的“合力”作用,也需要依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 D.只有进一步清楚了“及物”的前提、范围和“及物”的方式,以及“及物” 过程中该避免的问题,新世纪诗歌才能真正的繁荣。 3.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是 C 级(分析 综合)
【解析】A项,“都”说法错误,范围扩大;B项,因果关系不对应;C项,原 文不是并列关系。 【举一反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 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 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 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 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 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 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 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 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 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 尤精核。又于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 正調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 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 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 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 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 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 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 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 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 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 “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 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3分) A.震出所学质之永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司:掌管 C.皆折节与交折节:降低身份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就:完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解析】就:靠近,跟随
【解析】A 项,“都”说法错误,范围扩大;B 项,因果关系不对应;C 项,原 文不是并列关系。 【举一反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 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 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 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 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 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 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 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 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 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 尤精核。又于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 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 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 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 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 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 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 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 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 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 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 “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 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 )(3 分) A.震出所学质之永 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 司:掌管 C.皆折节与交 折节:降低身份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 就:完成 4.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解析】就:靠近,跟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屡空,而学日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训明则古经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上惋惜久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先生是年乃能言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 表转折,却。C项,均为音节助词。D项,副词,才;连词,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 《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 B.戴震读书深思精硏。他既注重硏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 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 C.戴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 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 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 6.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解析】“强调义理的重要”错,根据原文,应该是强调“古训”的重要 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4分) (2)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3分) (3)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3分 7.(1)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馆有了奇 文和疑惑,总是向他咨询请教。(2)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 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3)老师没有办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 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注意字句的落实。(1)“文学”“受 知”“辄”各1分,句子通顺1分;(2)“ 明”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无以”“非常”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戴震,宇东原,安徽休宁人。读书时喜欢深入思考,年少时塾师拿《说文》教授 他,三年间他全部掌握了《说文》的条目。十六七岁时,精研各种注疏文字,实 事求是,不以一家之说为主。跟着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以自己的学问向江永求 问,江永为之惊叹;江永精通礼经济推步、钟律、音声、文字等学问,只有戴震 能获得其全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家屡空,而学日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训明则古经明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上惋惜久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先生是年乃能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解析】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 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 表转折,却。C 项,均为音节助词。D 项,副词,才;连词,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 《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 B.戴震读书深思精研。他既注重研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 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 C.戴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 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 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 6.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解析】“强调义理的重要”错,根据原文,应该是强调“古训”的重要。 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4 分) (2)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3 分) (3)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3 分) 7.(1)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馆有了奇 文和疑惑,总是向他咨询请教。(2)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 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3)老师没有办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 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注意字句的落实。(1)“文学”“受 知”“辄”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2)“二”“明”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3)“无以”“非常”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戴震,宇东原,安徽休宁人。读书时喜欢深入思考,年少时塾师拿《说文》教授 他,三年间他全部掌握了《说文》的条目。十六七岁时,精研各种注疏文字,实 事求是,不以一家之说为主。跟着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以自己的学问向江永求 问,江永为之惊叹;江永精通礼经济推步、钟律、音声、文字等学问,只有戴震 能获得其全部
他性格十分正直,家里常常一贫如洗,但是学问却天天精进。北方的学者如献县 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都 降低身份与他交往。 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三十八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 征召海内外博学之士担任编校的职务,四库全书总裁推荐戴震充任纂修。四十年, 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 庶吉士。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岀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全书馆有 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戴震勤于思考、兢兢业业,早晩翻卷检阅, 寒暑不断。经过他进呈给皇帝御览的图书典籍,都是依次编排,精确审核过的 他校对的《大戴礼记》《水经注》尤其经过详细的审核。四十二年,死在任上, 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的学问,是从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据字义、句义来推寻圣贤之道。 他说:“圣贤之道不可凭空想象,一定要从古文经书中寻求。想从古文经书中寻 求圣贤之道,但是古文经书丧失殆尽,今古相距遥远,一定要寻求古字古义的解 释。古字古义的解释明确了,那么古文经书的含义就明确了;古文经书的含义明 确了,那么圣贤之道就明确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圣贤之道相吻合,就会借此而 明了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并非别的东西,它就存在于过去的典章制度中。那些人 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 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戴震的学问主要在三个方面:小学(文字学)、测算和典章制度。戴震死后,他 的文字学,传授给了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测算的学问,传授给了曲阜孔广 森;典章制度的学问,传授给了兴化任大椿。他们都是戴震的弟子。他死后十来 年,清高宗拿出戴震校正的《水经注》询问南书房的众位大臣:“戴震还在吗?” 答道:“已经死了。”皇上叹息了好久。 戴震这年(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 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 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 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 “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 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 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 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 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诗歌,完成8~9题。(8分)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8.诗歌前四句是如何描写夜闻“吴吟”的?(4分)
他性格十分正直,家里常常一贫如洗,但是学问却天天精进。北方的学者如献县 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都 降低身份与他交往。 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三十八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 征召海内外博学之士担任编校的职务,四库全书总裁推荐戴震充任纂修。四十年, 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 庶吉士。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全书馆有 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戴震勤于思考、兢兢业业,早晚翻卷检阅, 寒暑不断。经过他进呈给皇帝御览的图书典籍,都是依次编排,精确审核过的。 他校对的《大戴礼记》《水经注》尤其经过详细的审核。四十二年,死在任上, 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的学问,是从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据字义、句义来推寻圣贤之道。 他说:“圣贤之道不可凭空想象,一定要从古文经书中寻求。想从古文经书中寻 求圣贤之道,但是古文经书丧失殆尽,今古相距遥远,一定要寻求古字古义的解 释。古字古义的解释明确了,那么古文经书的含义就明确了;古文经书的含义明 确了,那么圣贤之道就明确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圣贤之道相吻合,就会借此而 明了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并非别的东西,它就存在于过去的典章制度中。那些人 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 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戴震的学问主要在三个方面:小学(文字学)、测算和典章制度。戴震死后,他 的文字学,传授给了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测算的学问,传授给了曲阜孔广 森;典章制度的学问,传授给了兴化任大椿。他们都是戴震的弟子。他死后十来 年,清高宗拿出戴震校正的《水经注》询问南书房的众位大臣:“戴震还在吗?” 答道:“已经死了。”皇上叹息了好久。 戴震这年(10 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 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 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 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 “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 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 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 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 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诗歌,完成 8~9 题。(8 分)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李 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8.诗歌前四句是如何描写夜闻“吴吟”的?(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