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芜湖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淸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 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淸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淮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 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 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 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 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 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 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 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 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 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 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
2018 年芜湖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 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 刀。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 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 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 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 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 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 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 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 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 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 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
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 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 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 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 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 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 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 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 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郛茂倩《乐府诗 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 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詩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 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这种音声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 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 必要保障。“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 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B.“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 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C.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 生的“音象”是模糊的 D.在文学中,意象的构筑、意蕴的生成离不开“音象”和“诗象”,“音象”和“诗象” 在作品中是同样重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比照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 象”的意义所在
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 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 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 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 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 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 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 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 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 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 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詩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 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这种音声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 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 必要保障。“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 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文学评论》2017 年第 6 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 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B.“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 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C.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 生的“音象”是模糊的。 D.在文学中,意象的构筑、意蕴的生成离不开“音象”和“诗象”,“音象”和“诗象” 在作品中是同样重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比照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 象”的意义所在
B.二三两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 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 C.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 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 D.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 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有 助于诗意的升华 B.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就不能产生 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C.作者认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 惜别之情更加跃然纸上。 D.只有“音象”与“诗象”在作品中结合起来,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 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三等车中 蹇先艾 两个星期以前,我到s省去旅行,坐的是三等车。我是一个三等车的拥护者,崇拜者。 我认为一个人旅行,火车坐头二等,那是天下第一等傻子;他根本不懂得旅行的意义,更不 能领略旅行的趣味;充其量,不过表现自己的阔绰而已。 这次我与副刊元老S先生同路,他坐的是二等卧车,和我们的平民车还隔十几丈远。不 过我觉得他并不比我舒服,四个人挤在一间小屋之中,空气沉浊得很,外面的风景也依稀地 看不清晰。屋子里永远坐着那么几个人,面对着面,汗气逼人,一切都显得十分单调与机械 我和他谈了十分钟便逃回来了,好像鸟儿跳出了幽闭的竹笼,我受不了那种闷郁与拘柬! 回到了我赞美的三等车,我便宛若到了天堂。 三等车,严格地说,完全是一个中国小社会的缩影。没有房间的限制,大家都好像坐在 一座大厅之中,享受着平等的待遇,打破了一切界限。这里面有到各处去收账或运货的商人, 有回家省亲的学生,有成年奔波的劳动者,有神气十足的小官僚……平常大家也许过着各种
B.二三两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 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 C.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 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 D.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 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有 助于诗意的升华。 B.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就不能产生 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C.作者认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 惜别之情更加跃然纸上。 D.只有“音象”与“诗象”在作品中结合起来,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 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三等车中 蹇先艾 两个星期以前,我到 s 省去旅行,坐的是三等车。我是一个三等车的拥护者,崇拜者。 我认为一个人旅行,火车坐头二等,那是天下第一等傻子;他根本不懂得旅行的意义,更不 能领略旅行的趣味;充其量,不过表现自己的阔绰而已。 这次我与副刊元老 S 先生同路,他坐的是二等卧车,和我们的平民车还隔十几丈远。不 过我觉得他并不比我舒服,四个人挤在一间小屋之中,空气沉浊得很,外面的风景也依稀地 看不清晰。屋子里永远坐着那么几个人,面对着面,汗气逼人,一切都显得十分单调与机械。 我和他谈了十分钟便逃回来了,好像鸟儿跳出了幽闭的竹笼,我受不了那种闷郁与拘束! 回到了我赞美的三等车,我便宛若到了天堂。 三等车,严格地说,完全是一个中国小社会的缩影。没有房间的限制,大家都好像坐在 一座大厅之中,享受着平等的待遇,打破了一切界限。这里面有到各处去收账或运货的商人, 有回家省亲的学生,有成年奔波的劳动者,有神气十足的小官僚……平常大家也许过着各种
方式的生活,有人像天上的神仙,有人像南面的帝王,有人像载重的马,有人像耕田的牛。 如今藩篱已经冲倒了,壁垒已经坍塌了,大家都变成了同路的客人。“平安到达目的地”是 同的希望。只要有一个人开口,随便就可以和同车的人闲谈起来,互相关切着各人的来路和 去路,兴高采烈地说着:“彼此照应吧。”虽然在我们看来是一句极其客气的应酬话,里面却 一点虚伪的成分都没有。事实上例如某甲下车去买西瓜,初度谋面的某乙便义不容辞会负起 给他照看行李的责任来。 在火车中,大概要算三等客人最能欣赏风景了,他们的车窗永远大开着,一方面可以放 进来一些凉风,一方面便有美丽的风景片一幕一幕地在眼前开演。同时这窗户开着的最大用 处是买些零星食物来充饥,颇为方便。用不着亲身下车,小贩从窗口就递得进东西来。他们 的两餐大多数都是在这小小的窗口便简便地解决了的,且又非常经济。连饭车中最低价格的 蛋炒饭也不容易得到三等客人一度的光顾。茶是决不肯随便喝的,这是一个出门人不得不打 的算盘。买一个西瓜就可以吃上一天,还能切成小块分散一些给邻座的客人;对方一定春风 满面,心中铭感地接受,大热的天气送瓜,与雪里送炭有同等的意味。这样,岂不是既做了 轻而易举的人情,同时又避免了茶房的敲诈! 最有趣味是一到了晚上,在昆虫飞扑着的半明不灭的电灯下面,每一位旅客都描画着异 样困惫的神情,弯着腰,沉沉地垂下头,坐着入睡。有点像老僧的入定,但比他更来得颓唐。 在家里徐徐脱鞋登榻的那种安闲,车上是找不到的。有人慢慢地便横倒在别人的身上去了, 事情自然是出于无心;被对方轻轻一推,随即酲来,连声道歉。有人因为占据的地盘比较大 点,便蜷着腿,怕阻止了行人的前进,用小手提皮箱当枕头,发出了并不轻微的鼾声。 到停车的时候,车身突然震动,大家都怕行李的遗失,无一人不自梦中酲回,而且睁大了惺 忪的眼睛。也有人怕过了站,这样问道:“到了××了么?” 在三等车中,睡眠似乎被客人十分地重视着,大有“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样子。在车轮 转动的喧嚣中,他们随时酲来,随时又可以睡去,很少瞪着两眼看天亮的,莫不设法求一度 的安息。夜是非常的短促,它缺少等候人的耐性;你不睡,它也就毫不客气地溜过去了。火车 是匆匆地在赶路,黑夜的脚步也并没有一刻闲暇;客人全得听命于它们的安排与播弄! 等车的客人,有很多是以吃来消磨时光的,从北平上车有一对中年夫妇,坐在我们的 对面,他们一上车就吃,先是汽水,继而香蕉、桃子、牛肉、面包 直吃到天津——他 们的目的地。我想,这是颇为有趣的事情,“吃”本来也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而且这种吃法, 是多么地艺术! 这次旅行,匆匆归来,有好几处计划要去的地方都没有去,但在中途却接触了许多景象
方式的生活,有人像天上的神仙,有人像南面的帝王,有人像载重的马,有人像耕田的牛。 如今藩篱已经冲倒了,壁垒已经坍塌了,大家都变成了同路的客人。“平安到达目的地”是一 同的希望。只要有一个人开口,随便就可以和同车的人闲谈起来,互相关切着各人的来路和 去路,兴高采烈地说着:“彼此照应吧。”虽然在我们看来是一句极其客气的应酬话,里面却 一点虚伪的成分都没有。事实上例如某甲下车去买西瓜,初度谋面的某乙便义不容辞会负起 给他照看行李的责任来。 在火车中,大概要算三等客人最能欣赏风景了,他们的车窗永远大开着,一方面可以放 进来一些凉风,一方面便有美丽的风景片一幕一幕地在眼前开演。同时这窗户开着的最大用 处是买些零星食物来充饥,颇为方便。用不着亲身下车,小贩从窗口就递得进东西来。他们 的两餐大多数都是在这小小的窗口便简便地解决了的,且又非常经济。连饭车中最低价格的 蛋炒饭也不容易得到三等客人一度的光顾。茶是决不肯随便喝的,这是一个出门人不得不打 的算盘。买一个西瓜就可以吃上一天,还能切成小块分散一些给邻座的客人;对方一定春风 满面,心中铭感地接受,大热的天气送瓜,与雪里送炭有同等的意味。这样,岂不是既做了 轻而易举的人情,同时又避免了茶房的敲诈! 最有趣味是一到了晚上,在昆虫飞扑着的半明不灭的电灯下面,每一位旅客都描画着异 样困惫的神情,弯着腰,沉沉地垂下头,坐着入睡。有点像老僧的入定,但比他更来得颓唐。 在家里徐徐脱鞋登榻的那种安闲,车上是找不到的。有人慢慢地便横倒在别人的身上去了, 事情自然是出于无心;被对方轻轻一推,随即醒来,连声道歉。有人因为占据的地盘比较大 一点,便蜷着腿,怕阻止了行人的前进,用小手提皮箱当枕头,发出了并不轻微的鼾声。一 到停车的时候,车身突然震动,大家都怕行李的遗失,无一人不自梦中醒回,而且睁大了惺 忪的眼睛。也有人怕过了站,这样问道:“到了××了么?” 在三等车中,睡眠似乎被客人十分地重视着,大有“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样子。在车轮 转动的喧嚣中,他们随时醒来,随时又可以睡去,很少瞪着两眼看天亮的,莫不设法求一度 的安息。夜是非常的短促,它缺少等候人的耐性;你不睡,它也就毫不客气地溜过去了。火车 是匆匆地在赶路,黑夜的脚步也并没有一刻闲暇;客人全得听命于它们的安排与播弄! 三等车的客人,有很多是以吃来消磨时光的,从北平上车有一对中年夫妇,坐在我们的 对面,他们一上车就吃,先是汽水,继而香蕉、桃子、牛肉、面包……一直吃到天津——他 们的目的地。我想,这是颇为有趣的事情,“吃”本来也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而且这种吃法, 是多么地艺术! 这次旅行,匆匆归来,有好几处计划要去的地方都没有去,但在中途却接触了许多景象
使我对于人生更多了一层认识,我不得不感谢三等车的赐与!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三段,嘲讽坐头等二等车的人,用“竹笼”“天堂”作比,引出下文对三等车的热 烈赞美,言辞坦率,表现出作者的真诚率性。 B.第七段写车轮喧嚣、黑夜短促,客人醒来又睡去,求一度的安息,流露出作者对其消 遣度日的不满,以及对生命易逝、无法抗衡的感叹 C.文中既描写了车厢内的群像,也刻画了一对热爱“吃”的中年夫妇,点面结合,全面 而细致地展现了人生世相、社会风情 D.文末用“赐与”一词,赞美三等车的见闻丰富了旅行的意义,呼应开头,点明了作品 关注社会、思索人生意义的主旨 5.第六段中,作者是如何写出三等车晚上的“趣味”的?(5分)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三等车情有独钟的原因。(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早先人们常常使用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系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 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风力发电逐渐兴起。据估算,全世界可利用的风能为200亿千瓦(KW 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全球风电行业未来几年是一个发展较好的时期 欧洲风电行业框架立法以及欧洲对2020年风电行业的明确目标,能够确保行业的稳定性:美 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仍然较快;中国风电市场继续保持强势。当然,也有类似英国 取消风电优惠一类政策的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2月8日《全球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2010年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此后继续保持 领先地位,并逐渐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据统计,2016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已达到 168.73GW,占全球比重高达34.48%。具体变化情况如下图。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变化
使我对于人生更多了一层认识,我不得不感谢三等车的赐与!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三段,嘲讽坐头等二等车的人,用“竹笼”“天堂”作比,引出下文对三等车的热 烈赞美,言辞坦率,表现出作者的真诚率性。 B.第七段写车轮喧嚣、黑夜短促,客人醒来又睡去,求一度的安息,流露出作者对其消 遣度日的不满,以及对生命易逝、无法抗衡的感叹。 C.文中既描写了车厢内的群像,也刻画了一对热爱“吃”的中年夫妇,点面结合,全面 而细致地展现了人生世相、社会风情。 D.文末用“赐与”一词,赞美三等车的见闻丰富了旅行的意义,呼应开头,点明了作品 关注社会、思索人生意义的主旨。 5.第六段中,作者是如何写出三等车晚上的“趣味”的? (5 分)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三等车情有独钟的原因。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早先人们常常使用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系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 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风力发电逐渐兴起。据估算,全世界可利用的风能为 200 亿千瓦(KW), 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 10 倍。全球风电行业未来几年是一个发展较好的时期: 欧洲风电行业框架立法以及欧洲对 2020 年风电行业的明确目标,能够确保行业的稳定性;美 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仍然较快;中国风电市场继续保持强势。当然,也有类似英国 取消风电优惠一类政策的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8 年 2 月 8 日《全球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2010 年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此后继续保持 领先地位,并逐渐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据统计,2016 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已达到 168.73GW,占全球比重高达 34.48%。具体变化情况如下图。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