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丁作垂审题人:黄小德考试时间:2017年9月29日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 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 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 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 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 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 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 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 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 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 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 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 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 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 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 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 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 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 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 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 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 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 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 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 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 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2014年1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 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 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安徽省涡阳县 2018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丁作垂 审题人:黄小德 考试时间:2017 年 9 月 29 日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 分)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 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 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 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 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 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 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 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 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 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 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 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 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 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 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 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 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 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 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 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 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 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 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 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 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 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2014 年 11 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 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 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 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 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隐士、逸民因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其远离官场的隐居行 为被不断得到强调 B.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是原始儒家的理想,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 孔颜之乐”,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C.原始儒家理想中士人积极入仕体现出的对国家体系的依附性,其核心内容是 兼善天下。 D.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由“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异化 为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 想,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 B.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的“孔颜之乐”,又含一 直系挂心头的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 C.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开始 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 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分) 白菜玫瑰 陈麒凌 “阿嬤,我买菜回来啰!”莹下班回来,轻快地唤。 “乖孙回来啰,乖孙!”阿嬷含糊不清地应,在藤椅上前倾着身子,脸上透着喜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莱?” “白菜,嗯,猪肉、白菜。” “好聪明,猜对了白菜,还有鱼和豆腐。”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择白菜,择白菜。”阿嬷心急地要帮忙。 “阿嬷好乖,帮忙择白菜。”莹突然记起什么,回身从提包里擎岀一枝红玫瑰。 阿嬷,靓不靓?” “好靓啊。你摘公园的花呀。” “别人送我的,阿嬤。”莹微微润红了脸,找了一个空瓶子把花插上,左右看了 几遍 阿嬷用剪子去掉菜根,把白底青头的菜摆齐整。现在她干得最好就是这个。去年 有一次她便秘岀血,医生要她多吃白菜,用滚水煮得软软熟熟,阿嬤从此就认准 白菜,日日都要莹买白菜。 莹盛好饭,想想又把那枝花拿过来在餐桌上摆好。 “阿嬷,你知道送人玫瑰花什么意思吗?” 没等阿嬤回答,自己先笑着答了:“就是说人家中意你啰。” 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叫阿峰,在隔壁上班,常常会来店里复印。莹会给他倒 杯茶,让他坐。有时他也会帮莹,装订啊,换墨啊。莹喜欢跟他说话,他资料印
C.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 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 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隐士、逸民因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其远离官场的隐居行 为被不断得到强调。 B.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是原始儒家的理想,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 “孔颜之乐”,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C.原始儒家理想中士人积极入仕体现出的对国家体系的依附性,其核心内容是 兼善天下。 D.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由“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异化 为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 想,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 B.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的“孔颜之乐”,又含一 直系挂心头的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 C.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开始 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 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 分) 白菜玫瑰 陈麒凌 “阿嬷,我买菜回来啰!”莹下班回来,轻快地唤。 “乖孙回来啰,乖孙!”阿嬷含糊不清地应,在藤椅上前倾着身子,脸上透着喜。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莱?” “白菜,嗯,猪肉、白菜。” “好聪明,猜对了白菜,还有鱼和豆腐。”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择白菜,择白菜。”阿嬷心急地要帮忙。 “阿嬷好乖,帮忙择白菜。”莹突然记起什么,回身从提包里擎出一枝红玫瑰。 “阿嬷,靓不靓?” “好靓啊。你摘公园的花呀。” “别人送我的,阿嬷。”莹微微润红了脸,找了一个空瓶子把花插上,左右看了 几遍。 阿嬷用剪子去掉菜根,把白底青头的菜摆齐整。现在她干得最好就是这个。去年 有一次她便秘出血,医生要她多吃白菜,用滚水煮得软软熟熟,阿嬷从此就认准 白菜,日日都要莹买白菜。 莹盛好饭,想想又把那枝花拿过来在餐桌上摆好。 “阿嬷,你知道送人玫瑰花什么意思吗?” 没等阿嬷回答,自己先笑着答了:“就是说人家中意你啰。” 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叫阿峰,在隔壁上班,常常会来店里复印。莹会给他倒一 杯茶,让他坐。有时他也会帮莹,装订啊,换墨啊。莹喜欢跟他说话,他资料印
好了也不急着走,常常聊好久。然后,他就带来一枝玫瑰花,轻轻地插进她的笔 筒 第二天他又带来一枝,第三天还有,天天都有。 下次莹回家问:“阿嬤,你猜我买什么菜?”阿嬤就会应:“猪肉、白菜,嗯, 还有玫瑰花 莹总是一笑,摸摸阿嬤的脸说:“好聪明哇,猜中。” 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笑盈盈地如常煮菜、和阿嬤聊 天,却难免分心,想起阿峰。 阿峰要去珠海了,想让她一起去:“跟我去珠海吧,咱们结婚。” “可是阿嬤……” “阿嬷是你一个人的吗?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那些夜里,阿嬤睡熟后,她就坐着发呆,好久好久 她曾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是个急性子,一听是她,马上就嚷:“阿嬤出了什么 事? “阿嬷很好啊。” 吓得我,你就辛苦些好好照顾阿嬤,也不枉她把你带大,需要钱就说,你伯母 身体不是很好,我又忙,最近都没时间去看她,辛苦你啦。 哦 三姑脾气好,莹愿意去跟她聊。还没坐下,三姑已经收拾好许多包包,要她带回 去给阿嬷。 “你成哥要结婚了,现在房子这么贵,只好先回家住着,大家挤一挤算了。” 姑唠叨着,“对哦,你有没有男朋友啊?” 我啊……”她不知该怎么说好。 康乐院是她最后考虑的地方。她去看过两次,看护小姐很温柔,老人们坐在一起 看电视,很开心的样子。 她不是不要阿嬷,莹打算着,半年,最多一年,等在珠海安定下来,就接阿嬤过 去 她对阿嬤说:“阿嬤,我要出差了,要去好长时间。”叹口气,接着说下去,“我 送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等我回来再去接你,好不好?” “好呀。”阿嬤应得很清楚。 有时阿嬤好像什么都明白。 “你放心去做事,我好乖的,你不用心急挂记我,我也不心急。”那天早晨阿嬷 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忽地抬头笑笑。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看得出来,阿嬤紧张,一路上手紧紧抓住布包。到了康乐院,要她在大堂长椅上 等,莹去办手续,她忙举起手说:“拜拜,拜拜。 莹笑道:“阿嬷,我还没走呢。 关于白菜的问题,莹和司务主任有了争吵。 “我阿嬤只吃白菜,其它的瓜菜不吃的。” “她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品种嘛。” “不吃白菜,她很容易便血。” 那你想怎样?” “能不能给她开个小灶,每天煮一点白菜。” “这么金贵,干吗要送她来这里呢?
好了也不急着走,常常聊好久。然后,他就带来一枝玫瑰花,轻轻地插进她的笔 筒。 第二天他又带来一枝,第三天还有,天天都有。 下次莹回家问:“阿嬷,你猜我买什么菜?”阿嬷就会应:“猪肉、白菜,嗯, 还有玫瑰花。” 莹总是一笑,摸摸阿嬷的脸说:“好聪明哇,猜中。” 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笑盈盈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 天,却难免分心,想起阿峰。 阿峰要去珠海了,想让她一起去:“跟我去珠海吧,咱们结婚。” “可是阿嬷……” “阿嬷是你一个人的吗?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那些夜里,阿嬷睡熟后,她就坐着发呆,好久好久。 她曾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是个急性子,一听是她,马上就嚷:“阿嬷出了什么 事?” “阿嬷很好啊。” “吓得我,你就辛苦些好好照顾阿嬷,也不枉她把你带大,需要钱就说,你伯母 身体不是很好,我又忙,最近都没时间去看她,辛苦你啦。” “哦。” 三姑脾气好,莹愿意去跟她聊。还没坐下,三姑已经收拾好许多包包,要她带回 去给阿嬷。 “你成哥要结婚了,现在房子这么贵,只好先回家住着,大家挤一挤算了。”三 姑唠叨着,“对哦,你有没有男朋友啊?” “我啊……”她不知该怎么说好。 康乐院是她最后考虑的地方。她去看过两次,看护小姐很温柔,老人们坐在一起 看电视,很开心的样子。 她不是不要阿嬷,莹打算着,半年,最多一年,等在珠海安定下来,就接阿嬷过 去。 她对阿嬷说:“阿嬷,我要出差了,要去好长时间。”叹口气,接着说下去,“我 送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等我回来再去接你,好不好?” “好呀。”阿嬷应得很清楚。 有时阿嬷好像什么都明白。 “你放心去做事,我好乖的,你不用心急挂记我,我也不心急。”那天早晨阿嬷 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忽地抬头笑笑。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看得出来,阿嬷紧张,一路上手紧紧抓住布包。到了康乐院,要她在大堂长椅上 等,莹去办手续,她忙举起手说:“拜拜,拜拜。” 莹笑道:“阿嬷,我还没走呢。” 关于白菜的问题,莹和司务主任有了争吵。 “我阿嬷只吃白菜,其它的瓜菜不吃的。” “她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品种嘛。” “不吃白菜,她很容易便血。” “那你想怎样?” “能不能给她开个小灶,每天煮一点白菜。” “这么金贵,干吗要送她来这里呢?
莹生气,还没来态度就这样恶劣,怎么放心把人托付给他。走出前廊,远远看见 阿嬤,孤零零地在椅子上打盹,佝偻着肩,下颌瘪瘪地垂在胸口,抓着布袋的枯 手缀着暗斑。原来阿嬤已经那么老了 别骗自己了,她还能活几年呢。把她放在这里,这半年里她没了怎么办?什么能 够弥补?想起幼时,父母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 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走到哪里她都牵着 阿嬤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嬤。 她擦眼睛,躲在转角擦了一遍又一遍 “阿嬤。”莹扶住老人的肩。 阿嬷醒觉,以为她要走,连忙举起手说:“拜拜。” 莹牵着她的手说:“这里不好玩,我们一同回家。 阿峰还是走了 莹也知道,总有一场伤心的,但阿嬷只有一个。 可在回家的车上,却不禁一路地掉泪。 还好能在阿嬷面前装出笑来。“阿嬷,我回来啰!猜猜我买了什么菜?” “猪肉、白菜,嗯,玫瑰花。” “嘻嘻,对了一半。”她一副调皮轻松的样子,“没有玫瑰花啰!” 装得很辛苦啊,炒菜的时候,她忍很久才抽一下鼻子,装作擦汗去擦眼泪,一直 不敢回头。 吃饭的时候,阿嬤从身边捧出一只碟子:“乖孙,不用流眼泪哦,阿嬷给好多个 中意你’,好多好多。 莹低头看去,白色的瓷碟里,盛满一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那些齐齐切剪的 白菜根,像一层层晶莹洁白的苞,瓣瓣曲折婉转,好生生地拥簇着一点翠绿的芯 看上去,竟像是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文字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莹放弃个人爱情而选择亲情,阿嬤选择面对孤寂而让莹追求爱情,小说塑造 了祖孙二人坚守传统美德的鲜明形象,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意义 B.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手法,成功地刻画出一个既忠于爱情 又孝敬老人的新时代女孩形象,具有弘扬中华美德的作用 C.大伯和三姑没有真正尽到赡养义务,文章借此委婉地批评了社会上子女逃避 赡养责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D.小说借赡养老人的故事,引起人们对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的关注,对于逐渐步 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5.请简要概括莹的形象特点。(5分) 6.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菜玫瑰”为题?(6分 二、古诗文阅读(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12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 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
莹生气,还没来态度就这样恶劣,怎么放心把人托付给他。走出前廊,远远看见 阿嬷,孤零零地在椅子上打盹,佝偻着肩,下颌瘪瘪地垂在胸口,抓着布袋的枯 手缀着暗斑。原来阿嬷已经那么老了。 别骗自己了,她还能活几年呢。把她放在这里,这半年里她没了怎么办?什么能 够弥补?想起幼时,父母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 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走到哪里她都牵着 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她擦眼睛,躲在转角擦了一遍又一遍。 “阿嬷。”莹扶住老人的肩。 阿嬷醒觉,以为她要走,连忙举起手说:“拜拜。” 莹牵着她的手说:“这里不好玩,我们一同回家。” 阿峰还是走了。 莹也知道,总有一场伤心的,但阿嬷只有一个。 可在回家的车上,却不禁一路地掉泪。 还好能在阿嬷面前装出笑来。“阿嬷,我回来啰!猜猜我买了什么菜?” “猪肉、白菜,嗯,玫瑰花。” “嘻嘻,对了一半。”她一副调皮轻松的样子,“没有玫瑰花啰!” 装得很辛苦啊,炒菜的时候,她忍很久才抽一下鼻子,装作擦汗去擦眼泪,一直 不敢回头。 吃饭的时候,阿嬷从身边捧出一只碟子:“乖孙,不用流眼泪哦,阿嬷给好多个 ‘中意你’,好多好多。” 莹低头看去,白色的瓷碟里,盛满一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那些齐齐切剪的 白菜根,像一层层晶莹洁白的苞,瓣瓣曲折婉转,好生生地拥簇着一点翠绿的芯, 看上去,竟像是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文字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莹放弃个人爱情而选择亲情,阿嬷选择面对孤寂而让莹追求爱情,小说塑造 了祖孙二人坚守传统美德的鲜明形象,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意义。 B.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手法,成功地刻画出一个既忠于爱情 又孝敬老人的新时代女孩形象,具有弘扬中华美德的作用。 C.大伯和三姑没有真正尽到赡养义务,文章借此委婉地批评了社会上子女逃避 赡养责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D.小说借赡养老人的故事,引起人们对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的关注,对于逐渐步 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5.请简要概括莹的形象特点。(5 分) 6.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菜玫瑰”为题?(6 分) 二、古诗文阅读(47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12 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 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
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 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 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 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 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 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 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 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一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 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 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7.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B.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寿命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进来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背叛 E.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鸟翅膀 8.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内容包括《史记》 《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清史》等二十四部史书。由于《史记》的写 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 史书称“正史” B.季父,即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 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有时也可以叫孟仲叔季。 C.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 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 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 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 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 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 赋税
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 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 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 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 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 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 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 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 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 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7.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B.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寿命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进来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背叛 E.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鸟翅膀 8.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内容包括《史记》 《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清史》等二十四部史书。由于《史记》的写 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 史书称“正史”。 B.季父,即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 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有时也可以叫孟仲叔季。 C.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 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 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 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 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 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 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