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2019届高三阶段测试语文 命题人:邓骁审校:黄卫红方智育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 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 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 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 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 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 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 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 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 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③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 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 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 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 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在古代 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 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 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 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 达方式的文化系统。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 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岳阳县 2019 届高三阶段测试语文 命题人:邓骁 审校:黄卫红 方智育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 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 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 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 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 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 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 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 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 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③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 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 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 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 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在古代, 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 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 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 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 达方式的文化系统。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 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 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 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 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 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 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 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 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 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冯天瑜《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质素。 B.中华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始终与我们的文化实践共生,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和风俗中 C.汉字造就了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符号的影响深远广大。 D.和世界上其他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不同,汉字是由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结合的意音文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诠释概念,阐述了“中华文化元素”的内涵和外延,并指出了其存在方式。 B.第③段以“汉字”这一案例为依托进一步展开论证,彰显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C.第④段以《功夫熊猫》《花木兰》的成功为例,证明中华文化元素具有经典性与时代性 D.第⑤段紧承上文,指出了当下发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海内外华人所共同信守的。 B.从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来看,可以肯定在较长时间内中国还将是东亚各国的文化输出源 C.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离不开中华文化元素,没有它,就没有当代中华文化 D.《功夫熊猫》《花木兰》是中华文化元素主动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继续推广 【答案】1.D2.C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 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 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 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 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 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 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 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 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冯天瑜《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质素。 B. 中华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始终与我们的文化实践共生,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和风俗中。 C. 汉字造就了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符号的影响深远广大。 D. 和世界上其他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不同,汉字是由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结合的意音文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诠释概念,阐述了“中华文化元素”的内涵和外延,并指出了其存在方式。 B. 第③段以“汉字”这一案例为依托进一步展开论证,彰显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C. 第④段以《功夫熊猫》《花木兰》的成功为例,证明中华文化元素具有经典性与时代性。 D. 第⑤段紧承上文,指出了当下发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元素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海内外华人所共同信守的。 B. 从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来看,可以肯定在较长时间内中国还将是东亚各国的文化输出源。 C. 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离不开中华文化元素,没有它,就没有当代中华文化。 D. 《功夫熊猫》《花木兰》是中华文化元素主动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继续推广。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世界上的文字都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不能说汉字 的起源和发展与其他文字不同。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 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 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项,“……证明中华文化元素具有经典性与时代性”说法错误,文章以两部影片为例,是为 了证明中华文化元素具有开放性。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査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 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 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 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中华文化元素生长并发育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所以前者不可能决定后者。B项,从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不能推出中国还将是东亚各国的 文化输出源。D项,《功夫熊猫》《花木兰》中的中华文化元素不是主动走出去的,而是美国人 充分利用了这些元素,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借鉴”而非“推广”。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世界上的文字都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不能说汉字 的起源和发展与其他文字不同。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 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 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证明中华文化元素具有经典性与时代性”说法错误,文章以两部影片为例,是为 了证明中华文化元素具有开放性。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 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 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 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 项,中华文化元素生长并发育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所以前者不可能决定后者。B 项,从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不能推出中国还将是东亚各国的 文化输出源。D 项,《功夫熊猫》《花木兰》中的中华文化元素不是主动走出去的,而是美国人 充分利用了这些元素,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借鉴”而非“推广”。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 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 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 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 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 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 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 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 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 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 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 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 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 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 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 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 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 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 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 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 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 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 l990 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 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 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 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 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 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 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 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 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 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 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 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 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 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 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 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 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 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
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 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 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 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 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 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 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 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 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 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 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 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 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 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借。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 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 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 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 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 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4.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觅渡”是瞿家祠堂前一座桥的名字,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标题,既以问 句形式引发读者思索,又加浓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B.同样是死,瞿秋白与李逵的区别是: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 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 C.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 干成了一件事 D.作者将灵动的笔触、畅晓的行文、哲理的思索与瞿秋白悲剧意义有机结合,赋予了文章不 同寻常的厚度和分量
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 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 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 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 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 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 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 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 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 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 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 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 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 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 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 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 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 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 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4. 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觅渡”是瞿家祠堂前一座桥的名字,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标题,既以问 句形式引发读者思索,又加浓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B. 同样是死,瞿秋白与李逵的区别是: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 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 C. 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 干成了一件事。 D. 作者将灵动的笔触、畅晓的行文、哲理的思索与瞿秋白悲剧意义有机结合,赋予了文章不 同寻常的厚度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