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 班级 姓名 考 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 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 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 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 “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 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 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 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 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 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 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 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 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 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 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 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 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 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 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 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 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 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 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 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 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 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 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 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 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 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 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湖南省醴陵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命题人: 班级: 姓名: 考 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1~3 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 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 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 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 “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 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 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 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 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 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 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 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 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 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 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 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 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 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 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 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 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 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 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 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 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 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 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 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 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 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 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 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 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如有 “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D.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 杲”“杳”,体现汉字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归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论述了从象形的汉字中看中国古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这一观点,分别 从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汉语的句式两方面展开论述 B.根据文章第三段内部的句子逻辑可以判断:“部首”的外延要大于“初文” “义符”的外延也要大于“初文”,这三者都不属于“类” C.古代汉字中的“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一证 据证明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以“彳”为义符,人们觉得从役与奔波有关,这 证据其实无法证明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字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 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意思时,无需严密的 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 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 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陆地上的船长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 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看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里的阳光,穿着整齐 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莹莹的,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 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 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爹告诉我。我想象大海上无遮无拦的 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 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 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 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如有 “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D.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 “杲”“杳”,体现汉字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归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论述了从象形的汉字中看中国古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这一观点,分别 从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汉语的句式两方面展开论述。 B.根据文章第三段内部的句子逻辑可以判断:“部首”的外延要大于“初文”, “义符”的外延也要大于“初文”,这三者都不属于“类”。 C.古代汉字中的“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一证 据证明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以“彳”为义符,人们觉得从役与奔波有关,这 一证据其实无法证明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字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 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意思时,无需严密的 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 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 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陆地上的船长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 个指挥千军万马 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看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里的阳光,穿着整齐 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莹莹的,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 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 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爹告诉我。我想象大海上无遮无拦的 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 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却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 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地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一一那是他在甲板上散 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 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的膨胀,遮住了太阳。他 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圈,罩在眼眉前。爹说那是他的望远 镜 爹示意我们一一村里的几个小伙子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一一不要出声。其实,我 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躁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一一晒谷场的东头,用脚踢踢摊在地 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 飞起。我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吗!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 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 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 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一一他是我们家族中 唯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 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 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 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 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一一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 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 在,他穿过我们,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一一晒谷场,整平了被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 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一一晒谷场,可是, 刚才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 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莹莹的,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等环境 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展现山村美丽的田园风光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却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 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地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 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 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的膨胀,遮住了太阳。他 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圈,罩在眼眉前。爹说那是他的望远 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子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 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躁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头,用脚踢踢摊在地 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 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 飞起。我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吗!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 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 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 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 唯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 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 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 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 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一 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 在,他穿过我们,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被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 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 刚才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 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莹莹的,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等环境 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展现山村美丽的田园风光
B.小说中“天阴下来了,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写出天气由晴转阴的突变 渲染了一种阴沉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写“船长”指挥“抗击风暴”做了铺垫,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 C.小说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对“疯子船长”的刻画就综合运用 了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描写手法,展现了“疯子船长”发病的过程并表现 了“疯子船长”的执着。 D.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其中“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指挥 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设置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5.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爹”的作用。(5分) 6.你认为作者塑造的“疯子船长”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从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 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教育部相关专 家介绍,对统编三科教材要从根本上把好“三关”一一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 审查教材的思想性,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审查教材是否注重学思结 合,是否注重知行合一,是否注重以学生为本;审查教材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内容是否准确,容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宜,选材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 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编排是否体现整体性和系统 性 (据《中国之声》 2017年8月报道) 材料二: 图一: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数量变化 旧教材国数 图二:语文教材阅读要求变化 旧版 新版 是内读 是内读 是内略读 内略读 调外阅读 语外阅读
B.小说中“天阴下来了,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写出天气由晴转阴的突变, 渲染了一种阴沉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写“船长”指挥“抗击风暴”做了铺垫,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 C.小说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对“疯子船长”的刻画就综合运用 了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描写手法,展现了“疯子船长”发病的过程并表现 了“疯子船长”的执着。 D.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其中“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指挥 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设置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5.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爹”的作用。(5 分) 6.你认为作者塑造的“疯子船长”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从 2017 年 9 月 1 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 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教育部相关专 家介绍,对统编三科教材要从根本上把好“三关”——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 审查教材的思想性,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审查教材是否注重学思结 合,是否注重知行合一,是否注重以学生为本;审查教材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内容是否准确,容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宜,选材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 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编排是否体现整体性和系统 性。 (据《中国之声》 2017 年 8 月报道) 材料二: 图一: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数量变化 图二:语文教材阅读要求变化
(图一、图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答记者问绘制) 材料三: 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 求恩》《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教材中既有叙写毛泽东、邓小平等老 辈革命领袖的文章,也有描绘江姐、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以及记录钱 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篇章,还有鲁迅、茅 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历史教材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 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战 14年的史实。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新网北京8刀28日记者阚枫) 材料四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 科教材,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第二,这是 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三科教材的编写原则: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易教利学;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 教育部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第一,组建编写团队。通过推荐、评审,在全 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的一流专家担任三科教材总主编。同 时,调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建了一个140多人的编 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第二,精心组织编写的四个环节:研制大纲 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一修改完善。教材编写完成之后,还要强化实践检验,在 10多个省300多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 第三,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这些征求意见的机构、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再一个,注重听取一线的意见,组织了东中西9个省份的特级教师对教材进行精 细审读,每科教材请了10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最后是严格审查把关。按照 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审(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 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制度,严把“三关”,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 通过投入使用。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8月28日《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傲育部想织专家可 巨科义务教材 接受审查、投用到 相应的年级 B新编函文教材+历史教树+团与法治教材2二化革命传教育 C有园升巨科数材总主编学科专家教研员教国写团风 D.[研制大纲超大例 一编写样章 依据样章 写初 进一步修改完兽 定
(图一、图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答记者问绘制) 材料三: 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 求恩》《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教材中既有叙写毛泽东、邓小平等老 一辈革命领袖的文章,也有描绘江姐、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以及记录钱 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篇章,还有鲁迅、茅 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历史教材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 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 40 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战 14 年的史实。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新网北京 8 刀 28 日记者阚枫) 材料四: 从 2012 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 科教材,2017 年上半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第二,这是 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三科教材的编写原则: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易教利学;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 教育部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第一,组建编写团队。通过推荐、评审,在全 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的一流专家担任三科教材总主编。同 时,调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建了一个 140 多人的编 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第二,精心组织编写的四个环节:研制大纲—— 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教材编写完成之后,还要强化实践检验,在 10 多个省 300 多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 第三,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这些征求意见的机构、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再一个,注重听取一线的意见,组织了东中西 9 个省份的特级教师对教材进行精 细审读,每科教材请了 100 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最后是严格审查把关。按照 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审 (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 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制度,严把“三关”,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 通过投入使用。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8 月 28 日《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