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届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无丑不成戏,无丑亦不成班。然世人以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不过插 科打诨、卖弄噱头、说说荤话、逗观者发笑而已。其实不然。丑角的唱念做打皆 有一套功夫,譬如步法、指法、水袖、褶子、袍带均有讲究,诸如坐则八字形, 蹲则丁字步,还有屈膝、蹲裆、踮脚、耸肩,以及岀场亮势、避风势、叹息势、 蹬足势、躺眠势、坐惊势、下轿势,无不有绝妙的特定程式。至于丑角的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写“滑稽列传”,认为俳优“不流世俗,不争势力,上下 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故而“谈言微中”、“谈笑讽谏”进而“合 于大道”,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 丑角的历史恐怕要比“正角”久远得多,在中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这 是因为戏曲的雏形来自西周乐舞和秦汉百戏,其中包括民间杂耍。所谓秦之“侏 儒”,汉之“俳优”,唐之“苍鹘”,宋之“副末”,元明之“净丑”,皆显现 了“丑角”演变的迹线,其中,丑角戏在盛唐才渐至巅峰。这是因为唐明皇李隆 基多才多艺,洒脱好玩,亲自操刀写曲本,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即为玄宗 对“胡部新声”加以润色而成;还时常充做鼓手琴师,更喜欢粉墨登场,嗜演丑 角 唐代的“梨园”,原为长安光化门北禁苑中与枣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果园, 李隆基常在此请李龟年、雷海青、黄幡绰、公孙大娘、李仙鹤等名伶演戏,剧种 有全能戏、歌舞戏、参军戏和傀儡戏,兴之所至少不了也“客串”一把,后来干 脆创办“梨园”戏班,开教坊,封伶宫,设“坐部伎”“立部伎”,自称梨园“崔 公”,“梨园”遂成戏曲的代称并风行起来。 很多人认为唐玄宗喜演丑角,不过逗杨贵妃开心罢了。这未免太小看大唐雄主的 气魄了。在笔者看来,唐明皇敢演且擅演与皇上完全相反的丑角,源自他不同凡 响的喜剧精神和游戏器量,其胸襟,其气度,无不与博大包容的盛唐精神相匹配 足可傲视古今。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拥有严酷的、森严的等级秩序,朝廷拥有铁 定的无限权力,芸芸草民只能被动地服从权威、教条和禁忌。 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铁定的现实世界,仍需要戏仿的、自由的虚拟世界,帝王也 不例外:一则想象彼岸世界以寓存死后的灵肉一一皇陵不过是它的投影而已; 则纵情艺术世界以欢娱精神—一音乐、绘画、舞蹈和戏曲,无不成了他们戏仿的 艺术形式。 丑角“乔作愚谬之态,以供嘲讽”(王国维语),要么自嘲,要么讥世,必有不 惧出“丑”的戏谑胆量和讽喻智慧。一国之君哪怕是在禁苑梨园演丑角,其个性 气度和胸廓也是极罕见的。 后世丑角的特权和戏班的规矩,譬如丑角脸谱也源于盛唐:一国之君扮演丑角被 认为有失皇威,于是演出时在其面部挂上玉片以遮掩,此后丑角脸谱即勾画“ 腐块”以代之。又譬如戏班惟丑角为大:大衣箱、道具箱不得随便坐,只有丑角 可坐;丑角没勾画脸谱,其他演员不得化妆;赶庙会唱戏,戏班子要向“戏祖神” (唐玄宗被奉为戏祖神)磕头跪拜,丑角可免等等,皆与唐明皇演丑角有关。 (节选自《财经》2016年第34期苍耳《丑角奇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 2018 届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无丑不成戏,无丑亦不成班。然世人以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不过插 科打诨、卖弄噱头、说说荤话、逗观者发笑而已。其实不然。丑角的唱念做打皆 有一套功夫,譬如步法、指法、水袖、褶子、袍带均有讲究,诸如坐则八字形, 蹲则丁字步,还有屈膝、蹲裆、踮脚、耸肩,以及出场亮势、避风势、叹息势、 蹬足势、躺眠势、坐惊势、下轿势,无不有绝妙的特定程式。至于丑角的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写“滑稽列传”,认为俳优“不流世俗,不争势力,上下 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故而“谈言微中”、“谈笑讽谏”进而“合 于大道”,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 丑角的历史恐怕要比“正角”久远得多,在中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这 是因为戏曲的雏形来自西周乐舞和秦汉百戏,其中包括民间杂耍。所谓秦之“侏 儒”,汉之“俳优”,唐之“苍鹘”,宋之“副末”,元明之“净丑”,皆显现 了“丑角”演变的迹线,其中,丑角戏在盛唐才渐至巅峰。这是因为唐明皇李隆 基多才多艺,洒脱好玩,亲自操刀写曲本,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即为玄宗 对“胡部新声”加以润色而成;还时常充做鼓手琴师,更喜欢粉墨登场,嗜演丑 角。 唐代的“梨园”,原为长安光化门北禁苑中与枣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果园, 李隆基常在此请李龟年、雷海青、黄幡绰、公孙大娘、李仙鹤等名伶演戏,剧种 有全能戏、歌舞戏、参军戏和傀儡戏,兴之所至少不了也“客串”一把,后来干 脆创办“梨园”戏班,开教坊,封伶宫,设“坐部伎”“立部伎”,自称梨园“崔 公”,“梨园”遂成戏曲的代称并风行起来。 很多人认为唐玄宗喜演丑角,不过逗杨贵妃开心罢了。这未免太小看大唐雄主的 气魄了。在笔者看来,唐明皇敢演且擅演与皇上完全相反的丑角,源自他不同凡 响的喜剧精神和游戏器量,其胸襟,其气度,无不与博大包容的盛唐精神相匹配, 足可傲视古今。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拥有严酷的、森严的等级秩序,朝廷拥有铁 定的无限权力,芸芸草民只能被动地服从权威、教条和禁忌。 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铁定的现实世界,仍需要戏仿的、自由的虚拟世界,帝王也 不例外:一则想象彼岸世界以寓存死后的灵肉——皇陵不过是它的投影而已;二 则纵情艺术世界以欢娱精神——音乐、绘画、舞蹈和戏曲,无不成了他们戏仿的 艺术形式。 丑角“乔作愚谬之态,以供嘲讽”(王国维语),要么自嘲,要么讥世,必有不 惧出“丑”的戏谑胆量和讽喻智慧。一国之君哪怕是在禁苑梨园演丑角,其个性、 气度和胸廓也是极罕见的。 后世丑角的特权和戏班的规矩,譬如丑角脸谱也源于盛唐:一国之君扮演丑角被 认为有失皇威,于是演出时在其面部挂上玉片以遮掩,此后丑角脸谱即勾画“豆 腐块”以代之。又譬如戏班惟丑角为大;大衣箱、道具箱不得随便坐,只有丑角 可坐;丑角没勾画脸谱,其他演员不得化妆;赶庙会唱戏,戏班子要向“戏祖神” (唐玄宗被奉为戏祖神)磕头跪拜,丑角可免等等,皆与唐明皇演丑角有关。 (节选自《财经》2016 年第 34 期苍耳《丑角奇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世人认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是因为丑角不过插科打浑而已,不仅 形象丑陋,还没什么真工夫 B.唐明皇李隆基多才多艺,洒脱好玩,不仅亲自操刀写曲本,常充作鼓琴师,更 喜欢粉墨登场,嗜演丑角,所以,丑角戏在盛唐渐至巅峰。 C.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认为丑角在剧中善于用委婉的话讽喻规劝世人,体现 了古之“优谏”精神。 D.唐明皇敢演擅演丑角,不仅因为他不同凡响的喜剧精神和器量,更因为他所处 的盛唐时代拥有博大包容的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写丑角的演变轨迹,重点阐述了丑角在盛唐登上巅峰的原因和过程。 B.现实世界拥有严酷森严的等级秩序,朝廷拥有铁定的无上权力,芸芸草民只能 被动地服从权威、教条和禁忌,需要戏仿的、自由的虚拟世界。 C.因为唐明皇嗜演丑角,被奉为“戏祖神”,后世丑角的特权和戏班的规矩都受 到了很大影响,比如丑角脸谱都源于盛唐,又比如戏班丑角为大。 D.本文介绍了丑角的意义、演变轨迹,重点介绍了盛唐时期丑角戏发展到高峰的 过程中,李隆基对丑角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说“无丑不成戏”,强调丑角在戏曲中具有生、旦、将等行当无可替代的 作用 B.戏曲的雏形源自西周乐舞和秦汉百戏,其中包括民间杂耍。所以丑角的历史要 比“正角”久远得多 C.戏曲又称“梨园”,是因为唐代李隆基常在禁苑中的梨园请名伶演戏,自己也 常常“客串”一把,后又创办了“梨园”戏班,开教坊,封伶官 D.唐明皇在禁苑梨园演丑角,他的个性、气度和胸襟极为罕见,说明他具有不惧 出“丑”的戏谑胆量和讽喻智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一一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 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一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 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 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 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 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 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 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 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 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 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 回来
A.世人认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是因为丑角不过插科打浑而已,不仅 形象丑陋,还没什么真工夫。 B.唐明皇李隆基多才多艺,洒脱好玩,不仅亲自操刀写曲本,常充作鼓琴师,更 喜欢粉墨登场,嗜演丑角,所以,丑角戏在盛唐渐至巅峰。 C.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认为丑角在剧中善于用委婉的话讽喻规劝世人,体现 了古之“优谏”精神。 D.唐明皇敢演擅演丑角,不仅因为他不同凡响的喜剧精神和器量,更因为他所处 的盛唐时代拥有博大包容的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二段写丑角的演变轨迹,重点阐述了丑角在盛唐登上巅峰的原因和过程。 B.现实世界拥有严酷森严的等级秩序,朝廷拥有铁定的无上权力,芸芸草民只能 被动地服从权威、教条和禁忌,需要戏仿的、自由的虚拟世界。 C.因为唐明皇嗜演丑角,被奉为“戏祖神”,后世丑角的特权和戏班的规矩都受 到了很大影响,比如丑角脸谱都源于盛唐,又比如戏班丑角为大。 D.本文介绍了丑角的意义、演变轨迹,重点介绍了盛唐时期丑角戏发展到高峰的 过程中,李隆基对丑角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篇说“无丑不成戏”,强调丑角在戏曲中具有生、旦、将等行当无可替代的 作用。 B.戏曲的雏形源自西周乐舞和秦汉百戏,其中包括民间杂耍。所以丑角的历史要 比“正角”久远得多。 C.戏曲又称“梨园”,是因为唐代李隆基常在禁苑中的梨园请名伶演戏,自己也 常常“客串”一把,后又创办了“梨园”戏班,开教坊,封伶官。 D.唐明皇在禁苑梨园演丑角,他的个性、气度和胸襟极为罕见,说明他具有不惧 出“丑”的戏谑胆量和讽喻智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 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 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 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 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 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 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 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 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 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 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 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 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 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 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 值得吵闹么?一一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 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 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 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 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 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 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 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 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 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一一从 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 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 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 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 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 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 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 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 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一一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 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 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 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 爱了 11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 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 “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12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 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 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 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 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 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 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 像节气一进 “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 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 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 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 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 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 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 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 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 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 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 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 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 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 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 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 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 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 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 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 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 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 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 爱了。 11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 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 “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12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 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 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 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 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13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 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 两个鸡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对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 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B.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 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 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 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5.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5分) 6.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味精在都市传说中具有许多危害,版本也不尽相同。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 很重要一个原因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虽然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种化工产 品,其实它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 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味精的诞生和使用只有百年的历史,但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食大国而言,没 有味精,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混搭也能提岀鲜味来。据说,古时“鲜”字的写法本 是三个鱼字。鱼本鲜中之最,三个鱼就更鲜了。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首创 了“鱼腹藏羊肉”这道菜,从而开创了天然食材混搭提鲜之道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髙汤提鲜,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子的汤”,制 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是使菜肴増鲜的最佳手段。在发明味精前,高汤几乎是 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 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肉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日料寿喜烧、茶 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高汤“出汁”;意大利炖饭需要鸡髙汤;西班牙海鲜饭需要鱼 或者海鲜高汤;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髙汤等等。 制汤俗称“吊汤”,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 浮末(沫),停之使清”(《齐民要术》)的制汤法;后来出现了一种“捉(提) 清汁法”,其做法是:将鸡汤、鸭汤或肉汤放在锅中烧煮,然后将生虾捣烂,和 入甜酱、酱油,再投进汤中,等汤沸腾,泛起浮沬,即撇去。如此三四次,捞去 虾渣,即成清汤。 除了采用髙汤提鲜外,古人常将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后收贮起来,俗 称“蟹油”,供制作肴馔时用。这种方法,江苏、浙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无论 烧菜、制馅,还是下面条,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其味之鲜,不可言传。 此外,古人还常将一些比较鲜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制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 菜肴中以増鲜。如清顾仲所撰的《养小录》中就记有用笋粉和蘑菇粉提鲜。清朝 时期的鲁菜成为宫廷菜的重要原因,鲁菜师傅能从各种海鲜里提出鲜味来,比如
13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 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 两个鸡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对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 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B.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 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 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 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5.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5 分) 6.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一 味精在都市传说中具有许多危害,版本也不尽相同。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 很重要一个原因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虽然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种化工产 品,其实它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 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味精的诞生和使用只有百年的历史,但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食大国而言,没 有味精,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混搭也能提出鲜味来。据说,古时“鲜”字的写法本 是三个鱼字。鱼本鲜中之最,三个鱼就更鲜了。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首创 了“鱼腹藏羊肉”这道菜,从而开创了天然食材混搭提鲜之道。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子的汤”,制 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是使菜肴增鲜的最佳手段。在发明味精前,高汤几乎是 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 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肉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日料寿喜烧、茶 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高汤“出汁”;意大利炖饭需要鸡高汤;西班牙海鲜饭需要鱼 或者海鲜高汤;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高汤等等。 制汤俗称“吊汤”,可以追溯到 1400 年前“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 浮末(沫),停之使清”(《齐民要术》)的制汤法;后来出现了一种“捉(提) 清汁法”,其做法是:将鸡汤、鸭汤或肉汤放在锅中烧煮,然后将生虾捣烂,和 入甜酱、酱油,再投进汤中,等汤沸腾,泛起浮沫,即撇去。如此三四次,捞去 虾渣,即成清汤。 除了采用高汤提鲜外,古人常将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后收贮起来,俗 称“蟹油”,供制作肴馔时用。这种方法,江苏、浙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无论 烧菜、制馅,还是下面条,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其味之鲜,不可言传。 此外,古人还常将一些比较鲜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制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 菜肴中以增鲜。如清顾仲所撰的《养小录》中就记有用笋粉和蘑菇粉提鲜。清朝 时期的鲁菜成为宫廷菜的重要原因,鲁菜师傅能从各种海鲜里提出鲜味来,比如
将海肠子烘干硏磨成粉,做菜时撒进去,这种原始的“味精”使得普通的菜肴立 马变鲜。 1908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带黄瓜 汤后,发现味道特别鲜美。“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如此的 鲜味呢?”池田充满了疑问。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就在实验室里仔细硏究起海带的 成分来。半年后,他从10公斤海带中提取出0.2克谷氨酸钠,只要在汤里放 点点这玩意儿,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 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一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 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谷氨酸由酸 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 其实谷氨酸钠最早是186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他当年是从植 物蛋白中提取的这种成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这种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批 量生产。池田菊苗认识到了谷氨酸钠的商业价值,想到了该怎样用工业方法生产 谷氨酸钠。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 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大为振奋,立刻决定生产谷氨 酸钠。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 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语是“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 购买“味之素”的人差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味之素”传入中国后,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让日本企业获得了巨额收益,日本 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全球市场。1921年,一位名 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利用空余时间,和夫人一起,在上海租用的一处住房的阁楼里, 开始硏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经过不懈努力,他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 工艺成功后,吴蕴初寻找投资人合作建立了“天厨味精厂”,并且在吴蕴初的提 议下,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标。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 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从此,味精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并 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系在了一起。 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台湾发酵之父”的苏远志利用生产蔗糖的废糖蜜作为 细菌发酵生产味精的培养基质,大大降低了味精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产量 因为苏远志的发明,6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每年节省进口小麦外汇400万美元 同时外销味精赚进600万美元。到了1981年,我国台湾味精外销量达12353吨 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节选自母冰《味精:舌尖之鲜的奥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消费者“相信”味精有害,其实味精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 对人们的饮食、体质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 B.高汤能使菜肴鲜美,所以在发明味精之间,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 的必备品。 C.谷氨酸钠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 谷氨酸钠。 D.谷氨酸钠结合在蛋白质中是没有味道的,需要它游离出来,刺激舌蕾上的鲜味 受体,我们才能感受到鲜味
将海肠子烘干研磨成粉,做菜时撒进去,这种原始的“味精”使得普通的菜肴立 马变鲜。 二 1908 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带黄瓜 汤后,发现味道特别鲜美。“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如此的 鲜味呢?”池田充满了疑问。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就在实验室里仔细研究起海带的 成分来。半年后,他从 10 公斤海带中提取出 0.2 克谷氨酸钠,只要在汤里放一 点点这玩意儿,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 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氨基酸 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 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谷氨酸由酸 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 其实谷氨酸钠最早是 1866 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他当年是从植 物蛋白中提取的这种成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这种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批 量生产。池田菊苗认识到了谷氨酸钠的商业价值,想到了该怎样用工业方法生产 谷氨酸钠。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 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大为振奋,立刻决定生产谷氨 酸钠。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 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语是“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 购买“味之素”的人差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三 “味之素”传入中国后,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让日本企业获得了巨额收益,日本 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全球市场。1921 年,一位名 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利用空余时间,和夫人一起,在上海租用的一处住房的阁楼里, 开始研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经过不懈努力,他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 工艺成功后,吴蕴初寻找投资人合作建立了“天厨味精厂”,并且在吴蕴初的提 议下,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标。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 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从此,味精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并 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系在了一起。 20 世纪 60 年代,被称为“台湾发酵之父”的苏远志利用生产蔗糖的废糖蜜作为 细菌发酵生产味精的培养基质,大大降低了味精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产量。 因为苏远志的发明,60 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每年节省进口小麦外汇 400 万美元, 同时外销味精赚进 600 万美元。到了 1981 年,我国台湾味精外销量达 12353 吨, 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节选自母冰《味精:舌尖之鲜的奥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许多消费者“相信”味精有害,其实味精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 对人们的饮食、体质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 B.高汤能使菜肴鲜美,所以在发明味精之间,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 的必备品。 C.谷氨酸钠是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 谷氨酸钠。 D.谷氨酸钠结合在蛋白质中是没有味道的,需要它游离出来,刺激舌蕾上的鲜味 受体,我们才能感受到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