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 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 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 数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铸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 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 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z}。这也影到 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 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 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 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 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 “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 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 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 人事迹)。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的心理。韩 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 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 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 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 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 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 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 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 “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 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 草增辉”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 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 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 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 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 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 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 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 数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铸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 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 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z}。这也影到 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 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 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 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 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 “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 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 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 人事迹)。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的心理。韩 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 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 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 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 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 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 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 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 “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 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 草增辉”。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 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 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 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 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 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 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 据”即指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 B.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的说法,影响了中国人的说 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C.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 化。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D.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使人们往往崇尚圣贤的经典论述,说与写总喜欢引经据典。 许多成语就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语成语数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普遍,不少成语是汉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 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B.喜新求异、含蓄表达思想的传统文化心理、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在说话作文时追 求“雅言”“美辞”,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C.“贫困、没钱”的说法平淡无奇,“阮囊羞涩”则体现出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 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特点。 D.成语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因其内部语素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 相成,并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语“千钧一发”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根头发悬挂着千钧重的东西”的画面 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具象思维的特点。 B.成语“喜新厌旧”内部语素相应,“喜新”“厌旧”结构相似,前后对照,互 相补充,是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C.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是“四字格”,不符合四个字两两相对的特点 要求,所以不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D.成语“抛砖引玉”既能体现古人的具象思维,又能体现求新、含蓄因而爱用各 种修辞的文化心理,也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后的梨 刘剑飞 秋天的田野,空旷高远。 靠近河滩的田地上,几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动,那是刘桥村最后的耕耘者。 “吁一—喔一—一”根生老汉手举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苍老的声音,在秋风中 颤一颤,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 老黄牛拉着一架犁,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老根生手扶犁把,走在中间;后面, 是他10 岁的孙子壮壮,正挎着一只竹篮子,朝犁沟里撒肥料。 喝足了秋后的一场透雨,田里的土酥酥的、软软的。明晃晃的犁铧插进土里,将 块块带着湿气的黑土翻上来,枯黄的衰草和豆叶便被掩在土下。 犁完一趟,调转头,扎好了犁,老根生便折回身来,帮着孙子撒肥料
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 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 据”即指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 B.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的说法,影响了中国人的说 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C.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 化。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D.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使人们往往崇尚圣贤的经典论述,说与写总喜欢引经据典。 许多成语就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汉语成语数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普遍,不少成语是汉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 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B.喜新求异、含蓄表达思想的传统文化心理、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在说话作文时追 求“雅言”“美辞”,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C.“贫困、没钱”的说法平淡无奇,“阮囊羞涩”则体现出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 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特点。 D.成语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因其内部语素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 相成,并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成语“千钧一发”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根头发悬挂着千钧重的东西”的画面, 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具象思维的特点。 B.成语“喜新厌旧”内部语素相应,“喜新”“厌旧”结构相似,前后对照,互 相补充,是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C.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是“四字格”,不符合四个字两两相对的特点 要求,所以不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D.成语“抛砖引玉”既能体现古人的具象思维,又能体现求新、含蓄因而爱用各 种修辞的文化心理,也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最后的梨 刘剑飞 秋天的田野,空旷高远。 靠近河滩的田地上,几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动,那是刘桥村最后的耕耘者。 “吁——喔——”根生老汉手举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苍老的声音,在秋风中 一颤一颤,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 老黄牛拉着一架犁,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老根生手扶犁把,走在中间;后面, 是他 10 岁的孙子壮壮,正挎着一只竹篮子,朝犁沟里撒肥料。 喝足了秋后的一场透雨,田里的土酥酥的、软软的。明晃晃的犁铧插进土里,将 一块块带着湿气的黑土翻上来,枯黄的衰草和豆叶便被掩在土下。 犁完一趟,调转头,扎好了犁,老根生便折回身来,帮着孙子撒肥料
竹篮有些沉,孙子趔趄着身子,努力挎着,小手麻利地抓起一把把肥料,撒进新 翻的犁沟。 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根生老汉的心里蓦地生出了一种暖意。老伴去得早, 几年前,儿子儿媳 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整个家里,就只剩下这一老一小两个人了。有时候,老根 生就想,幸亏留下了这孩子。不然,自己会多孤单呢! 将肥料撒到地头,担心累着孩子,老根生问,“壮壮,累不累?累了咱就歇一会 儿 “爷爷,我不累。天晚了,咱还得多犁几趟地呢!” “好嘞,要是不累,咱就再干一会。”说着话,老根生扶起犁,喝了声号子。老 黄牛就又不紧不慢地走动起来 正是秋种翻耕的时节,大片的田野里却冷清清的。蓝天黄土之 间,一头牛,一架犁,两个人,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来一去,一去一来,在 秋日的夕阳下,定格成一帧发黄的影像 又犁了好几趟,见孙子脑门上已沁出密密的汘珠,根生老汉便喝住牛,扎稳犁, 让这小小的队伍就地休息一会。 温润的泥土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壮壮拣了一堆土块,跪在地上,玩垒房子的游戏。 老根生就坐在新翻的土上,不紧不慢地燃着一支烟,日有所思地静静地看这空旷 的田野。 有风吹过,河滩对岸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老根生知道,那是推土机在推对面 村里的房子。年前, 镇里村里就开过几次会了,说是市政府要在这里流转土地,建什么工业园区。这 带的几个村子要全部迁 走,迁到城市郊区的还原小区。并且还安排年轻人到附近的厂里上班,老年人进 敬老院养老。 政策一下,村里人就一拨又一拨的拿着拆迁费走了。可根生老汉一直没走,他跟 村支书讲好了,无论 如何也要等他再种完这最后一季庄稼。村支书尽管很不理解,但终拗不过他,只 好答应了。这些天来,夜 夜睡不着觉,一季庄稼也就几十天,就怕日子一溜烟似的过了,因为他实在不愿 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以及伴他耕种的这头牛、这架犁。 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老根生心中一酸,大雁飞走了,明 年还能再飞回来,而自己呢?明年还能再回到这里吗? 想到这,老根生长长叹了一口气,有泪水顺腮边落下。 “爷爷,你怎么了?是想奶奶了吗?”听到根生老汉的叹息,玩得正欢的孙子停 下来问 老根生摇摇头,又点点头,擦拭着眼泪,“没事,你玩吧,爷爷没事 孙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我知道了,爷爷一定是在愁搬家的事呢。爷爷 别愁,听咱村的杠子叔说,那新家里有超市、有学校,还有能喷水的小公园呢, 可好玩啦 小家伙转动着两个乌溜溜的大眼睛,说得很是兴奋 根生老汉狠抽了一口烟,心想,小孩子家哪会想那么多,咱农民种了一辈子地 土地就是自己的亲人一般,这一旦离开了土地,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竹篮有些沉,孙子趔趄着身子,努力挎着,小手麻利地抓起一把把肥料,撒进新 翻的犁沟。 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根生老汉的心里蓦地生出了一种暖意。老伴去得早, 几年前,儿子儿媳 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整个家里,就只剩下这一老一小两个人了。有时候,老根 生就想,幸亏留下了这孩子。不然,自己会多孤单呢! 将肥料撒到地头,担心累着孩子,老根生问,“壮壮,累不累?累了咱就歇一会 儿。” “爷爷,我不累。天晚了,咱还得多犁几趟地呢!” “好嘞,要是不累,咱就再干一会。”说着话,老根生扶起犁,喝了声号子。老 黄牛就又不紧不慢地走动起来。 正是秋种翻耕的时节,大片的田野里却冷清清的。蓝天黄土之 间,一头牛,一架犁,两个人,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来一去,一去一来,在 秋日的夕阳下,定格成一帧发黄的影像。 又犁了好几趟,见孙子脑门上已沁出密密的汗珠,根生老汉便喝住牛,扎稳犁, 让这小小的队伍就地休息一会。 温润的泥土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壮壮拣了一堆土块,跪在地上,玩垒房子的游戏。 老根生就坐在新翻的土上,不紧不慢地燃着一支烟,日有所思地静静地看这空旷 的田野。 有风吹过,河滩对岸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老根生知道,那是推土机在推对面 村里的房子。年前, 镇里村里就开过几次会了,说是市政府要在这里流转土地,建什么工业园区。这 一带的几个村子要全部迁 走,迁到城市郊区的还原小区。并且还安排年轻人到附近的厂里上班,老年人进 敬老院养老。 政策一下,村里人就一拨又一拨的拿着拆迁费走了。可根生老汉一直没走,他跟 村支书讲好了,无论 如何也要等他再种完这最后一季庄稼。村支书尽管很不理解,但终拗不过他,只 好答应了。这些天来,夜 夜睡不着觉,一季庄稼也就几十天,就怕日子一溜烟似的过了,因为他实在不愿 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以及伴他耕种的这头牛、这架犁。 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老根生心中一酸,大雁飞走了,明 年还能再飞回来,而自己呢?明年还能再回到这里吗? 想到这,老根生长长叹了一口气,有泪水顺腮边落下。 “爷爷,你怎么了?是想奶奶了吗?”听到根生老汉的叹息,玩得正欢的孙子停 下来问。 老根生摇摇头,又点点头,擦拭着眼泪,“没事,你玩吧,爷爷没事。” 孙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我知道了,爷爷一定是在愁搬家的事呢。爷爷 别愁,听咱村的杠子叔说,那新家里有超市、有学校,还有能喷水的小公园呢, 可好玩啦!” 小家伙转动着两个乌溜溜的大眼睛,说得很是兴奋。 根生老汉狠抽了一口烟,心想,小孩子家哪会想那么多,咱农民种了一辈子地, 土地就是自己的亲人一般,这一旦离开了土地,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夕阳斜射下来,将整个大地染成一片暗红。地边的草丛里,秋虫子断断续续地叫 着,声音发着颤,有些凄婉和孤零。 老根生掐灭了烟头,站起身,招呼孙子,“壮壮,来,歇好了,咱再接着干。最 后一季庄稼了,可得好好种啊!” (选自《羊城晚报》)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诗意小说描绘了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中一位老农人的内心世界,小说 底色中自然注入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B.对面河滩的机器轰隆声,推土机推民房,市政府要建工业园,这些描述流露出 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的做法 C.老根生叹气流泪,不是想去世的老伴了,而是对搬家之事发愁,是因为他不喜 欢孙子描述有超市、有学校、有喷泉的新家。 D.小说语言别具一格,虽不圆熟浓郁,却也清新淡雅,艺术性思想性上更侧重情 理交融,“桃源”般的画面呈现出时代的印迹。 5.倒数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6.结合小说内容,老根生形象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45.5%的受访者因睡眠不佳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睡眠浅(45.8%)、早晨醒来过早(28.5%)和难以入睡(28.1%)是困扰受访者 的三种主要睡眠问题,49.2%的受访者认为睡眠质量差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大, 44.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加强锻炼改善睡眠质量。 37.1%受访者平均每天睡7小时 本次调查中,8.1%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睡眠质量非常好,45.3%的受访者觉得比 较好,30.3%的受访者觉得一般,1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睡眠质量较差,1.3% 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差。 “30岁之后,明显觉得睡眠质量不如从前了。”1986年出生的蔡严崇(化名) 在北京做公务员,最近他觉得入睡越来越困难,“总是在床上躺一个多小时才能 睡着”。 在北京某广告公司工作的李樊婕说,自己的作息时间非常不规律。“忙起来,每 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等工作告一段落,又可能在家里睡一整天”。 每天凌晨一点睡觉是常态。”广州某高校大三学生陈文泽(化名)表示,大学 期间自己的睡觉时间“不断延后”。“以前23点就准备休息了,现在即使到了 零点,也觉得‘还早’”。 调查显示,41.3%的受访者在22点到23点之间睡觉,在21点至22点和23点 至24点之间睡觉的分别占23.1%和23.2%。也有3.9%的受访者在21点之前 睡觉,8.5%的受访者24点后才会休息 “晚上睡得晚,早上还要照常上班。”最近失眠一直困扰着蔡严崇,他的睡眠时 间也因此少了两个小时。 晚睡大多时候也是出于无奈。”陈文泽表示,每学期初,自己都会定下“早睡 早起”的目标,“但随着课程的加紧,事情越来越多,往往不知不觉就到了深 夜
夕阳斜射下来,将整个大地染成一片暗红。地边的草丛里,秋虫子断断续续地叫 着,声音发着颤,有些凄婉和孤零。 老根生掐灭了烟头,站起身,招呼孙子,“壮壮,来,歇好了,咱再接着干。最 后一季庄稼了,可得好好种啊!” (选自《羊城晚报》)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篇诗意小说描绘了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中一位老农人的内心世界,小说 底色中自然注入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B.对面河滩的机器轰隆声,推土机推民房,市政府要建工业园,这些描述流露出 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的做法。 C.老根生叹气流泪,不是想去世的老伴了,而是对搬家之事发愁,是因为他不喜 欢孙子描述有超市、有学校、有喷泉的新家。 D.小说语言别具一格,虽不圆熟浓郁,却也清新淡雅,艺术性思想性上更侧重情 理交融,“桃源”般的画面呈现出时代的印迹。 5.倒数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 分) 6.结合小说内容,老根生形象特点。(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45.5%的受访者因睡眠不佳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2 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睡眠浅(45.8%)、早晨醒来过早(28.5%)和难以入睡(28.1%)是困扰受访者 的三种主要睡眠问题,49.2%的受访者认为睡眠质量差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大, 44.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加强锻炼改善睡眠质量。 37.1%受访者平均每天睡 7 小时 本次调查中,8.1%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睡眠质量非常好,45.3%的受访者觉得比 较好,30.3%的受访者觉得一般,1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睡眠质量较差,1.3% 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差。 “30 岁之后,明显觉得睡眠质量不如从前了。”1986 年出生的蔡严崇(化名) 在北京做公务员,最近他觉得入睡越来越困难,“总是在床上躺一个多小时才能 睡着”。 在北京某广告公司工作的李樊婕说,自己的作息时间非常不规律。“忙起来,每 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等工作告一段落,又可能在家里睡一整天”。 “每天凌晨一点睡觉是常态。”广州某高校大三学生陈文泽(化名)表示,大学 期间自己的睡觉时间“不断延后”。“以前 23 点就准备休息了,现在即使到了 零点,也觉得‘还早’”。 调查显示,41.3%的受访者在 22 点到 23 点之间睡觉,在 21 点至 22 点和 23 点 至 24 点之间睡觉的分别占 23.1%和 23.2%。也有 3.9%的受访者在 21 点之前 睡觉,8.5%的受访者 24 点后才会休息。 “晚上睡得晚,早上还要照常上班。”最近失眠一直困扰着蔡严崇,他的睡眠时 间也因此少了两个小时。 “晚睡大多时候也是出于无奈。”陈文泽表示,每学期初,自己都会定下“早睡 早起”的目标,“但随着课程的加紧,事情越来越多,往往不知不觉就到了深 夜
数据表明,83.1%的受访者每天睡眠时间在68小时之间,其中6小时、7小时 和8小时的分别占22.7%、37.1%和23.3%。还有3.3%的受访者每天睡眠时 间为9小时或更多,4.8%的受访者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睡眠浅、早晨醒来过早和难以入睡是最困扰受访者的睡眠问题 “我已经很久没有深睡过了。”来自湖北仙桃市的陈洁几个月前刚生了宝宝,最 近一段时间以来,她每晚都要醒来三四次,检查孩子是否需要喂奶或更换尿布。 “稍有动静,我立马就会醒过来”。 调查中,睡眠浅(45.8%)、早晨醒来过早(28.5%)和难以入睡(28.1%)是 最困扰受访者的三种睡眠问题。其他睡眠问题依次是:半夜易醒(24.3%)、失 眠(23.7%)、嗜睡(16.8%)、打鼾(15.8%)、猝睡症(6.3%)、磨牙(5.5%) 和梦游(5.0%)等。 工作太忙,就会睡不踏实。”李樊婕坦言,睡眠质量不佳的原因既有生理上的, 也有心理上的。“如果第二天有很重要的安排,前一天便往往睡不踏实”。 陈文泽则表示,平时缺乏锻炼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一大原因。“在办公室或教室 里,一坐就是一天。即使到了假期,也常常宅在屋子里不愿出门” 造成睡眠质量不佳的原因有很多。调查中,49.2%的受访者将原因归结为工作学 习压力大,43.7%的受访者是因为作息时间不规律。其他原因还有:生活中遭遇 了不愉快的事(37.4%)、平时缺乏运动锻炼(32.4%)、年龄增长(25.4%) 周围环境太吵闹(23.1%)、睡前暴饮暴食(13.8%)和高血压等疾病带来的影 响(5.3%)。 47.8%受访者会在白天犯困 “连续熬夜之后,脸上会不停地‘爆痘’。”李樊婕说,“这还只是表面上的问 题,熬夜对身体内在的伤害是更严重的” 陈洁则表示,睡眠差让自己的情绪也变得不稳定。“常常会觉得焦虑不安,也比 以前更爱发脾气了” 而在陈文泽看来,睡眠不好最大的影响是降低学习效率。“比如很难集中注意力, 上课经常不自觉地‘开小差’。”曾经有一次备战考试,陈文泽连续一周每天只 睡4个小时,“即使醒着,脑子也完全转不动了”。 长期睡眠不佳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本次调查中,47.8%的受访者表示 自己会在白天犯困。其他影响还包括:思维迟钝(46.0%)、心情较差且暴躁易 怒(39.9%)、创意灵感匮乏(31.9%)、免疫力降低(30.6%)和工作学习效 率降低(25.0%)等。 45.5%的受访者会因睡眠不佳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要改善睡眠质量,53.3%的受访者认为要保证睡眠时间,44.5%的受访者建议平 时加强身体锻炼,43.3%的受访者建议按时入睡,42.3%的受访者建议保持好心 情。其他建议还有:睡前洗个热水澡(38.7%),更换更舒适的床上用品(30.0%), 睡前不再考虑工作学习的事(27.2%)和适当服用安眠药物助眠(3.4%)等。 (选自2017年03月3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7.下列对报告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査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的睡眠质量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近半数受访者因睡眠质量不佳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B.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觉得自己睡眠质量非常好的和睡眠质量非常差的比例可谓 两极分化,并且年龄越大,睡眠质量越差
数据表明,83.1%的受访者每天睡眠时间在 68 小时之间,其中 6 小时、7 小时 和 8 小时的分别占 22.7%、37.1%和 23.3%。还有 3.3%的受访者每天睡眠时 间为 9 小时或更多,4.8%的受访者睡眠时间不足 6 小时。 睡眠浅、早晨醒来过早和难以入睡是最困扰受访者的睡眠问题 “我已经很久没有深睡过了。”来自湖北仙桃市的陈洁几个月前刚生了宝宝,最 近一段时间以来,她每晚都要醒来三四次,检查孩子是否需要喂奶或更换尿布。 “稍有动静,我立马就会醒过来”。 调查中,睡眠浅(45.8%)、早晨醒来过早(28.5%)和难以入睡(28.1%)是 最困扰受访者的三种睡眠问题。其他睡眠问题依次是:半夜易醒(24.3%)、失 眠(23.7%)、嗜睡(16.8%)、打鼾(15.8%)、猝睡症(6.3%)、磨牙(5.5%) 和梦游(5.0%)等。 “工作太忙,就会睡不踏实。”李樊婕坦言,睡眠质量不佳的原因既有生理上的, 也有心理上的。“如果第二天有很重要的安排,前一天便往往睡不踏实”。 陈文泽则表示,平时缺乏锻炼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一大原因。“在办公室或教室 里,一坐就是一天。即使到了假期,也常常宅在屋子里不愿出门”。 造成睡眠质量不佳的原因有很多。调查中,49.2%的受访者将原因归结为工作学 习压力大,43.7%的受访者是因为作息时间不规律。其他原因还有:生活中遭遇 了不愉快的事(37.4%)、平时缺乏运动锻炼(32.4%)、年龄增长(25.4%)、 周围环境太吵闹(23.1%)、睡前暴饮暴食(13.8%)和高血压等疾病带来的影 响(5.3%)。 47.8%受访者会在白天犯困 “连续熬夜之后,脸上会不停地‘爆痘’。”李樊婕说,“这还只是表面上的问 题,熬夜对身体内在的伤害是更严重的”。 陈洁则表示,睡眠差让自己的情绪也变得不稳定。“常常会觉得焦虑不安,也比 以前更爱发脾气了”。 而在陈文泽看来,睡眠不好最大的影响是降低学习效率。“比如很难集中注意力, 上课经常不自觉地‘开小差’。”曾经有一次备战考试,陈文泽连续一周每天只 睡 4 个小时,“即使醒着,脑子也完全转不动了”。 长期睡眠不佳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本次调查中,47.8%的受访者表示 自己会在白天犯困。其他影响还包括:思维迟钝(46.0%)、心情较差且暴躁易 怒(39.9%)、创意灵感匮乏(31.9%)、免疫力降低(30.6%)和工作学习效 率降低(25.0%)等。 45.5%的受访者会因睡眠不佳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要改善睡眠质量,53.3%的受访者认为要保证睡眠时间,44.5%的受访者建议平 时加强身体锻炼,43.3%的受访者建议按时入睡,42.3%的受访者建议保持好心 情。其他建议还有:睡前洗个热水澡(38.7%),更换更舒适的床上用品(30.0%), 睡前不再考虑工作学习的事(27.2%)和适当服用安眠药物助眠(3.4%)等。 (选自 2017 年 03 月 30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7.下列对报告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2 人的睡眠质量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近半数受访者因睡眠质量不佳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B.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觉得自己睡眠质量非常好的和睡眠质量非常差的比例可谓 两极分化,并且年龄越大,睡眠质量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