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江2015届高三第一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①我总是在父亲上班的时候,坐在面向花园的楼下回廊里,放心地阅读。②家里 的中国书好象就只有《红楼梦》、《封神演义》和一部《聊斋志异》。③中午父 亲回来吃饭,远远就能望见,这时只要随手把书向卷起的帘子里一塞,就甲 不鯀马脚,没有出过一次縱漏。④不过除了《聊斋》以外,一律被父亲宣布为“禁 书”,不许小孩接触。⑤但禁令收效甚微,我总是有办法一一取出翻看。 《聊斋志异》是第一部使我获得阅读古文本领的最好的课本。我没有读过《古书 疑义举例》、《助字辨略》,古文的语法、句法,差不多都是从《聊斋》里 乙出来的,而且以后读更古些的书困难也不多。抗战开始,我在第一次全国统 招考中考进了交通大学。交大是重点大学,按我的数理成绩本是考不取的, 意外地沾了熟读《聊斋》的光,国文试卷中有一段无头无尾、无标点象“天 书”一样的古文,给我读通、点断了。而当时唐文治先生正是交大有很高威望的 领导人,他主张语文一科不及格的不得录取;相反,其他各科差一点却可以_ 取材于《黄裳自选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乙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露(l如u)马脚纰(pi)漏想 B.不露(1)马脚纰(pi)漏想 C.不露(1ωu)马脚纰(pi)漏猜 D.不露(1u)马脚纰(pi)漏猜 解析:选C。 2.依次填入文中丙、丁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谅解B.还谅解 C.还原谅D.但原谅 解析:选D。原谅:强调不追根究底。谅解:强调了解事情后,消除意见。 3.填入文中甲处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安无事B.安然无恙 C.太平无事D.万无一失 解析:选B安然无恙:平平安安,没有疾病或灾祸 4.将文段部分正确排序的一项是()(3分) A.②④⑤①③B.②④⑤③① C.①③②④⑤D.①②④⑤③ 解析:选A。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 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 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 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 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 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 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湖南省沅江 2015 届高三第一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①我总是在父亲上班的时候,坐在面向花园的楼下回廊里,放心地阅读。②家里 的中国书好象就只有《红楼梦》、《封神演义》和一部《聊斋志异》。③中午父 亲回来吃饭,远远就能望见,这时只要随手把书向卷起的帘子里一塞,就__甲__, 不露马脚,没有出过一次纰漏。④不过除了《聊斋》以外,一律被父亲宣布为“禁 书”,不许小孩接触。⑤但禁令收效甚微,我总是有办法一一取出翻看。 《聊斋志异》是第一部使我获得阅读古文本领的最好的课本。我没有读过《古书 疑义举例》、《助字辨略》,古文的语法、句法,差不多都是从《聊斋》里__ 乙__出来的,而且以后读更古些的书困难也不多。抗战开始,我在第一次全国统 一招考中考进了交通大学。交大是重点大学,按我的数理成绩本是考不取的,__ 丙__意外地沾了熟读《聊斋》的光,国文试卷中有一段无头无尾、无标点象“天 书”一样的古文,给我读通、点断了。而当时唐文治先生正是交大有很高威望的 领导人,他主张语文一科不及格的不得录取;相反,其他各科差一点却可以__ 丁__。 取材于《黄裳自选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乙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露(lòu)马脚 纰(pí)漏 想 B.不露(lù)马脚 纰(pí)漏 想 C.不露(lòu)马脚 纰(pī)漏 猜 D.不露(lù)马脚 纰(pī)漏 猜 解析:选 C。 2.依次填入文中丙、丁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但 谅解 B. 还 谅解 C. 还 原谅 D. 但 原谅 解析:选 D。原谅:强调不追根究底。谅解:强调了解事情后,消除意见。 3. 填入文中甲处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平安无事 B. 安然无恙 C. 太平无事 D. 万无一失 解析:选 B 安然无恙:平平安安,没有疾病或灾祸。 4.将文段部分正确排序的一项是( )(3 分) A.②④⑤①③ B. ②④⑤③①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②④⑤③ 解析:选 A。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 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 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 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 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 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 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 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 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 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 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 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 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 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 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 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 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 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 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 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 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 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政敌:敌人 B.故常饲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 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B项根据上下 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 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代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B、C、 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势倾群臣血下不忌爽籁发血清风生 B.孔明移军且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不觉其言之发也翳桑之饿人也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A项 “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且”:副词,将。C项“也”:句 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D项“之”:代词,这样/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选项所列文句,B、D两项涉及文言特殊句式,C、D两项区别甚微,题目难度不 小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 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 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 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 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 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 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 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 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 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 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 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 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 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 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 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B 项根据上下 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 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代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B、C、 D 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 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B。A 项 “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 项“且”:副词,将。C 项“也”:句 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D 项“之”:代词,这样/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选项所列文句,B、D 两项涉及文言特殊句式,C、D 两项区别甚微,题目难度不 小。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 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 帮助句读。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 除A、C。B、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同。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 但同样考査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此处 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 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 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髙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 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 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 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C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 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 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 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C项“书生”偷换了对象。解答本题需要 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译文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译文:。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答案】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 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 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 帮助句读。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 A、C 一样,B、D 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 除 A、C。B、D 比较可知 D 项的断句语意不同。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 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此处 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 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 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 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 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 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 C。C 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 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 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 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C 项“书生”偷换了对象。解答本题需要 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 分) 译文: 。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 分) 译文: 。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 分) 译文: 。 【答案】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偏方: 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2)与, 对付。(3)引,率领;济,渡过。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比较短小,难度 不大,但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 体考虑,以提髙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 而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 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 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 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 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 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的 做到了,他的确应该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但是论者于是说他自比为管仲乐 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 鲁国自比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 无异。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 词。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 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邦的小麦,于是领兵 疾行,日夜赶赴。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 疲惫,这是通晓兵法的人的贪着。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 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做的。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 迷惑他的部下。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 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领兵将至,仲达又放言 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 军将无事。”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 事情机理者不会做的。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 示孔明的怯懦,表现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所以说,孔明治 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谲,不贪小利。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 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凡是这种论调,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 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 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孔明活 着时,仲尼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死后,仲尼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天 下奇才!”看到他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觉自己的言 语的佩服感叹。由此可以看到仲达的真实想法。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 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 的妙处,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 书生的论调,怎么认为他不是这样呢!孔明距今已近千年,还没有能体谅其心的 人。我感愤孔明的不幸,所以细论之,使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的那些人稍稍觉戒。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8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 B。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偏方: 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2)与, 对付。(3)引,率领;济,渡过。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比较短小,难度 不大,但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 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 而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 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 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 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 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 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的 做到了,他的确应该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但是论者于是说他自比为管仲乐 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 鲁国自比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 无异。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 词。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 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邦的小麦,于是领兵 疾行,日夜赶赴。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 疲惫,这是通晓兵法的人的贪着。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 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做的。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 迷惑他的部下。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 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领兵将至,仲达又放言 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 军将无事。”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 事情机理者不会做的。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 示孔明的怯懦,表现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所以说,孔明治 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谲,不贪小利。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 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凡是这种论调,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 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 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孔明活 着时,仲尼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死后,仲尼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天 下奇才!”看到他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觉自己的言 语的佩服感叹。由此可以看到仲达的真实想法。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 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 的妙处,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 书生的论调,怎么认为他不是这样呢!孔明距今已近千年,还没有能体谅其心的 人。我感愤孔明的不幸,所以细论之,使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的那些人稍稍觉戒。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8 分)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酌情给分。简析: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 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 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 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 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 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 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 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 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 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 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贾谊《过秦论》) (3)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 (5)材木不可胜用,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 丛菊两开他日泪(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间关莺语花底滑(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也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 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音,建筑工地 噪音,办公室内的设备噪音、人员噪音,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音、邻里噪音… 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声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 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 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说 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噪声源的声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计障碍阻隔噪声和振 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 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酌情给分。简析: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 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 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 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 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 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 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 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 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 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 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 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3)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 《阿房宫赋》) (5)材木不可胜用,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1)丛菊两开他日泪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间关莺语花底滑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也。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 分。填空题 4 分;选择题 6 分,每小 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音,建筑工地 噪音,办公室内的设备噪音、人员噪音,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音、邻里噪音…… 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声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 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 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说 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噪声源的声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计障碍阻隔噪声和振 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