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情深 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古人尊重诗歌,并强调诗艺的极致一定要以创作主体正确 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道德追求、美好的品行为基石。一部古代诗歌史,不仅是 诗歌艺术发展史,还是诗人精神铸造史。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 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 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 首先的是培育和充实诗人的主体精神,使之不回避时代气象和日常生活,自觉于 人类精神向度的深入挖掘,自觉于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追求,自觉于思想价值 和社会价值的超越 诗歌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杰出的诗人立志于民族精神的传承 与熔铸,从问道自由到深入现实两个维度唤醒读者的内在生命感悟,彰显刚正不 阿的独立意志、理性批判的现实关怀和为国利民的肝胆赤诚,这些已成为中华民 族的精神纽带。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日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 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传承中华民族的精 神遗产,高扬富有时代感、主体性的民族精神,应该是努力的方向。对诗歌创作 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民胞物与是中华民族究天人 之际、追求天人和谐的思想核心。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 的观照,把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 发称为诗。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
榆林市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2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情深 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古人尊重诗歌,并强调诗艺的极致一定要以创作主体正确 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道德追求、美好的品行为基石。一部古代诗歌史,不仅是 诗歌艺术发展史,还是诗人精神铸造史。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 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 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 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 首先的是培育和充实诗人的主体精神,使之不回避时代气象和日常生活,自觉于 人类精神向度的深入挖掘,自觉于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追求,自觉于思想价值 和社会价值的超越。 诗歌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杰出的诗人立志于民族精神的传承 与熔铸,从问道自由到深入现实两个维度唤醒读者的内在生命感悟,彰显刚正不 阿的独立意志、理性批判的现实关怀和为国利民的肝胆赤诚,这些已成为中华民 族的精神纽带。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日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 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传承中华民族的精 神遗产,高扬富有时代感、主体性的民族精神,应该是努力的方向。对诗歌创作 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民胞物与①是中华民族究天人 之际、追求天人和谐的思想核心。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 的观照,把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 发称为诗。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 界性的天人
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 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 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这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 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放的 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 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 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 综观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莫不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 古延绵的母题,莫不凸显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 经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尤其不缺的是人性之美。对每一位当代诗人来说,最大 的挑战不是来自修辞技艺,而是来自自我突破一-面对影响的多元与焦虑,如何发 出个性的声音,处理好现代性、当下时代和个体生命的关系,如何回应世界诗潮 的波涌,在世界艺术的格局中完成对诗歌本体的提升。 (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 【注】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一切物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尊重诗歌,强调诗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崇髙的道德追求、美好的品 德行为是达到诗歌艺术的极致的基础 B.诗歌精神与诗歌艺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诗歌精神在诗歌中得到释放与 展现,而诗歌精神也滋养了诗歌艺术。 C.培育诗人的主体精神,使之关注时代和生活,自觉于价值追求与超越,是 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的首要任务。 D.时代在发展,但诗歌精神不能因此而丢弃,诗歌创作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必须保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它具有主体特点与民族特色,与诗人的 品性、修养及民族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B.优秀诗歌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传承民族精神,唤醒读者的生命感悟,彰显 独立意志、现实关怀和为国利民的情怀
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 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 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这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 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放的 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 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 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 综观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莫不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 古延绵的母题,莫不凸显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 经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尤其不缺的是人性之美。对每一位当代诗人来说,最大 的挑战不是来自修辞技艺,而是来自自我突破--面对影响的多元与焦虑,如何发 出个性的声音,处理好现代性、当下时代和个体生命的关系,如何回应世界诗潮 的波涌,在世界艺术的格局中完成对诗歌本体的提升。 (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 【注】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一切物类。[来源: Z * xx *k. Com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人尊重诗歌,强调诗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道德追求、美好的品 德行为是达到诗歌艺术的极致的基础。 B.诗歌精神与诗歌艺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诗歌精神在诗歌中得到释放与 展现,而诗歌精神也滋养了诗歌艺术。 C.培育诗人的主体精神,使之关注时代和生活,自觉于价值追求与超越,是 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的首要任务。 D.时代在发展,但诗歌精神不能因此而丢弃,诗歌创作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必须保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它具有主体特点与民族特色,与诗人的 品性、修养及民族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B.优秀诗歌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传承民族精神,唤醒读者的生命感悟,彰显 独立意志、现实关怀和为国利民的情怀
C.当代汉语诗歌应立足世界诗歌版图,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重拾创 造力与求索精神,重建当代诗歌精神 D.伟大的诗歌作品全都具备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 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并放射人性美的光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代在变迁,意识在变化,承担民族精神传承重要角色的诗歌创作,应以 高扬富有时代感和主体性的民族精神为努力方向。 B.中华民族把对天地法象的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其 核心是天人和谐,诗歌即是对这种文化的诗意抒发。 C.诗歌由于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因此,相比其 他文学体裁,诗歌在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方面是最便捷直通的。 D.当代诗人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修辞技艺的长进而是自我突破,即如何发出 个性的声音,回应世界诗潮,完成对诗歌本体的提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3分) 冬日絮语 冯骥才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 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 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 窗前的阳光里?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 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 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 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 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 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
C.当代汉语诗歌应立足世界诗歌版图,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重拾创 造力与求索精神,重建当代诗歌精神。 D.伟大的诗歌作品全都具备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 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并放射人性美的光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代在变迁,意识在变化,承担民族精神传承重要角色的诗歌创作,应以 高扬富有时代感和主体性的民族精神为努力方向。 B.中华民族把对天地法象的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其 核心是天人和谐,诗歌即是对这种文化的诗意抒发。 C.诗歌由于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因此,相比其 他文学体裁,诗歌在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方面是最便捷直通的。 D.当代诗人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修辞技艺的长进而是自我突破,即如何发出 个性的声音,回应世界诗潮,完成对诗歌本体的提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3 分) 冬日絮语 冯骥才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 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 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 窗前的阳光里?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 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 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 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 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 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
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 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 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 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它照进并充 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我还看 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 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于心灵的透明。但 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 、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 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 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 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 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 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 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 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 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 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于早醒的鸟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 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 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 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 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
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 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 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 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它照进并充 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我还看 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 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于心灵的透明。但 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 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 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 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 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 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 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 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 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 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 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于早醒的鸟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 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 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 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 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
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 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我便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 写了一句话: 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 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 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 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 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 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 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 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 到春天! 4.从全文来看,作着主要描写了冬天哪两种景物,从而表现出冬日怎样的特点? (3分) 5文章中写“香棒”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6.有人评价冯骥才散文时写到“平凡的表象传达出深刻的哲思”,结合文章,谈 谈你从中获得的思考与感悟。(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7.下列一组括号中意思全对的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②是(这)寡人之过也 ③郑既(既然)知亡矣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⑤越国以鄙(边邑)远,君知其难也⑥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⑦夫晋,何厌(厌烦)之有⑧唯君图(图谋)之
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 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我便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 写了一句话: 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 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 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 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 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 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 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 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 到春天! 4. 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描写了冬天哪两种景物,从而表现出冬日怎样的特点? (3 分) 5. 文章中写“香棒”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 分) 6. 有人评价冯骥才散文时写到“平凡的表象传达出深刻的哲思”,结合文章,谈 谈你从中获得的思考与感悟。(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7.下列一组括号中意思全对的是(3 分) ①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 ②是(这)寡人之过也 ③郑既(既然)知亡矣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⑤越国以鄙(边邑)远,君知其难也 ⑥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⑦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⑧唯君图(图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