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九校2015届高三3月联合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卷II第 11、12题为二选一,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 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 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 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 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 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 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 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 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 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 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 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 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 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 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 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 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 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 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 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 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 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 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 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 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 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 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 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 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 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
陕西省宝鸡市九校 2015 届高三 3 月联合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卷 II 第 11、12 题为二选一,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 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 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 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 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 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 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 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 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 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 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 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 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 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 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 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 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 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 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 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 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 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 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 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 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 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 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 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 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 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
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 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 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 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 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B.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 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 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 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 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 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 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 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 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 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 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宋代以后姓氏的重要性应该比不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 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殷峤,字开山,雍州鄂县人,司农卿不害孙也。其先本居陈郡,徙关中。少好学 遍览经史,性宽厚。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 庆为东都留守,引峤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苟有疑滞, 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 “掌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峤又 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峤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
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 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 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 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 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B.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 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 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 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 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 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 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 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 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 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 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宋代以后姓氏的重要性应该比不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 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司农卿不害孙也。其先本居陈郡,徙关中。少好学, 遍览经史,性宽厚。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 庆为东都留守,引峤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苟有疑滞, 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 “掌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峤又 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峤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 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 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上表日:“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 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 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 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 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峤所奏, 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峤以 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 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 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峤妻即侍中岑羲之妺,峤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日:“非 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峤竞免坐累。峤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 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 射,谥曰节 (摘编自《旧唐书·殷峤传》)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掌制诰之选也。制诰:拟写诏书。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哀矜:怜悯慎重。 C.准其情状,诚合严诛诚合:确实应该。 D.峤竞免坐累。坐累:牵累获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 /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B.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叛/役 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C.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 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D.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 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峤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 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殷峤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 处死,殷峤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殷峤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 后,又修筑了城池,征收重税。殷峤认为不能给蛮夷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 D.殷峤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 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峤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史,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 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上表日:“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 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 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 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 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峤所奏, 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峤以 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 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 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峤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峤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日: “非 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峤竞免坐累。峤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 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 射,谥曰节。 (摘编自《旧唐书•殷峤传》)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掌制诰之选也。 制诰:拟写诏书。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哀矜:怜悯慎重。 C.准其情状,诚合严诛 诚合:确实应该。 D.峤竞免坐累。 坐累:牵累获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 /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B.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叛/役 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C.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 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D.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 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殷峤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 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殷峤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 处死,殷峤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殷峤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 后,又修筑了城池,征收重税。殷峤认为不能给蛮夷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 D.殷峤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 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O 分) (1 )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峤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史,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②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后不仕,词近稼轩。②华风:绚丽的风格。 8.“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5分) 阅“不曾愁”与“泪偷流”矛盾吗?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已毕,但人们依然在月下沉醉在乐声 中的名句是“ (2)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 以排遣的句子是: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用用“,”两句简洁而生动的表现了“山间之四时 中秋天和冬天的情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最后的猎手 子虚 在一大堆麻烦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后,我终于在那个雾霾笼罩的下午逃离西安, 启动登太白山穿大秦岭的行程。但两天前,我却在途中崴了脚,像一辆瘪了胎的 车,不得已滞留在猎人的木屋。我的脚踝肿得厉害,可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 转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他采来草药,捣碎了敷在我肿痛的脚腕上。 猎人说,睡一晚,明早醒来,如果你愿意,你就能跟着我去打猎了。 打猎?能猎到什么? 猎人咧嘴笑:你想要打到野鸡,山兔,羊鹿,还是狼? 他的语气像是说,整个群山都是他的花园,你想要剪一支玫瑰,月季,还是菊花, 全凭你的心思啦。但我偏说,我早知道禁猎了,你能住在这山里,也是披着个猎 人的名头,没准儿你是偷偷摸摸住在山里的,恐怕猎枪早被收了。我意外地看见 猎人一改刚才的天真和得意,脸上现出那么羞涩的表情来,低头嘟哝:你说对了 野物少了,枪没了,我这个猎人也没了。我一时有揭了别人短处的不安,就安慰 猎人说,若是你还能套住一只野兔,我就很知足了。 猎人在这天早上唯一做的事,就是用埋在火塘里的火种点燃一些劈碎的木柴,使 火焰升起来,再在火上烧开水罐里的水,泡一壶浓浓的茶。猎人倒一碗茶给我 又递过一大块锅盔,把一碟成盐和两根打蔫儿的青椒放在我俩之间。我确信这就 是我能得到的早餐了。我喝掉茶,再倒一碗茶,然后学猎人的样子,吃我的早餐。 如果是在早先,我不止给你野兔汤,我该给你更好的吃食。他的语气不是歉意, 是平淡。好点的吃食是什么呢?我本想问,又忍住了。但山野寂静,我又从来没 像现在这样清闲、无所事事过,就努力在我和这个寡言的猎人之间找话。我说 这锅盔我猜是你老婆烙的。猎人再次笑:老婆子在山下开饭馆,这个饼在店里卖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②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后不仕,词近稼轩。②华风:绚丽的风格。 8. “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5 分) 9.下阕“不曾愁”与“泪偷流”矛盾吗?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已毕,但人们依然在月下沉醉在乐声 中的名句是“ , ”。 (2)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 以排遣的句子是: “ ,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用用“ , ”两句简洁而生动的表现了“山间之四时” 中秋天和冬天的情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最后的猎手 子虚 在一大堆麻烦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后,我终于在那个雾霾笼罩的下午逃离西安, 启动登太白山穿大秦岭的行程。但两天前,我却在途中崴了脚,像一辆瘪了胎的 车,不得已滞留在猎人的木屋。我的脚踝肿得厉害,可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 转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他采来草药,捣碎了敷在我肿痛的脚腕上。 猎人说,睡一晚,明早醒来,如果你愿意,你就能跟着我去打猎了。 打猎?能猎到什么? 猎人咧嘴笑:你想要打到野鸡,山兔,羊鹿,还是狼? 他的语气像是说,整个群山都是他的花园,你想要剪一支玫瑰,月季,还是菊花, 全凭你的心思啦。但我偏说,我早知道禁猎了,你能住在这山里,也是披着个猎 人的名头,没准儿你是偷偷摸摸住在山里的,恐怕猎枪早被收了。我意外地看见 猎人一改刚才的天真和得意,脸上现出那么羞涩的表情来,低头嘟哝:你说对了。 野物少了,枪没了,我这个猎人也没了。我一时有揭了别人短处的不安,就安慰 猎人说,若是你还能套住一只野兔,我就很知足了。 猎人在这天早上唯一做的事,就是用埋在火塘里的火种点燃一些劈碎的木柴,使 火焰升起来,再在火上烧开水罐里的水,泡一壶浓浓的茶。猎人倒一碗茶给我, 又递过一大块锅盔,把一碟成盐和两根打蔫儿的青椒放在我俩之间。我确信这就 是我能得到的早餐了。我喝掉茶,再倒一碗茶,然后学猎人的样子,吃我的早餐。 如果是在早先,我不止给你野兔汤,我该给你更好的吃食。他的语气不是歉意, 是平淡。好点的吃食是什么呢?我本想问,又忍住了。但山野寂静,我又从来没 像现在这样清闲、无所事事过,就努力在我和这个寡言的猎人之间找话。我说, 这锅盔我猜是你老婆烙的。猎人再次笑:老婆子在山下开饭馆,这个饼在店里卖
得火。猎人老婆开的小饭馆是政府用于搬迁的创业扶持项目。要不我死活不下山 的。猎人说,老婆子倒是喜欢山下,说人多,不用整天哑巴似的不说几句话。我 说:你呢,一个人跑来这山上?猎人再次露出难为情的样子:我待在山下会身子 疼、脑壳疼、骨头疼。帮不了老太婆的忙,还让她替我操心,惹她烦,她就放我 回山里住几天 环顾简陋至极的木屋,我沉吟说,如果能找一份适合你的工作,你做不?猎人吃 惊地看着我,张大嘴巴,你是说我能在山下打猎?山下除了人,鸡都见不到几只 还能打猎?看来这哥们儿一心只在打猎上。我想起山下围栏开狩猎场的朋友,招 徕城里人玩狩猎游戏,如果让这个真正的猎人在那里教习游客狩猎,打打那些家 养的兔子、山鸡,不是让那些城里人玩的把戏更有真实感,顺便还把猎人给安置 了?于是我肯定地回答猎人,我能帮他找到打猎的营生。猎人笑,眼里完全是听 笑话的表情。 午后,我躺在一捆干草上晒太阳,在叮咚水声中朦胧睡去。醒来。又睡去。这 天晚饭时分,我打开我的背包,倒出里面的瓶瓶罐罐,一一开启,在地上摆了 大片,我说我请客,晚饭不用做了。猎人也不谦让,从床下摸出一瓶酒,找来两 只碗倒上,我们就坐下吃喝。只是吃喝。我再次体会到面对一个语言金贵的人, 安静的可贵。我发现直到现在,猎人也没问过我的职业、我的家庭、我从哪里来 这样的话。即便我说要帮他找到狩猎的差事,他也想不到对我作言语上的考察。 我忽然领悟了这个猎人身上珍稀的沉静,这使他走出我心存假象的卑微,使他的 样子在我心里明亮起来,可敬起来。 第二天,我在鸟雀的吵闹声中醒来,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的阳光透过 猎人没有窗帘的窗子射在我眼睛上,晃得我睁不开眼,真是一个奇异的陌生的早 上。我转动脚腕,不疼了,像是好了, 你终于醒了。猎人站在门边看着我说,我都等你一个时辰了。你再不醒,菌子可 要候老了。我跟猎人走到一棵桦树后面,我先看见一棵巨大的菌子顶着露珠站在 那里。围着那棵大菌子,一片大小相仿的小菌子侍从似的向四周铺开去。 猎人找来一堆干透的柴火,在离菌子三米的地方点燃,而后等待柴火燃尽,直到 火焰消失,只剩下一堆红火炭。猎人走到那片菌子边,蹲下,从腰间抽出小刀片, 先把那棵最大的菌子齐根割下,托在刀片上,捧到那堆红炭上,一棵又一棵的菌 子就这样被捧到火炭上,猎人顺势用刀尖刨开菌子,随着吱吱叫声,一股清冽的 香气升腾出来,向四周弥散。吱吱的叫声慢慢变小,菌子慢慢瘦小下去。猎人从 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倒出纸包里的盐和辣椒面,直到吱吱声最后消失,火炭从红 变成黑灰。随后我们吃掉火炭上全部的菌子。我们踢起潮润的土,掩埋了灰烬。 站起来 太阳从桦树后面升腾起来,五彩斑斓,美不能言。 (摘编自《北京文学》2014年第12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猎人用草药医治“我″崴伤的脚踝,并保证说第二天就可以上山打猎,起初 “我”对他的医术表示怀疑,但第二天早上“我”的脚踝果然不疼了。 B.小说写第二天清晨“我”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化听觉为视觉, 生动地表现了鸟雀鸣声的清亮细碎和自己一夜安眠后的愉悦舒畅。 C.“我”想为猎人在山下找个打猎的营生,不仅是因为不忍看他独自在简陋的 木屋中艰苦生活,也是被他对打猎生活的热爱和留恋感动
得火。猎人老婆开的小饭馆是政府用于搬迁的创业扶持项目。要不我死活不下山 的。猎人说,老婆子倒是喜欢山下,说人多,不用整天哑巴似的不说几句话。我 说:你呢,一个人跑来这山上?猎人再次露出难为情的样子:我待在山下会身子 疼、脑壳疼、骨头疼。帮不了老太婆的忙,还让她替我操心,惹她烦,她就放我 回山里住几天。 环顾简陋至极的木屋,我沉吟说,如果能找一份适合你的工作,你做不?猎人吃 惊地看着我,张大嘴巴,你是说我能在山下打猎?山下除了人,鸡都见不到几只, 还能打猎?看来这哥们儿一心只在打猎上。我想起山下围栏开狩猎场的朋友,招 徕城里人玩狩猎游戏,如果让这个真正的猎人在那里教习游客狩猎,打打那些家 养的兔子、山鸡,不是让那些城里人玩的把戏更有真实感,顺便还把猎人给安置 了?于是我肯定地回答猎人,我能帮他找到打猎的营生。猎人笑,眼里完全是听 笑话的表情。 午后,我躺在一捆干草上晒太阳,在叮咚水声中朦胧睡去。醒来。又睡去。 这 天晚饭时分,我打开我的背包,倒出里面的瓶瓶罐罐,一一开启,在地上摆了一 大片,我说我请客,晚饭不用做了。猎人也不谦让,从床下摸出一瓶酒,找来两 只碗倒上,我们就坐下吃喝。只是吃喝。我再次体会到面对一个语言金贵的人, 安静的可贵。我发现直到现在,猎人也没问过我的职业、我的家庭、我从哪里来 这样的话。即便我说要帮他找到狩猎的差事,他也想不到对我作言语上的考察。 我忽然领悟了这个猎人身上珍稀的沉静,这使他走出我心存假象的卑微,使他的 样子在我心里明亮起来,可敬起来。 第二天,我在鸟雀的吵闹声中醒来,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的阳光透过 猎人没有窗帘的窗子射在我眼睛上,晃得我睁不开眼,真是一个奇异的陌生的早 上。我转动脚腕,不疼了,像是好了。 你终于醒了。猎人站在门边看着我说,我都等你一个时辰了。你再不醒,菌子可 要候老了。我跟猎人走到一棵桦树后面,我先看见一棵巨大的菌子顶着露珠站在 那里。围着那棵大菌子,一片大小相仿的小菌子侍从似的向四周铺开去。 猎人找来一堆干透的柴火,在离菌子三米的地方点燃,而后等待柴火燃尽,直到 火焰消失,只剩下一堆红火炭。猎人走到那片菌子边,蹲下,从腰间抽出小刀片, 先把那棵最大的菌子齐根割下,托在刀片上,捧到那堆红炭上,一棵又一棵的菌 子就这样被捧到火炭上,猎人顺势用刀尖刨开菌子,随着吱吱叫声,一股清冽的 香气升腾出来,向四周弥散。吱吱的叫声慢慢变小,菌子慢慢瘦小下去。猎人从 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倒出纸包里的盐和辣椒面,直到吱吱声最后消失,火炭从红 变成黑灰。随后我们吃掉火炭上全部的菌子。我们踢起潮润的土,掩埋了灰烬。 站起来。 太阳从桦树后面升腾起来,五彩斑斓,美不能言。 (摘编自《北京文学》2014 年第 12 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猎人用草药医治“我"崴伤的脚踝,并保证说第二天就可以上山打猎,起初 “我”对他的医术表示怀疑,但第二天早上“我”的脚踝果然不疼了。 B.小说写第二天清晨“我”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化听觉为视觉, 生动地表现了鸟雀鸣声的清亮细碎和自己一夜安眠后的愉悦舒畅。 C.“我”想为猎人在山下找个打猎的营生,不仅是因为不忍看他独自在简陋的 木屋中艰苦生活,也是被他对打猎生活的热爱和留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