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2016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 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 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 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 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 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夭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 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 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祗,又 是天下一统、君主杈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 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 “五”并列岀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 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 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 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徳的排行;人 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 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 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 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 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 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 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 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奧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 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 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 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 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 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 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
武功县 2016 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 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 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 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 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 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 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 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 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 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 “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 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 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 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 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 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 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 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 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 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 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 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 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 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 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 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 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 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
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冋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 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 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 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 “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 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 “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 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 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 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 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 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 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 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 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 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 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 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 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周姬定進南所焦息大杖地居疆 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宝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扩儿有功 撒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 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 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 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 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 “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 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 “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 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 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 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 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 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 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 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 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 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 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 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 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 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 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 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 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 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 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 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 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 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毎 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 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 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 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 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 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 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 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 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 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 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 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 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 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 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 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 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 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 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 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 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 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 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 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 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 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 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11 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8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表达作者希望和仙人一道,与月亮同在的愿望的句子是 (2)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3)杜牧《赤壁》中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 将导致的结局。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 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 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 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岀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 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 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淸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 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 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柬倚,自带干粮 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 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 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 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 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 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 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8.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5 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赤壁赋》中表达作者希望和仙人一道,与月亮同在的愿望的句子是 “ , ”。 (2)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 将导致的结局。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 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 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 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 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 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 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 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 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倚,自带干粮 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 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 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 “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 而老 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 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 呢;这个远道来的人, 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
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 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 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 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 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 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 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 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 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 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 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乳语 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趔集市,买人 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 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 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嫁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 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 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 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 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 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 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 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 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 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 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 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 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 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 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乳语, 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趔集市,买人 几棵葱。 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 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 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嫁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 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 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 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