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17届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小题。 无论人类怎么保护,每一只朱鹃、华南虎、大熊猫都会死掉,那为什么要挽救它 们呢?而作为一个物种,任它们灭绝又如何?花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值得吗?这些 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基本问题,屡受争议 动物和人的差异很多,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动物缺乏文化。在这里,文化的定义 是“与遗传无关、但可以模仿和传承的行为模式”。人类社会中,文化因素正在 逐渐压倒遗传生理的因素。当我们说“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时候,这种独特性 大部分来源于后天。然而,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可以回溯 到它的基因;个体间的文化传承即便存在,影响也通常微乎其微。一种不适应其 所在环境的人类文化可以导致一个文明的毁灭,但动物界中的文化似乎从来没有 这样巨大的效果 因此,野生动物的价值更多地承载于它的基因之中,种群本身的延续更为关键 个体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过种群基因库可以长存下去,维持物种的存在。 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个体,更多是一种保护种群的手段,本身并非目的 如果保护个体是手段,那么保护物种、保护地球生态呢? 但实际上这两个命题都很可疑。物种虽然寿命长,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 动物每个物种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几百万年而已。地球历史上至少99.9%的物种 都已经绝灭了,绝大部分都和人类没有关系。至于“保护地球”,则问题更大 其实,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有些物种消失后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 有些会波及到其他物种,只有很少数的物种一旦绝灭可能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 的崩盘。但是,崩盘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几千万年过后,一切又都会重头再来。 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脸肿,但是地球又很顽强,不管多惨都能恢复 回来。换成生态学术语,就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抵杭力 稳定性很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那么我们天天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图的又 是什么呢?很简单,地球经受得起生态系统的崩盘,人类可是受不起。脆弱的人 类经济体系连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都招架不住,这让地球历史上动辄上百米的海 平面变化情何以堪。 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 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 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而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己”这个因素的话 保护其它野生动物的动机似乎也变得不充分了。而实际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原则其 实就一句话:“尽可能维持现状”(包括“恢复到以前的现状”)。因为这样对人 类自身最为有利,环境不变我们才能安安稳稳地发展文化和经济嘛。 现实中的野生动物保护的最大困境无一例外在于资源不够。所以我们会优先把资 源投给那些花费小、意义大的野生动物。因此,出现了两个保护生物学里专属的 概念:伞护种和旗舰种。 所谓“伞护种”,本身不一定有多大的生态学地位,但它们所需要的生存环境能 覆盖很多其它物种;只要有人出钱保护了它,就能连带保护很多别的物种。围绕
陕西省榆林市 2017 届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小题。 无论人类怎么保护,每一只朱鹃、华南虎、大熊猫都会死掉,那为什么要挽救它 们呢?而作为一个物种,任它们灭绝又如何?花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值得吗?这些 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基本问题,屡受争议。 动物和人的差异很多,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动物缺乏文化。在这里,文化的定义 是“与遗传无关、但可以模仿和传承的行为模式”。人类社会中,文化因素正在 逐渐压倒遗传生理的因素。当我们说“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时候,这种独特性 大部分来源于后天。然而,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可以回溯 到它的基因;个体间的文化传承即便存在,影响也通常微乎其微。一种不适应其 所在环境的人类文化可以导致一个文明的毁灭,但动物界中的文化似乎从来没有 这样巨大的效果。 因此,野生动物的价值更多地承载于它的基因之中,种群本身的延续更为关键。 个体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过种群基因库可以长存下去,维持物种的存在。 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个体,更多是一种保护种群的手段,本身并非目的。 如果保护个体是手段,那么保护物种、保护地球生态呢? 但实际上这两个命题都很可疑。物种虽然寿命长,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 动物每个物种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几百万年而已。地球历史上至少 99. 9%的物种 都已经绝灭了,绝大部分都和人类没有关系。至于“保护地球”,则问题更大。 其实,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有些物种消失后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 有些会波及到其他物种,只有很少数的物种一旦绝灭可能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 的崩盘。但是,崩盘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几千万年过后,一切又都会重头再来。 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脸肿,但是地球又很顽强,不管多惨都能恢复 回来。换成生态学术语,就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抵杭力 稳定性很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那么我们天天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图的又 是什么呢?很简单,地球经受得起生态系统的崩盘,人类可是受不起。脆弱的人 类经济体系连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都招架不住,这让地球历史上动辄上百米的海 平面变化情何以堪。 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 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 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而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己”这个因素的话, 保护其它野生动物的动机似乎也变得不充分了。而实际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原则其 实就一句话:“尽可能维持现状”(包括“恢复到以前的现状”)。因为这样对人 类自身最为有利,环境不变我们才能安安稳稳地发展文化和经济嘛。 现实中的野生动物保护的最大困境无一例外在于资源不够。所以我们会优先把资 源投给那些花费小、意义大的野生动物。因此,出现了两个保护生物学里专属的 概念:伞护种和旗舰种。 所谓“伞护种”,本身不一定有多大的生态学地位,但它们所需要的生存环境能 覆盖很多其它物种;只要有人出钱保护了它,就能连带保护很多别的物种。围绕
伞护种建立动物保护区始终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方向。而“旗舰种”甚至连生 存环境这个要求都可以放宽,它的基本标准严格来说只有一条:能卖萌,能招人 喜爱,能吸引眼球,能拉捐款。如果冋时满足伞护种的标准那就更好;若是连带 还有民族象征、国家特色等等,那就近乎完美了。大熊猫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最 完美的旗舰种。它足够奇特,还算珍稀,萌起人来天下无敌,并且还相对容易圈 养,也能胜任伞护种的角色。 经常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确实,大熊猫相对来说得到了更 多的重视,但大熊猫本身的宣传意义、对川滇一带整体生态保护的意义也是确实 存在的。不可能拯救每一个,但总应该努力争取更多的人,拯救更多的物种。客 观情况如此,我们只能把某些物种放在优先地位,把资源相对集中在有意义的领 域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有删改) 1.下列表达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做法对于地球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它也不在乎人类怎么闹腾,因为 它有的是时间恢复 B.野生动物中文化并没有人类中那样巨大的效果,也因此野生动物的个体没有人 类个体那样的独特性,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大部分行为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 因 C.野生动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安安稳稳发展文化和经济,因此“尽 可能维持原状”成了保护的原则 D.地球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我们维护生态系统 就是为了提高它的抵抗力稳定性。 2.下列表达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 A.大熊猫是“迄今最完美的旗舰种”,是因为它奇特珍稀,容易圈养,萌起人来 天下无敌,能胜任伞护种的角色,并且还带有国家特色。 B.在伞护种和旗舰种上投人较多的资源,是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整体资源不足,需 要以此争取更多的人 C.伞护种本身生态学地位不大,但只要有人出钱保护它,就能保护一个覆盖很多 物种的生存环境,这是围绕伞护种设置动物保护区的意义所在 D.大熊猫凭借旗舰种的身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拉来了很多捐款。但它对川滇 带整体生态保护的意义也是确实存在的。 3.下列表达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 A.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在于保护种群基因库来维持种群的延续,而保护个体只是 手段。 B.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极少数物种一旦灭绝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 的崩盘,所以维护生态系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C.我们在口号里宣传我们保护生态是为了地球,但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 己”,保护生态环境的动机也就似乎不充分了。 D.“鼻青脸肿”指的是地质尺度上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弱,而“顽强”指的是恢 复力稳定性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11月18 日在京发布
伞护种建立动物保护区始终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方向。而“旗舰种”甚至连生 存环境这个要求都可以放宽,它的基本标准严格来说只有一条:能卖萌,能招人 喜爱,能吸引眼球,能拉捐款。如果同时满足伞护种的标准那就更好;若是连带 还有民族象征、国家特色等等,那就近乎完美了。大熊猫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最 完美的旗舰种。它足够奇特,还算珍稀,萌起人来天下无敌,并且还相对容易圈 养,也能胜任伞护种的角色。 经常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确实,大熊猫相对来说得到了更 多的重视,但大熊猫本身的宣传意义、对川滇一带整体生态保护的意义也是确实 存在的。不可能拯救每一个,但总应该努力争取更多的人,拯救更多的物种。客 观情况如此,我们只能把某些物种放在优先地位,把资源相对集中在有意义的领 域。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有删改) 1.下列表达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做法对于地球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它也不在乎人类怎么闹腾,因为 它有的是时间恢复。 B.野生动物中文化并没有人类中那样巨大的效果,也因此野生动物的个体没有人 类个体那样的独特性,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大部分行为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 因。 C.野生动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安安稳稳发展文化和经济,因此“尽 可能维持原状”成了保护的原则。 D.地球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我们维护生态系统 就是为了提高它的抵抗力稳定性。 2.下列表达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熊猫是“迄今最完美的旗舰种”,是因为它奇特珍稀,容易圈养,萌起人来 天下无敌,能胜任伞护种的角色,并且还带有国家特色。 B.在伞护种和旗舰种上投人较多的资源,是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整体资源不足,需 要以此争取更多的人。 C.伞护种本身生态学地位不大,但只要有人出钱保护它,就能保护一个覆盖很多 物种的生存环境,这是围绕伞护种设置动物保护区的意义所在。 D.大熊猫凭借旗舰种的身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拉来了很多捐款。但它对川滇一 带整体生态保护的意义也是确实存在的。 3.下列表达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在于保护种群基因库来维持种群的延续,而保护个体只是 手段。 B.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极少数物种一旦灭绝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 的崩盘,所以维护生态系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C.我们在口号里宣传我们保护生态是为了地球,但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 己”,保护生态环境的动机也就似乎不充分了。 D.“鼻青脸肿”指的是地质尺度上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弱,而“顽强”指的是恢 复力稳定性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一 6 题。 材料一: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 2014 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 11 月 18 日在京发布
调查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0上海交通大 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 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 征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 择,这就会让“不平衡”那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 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 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 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 不均匀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 、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一“不可能!” (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2015年2月2日) 材料二:【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 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 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 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 的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3年年末全国流动 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东部地区跨省流入 人口所占比例为90.5%,与2010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为7.1%,比2010年下降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4%,比2010年上升0.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省 份的跨省流入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变化,上海、北京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 步增强,两市的全国流入人口数量上升,广东、江苏跨省流入人口减少幅度较大。 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2013年劳动年 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至33.7岁,比201年的33.1岁提高了0.6岁。流动 人口6一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比2011年上升5.2个百分 点 流动人口婚育年龄推迟,流动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怀孕、生育的比例提髙。2012 年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3.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5.5岁,与2000年相比 分别提高L.3岁和1.6岁,其中农村户籍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髙1.7岁 平均初育年龄提高1.4岁。2012年生育的流动育龄妇女中,孕期一直生活在流 入地的比例为57.6%,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为59.2%,分别比2011年上升5.9 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福建卫生报》2014年11月20日01版) 材料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 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 政治、文化结构。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 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 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在北上 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 “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漩涡里 (摘自2013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
调查显示:2013 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 2.45 亿,超过总人口的 1/60 上海交通大 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 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 征。”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 择,这就会让“不平衡”那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 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 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 一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 不均匀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 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不可能!” (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 2015 年 2 月 2 日) 材料二:【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 2014 年中国流动人 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 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 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 的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3 年年末全国流动 人口达 2.45 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东部地区跨省流入 人口所占比例为 90.5%,与 2010 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为 7. 1%,比 2010 年下降 0. 6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 2.4%,比 2010 年上升 0. 5 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省 份的跨省流入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变化,上海、北京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 步增强,两市的全国流入人口数量上升,广东、江苏跨省流入人口减少幅度较大。 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2013 年劳动年 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至 33.7 岁,比 2011 年的 33. 1 岁提高了 0. 6 岁。流动 人口 6 一 15 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 62.5 %,比 2011 年上升 5. 2 个百分 点。 流动人口婚育年龄推迟,流动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怀孕、生育的比例提高。2012 年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 23.7 岁,平均初育年龄为 25. 5 岁,与 2000 年相比 分别提高 1.3 岁和 1.6 岁,其中农村户籍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高 1.7 岁, 平均初育年龄提高 1.4 岁。2012 年生育的流动育龄妇女中,孕期一直生活在流 入地的比例为 57. 6%,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为 59.2%,分别比 2011 年上升 5. 9 个百分点和 7 个百分点。 (《福建卫生报》2014 年 11 月 20 日 01 版) 材料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 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 政治、文化结构。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 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 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在北上 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 “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漩涡里。 (摘自 2013 年 5 月 13 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 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 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 贵的财富。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 时代的永恒主题 者,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 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 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 通货、更容易升值。二者,在2010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 人人控诉髙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只是躲过了髙房价,却完 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 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这劳动价值的升高 (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2013年9月10日) 4.阅读以上几则材料,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O A.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 聚集态势加强。 B.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总共的流动人口总数达到 2.45亿,而材料二还将2014年的情况与2010年做了对比 C.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这 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形成比较重要的影响 D.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 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 E.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髙人一等的优势最主要 原因是那里平等竞争机制,他们的逃离主要也是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 5.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澎湃新闻网记者与《福建卫生报》记者报道的 侧重点有哪些不同。(4分) 6.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 困扰?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 分歧是什么?(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 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 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凛实而知礼 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 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 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
材料四: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 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 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 贵的财富。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 时代的永恒主题。 一者,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 这 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 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 通货、更容易升值。二者,在 2010 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 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只是躲过了高房价,却完 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 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这劳动价值的升高。 (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 ,2013 年 9 月 10 日) 4.阅读以上几则材料,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 聚集态势加强。 B.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 2013 年末全国总共的流动人口总数达到 2.45 亿,而材料二还将 2014 年的情况与 2010 年做了对比。 C.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这 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形成比较重要的影响。 D.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 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 E.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最主要 原因是那里平等竞争机制,他们的逃离主要也是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 5.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澎湃新闻网记者与《福建卫生报》记者报道的 侧重点有哪些不同。(4 分) 6.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 困扰?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 分歧是什么?(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一 9 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 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 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凛实而知礼 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 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 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
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 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 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 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抖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 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 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 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 我们则像是等待贩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 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 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 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 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 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 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 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 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 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i7心自问 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 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 涅桨,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 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一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 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 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 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 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2014年6月4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O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 B.《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 达了对米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 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
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 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 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 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抖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 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 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 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 我们则像是等待贩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 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 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 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 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 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 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 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 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 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i 7 心自问 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 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 涅桨,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 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 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 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 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 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 2014 年 6 月 4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 调。 B.《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 达了对米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 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