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武功县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3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 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 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淸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 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 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 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 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 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淸晖中浮动, 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 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 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 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 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室息的死寂,然而,你 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 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 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 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 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 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 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齪与淸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 趣
陕西省武功县 2014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2013 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 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 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 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 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 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 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 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 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 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 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 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 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 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 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 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 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 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 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 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 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 朗朗乾坤ν与文不符,在第一段中只是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 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并没有说是化解。B、“全部追求” 与文不符,文中没有此意。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2“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错,应为“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 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B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无中生有:D中国艺术隔绝俗世”错,应为“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13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 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 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 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 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 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 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 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 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 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 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 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 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 朗朗乾坤”与文不符,在第一段中只是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 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并没有说是化解。B、“全部追求” 与文不符,文中没有此意。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2.“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错,应为“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 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B 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 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无中生有;D“中国艺术隔绝俗世”错,应为“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2013 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 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 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 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 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 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 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 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 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 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 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 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 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 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 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 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 露实情,结果被杀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3分)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4分)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3分) 【答案】4.C5.D6.A (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2013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8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5分) 9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 生机,增强了诗韵味。(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岀归家时轻松愉 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 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看空缺部分。(6分 (1)总角之宴, (《诗经氓》) (2)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3)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4)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3 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 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 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 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 露实情,结果被杀。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3 分)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4 分)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3 分) 【答案】 4.C 5.D 6.A 7.(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2013 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8.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5 分) 9.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 分) 【答案】 (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 生机,增强了诗韵味。(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 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 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看空缺部分。(6 分) (1)总角之宴, 。(《诗经·氓》) (2)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3)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4)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答案:(1)言笑晏晏(2)呕哑嘲哳难为听(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小乔初嫁了(5)一撙还酹江月 (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 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2009年辽宁卷) l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问 房那幺高,傅一只实一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士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 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 豪 收罢秋,是气转凉了。沟脑上连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 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 这茶很苦,一无三顿都要唱,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 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采,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 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 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 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贯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 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 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 鞋。到山外去的时候,获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 得用凉水浇。去年秩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 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 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5)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答案:(1)言笑晏晏 (2)呕哑嘲哳难为听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小乔初嫁了 (5)一撙还酹江月 (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 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2009 年辽宁卷)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问 房那幺高,傅一只实一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士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 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 豪。 收罢秋,是气转凉了。沟脑上连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 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 这茶很苦,一无三顿都要唱,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 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采。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 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 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 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贯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 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 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 鞋。到山外去的时候,获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 得用凉水浇。去年秩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 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 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狂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 口,这会几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 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连幺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措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吐奶的弦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 了吧?” 他们扳指头教敷,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噶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 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难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 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饉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汘流地砸着,破着,就把 石头一块块抬看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S分)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 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 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 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 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 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小说两次提到凉鞋,务有什么作用?(6分)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 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答案】(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或D给不给分
男人们狂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 开 口,这会几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 处照 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连幺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措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吐奶的弦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 多个 了吧?” 他们扳指头教敷,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噶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 还 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难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 才 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饉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 石头一块块抬看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S 分) A 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 遗 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 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 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 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 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 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 男人说 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 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小说两次提到凉鞋,务有什么作用?(6 分)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 分)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 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 分) 【答案】(1)答 E 给 3 分 答 B 给 2 分 答 A 给 1 分 答 C 或 D 给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