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狂狷 徐怀谦 狂狷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至圣先师”孔子对此早有论述。他说:“不得中行 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但他对狂狷没有丝毫的贬义, 为什么?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狷者的形象。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虽然 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国教,但他生前周游列国时,饿得脸上呈菜色,“累累如丧 家之犬”,是一个彻底的现状下的失败者,于是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除伯夷、叔齐之外,较早的狷者还有不要尧的天下的许由,逃避晋文公的封赏、 隐居绵山的介之推等,但总起来说,这样的狷者并不多,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 都缺少狂的一面。既狂且狷,是后世出现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贽、徐渭等人。 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 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代价。 清人叶燮论诗,说诗人须具才、胆、识、力。做一个狂狷者,同样需要这些本钱。 第一个本钱就是才,而且须是大才。古人说“恃才傲物”,这是有道理的,没有 才,想狂也狂不起来。咳唾珠玉的钱钟书则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 也懒得去拜访。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 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609年的唐宋两代才不过出了八大家,但是60 岁不足59岁有余的李敖却是以一当八,早已超过古人今人。” 光有才,若没有胆、识和力,不过是个才子而已。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 铮铮傲骨的。这身铮铮傲骨便是由才、胆、识、力经多年磨砺、淬火、凝铸而成。 当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疯 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 相向,大打出手。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是迥乎不同的 今天,我们饭后闲谈或写文章论及狂狷的时候,当然觉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 处当世却是并不轻松的,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非汤 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马昭的刀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叹 “行路难”。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于1970年和1982年两次被捉入狱, 前后近十年之久。令人称奇的是,在遭受苦其心志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他 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狂态丝毫不让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衡。 狂狷与杀头有时是划等号的,这一点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文 人中居然形成了一个狂狷的传统(尽管为数不多)?只能用老子的话解释:“民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谁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东西存在, 那就是道义、真理。 狂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究其实,却是一种本真。只是这种本真, 在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 实面前,就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比如,李敖就说: “我是真人,一切以本色相见。”他的这种本色,在“集体逃避现实”的台湾知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狂狷 徐怀谦 狂狷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至圣先师”孔子对此早有论述。他说:“不得中行 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但他对狂狷没有丝毫的贬义, 为什么?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狷者的形象。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虽然 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国教,但他生前周游列国时,饿得脸上呈菜色,“累累如丧 家之犬”,是一个彻底的现状下的失败者,于是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除伯夷、叔齐之外,较早的狷者还有不要尧的天下的许由,逃避晋文公的封赏、 隐居绵山的介之推等,但总起来说,这样的狷者并不多,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 都缺少狂的一面。既狂且狷,是后世出现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贽、徐渭等人。 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 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代价。 清人叶燮论诗,说诗人须具才、胆、识、力。做一个狂狷者,同样需要这些本钱。 第一个本钱就是才,而且须是大才。古人说“恃才傲物”,这是有道理的,没有 才,想狂也狂不起来。咳唾珠玉的钱钟书则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 也懒得去拜访。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 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609 年的唐宋两代才不过出了八大家,但是 60 岁不足 59 岁有余的李敖却是以一当八,早已超过古人今人。” 光有才,若没有胆、识和力,不过是个才子而已。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 铮铮傲骨的。这身铮铮傲骨便是由才、胆、识、力经多年磨砺、淬火、凝铸而成。 当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疯 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 相向,大打出手。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是迥乎不同的。 今天,我们饭后闲谈或写文章论及狂狷的时候,当然觉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 处当世却是并不轻松的,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非汤 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马昭的刀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叹 “行路难”。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于 1970 年和 1 982 年两次被捉入狱, 前后近十年之久。令人称奇的是,在遭受苦其心志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他 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狂态丝毫不让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衡。 狂狷与杀头有时是划等号的,这一点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文 人中居然形成了一个狂狷的传统(尽管为数不多)?只能用老子的话解释:“民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谁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东西存在, 那就是道义、真理。 狂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究其实,却是一种本真。只是这种本真, 在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 实面前,就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比如,李敖就说: “我是真人,一切以本色相见。”他的这种本色,在“集体逃避现实”的台湾知
识分子中间,就显得狂狷味十足。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虽是真理的化身, 在当时却被定为异教。 说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学不来的。我们不必担心狂狷会成为一种时髦,也不必 像呼唤崇髙、呼唤圣洁一样呼唤狂狷。一个社会,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 果没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摘自《华章》杂志)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狂狷者表现的一项是 A.钱钟书看不起司马迁、韩愈;在“文革”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 时,他据理力争,甚至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 B.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的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不要尧的天下;对晋文公 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有功的介之推,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 C.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死在司马昭的刀下: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 不得不慨叹“行路难”。 D.李敖斥骂国民党、蒋介石,入狱近十年,遭受皮肉之苦后,仍重振旗鼓,挺 枪再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不但要有才,还要有胆、识和力。 B.当代社会狂狷者很少,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是李敖。究其原因,一是需要 本钱,二是要付出代价。 C.李敖遭受入狱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都能重振旗鼓,挺枪再战,但狂态 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 D.狂狷虽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却是一种本真,以身殉“日心说”的布 鲁诺即是证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本人是一个狷者,他认为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他周游列国 失败后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就是最好的证明 B.狂狷者的铮铮傲骨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是要 付出生命代价的。 C.狂狷者究其实是一种本真,这种本真在小人、奴才、和事佬、贪官污吏等充 斥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 D.狂狷是本色,不会成为人人追求的时髦,也不需要大力提倡与呼唤。对于 个社会而言,不能没有狂狷者,但也不宜过多 【答案】1.B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筛选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狂狷者表现 的一项”,B项,许由与介之推属于狷者形象,不属于狂狷者。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C项,“但狂态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说法 错误,原文是李敖的狂态“丝毫不让”祢横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学¥科¥网.学¥科¥网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不正确的一项 B项,“狂狷者的铮铮傲骨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
识分子中间,就显得狂狷味十足。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虽是真理的化身, 在当时却被定为异教。 说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学不来的。我们不必担心狂狷会成为一种时髦,也不必 像呼唤崇高、呼唤圣洁一样呼唤狂狷。一个社会,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 果没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摘自《华章》杂志)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狂狷者表现的一项是 A. 钱钟书看不起司马迁、韩愈;在“文革”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 时,他据理力争,甚至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 B. 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的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不要尧的天下;对晋文公 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有功的介之推,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 C. 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死在司马昭的刀下;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 不得不慨叹“行路难”。 D. 李敖斥骂国民党、蒋介石,入狱近十年,遭受皮肉之苦后,仍重振旗鼓,挺 枪再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不但要有才,还要有胆、识和力。 B. 当代社会狂狷者很少,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是李敖。究其原因,一是需要 本钱,二是要付出代价。 C. 李敖遭受入狱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都能重振旗鼓,挺枪再战,但狂态 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 D. 狂狷虽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却是一种本真,以身殉“日心说”的布 鲁诺即是证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本人是一个狷者,他认为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他周游列国 失败后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就是最好的证明。 B. 狂狷者的铮铮傲骨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是要 付出生命代价的。 C. 狂狷者究其实是一种本真,这种本真在小人、奴才、和事佬、贪官污吏等充 斥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 D. 狂狷是本色,不会成为人人追求的时髦,也不需要大力提倡与呼唤。对于一 个社会而言,不能没有狂狷者,但也不宜过多。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狂狷者表现 的一项”,B 项,许由与介之推属于狷者形象,不属于狂狷者。故选 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C 项,“但狂态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说法 错误,原文是李敖的狂态“丝毫不让”祢横。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学¥科¥网...学¥科¥网...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不正确的一项”, B 项,“狂狷者的铮铮傲骨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
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狂狷者)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 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碗一碗的山风 布衣粗食 八月的阳光炙热难当,直射在他裸露的肌肤上。他裸露的肌肤黝黑黝黑,消瘦的 脸颊和这大山的峭壁一样陡峭又刚毅。他沿着一条鸡肠般蜿蜒的山路翻过了好几 道山梁,再翻过两道山梁就可以看到去县城的中巴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 他,声音是从山腰的土砖屋里传来的。他擦了一把汗,循着读书声,向土砖屋走 这是两间用黄土和杉树皮盖的平房。伴着两声狗吠,一个6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 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 要歇脚吗?”女孩好奇地看着他,两眼水汪汪的 “我就是走累了,坐一会就走。”他有些气喘吁吁,“刚刚是你在读书吗?真好 听 “哦,是的。那你坐这吧。”女孩搬来一张用毛竹编成的板凳 他坐了下去,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实在太累了。他问:“你爹娘呢?” “哦。我爹去山里伐木了。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一晚,明天才回来 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山 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里请了个好老师, 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师好,毕竟请个好 老师来山里不容易。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北京去,还可以到 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女孩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 读书的渴望。 “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他有些为她担忧 “我,不怕啊。家里有大黄陪我啊。还有我的书陪着我啊。”女孩拍了拍大黄狗 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这是我爹上次去县城的时候,从书摊里 买来的 他把书翻了翻。这是一本漫画《阿童木》,有些旧了,书皮泛黄,但书页很整洁。 这本书你都会读了吗?谁教你的啊?” “是爹教的,爹上过小学五年级,认识很多字,还会讲很多很多故事。 为什么你爹读了五年级就不读书了呢?” “爹读完五年级,山里的老师调到县城去了,后来山里再也没有请到老师。或者 请到了,但从未待一年就又走了。”女孩说话时,脸上掠过一丝茫然,但很快又 高兴了起来,“这本书,我要把它背熟。等到开学那天,我要背给老师听,老师 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怎么知道老师一定会很高兴呢?”他诧异,好奇。 “是山对面的小胖说的,他说,要是背书给老师听,老师不但高兴,还会奖励 颗糖呢!”女孩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 你认识老师吗?” “不认识,我从来没有去过学校。爹每天出去做事,我要留下来看家。”女孩顿 了顿,说,“你认识老师吗?” “认识啊
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狂狷者)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 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一碗的山风 布衣粗食 八月的阳光炙热难当,直射在他裸露的肌肤上。他裸露的肌肤黝黑黝黑,消瘦的 脸颊和这大山的峭壁一样陡峭又刚毅。他沿着一条鸡肠般蜿蜒的山路翻过了好几 道山梁,再翻过两道山梁就可以看到去县城的中巴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 他,声音是从山腰的土砖屋里传来的。他擦了一把汗,循着读书声,向土砖屋走 去。 这是两间用黄土和杉树皮盖的平房。伴着两声狗吠,一个 6 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 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 “要歇脚吗?”女孩好奇地看着他,两眼水汪汪的。 “我就是走累了,坐一会就走。”他有些气喘吁吁,“刚刚是你在读书吗?真好 听。” “哦,是的。那你坐这吧。”女孩搬来一张用毛竹编成的板凳。 他坐了下去,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实在太累了。他问:“你爹娘呢?” “哦。我爹去山里伐木了。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一晚,明天才回来。 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山 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里请了个好老师, 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师好,毕竟请个好 老师来山里不容易。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北京去,还可以到 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女孩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 读书的渴望。 “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他有些为她担忧。 “我,不怕啊。家里有大黄陪我啊。还有我的书陪着我啊。”女孩拍了拍大黄狗 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这是我爹上次去县城的时候,从书摊里 买来的。” 他把书翻了翻。这是一本漫画《阿童木》,有些旧了,书皮泛黄,但书页很整洁。 “这本书你都会读了吗?谁教你的啊?” “是爹教的,爹上过小学五年级,认识很多字,还会讲很多很多故事。” “为什么你爹读了五年级就不读书了呢?” “爹读完五年级,山里的老师调到县城去了,后来山里再也没有请到老师。或者 请到了,但从未待一年就又走了。”女孩说话时,脸上掠过一丝茫然,但很快又 高兴了起来,“这本书,我要把它背熟。等到开学那天,我要背给老师听,老师 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怎么知道老师一定会很高兴呢?”他诧异,好奇。 “是山对面的小胖说的,他说,要是背书给老师听,老师不但高兴,还会奖励一 颗糖呢!”女孩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 “你认识老师吗?” “不认识,我从来没有去过学校。爹每天出去做事,我要留下来看家。”女孩顿 了顿,说,“你认识老师吗?” “认识啊
“你和我说说老师的模样吧,他爱笑吗?真的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吗?” “是的。他爱笑。他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可他不是个好老师,他经常想着离开山 里。他不够称职,不把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想了想,“不过他以后 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我不许你说老师的坏话。老师就是好老师。”女孩有些生气 如果,下学期,你没有见到老师,你会恨。老师吗?” 女孩笑了:“不会啊,我爹说,不能因为山里穷,让老师跟着我们也穷一辈子。 你怎么这样问我呢?”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 他低下头,沉默了很久:“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当然可以。山里再穷,山泉水还是有的。”女孩回屋端水那会,起山风了,山 岚的树木哗啦啦地抖动着。 女孩把水端到他的手里:“听到了吗,山岚里有一碗一碗的山风 碗一碗的山风,谁告诉你的? “我爹说的啊。每读懂一本书,就是一碗山风,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一起,就连 成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力量的路,路上会有金凤凰飞过。如果一碗一碗的山 风散开了,那就不再有力量了,永远也飞不出大山。”女孩眼里亮着光,“爹还 说,要是山里人都富裕了,大家都会像一碗一碗的山风一样,飞出大山去,不再 回来了。” 他端起女孩端给他的那碗水,就着山风,一饮而尽。他起身告辞,转过身,从怀 里掏出一张盖有县教育局大印的调令,使劲一扯,调令就像雪花片一样,散了 地 调令里写着:兹有盘国珍,因为长期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患上风湿、腰肌损伤 等多种疾病,且教学成绩突出,经县教育局研究决定,特批准为国家正式教师, 同时调入县二完小继续从教。 他朝山岚里的学校走去,走进了山风里。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了一起,让他充满 了力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孩见到陌生的“他”毫无防备之心,老师离开,孩子不恨老师,这些反映 了山里的民风淳朴。 B.“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一句表明,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 人就是自己的老师 C.小说中女孩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人物,情节才得 以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的主题才得以进一步揭示。 D.标题“一碗一碗的山风”既是对小说关键情节的概括,也体现了小说的主题, 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小说在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举例分析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说的 主题表达。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B5.①语言描写;②动作描写;③神态描写;④肖像描写。举例 分析略。 6.示例一:不可删。理由:①调令的内容是小说情节的重要补充,解释了盘老 师离开的真正原因,缺此情节,盘老师的离开就和其他老师的离开没有什么本质 区别了;②调令的内容对于塑造盘老师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盘老师教学成绩突
“你和我说说老师的模样吧,他爱笑吗?真的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吗?” “是的。他爱笑。他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可他不是个好老师,他经常想着离开山 里。他不够称职,不把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想了想,“不过他以后 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我不许你说老师的坏话。老师就是好老师。”女孩有些生气。 “如果,下学期,你没有见到老师,你会恨。老师吗?” 女孩笑了:“不会啊,我爹说,不能因为山里穷,让老师跟着我们也穷一辈子。 你怎么这样问我呢?”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 他低下头,沉默了很久:“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当然可以。山里再穷,山泉水还是有的。”女孩回屋端水那会,起山风了,山 岚的树木哗啦啦地抖动着。 女孩把水端到他的手里:“听到了吗,山岚里有一碗一碗的山风。” “一碗一碗的山风,谁告诉你的?” “我爹说的啊。每读懂一本书,就是一碗山风,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一起,就连 成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力量的路,路上会有金凤凰飞过。如果一碗一碗的山 风散开了,那就不再有力量了,永远也飞不出大山。”女孩眼里亮着光,“爹还 说,要是山里人都富裕了,大家都会像一碗一碗的山风一样,飞出大山去,不再 回来了。” 他端起女孩端给他的那碗水,就着山风,一饮而尽。他起身告辞,转过身,从怀 里掏出一张盖有县教育局大印的调令,使劲一扯,调令就像雪花片一样,散了一 地。 调令里写着:兹有盘国珍,因为长期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患上风湿、腰肌损伤 等多种疾病,且教学成绩突出,经县教育局研究决定,特批准为国家正式教师, 同时调入县二完小继续从教。 他朝山岚里的学校走去,走进了山风里。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了一起,让他充满 了力量!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孩见到陌生的“他”毫无防备之心,老师离开,孩子不恨老师,这些反映 了山里的民风淳朴。 B. “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一句表明,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 人就是自己的老师。 C. 小说中女孩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人物,情节才得 以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的主题才得以进一步揭示。 D. 标题“一碗一碗的山风”既是对小说关键情节的概括,也体现了小说的主题, 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 小说在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举例分析。 6.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说的 主题表达。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B 5. ①语言描写;②动作描写;③神态描写;④肖像描写。举例 分析略。 6. 示例一:不可删。理由:①调令的内容是小说情节的重要补充,解释了盘老 师离开的真正原因,缺此情节,盘老师的离开就和其他老师的离开没有什么本质 区别了;②调令的内容对于塑造盘老师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盘老师教学成绩突
出,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他本有机会调离,但是他放弃了,更体现了他精神的伟 大 示例二:可以删。理由:①小说主题是反映乡村教育对于改变山里人生活处境的 重要性,标题即可体现,并非要体现盘老师的可贵精神;②当盘老师决意留下时, 他的形象已经很丰满高大,加此情节有画蛇添足之嫌,况且调令内容也并不一定 真实,加此情节容易令读者质疑。(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但观点必须 明确。)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项”,B项,“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说法不正确, 女孩不一定能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故选B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达技巧能力。题干要求举例分析小说在 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通读文章,可知文章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 了多种描写,比如“哦。我爹去山里伐木了。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 晚,明天才回来。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 也不会回来了,山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 里请了个好老师,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 师好,毕竟请个好老师来山里不容易。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 北京去,还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书语言描写;“女 孩拍了拍大黄狗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是动作描写;“女孩眼睛 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是神态描写:“一个6 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是肖像描写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点明自己的观点,然 后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本题 头目是: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 说的主题表达。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答题时,先点出自己的观点,能删 还是不能删,然后围绕该情节与内容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说 明自己出游该观点的理由。比如:不可删。理由:①调令的内容是小说情节的重 要补充,解释了盘老师离开的真正原因,缺此情节,盘老师的离开就和其他老师 的离开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②调令的内容对于塑造盘老师的形象具有重要作 用,盘老师教学成绩突出,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他本有机会调离,但是他放弃了 更体现了他精神的伟大。也可以回答可以删去,只要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阐明理 由,言之成理,皆视为正确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一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 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 建筑界泰斗级人物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 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后,难耐的悲愤,强烈的 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 他说:“30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
出,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他本有机会调离,但是他放弃了,更体现了他精神的伟 大。 示例二:可以删。理由:①小说主题是反映乡村教育对于改变山里人生活处境的 重要性,标题即可体现,并非要体现盘老师的可贵精神;②当盘老师决意留下时, 他的形象已经很丰满高大,加此情节有画蛇添足之嫌,况且调令内容也并不一定 真实,加此情节容易令读者质疑。(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但观点必须 明确。)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B 项,“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说法不正确, 女孩不一定能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故选 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达技巧能力。题干要求举例分析小说在 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通读文章,可知文章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 了多种描写,比如“哦。我爹去山里伐木了。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一 晚,明天才回来。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 也不会回来了,山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 里请了个好老师,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 师好,毕竟请个好老师来山里不容易。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 北京去,还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书语言描写;“女 孩拍了拍大黄狗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是动作描写;“女孩眼睛 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是神态描写;“一个 6 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是肖像描写。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点明自己的观点,然 后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本题 头目是: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 说的主题表达。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答题时,先点出自己的观点,能删, 还是不能删,然后围绕该情节与内容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说 明自己出游该观点的理由。比如:不可删。理由:①调令的内容是小说情节的重 要补充,解释了盘老师离开的真正原因,缺此情节,盘老师的离开就和其他老师 的离开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②调令的内容对于塑造盘老师的形象具有重要作 用,盘老师教学成绩突出,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他本有机会调离,但是他放弃了, 更体现了他精神的伟大。也可以回答可以删去,只要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阐明理 由,言之成理,皆视为正确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 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 建筑界泰斗级人物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 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 多年后,难耐的悲愤,强烈的 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 20 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 他说:“30 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