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四校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宜城一中襄州一中曾都一中枣阳一中)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 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的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之中,有一种可贵的思想,叫做循序渐进。这一思想发端于《老子》,《老子》 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无论做任何 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 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 说而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契而 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再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 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 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 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 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 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 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 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 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 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 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 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 喊。晚近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 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循序渐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 2016—2017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宜城一中 襄州一中曾都一中 枣阳一中)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 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的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之中,有一种可贵的思想,叫做循序渐进。这一思想发端于《老子》,《老子》 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无论做任何 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 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 说而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再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 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 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 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 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 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 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 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 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 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 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 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 喊。晚近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 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循序渐
进、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 (陈祖武2014.8.8《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循序渐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间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循序渐进历经发生、发展、改造、总结,最终 成为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 B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循序渐进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 这一思想发端于《老子》 C我们做任何事情往往都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积少成多, 锲而不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D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它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严格律己、坚 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是统一的 2.下列不能全面反应“为而不争”内涵的一项是()(3分) A.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 B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清车万育《增广贤文》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宋张载 D你永远不该怀着赚钱的目的去创办一家公司,你的目标应该是做出让别人深信不疑的产 品 马库拉对乔布斯如是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 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 B.《老子》最后一章提及的“为而不争”,孔子主张的“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 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为前提 C.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为历代中国学人所关注,数千年来以范仲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 国学人以“凝聚人心,扶正风气”为己任,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晚近学人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加以归纳,将“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艾传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 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 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 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 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 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 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 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 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 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 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
进、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 (陈祖武 2014.8.8《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循序渐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世间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循序渐进历经发生、发展、改造、总结,最终 成为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 B.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循序渐进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 这一思想发端于《老子》。 C.我们做任何事情往往都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积少成多, 锲而不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D.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它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严格律己、坚 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是统一的。 2.下列不能全面反应“为而不争”内涵的一项是( )(3 分) A.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 B.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清车万育《增广贤文》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D.你永远不该怀着赚钱的目的去创办一家公司,你的目标应该是做出让别人深信不疑的产 品。 ——马库拉对乔布斯如是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 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 B.《老子》最后一章提及的“为而不争”, 孔子主张的“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 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为前提。 C. 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为历代中国学人所关注,数千年来以范仲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 国学人以“凝聚人心,扶正风气”为己任,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晚近学人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加以归纳,将“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邓艾传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 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 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 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 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 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 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 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 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 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 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
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 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 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维今卒还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B.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C.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D.维今卒还厝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 老无子女的人。文中“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 B.“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 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供长辈呼唤。 C.“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D.“迁南安太守”中迁”与徙,都指调动官职。“迁”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 “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艾因战乱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颍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作文和做人的碑文, 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邓艾做过都尉学士,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贫, 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最初没有表示感谢 C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邓艾认为应该分兵把守,后又 识破了姜维的计谋,得以不败。 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到 邓艾面前请求投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5分) (2)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①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②往岁,千骑云屯平野, 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 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①隰:低下的湿地 ②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8本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5分) 9本词下阕抒发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 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 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B.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C.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D.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 老无子女的人。文中“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 B.“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 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供长辈呼唤。 C.“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D.“迁南安太守”中“迁”与徙,都指调动官职。“迁”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 “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邓艾因战乱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颍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作文和做人的碑文, 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邓艾做过都尉学士,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贫, 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最初没有表示感谢。 C.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邓艾认为应该分兵把守,后又 识破了姜维的计谋,得以不败。 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到 邓艾面前请求投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5 分) (2)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①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②往岁,千骑云屯平野, 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 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①隰:低下的湿地。 ②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8.本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5 分) 9.本词下阕抒发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 ”两句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2)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 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3)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 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l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斌立 十月,乌尔达拉克决定辞职了 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上百只牲畜,是他们家的全部财产,需要 起完成迁徙,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父亲已经年迈,需要人去帮他。乌尔达拉克是 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 族。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牧场。这些年牧场退化,他们转场的次 数越来越少了,只能夏季一个牧场,冬天迁到一个暖和一点的过冬处 乌尔达拉克今年七月从乌鲁木齐的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经营医疗器材的公司找到了 工作。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而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大学时每到转场,乌尔达拉克都请假 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可现在刚刚找到工作,马上请那么长时间的假,领导很 难理解,更难同意 乌尔达拉克和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争吵,他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以前那样 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他说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用汽车运输物资和牲畜转场了。可是当父亲 听到这些时变得异常生气。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尊重传统,乌尔达拉克作为长子必 须继承这些 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父亲说话。 为了转场,工作丢了。父亲那晚安排着第二天的工作,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房、 查看病兽的事。乌尔达拉克回答:“以前都是跟着你做,我自己不会干。”父亲大怒:“哪个 哈萨克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废物!”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我不需要靠做这些来生活。”话 音刚落,父亲的马鞭就扫过来。乌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 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煮了肉。乌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房。 迁徙开始了,女人负责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当有大卡车拉着其他 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时,父亲则用嘲讽的口气问候车上的族人。乌尔达拉克不多言 语,只是在父亲的指挥下扬鞭策马 五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父亲搭建毡房,母亲煮奶茶准备吃食。乌尔达拉克准备宰杀体弱 不能过冬的牲畜,用于狂欢、聚会。转场完成,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庆祝 狂欢那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房。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他不想让女儿高中毕 业就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心想: “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找到工作不是还得回来转场吗?” 秋夜,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工作已经辞了,父亲难道是真要让他回家放羊吗?
(1) 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2) 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 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 ”。 (3)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 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转场的哈萨克 刘斌立 十月,乌尔达拉克决定辞职了。 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上百只牲畜,是他们家的全部财产,需要 一起完成迁徙,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父亲已经年迈,需要人去帮他。乌尔达拉克是 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 族。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牧场。这些年牧场退化,他们转场的次 数越来越少了,只能夏季一个牧场,冬天迁到一个暖和一点的过冬处。 乌尔达拉克今年七月从乌鲁木齐的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经营医疗器材的公司找到了 工作。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而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大学时每到转场,乌尔达拉克都请假 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可现在刚刚找到工作,马上请那么长时间的假,领导很 难理解,更难同意。 乌尔达拉克和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争吵,他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以前那样 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他说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用汽车运输物资和牲畜转场了。可是当父亲 听到这些时变得异常生气。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尊重传统,乌尔达拉克作为长子必 须继承这些。 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父亲说话。 为了转场,工作丢了。父亲那晚安排着第二天的工作,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房、 查看病兽的事。乌尔达拉克回答:“以前都是跟着你做,我自己不会干。”父亲大怒:“哪个 哈萨克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废物!”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我不需要靠做这些来生活。”话 音刚落,父亲的马鞭就扫过来。乌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 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煮了肉。乌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房。 迁徙开始了,女人负责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当有大卡车拉着其他 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时,父亲则用嘲讽的口气问候车上的族人。乌尔达拉克不多言 语,只是在父亲的指挥下扬鞭策马。 五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父亲搭建毡房,母亲煮奶茶准备吃食。乌尔达拉克准备宰杀体弱 不能过冬的牲畜,用于狂欢、聚会。转场完成,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庆祝。 狂欢那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房。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他不想让女儿高中毕 业就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心想: “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找到工作不是还得回来转场吗?” 秋夜,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工作已经辞了,父亲难道是真要让他回家放羊吗?
“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名乌尔达拉克吗?”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给他一件羊皮背 心,“乌尔达拉克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孤独的人。哈萨克在草原上已经越来越孤独,牧 场快养不活我们了 父亲坐在一块石头上,示意乌尔达拉克也坐下。“这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转场,明年春天, 我和你母亲就要去定居点了。政府在县城旁边修了很多房子,免费给我们住。你明天就回城 做个城里人吧,你妹妹要是考上大学,让她也去。”父亲说着话,点了根烟。寒冷的空气中, 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 他并没有看到乌尔达拉克脸上的意外,继续说道:“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何转场 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老了,草场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束了。我只想我 唯一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过日子。” 那晚,乌尔达拉克喝了很多酒,第二天独自回城了。回城的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定居点 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他想,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2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意思是说牧民们为了牲畜的生长,一年四季总是 要辗转不同的牧场 B.本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善于综合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来刻画“父亲”这个 人物形象。 C.“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这个细节表明了儿子认为父亲所说与所做自相矛盾,表 达内心对父亲的不满。 D乌尔达拉克对父亲让他回家转场这件事经历了不情愿一顶撞一无助一意外一理解的心理 过程 E小说写了乌尔达拉克家最后的一次转场,说明哈萨克民族已经结束了马背上的日子。 (2)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写乌尔达拉克在回城的路上,看到了很多定居点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 时,想到“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你对民族传统文 化的认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自然之子”梁从诫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这是一个注定要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时 刻。这一刻,“自然之友”创始人、中国公民环保的启蒙先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自然之子” 的梁从诫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岁。 出身名门、北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的梁从诚多年一直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工作。90年代中国 经济高速发展,在各界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梁从诫却敏锐地意识到其背后环保问题之严重: 如果十几亿同胞都以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需要的资源将是现在的60倍,自然将 无法承受!他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 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大家只能同归于尽。发展经济若不惜以破坏 践踏生态环境为代价,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犯罪。身世、家教给予了梁从诫对于整个社会天 然而坚定的责任感,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他觉得自己义不容辞。于是在1994年梁从诫毅 然告别他热爱的历史学研究,辞掉了包括公职在内的一切身份,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民间环保 组织—“自然之友”,专注于环保,义无反顾 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立之初,就面临着重重困难:办公条件简
“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名乌尔达拉克吗?”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给他一件羊皮背 心,“乌尔达拉克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孤独的人。哈萨克在草原上已经越来越孤独,牧 场快养不活我们了。” 父亲坐在一块石头上,示意乌尔达拉克也坐下。“这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转场,明年春天, 我和你母亲就要去定居点了。政府在县城旁边修了很多房子,免费给我们住。你明天就回城 做个城里人吧,你妹妹要是考上大学,让她也去。”父亲说着话,点了根烟。寒冷的空气中, 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 他并没有看到乌尔达拉克脸上的意外,继续说道:“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何转场, 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老了,草场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束了。我只想我 唯一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过日子。” 那晚,乌尔达拉克喝了很多酒,第二天独自回城了。回城的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定居点 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他想,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 年第 24 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意思是说牧民们为了牲畜的生长,一年四季总是 要辗转不同的牧场。 B.本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善于综合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来刻画“父亲”这个 人物形象。 C.“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这个细节表明了儿子认为父亲所说与所做自相矛盾,表 达内心对父亲的不满。 D.乌尔达拉克对父亲让他回家转场这件事经历了不情愿—顶撞—无助—意外—理解的心理 过程。 E.小说写了乌尔达拉克家最后的一次转场,说明哈萨克民族已经结束了马背上的日子。 ⑵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⑶文章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⑷小说结尾写乌尔达拉克在回城的路上,看到了很多定居点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 时,想到“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你对民族传统文 化的认识。(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自然之子”梁从诫 2010 年 10 月 28 日下午 4 时许,这是一个注定要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时 刻。这一刻,“自然之友”创始人、中国公民环保的启蒙先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自然之子” 的梁从诫因病在京逝世,享年 78 岁。 出身名门、北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的梁从诫多年一直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工作。90 年代中国 经济高速发展,在各界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梁从诫却敏锐地意识到其背后环保问题之严重: 如果十几亿同胞都以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需要的资源将是现在的 60 倍,自然将 无法承受!他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 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大家只能同归于尽。发展经济若不惜以破坏、 践踏生态环境为代价,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犯罪。身世、家教给予了梁从诫对于整个社会天 然而坚定的责任感,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他觉得自己义不容辞。于是在 1994 年梁从诫毅 然告别他热爱的历史学研究,辞掉了包括公职在内的一切身份,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民间环保 组织——“自然之友”,专注于环保,义无反顾。 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立之初,就面临着重重困难:办公条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