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号称的文化满源 族中,取得一个先进的地位。这些都是证明他的优,点。我们看见日本 人许多小气的地方,觉得总脱不了岛国的狭隘性。看见他们许多贪得 无厌,崇拜欧美而鄙弃中国的种种言行,又觉得他们总没有公道的精 神。可是我们在客观的地位细细研究,实在日本这一个民族他的自信 心和向上心都要算是十分可敬。① 访问过日本的外国人往往提出问题:如此文雅执礼、勤谨 而有序的日本人,何以自19世纪末叶以来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并在战争中表现得特别顽强、格外残暴?又可怪异的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0年日本取得卓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何以拒 不反省近代历史上的战争罪行? 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深入探究日本文化,了解日本民族 精神的深层结构。本书以八章篇幅,逐次加以解析。如果集中 略解上述问题,可归结为日本民族性的两个偏执点。 其一,“神国意识”笼罩的岛国情结。 “岛国情结”又称为“岛国根性”。一般而言,“岛国根 性”呈现四种心态:自我封闭、排他意识、强烈的危机感、狂 傲又不安于现状的性格。 日本的岛国情结被“神国意识”左右,本书第一章详议, 这里先作略说。“神国”是笼罩日本人的集体理念,其说脱胎 于神道。《古事记》《日本书纪》等神道元典将日本尊为“天神 创造之国”(神国),日本人是“天孙之后裔”:天皇是神性与 人性兼备的“现人神”,拥有“万世一系”皇统,是日本国家 ①戴季陶:《日本论》,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1页
前记 及国民的象征;天皇权威自然天成、毋庸置疑,必须无条件遵 从;尽管天皇并不实际治理国家,但任何人不得挑战天皇权 威。这一套“元历史”(民族起源)说教,蕴藏着种族优越论 日本中心论、天皇神圣论、世界一统论(“八统一宇”),在国 家战略层面必然产生突破岛国面积狭小、资源贫乏局限,向外 拓展生存空间的扩张性追求。 在“神国意识”统辖下,“岛国根性”容易催生极端民族 主义和侵略有理论。日本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屡次发动对外 侵略战争,便是其表现。© 其二,缺乏善恶对立的价值观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1887一1948)以“菊”与 “刀”这两种性质迥异的物品比喻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格: 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 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 柔弱善变:别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回 这几个排山倒海般的“既.又.”句子,形象地反映 ①参见程毅、李阳辰:《日本右翼思潮:文化基因透视》,《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年第2期: 娄贵书:《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探析一岛同环境、骑马民族,历史特点与日本军国主义),《贵州师 范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牟成文:《从日本传统文化看日本狭陵民族使命观的 形成),《世界民族)2005年第4期:顾怕:《文化顺从与日本军国主义意识,《中国壮会科学报】 国梦想 ②[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日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一日木文化的类型》,商 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一2负
日本对外设略的文化源 了日本的民族性格:文化张力横亘心中,充满难以化解的尖锐 矛盾,看似均衡,实则极端,温润的表象下血脉偾张。 西方人将日本文化归类为“耻感文化”,以与西方“罪感 文化”相对照。日本人将羞耻感视为德行之本,其权威地位与 西方伦理中的“纯洁良心”“笃信上帝”“回避罪恶”相等:日 本人不承认死后报应及天堂地狱之说。这种独特的日本式“耻 感文化”便是“日本道德的困境”,也是日本国民被军国主义 降服的道德原因。① 日本人的“人情”伦理既追求感官享受,又恪守义务、本 分、自制诸道德准则,力求保持两者之平衡,而将善恶分野置 之不顾。这种观念源自日本神道传说。 日本众神之神一天照大神之弟素盏鸣尊,就是一位“粗 暴的男神”。他在西方神系中可能被列入魔鬼的名单。一次, 素盏鸣尊闯入姐姐的房间,天照大神担心其图谋不轨,遂将 其驱逐出去。不料,素盏鸣尊竞在天照大神举行“尝新仪式” (新谷登场、先祭神祖)之际在旁边大便。他还在姐姐的卧 房上端挖洞,往里投入“倒剥皮”的斑驹(男子性器)。由于 恶行昭昭,素盏鸣尊被逐出天国,流放到“根之国”(黑暗之 国)。即使这样,素盏鸣尊仍然是日本众神中一位招人喜爱的 神,并受到尊敬。这样的神在世界神话中虽不罕见,但在高级 的伦理性宗教中,这种神则被排除在外,因为把超自然的东西 ①参周高,《日本对外扩奖中的人足》《壶书》04年第6期:成文,《日本民“无声 任构造”晴形心态成因初探》,《世界民族》206年第6期:罗国忠、先世和:《日本人的耻感意识 及其根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刘利华:《日本历史认知的民族心理探析).《云 南社会科学》20%年第2期:韩芬:《日本国民性与侵华战争关系的解析),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 理学院政治学专业2012年顾士学位论文:等等
前记 划成善恶两个集团,以分清黑白是非,更符合善与恶的宇宙斗 争哲学。 日本人始终明确地否认,德行包含同恶进行斗争。正如他 们的哲学家和宗教家们几百年来所不断阐述的,认为这种道德 律不适合于日本。他们宣布,这正证明日本人道德的优越。日 本近代的宗教家及国家主义者宣称:“日本人天生性善,可资 依赖,没有必要与自己性恶的一半进行斗争,只需要洗净心灵 的窗口,使自己的举止适合各种场合。如果它允许自身污秽 其污秽也容易清除,人的善性会再度生辉。.恶不是人心生 而具有的。”③日本人没有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没有关于人 的堕落的说教。 笔者以为,日本道德的“阿喀琉斯之踵”(致命伤),不 一定在“耻感文化”,而在缺失善恶对立的价值观。加之日本 有“死者即佛”“死者成神”的观念,凡战死者即为佛为神 故神社供奉“战犯”顺理成章。善恶不分,也许是日本神道与 中国式“性善论”“义战观”的最大区别,也是神道与基督教 在道德理念上的分野所在。 因为失却求善去恶的心灵追求,没有直逼灵魂的尖锐人生 拷问,没有富于批判精神的终极伦理关怀,所以日本稀缺培育 向善思想的历史文化土壤,而盛产谋略型的思想者。这些思想 者(如近世的佐藤信渊、吉田松阴,近代的德富苏峰、北一辉 等)缺乏理性的、善性的形上学指导,往往偏执于民族私利而 剑走偏锋(如吉田松阴“失之美英俄的利益当向中国朝鲜求得 男和圆技华模香、B万和周达云、王新保(有与刀一用本文化的类以商
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调薄 补偿”的强盗逻辑),扩张与暴力成为他们的主题词。当此类 思想被统治者放大为国民意识时,日本的对外侵略就获得了强 有力的文化支撑,于是世人便见到,一个文雅、洁净、爱美的 民族那样狂热地奔向掠夺与杀戮。 “二战”以后,另一发动侵略战争的德国作了全民族的 真诚而深刻的反省,因而赢得包括邻国(如法国、波兰)在内 的世界各国的凉解与认同。反观日本,其国家主流迟迟不愿直 面历史真实,一再粉饰外战的侵略性,漂白战争罪行,模糊日 本的加害国身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某些右翼政客与文士美 化日本对外侵略的放肆言行虽然受到正义之士的批驳,更多的 则是得到喝彩以至收获选票。可见后冷战时期日本政坛的右倾 走势,显然有民意基础,类似石原慎太郎这样极端的民族沙文 主义者,在日本颇有粉丝,石原多年获得压倒优势选票,四度 连任东京都知事,并被媒体称为“最有资格当首相的人”,只 因年龄太大没有如愿。以故,我们不应该把当下日本出现的历 史修正主义仅仅归结为“少数右翼”的煽动,还当看到其存在 的基础,以及背后埋伏着的深沉的历史文化渊源。近代日本统 治者将这种文化传统引向军国主义方向,绑架了一个文明民族 走向对外侵略的不归路,而且至今拒绝反省。 近代日本的对外战争以文化母国及最大近邻中国为主要对 象,讨论日本对外侵略及其文化渊源必然要引出中日关系(包 括中日文化关系)问题。 中日关系是亚洲乃至世界十分重要的一组国际关系。从战 争与和平视角观之,长期游走中日之间的诗人、史学家郭沫若 (1892一1978)曾用“两千年玉帛、一百载干戈”来概括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