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 2011.10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打夯(hang 稽(j)首 河埠(bu) 按捺(nai) 不住 B.跛(p)脚 愧怍(zha) 攻讦(jie) 未雨 绸缪(mu) C.赡(shan)养 漩(xudn)涡 称( cheng)心 掎(j)角之 势 D.哄(h6ng)弄 横(heng)祸 铁砧(zhen) 悄(qiao) 无声息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恫吓(dong) 绯闻(fei) 炒鱿鱼(you) 张牙舞爪 (zhao) B.谄媚(xian) 箴言(zhen)卡脖子(qia) 强颜欢笑 (qiang) C.悭吝(qian) 戕害( qiang)阑尾炎(lan) 掎角之势 D.蹊跷(q) 颔首(han) 酋长国(qiu) 奴颜婢膝 (bei) 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我们的明星真的活在真空里么?今年央视春晚开场是众星诵高铁,殷桃穿“高 姐”制服,韩庚、董洁、周冬雨等走下高铁唱啊跳。老艺术家阎肃拔高声的那句 “都到家了吗?”现在思来,震聋发聩。 B.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只有图书市场却没有文学界,这样的观点或许过于武断 但面对着秘史、耍酷文学的喧嚣,厚重原创作品的凋零,文学式微的呼喊已然绵 亘多年 C.“直通现场”是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夏翼和主持人搭档,负责评论各类新闻 事件。因为言辞犀利,点评泼辣,时常针贬时弊,所以节目在当地收视率不错, 个人也比较有名气 D.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19日通过媒体向公众致谦,并承认展品被盗案和瓷器 损坏等事件,暴露了平时管理工作的缺陷、漏洞和不到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灾难性地震发生后,虽然东京陷入交通瘫痪,通讯不畅,但人员的避难和 疏散过程并未造成伤亡和明显混乱 B.美国前总统布什称本·拉丹被击毙是“重大成就”。前总统克林顿也说 本·拉丹的死对全世界渴望和平、自由和合作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时刻。 C.这位前世界冠军说,当今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一些顶尖选手的实力非 常接近,决赛时往往只差一分,甚至两分。 D.在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 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
山东省微山一中 2012 届高三上学期 10 月月考(语文) 2011. 10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打夯(hāng) 稽(jī)首 河埠(bù) 按捺(nài) 不住 B.跛(pǒ)脚 愧怍(zhà) 攻讦(jié) 未雨 绸缪(móu) C.赡(shàn)养 漩(xuàn)涡 称(chèng)心 掎(jī)角之 势 D.哄(hǒng)弄 横(hèng)祸 铁砧(zhēn) 悄(qiǎo) 无声息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恫吓(dòng) 绯闻(fěi) 炒鱿鱼(yóu) 张牙舞爪 (zhǎo) B.谄媚(xiàn) 箴言(zhēn) 卡脖子(qiǎ) 强颜欢笑 (qiǎng) C.悭吝(qiān) 戕害(qiāng) 阑尾炎(lán) 掎角之势 (jǐ) D.蹊跷(qī) 颔首(hàn) 酋长国(qiú) 奴颜婢膝 (bèi) 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们的明星真的活在真空里么?今年央视春晚开场是众星诵高铁,殷桃穿“高 姐”制服,韩庚、董洁、周冬雨等走下高铁唱啊跳。老艺术家阎肃拔高声的那句 “都到家了吗?”现在思来,震聋发聩。 B.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只有图书市场却没有文学界,这样的观点或许过于武断, 但面对着秘史、耍酷文学的喧嚣,厚重原创作品的凋零,文学式微的呼喊已然绵 亘多年。 C.“直通现场”是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夏翼和主持人搭档,负责评论各类新闻 事件。因为言辞犀利,点评泼辣,时常针贬时弊,所以节目在当地收视率不错, 个人也比较有名气。 D.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19 日通过媒体向公众致谦,并承认展品被盗案和瓷器 损坏等事件,暴露了平时管理工作的缺陷、漏洞和不到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灾难性地震发生后,虽然东京陷入交通瘫痪,通讯不畅,但人员的避难和 疏散过程并未造成伤亡和明显混乱。 B.美国前总统布什称本·拉丹被击毙是“重大成就”。前总统克林顿也说, 本·拉丹的死对全世界渴望和平、自由和合作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时刻。 C.这位前世界冠军说,当今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一些顶尖选手的实力非 常接近,决赛时往往只差一分,甚至两分。 D.在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 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
5.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 分)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 ,而且还 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 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②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③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④人不但有思想 ⑤用文字来记录思想 6.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下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请根据下 列统计数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食品的价格变动状况,要求不出现具体数据,字数 控制25字内。(4分) 粮食方面有涨有落,大米和豆制品当期价格持稳,富强粉小涨0.4%,标准粉下 滑0.3%,食用油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仅大豆油略涨0.1%。 畜禽肉类价格普遍小幅上涨,猪肉当期涨幅0.2%,牛羊肉价格也分别上涨0.4% 和0.1%,白条鸡价格下跌0.1%,鸡蛋当期价格微升0.1%。 水产品价格有所上扬,活鲤鱼当期下跌1.7%,活草鱼和带鱼分别上涨0.7%和 0.6% 蔬菜价格仍然普遍下跌,虽然没有跌幅超过一成的品种,但豆角和油菜价格当期 跌幅都超过7%。 水果价格依然走势分化,苹果续跌0.3%,而香蕉涨幅达到2.3%,连续第五期领 涨,较年初涨幅已经超过五成。 巴氏牛奶和利乐枕奶的价格当期均下跌0.1% 7.根据情境,在下面这段文字的两处划线的部分分别补写相关的内容、要求 语言表达鲜明、得体。(5分) 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 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 ”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 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 你,就不会撞到你了。”盲人一想,对呀! 故事告诉我们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近年来,“官场小说”发展迅猛,影响也日渐扩大,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谓“官 场小说”并非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命名”,而主要是“文学销售”方面的 个“分类”,现在被称为“官场文学”的作品,大致是由“反腐”题材作品脱胎 而来,以所谓“官场”为舞台、官员为主角,描写当下干部体制的矛盾与领导层 面的生存状态,既以编织生活化故事为主,又带有相当的纪实性成分,就反映生 活、认知现实而言,这类作品也确有一定的作用与意义。 但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官场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乃至畅销不衰,却是切合了 种更实用或更功利的需要。因为几千年来“官本位”意识的深刻影响,也因为 公务员成为求职中的热门,一些人把“官场小说”当成了求职的“指南”与工作 的“宝典”。有的网站的读书频道就投其所好,将部分“官场小说”包装成“官 场中人必读的十二本书”,其中有“入仕必读书”,有“晋升必读书”,有“守
5.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 分)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 ,而且还 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 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②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③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④人不但有思想 ⑤用文字来记录思想 6.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4 月下旬 50 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请根据下 列统计数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食品的价格变动状况,要求不出现具体数据,字数 控制 25 字内。(4 分) 粮食方面有涨有落,大米和豆制品当期价格持稳,富强粉小涨 0.4%,标准粉下 滑 0.3%,食用油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仅大豆油略涨 0.1%。 畜禽肉类价格普遍小幅上涨,猪肉当期涨幅 0.2%,牛羊肉价格也分别上涨 0.4% 和 0.1%,白条鸡价格下跌 0.1%,鸡蛋当期价格微升 0.1%。 水产品价格有所上扬,活鲤鱼当期下跌 1.7%,活草鱼和带鱼分别上涨 0.7%和 0.6%。 蔬菜价格仍然普遍下跌,虽然没有跌幅超过一成的品种,但豆角和油菜价格当期 跌幅都超过 7%。 水果价格依然走势分化,苹果续跌 0.3%,而香蕉涨幅达到 2.3%,连续第五期领 涨,较年初涨幅已经超过五成。 巴氏牛奶和利乐枕奶的价格当期均下跌 0.1%。 7.根据情境,在下面这段文字的两处划线的部分分别补写相关的内容、要求: 语言表达鲜明、得体。(5 分)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 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 “ (1) ”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 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 你,就不会撞到你了。”盲人一想,对呀! 故事告诉我们, (2) 。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近年来,“官场小说”发展迅猛,影响也日渐扩大,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谓“官 场小说”并非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命名”,而主要是“文学销售”方面的一 个“分类”,现在被称为“官场文学”的作品,大致是由“反腐”题材作品脱胎 而来,以所谓“官场”为舞台、官员为主角,描写当下干部体制的矛盾与领导层 面的生存状态,既以编织生活化故事为主,又带有相当的纪实性成分,就反映生 活、认知现实而言,这类作品也确有一定的作用与意义。 但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官场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乃至畅销不衰,却是切合了 一种更实用或更功利的需要。因为几千年来“官本位”意识的深刻影响,也因为 公务员成为求职中的热门,一些人把“官场小说”当成了求职的“指南”与工作 的“宝典”。有的网站的读书频道就投其所好,将部分“官场小说”包装成“官 场中人必读的十二本书”,其中有“入仕必读书”,有“晋升必读书”,有“守
位必读书”,有“洁身必读书”等,这种对位分类与对应推荐,意在提供更好的 “服务”,但这与文学无关。 公务员队伍的体制化,既已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构成,当然就是直面现实的 文学创作应予表现的内容。甚至可以说,这样一种含带了相当的独有特色的性情 与国情,正为现实主义写作提供了丰沛的素材与鲜活的内容。但目下的所谓“官 场小说”领域,却是泥沙俱下,十分芜杂,一些比较流行的“官场小说”,大多 没有走出摹写现实的窠臼,只满足于编造浅显的故事,制造热闹的情节,没有写 出事象背后的生活肌理,尤其是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情。至于反思意识、批判精神 等,更是微乎其微,难觅其踪。便这样的作品放在文学的层面上加以考量,当属 可写可不写、可看可不看;正因为不太值得评论和不大经得起评论,有关“官场 小说”的评论,明显地缺失和缺席,与其销售和阅读的热门构成了较大反差 但最近有两部这一类的新作,倒是富有新意,委实值得关注,它们是王晓方的《公 务员笔记》,王跃文的《苍黄》。这两部作品描写了贪官与“清官”,涉及了腐 败与“反腐”,但其主旨并不在这里,而是独辟蹊径地把镜头对准身处夹缝中的 中层干部或底层公务员,写他们步入“官场”的种种不易与身居“官场”的种种 尴尬。由人在“庙堂”的种种无奈,作品写出了人与环境、人与体制的深层矛盾 由基层干部的个人命运与内心焦虑,作品又在揭示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时叩问了 人情、人性,这样的作品,从所谓“官场”入手,超越了“官场”本身,具有更 为深广的社会意义与相当的文学意义 概而言之,“官场小说”作为一种写作倾向,目前还多是一种与社会热点相对应 的“文化”,它虽然拥有相当多的读者受众,但只有充足的“文化气场”,缺乏 应有的“文学气韵”,作为直面现实的文学写作,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 度与髙度,当下所谓的“官场小说”还有较大的进步距离与很大的提升空间,如 何做到既“现实”又“艺术”,既好看又耐看,这是摆在写作者、出版者与阅读 者面前的一个共同性课题 8.下列关于“官场小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官场小说”近年来迅猛发展,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并不只是“文学题材” 的一种“命名”,还主要是“文学销售”方面的一个“分类” B.“官场小说”大致由“反腐”题材作品脱胎而来,描写官员的官场生活,虚 构的故事中又带有相当的纪实性成分 C.“官场小说”展现的是当下干部体制的矛盾与领导层面的生存状态,且切合 了实用或功利的需要,因此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D.“官场小说”迎合了人们“官本位”的心理,成为了某些公务员求职的“指 南”与工作的“宝典”,很受欢迎,乃至畅销不衰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官场小说”受欢迎,与其被网站对位分类与对应推荐有关,并非凭借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造诣取胜。 B.公务员队伍的体制化,反映了独特的性情与国情,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 了丰沛的素材和鲜活的内容 C.大多数比较流行的“官场小说”只重视故事情节而未表现出事象背后的人情、 人性,现实性有余,艺术性不足,对其进行文学评论的意义价值不大。 D.“官场小说”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度与高度,不仅要有“文学气 韵”,更要具备充足的“文化气场
位必读书”,有“洁身必读书”等,这种对位分类与对应推荐,意在提供更好的 “服务”,但这与文学无关。 公务员队伍的体制化,既已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构成,当然就是直面现实的 文学创作应予表现的内容。甚至可以说,这样一种含带了相当的独有特色的性情 与国情,正为现实主义写作提供了丰沛的素材与鲜活的内容。但目下的所谓“官 场小说”领域,却是泥沙俱下,十分芜杂,一些比较流行的“官场小说”,大多 没有走出摹写现实的窠臼,只满足于编造浅显的故事,制造热闹的情节,没有写 出事象背后的生活肌理,尤其是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情。至于反思意识、批判精神 等,更是微乎其微,难觅其踪。便这样的作品放在文学的层面上加以考量,当属 可写可不写、可看可不看;正因为不太值得评论和不大经得起评论,有关“官场 小说”的评论,明显地缺失和缺席,与其销售和阅读的热门构成了较大反差。 但最近有两部这一类的新作,倒是富有新意,委实值得关注,它们是王晓方的《公 务员笔记》,王跃文的《苍黄》。这两部作品描写了贪官与“清官”,涉及了腐 败与“反腐”,但其主旨并不在这里,而是独辟蹊径地把镜头对准身处夹缝中的 中层干部或底层公务员,写他们步入“官场”的种种不易与身居“官场”的种种 尴尬。由人在“庙堂”的种种无奈,作品写出了人与环境、人与体制的深层矛盾; 由基层干部的个人命运与内心焦虑,作品又在揭示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时叩问了 人情、人性,这样的作品,从所谓“官场”入手,超越了“官场”本身,具有更 为深广的社会意义与相当的文学意义。 概而言之,“官场小说”作为一种写作倾向,目前还多是一种与社会热点相对应 的“文化”,它虽然拥有相当多的读者受众,但只有充足的“文化气场”,缺乏 应有的“文学气韵”,作为直面现实的文学写作,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 度与高度,当下所谓的“官场小说”还有较大的进步距离与很大的提升空间,如 何做到既“现实”又“艺术”,既好看又耐看,这是摆在写作者、出版者与阅读 者面前的一个共同性课题。 8.下列关于“官场小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官场小说”近年来迅猛发展,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并不只是“文学题材” 的一种“命名”,还主要是“文学销售”方面的一个“分类”。 B.“官场小说”大致由“反腐”题材作品脱胎而来,描写官员的官场生活,虚 构的故事中又带有相当的纪实性成分。 C.“官场小说”展现的是当下干部体制的矛盾与领导层面的生存状态,且切合 了实用或功利的需要,因此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D.“官场小说”迎合了人们“官本位”的心理,成为了某些公务员求职的“指 南”与工作的“宝典”,很受欢迎,乃至畅销不衰。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官场小说”受欢迎,与其被网站对位分类与对应推荐有关,并非凭借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造诣取胜。 B.公务员队伍的体制化,反映了独特的性情与国情,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 了丰沛的素材和鲜活的内容。 C.大多数比较流行的“官场小说”只重视故事情节而未表现出事象背后的人情、 人性,现实性有余,艺术性不足,对其进行文学评论的意义价值不大。 D.“官场小说”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度与高度,不仅要有“文学气 韵”,更要具备充足的“文化气场
10.结合文章的基本观点,简析作者推崇《公务员笔记》和《苍黄》的原因。(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时间的作品 韩少功 (1)那一次艰难的夜行,山路泥泞,冷雨瓢泼,简直让人觉得已经在地狱里死 过一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行也许会在回忆中逐渐变得轻松、有趣、回味无 穷、甚至成为自我夸耀的资本,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一位混上了官职的庸才,到任之时让人们惊讶与刺眼,但只要他把这个官 直当下去,若干年以后就可以让人们心平气和,一旦责令他去职,有些人甚至 反而会不习惯,甚至会为坐到台下去的他感到委屈,在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 (3)同一次夜行,在数年前与数年后,已经味道大异;同一个庸官,在数年前 和数年后,也已经是印象迥异,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魔术师,它可以使苦难变得甘 甜,可以使荒唐变成正常,它还可以抚平伤痕,深化仇恨,磨损心态,销蚀良知, 甚至使真实消失无痕,使幻象坚如磐石,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是可靠的吗?公正 的吗?以为善行都得善报而恶行都得恶报,这一套公平交易足尺实秤的市井规 则,与一笔历史的糊涂账有什么关系? (4)我们总是在时间里,一切所为也总是被时间之手操控,欲速不达,事缓则 圆,是指办事切忌求快。兵贵神速,夜长梦多,则是指办事务必求快,这都是对 人类活动的各种不同时间变量的描述,出自人们杂乱无章无定规的时间经验。于 是,“时机成熟”便成为一句谶言密咒似的日常用语,常常焦聚着人们决策时的 全部直觉和全部思虑。“时”与“机”。一是时间,二是机缘,如果说机缘是 可以观察、可以分析、可以把握、可以创造的各种具体条件,那么时间则常常承 担着无可捉摸的神秘命运,或者说是实现着人们无法穷知的无限因果之网对我们 的暗中规定。 (5)事情就是这样,处于特定的时机,正义可能遭到践踏,谣言可能奉为真理 诚实可能遭到唾弃,恶俗可能蔚为时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切好心人在这 个时间只能接受自己虚弱无能和四处碰壁的“生不逢时”,但同样是因为特定的 时机,不可一世的强权转眼间不攻自溃,众口一辞的欺骗转眼间云散烟消,多少 显赫逼人的风云人物不知不觉就成了垃圾,而多少智慧不凡的忠告穿过历史的岩 层重新被人们聆听。种种时间的作品实属奇迹,考虑到这一点,一切在逆境中的 好心人其实无须气馁。如果说,他们以善抗恶常常没有什么现实优势的话,那么 他们至少还可寄望于一个最后即最大的优势:时间,日久见人心者,日久得人心 也。他们必须明白,不仅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需要“持久战”,世界上一切有 价值的事业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持久战”的事业,从来都需要以时间积累作为制 胜的筹码。 (6)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历史又是可靠的和公正的,因为各种对历史的扭曲和 误读无论怎样有效,但总是面临着一定的极限,即难以完全失真和永远失真的极 限,瓦釜雷鸣或指鹿为马,往往只能得逞于一地一时,一切超过失真极限的历史 虚构,特别是有悖于大多数人正常利益目标的历史虚构,往往经不过时间的沉淀
10.结合文章的基本观点,简析作者推崇《公务员笔记》和《苍黄》的原因。(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时间的作品 韩少功 (1)那一次艰难的夜行,山路泥泞,冷雨瓢泼,简直让人觉得已经在地狱里死 过一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行也许会在回忆中逐渐变得轻松、有趣、回味无 穷、甚至成为自我夸耀的资本,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一位混上了官职的庸才,到任之时让人们惊讶与刺眼,但只要他把这个官 一直当下去,若干年以后就可以让人们心平气和,一旦责令他去职,有些人甚至 反而会不习惯,甚至会为坐到台下去的他感到委屈,在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 么? (3)同一次夜行,在数年前与数年后,已经味道大异;同一个庸官,在数年前 和数年后,也已经是印象迥异,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魔术师,它可以使苦难变得甘 甜,可以使荒唐变成正常,它还可以抚平伤痕,深化仇恨,磨损心态,销蚀良知, 甚至使真实消失无痕,使幻象坚如磐石,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是可靠的吗?公正 的吗?以为善行都得善报而恶行都得恶报,这一套公平交易足尺实秤的市井规 则,与一笔历史的糊涂账有什么关系? (4)我们总是在时间里,一切所为也总是被时间之手操控,欲速不达,事缓则 圆,是指办事切忌求快。兵贵神速,夜长梦多,则是指办事务必求快,这都是对 人类活动的各种不同时间变量的描述,出自人们杂乱无章无定规的时间经验。于 是,“时机成熟”便成为一句谶言密咒似的日常用语,常常焦聚着人们决策时的 全部直觉和全部思虑。 “时”与“机”。一是时间,二是机缘,如果说机缘是 可以观察、可以分析、可以把握、可以创造的各种具体条件,那么时间则常常承 担着无可捉摸的神秘命运,或者说是实现着人们无法穷知的无限因果之网对我们 的暗中规定。 (5)事情就是这样,处于特定的时机,正义可能遭到践踏,谣言可能奉为真理, 诚实可能遭到唾弃,恶俗可能蔚为时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切好心人在这 个时间只能接受自己虚弱无能和四处碰壁的“生不逢时”,但同样是因为特定的 时机,不可一世的强权转眼间不攻自溃,众口一辞的欺骗转眼间云散烟消,多少 显赫逼人的风云人物不知不觉就成了垃圾,而多少智慧不凡的忠告穿过历史的岩 层重新被人们聆听。种种时间的作品实属奇迹,考虑到这一点,一切在逆境中的 好心人其实无须气馁。如果说,他们以善抗恶常常没有什么现实优势的话,那么 他们至少还可寄望于一个最后即最大的优势:时间,日久见人心者,日久得人心 也。他们必须明白,不仅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需要“持久战”,世界上一切有 价值的事业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持久战”的事业,从来都需要以时间积累作为制 胜的筹码。 (6)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历史又是可靠的和公正的,因为各种对历史的扭曲和 误读无论怎样有效,但总是面临着一定的极限,即难以完全失真和永远失真的极 限,瓦釜雷鸣或指鹿为马,往往只能得逞于一地一时,一切超过失真极限的历史 虚构,特别是有悖于大多数人正常利益目标的历史虚构,往往经不过时间的沉淀
和淘洗。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半乐观主义地说,历史常常显得既公正又不公平: 公正于大体,不一定公正于小节;公正于久远,不一定公正于短暂:公正于群类, 不一定公正于个人,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双重品格,这与任何概率只能显现于大数 统计而无法验证于局部个别的两重性,是差不多的道理,但这有什么不好吗?站 在一个千年的终结之处,我们回望身后一代代人的战争、革命、劳苦建设以及后 来种种毁誉褒贬,感慨历史之剑多少次及时劈开了人间正道,但也感慨历史这雾 多少次遮蔽了人们的双眼一一而且还有多少不公正的个人故事可能将永远深埋 于历史的尘埃之下,多少个基督、佛陀、老子、柏拉图、马克思、爱因斯坦作为 历史的小数已被删除,永不为我们相识,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 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 (7)又一个千年即将到来,我们面对滚滚而来的无限光阴,不知道时间一片透 明的流体还将怎样改变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不知道还会遭遇自己怎样的惊讶和醒 悟。听着嘀哒的声音,我们等着。 11.文章开头对一次“夜行”和一位“庸才”的叙述,作用何在?(2分) 12.请对文中第5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作赏析。(4分) 13.文章第六段说:“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 人的前提”,结合前文,概括说明原因。(4分) 14.文章题为“时间的作品”,用一个词概括这个作品的特性。综合全文,分析 作者对这一作品的情感态度。(5分) 15.你是否认同作者对“时间”的认知?为什么?试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了解 的历史加以说明。(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和淘洗。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半乐观主义地说,历史常常显得既公正又不公平: 公正于大体,不一定公正于小节;公正于久远,不一定公正于短暂;公正于群类, 不一定公正于个人,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双重品格,这与任何概率只能显现于大数 统计而无法验证于局部个别的两重性,是差不多的道理,但这有什么不好吗?站 在一个千年的终结之处,我们回望身后一代代人的战争、革命、劳苦建设以及后 来种种毁誉褒贬,感慨历史之剑多少次及时劈开了人间正道,但也感慨历史这雾 多少次遮蔽了人们的双眼——而且还有多少不公正的个人故事可能将永远深埋 于历史的尘埃之下,多少个基督、佛陀、老子、柏拉图、马克思、爱因斯坦作为 历史的小数已被删除,永不为我们相识,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 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 (7)又一个千年即将到来,我们面对滚滚而来的无限光阴,不知道时间一片透 明的流体还将怎样改变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不知道还会遭遇自己怎样的惊讶和醒 悟。听着嘀哒的声音,我们等着。 11.文章开头对一次“夜行”和一位“庸才”的叙述,作用何在?(2 分) 12.请对文中第 5 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作赏析。(4 分) 13.文章第六段说:“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 人的前提”,结合前文,概括说明原因。(4 分) 14.文章题为“时间的作品”,用一个词概括这个作品的特性。综合全文,分析 作者对这一作品的情感态度。(5 分) 15.你是否认同作者对“时间”的认知?为什么?试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了解 的历史加以说明。(5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8 分) 释①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