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第四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2013.02)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两卷。其中第Ⅰ卷为第 1页至第5页,共36分;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8页,共114分。两卷合计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雇佣(yong)电饼铛( chen g)铩羽而归(sha) 天遂人 愿(sui) B.绯闻(fdi)独角戏(jiao)车载斗量(zai) 捺不住(na) C.忸怩(ni 落不是(1ao) 锃光瓦亮(zeng)泾 渭分明(jing) D.洗涮(shua)牛皮癣(xian) 洞见症结( z hen g)管窥蠡 测(11) 2.下列各组饲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蕴藉炒鱿鱼陈词烂调明火执仗 B.坐阵哈密瓜居间调停迷天大谎 C.渲泄流水帐扬长而去震古铄今 D.告罄候车室大有裨益厉行节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凡·高在三十七岁时结束了自己病痛相伴的生命,半年之后,提奥也随之而去 但在他们的故乡荷兰,至今还 着他们情同于足、亲 密无间的友谊。 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吕克·尼亚卡贾就有关土地荒漠化问题曾 说,人们能够也必须阻止土地 ,以应对环境变化、 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 ③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称,习近平、李克强二人近日登上《福布斯》杂志“2012 年全球权力人物排行榜” 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 要地位。 A.传诵蜕化显示 B.传诵退化显示 C.传颂蜕化彰显 D.传颂退化彰显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无处 寻觅,真令人唏嘘不已。 B.少数学生的作文不要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不好,就是标点符号 的使用也有很多问题,有的文章几乎通篇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C.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微”字当选年 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D.我们认为,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各 国不应以邻为壑,而应加强合作和磋商,这才符合各国的利益。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山东省实验中学 2013 届高三第四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2013. 02)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两卷。其中第Ⅰ卷为第 1 页至第 5 页,共 36 分;第Ⅱ卷为第 5 页至第 8 页,共 114 分。两卷合计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雇佣(yòng) 电饼铛(chēng)铩羽而归(shā) 天遂人 愿(suì) B.绯闻(fěi) 独角戏(jiǎo) 车载斗量(zài) 按 捺不住(nà) C.忸怩(ní) 落不是(lào) 锃光瓦亮(zèng) 泾 渭分明(jīng) D.洗涮(shuā) 牛皮癣(xiǎn) 洞见症结(zhēng) 管窥蠡 测(lí) 2.下列各组饲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蕴藉 炒鱿鱼 陈词烂调 明火执仗 B.坐阵 哈密瓜 居间调停 迷天大谎 C.渲泄 流水帐 扬长而去 震古铄今 D.告罄 候车室 大有裨益 厉行节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凡·高在三十七岁时结束了自己病痛相伴的生命,半年之后,提奥也随之而去。 但在他们的故乡荷兰,至今还 着他们情同于足、亲 密无间的友谊。 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吕克·尼亚卡贾就有关土地荒漠化问题曾 说,人们能够也必须阻止土地 ,以应对环境变化、 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 ③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称,习近平、李克强二人近日登上《福布斯》杂志“2012 年全球权力人物排行榜” 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 要地位。 A.传诵 蜕化 显示 B.传诵 退化 显示 C.传颂 蜕化 彰显 D.传颂 退化 彰显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无处 寻觅,真令人唏嘘不已。 B.少数学生的作文不要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不好,就是标点符号 的使用也有很多问题,有的文章几乎通篇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C.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微”字当选年 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D.我们认为,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各 国不应以邻为壑,而应加强合作和磋商,这才符合各国的利益。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期卫生部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全国以及重点省份流感疫情的形势,加强 对流感疫情的分析、研判和监测,对重点省份的流感防控工作予以指导。 B.《江南 style》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鸟叔的舞步契合了部分人慌张浮躁的 心理特点,更主要的是出于对那种拜金主义及暴发的生活方式的反思 C.在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一九四二》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 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使它成为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D.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副总统拜登已向他提交了控 枪对策建议,他本周将把这一控枪对策公诸于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 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 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 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 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 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 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 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 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 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 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 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旨趣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 “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旨趣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 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 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旨趣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被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 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 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 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 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 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 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 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 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个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 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 状态
A.近期卫生部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全国以及重点省份流感疫情的形势,加强 对流感疫情的分析、研判和监测,对重点省份的流感防控工作予以指导。 B.《江南 style》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鸟叔的舞步契合了部分人慌张浮躁的 心理特点,更主要的是出于对那种拜金主义及暴发的生活方式的反思。 C.在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一九四二》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 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使它成为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D.美国总统奥巴马 14 日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副总统拜登已向他提交了控 枪对策建议,他本周将把这一控枪对策公诸于众。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8 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 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 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 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 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 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 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 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 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 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 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 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旨趣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 “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旨趣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 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 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旨趣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被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 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 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 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 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 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 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 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 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个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 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 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 心态 7.“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 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 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 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 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 实质上互为补充。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 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懦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 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 心态的和合。 D.中因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人则作 了必要的补充。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 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 “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 南征北伐,令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 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 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 卿尔。”近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 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 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 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 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喜乎?”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 就第,赐赉甚厚,请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过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 以惩罪,贫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 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 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 心态。 7.“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 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 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 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 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 实质上互为补充。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 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懦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 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 心态的和合。 D.中因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人则作 了必要的补充。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 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 “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 南征北伐,令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 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 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 卿尔。”近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 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 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 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 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喜乎?”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 就第,赐赉甚厚,请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过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 以惩罪,贫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 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 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
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 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 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 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 《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 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 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韩王赵普做宰相。③指一朝开国的皇帝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夜,叩赵普门 向:接近 B.以俟削平请国 俟:等待 C.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 赉:赏赐 D.上意释然,卒相之 释:放下 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 B.人生如自驹之过隙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不知东方之 既白 C.刑以惩罪,赏以酬功 D.家人 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不赂者以赂者 丧 臣欲奉诏奔 驰,则刘病日笃 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 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③君臣之间,两无猜 嫌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 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 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 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井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 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 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又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3分)
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 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 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 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 《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 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 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 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韩王赵普做宰相。③指一朝开国的皇帝。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夜,叩赵普门 向:接近 B.以俟削平请国 俟:等待 C.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 赉:赏赐 D.上意释然,卒相之 释:放下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 B.人生如自驹之过隙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不知东方之 既白 C.刑以惩罪,赏以酬功 D.家人 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不赂者以赂者 丧 臣欲奉诏奔 驰,则刘病日笃 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 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 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 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刚刚即位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 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 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井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 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 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又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3 分)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3分)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4 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两题。(8分) 梦入 关门韦庄 门梦故山 赵嘏 梦中乘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 心熟家山梦不迷,孤峰寒 绕一条溪。 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 秋窗觉后情无限,月堕 馆娃宫树西。 【注】①传:驿站的马车。②馆娃宫:古宫殿,在吴门(今苏州)灵岩山上 (1)两诗都写梦回故乡,借梦抒情,但梦境却各有特色,请对两者作分析比较 (分) (2)两诗均写“月”,其作用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鹏之徙于南冥 也 ,去以六月息者 也(庄子《逍遥游》)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子曰:“不愤不 启 ,则不复 也。”(《论语》)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武《赤壁赋》)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 ,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 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 道难》) (4)博学之,审问 之 ,笃行之。 (《中庸))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五、(12分)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4分)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3 分)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4 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两题。(8 分) 梦入 关 吴 门梦故山 韦 庄 赵嘏 梦中乘传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 心熟家山梦不迷,孤峰寒 绕一条溪。 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 秋窗觉后情无限,月堕 馆娃宫②树西。 【注】①传:驿站的马车。②馆娃宫:古宫殿,在吴门(今苏州)灵岩山上。 (1)两诗都写梦回故乡,借梦抒情,但梦境却各有特色,请对两者作分析比较。 (4 分) (2)两诗均写“月”,其作用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赏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 分) (1)鹏之徙于南冥 也, , ,去以六月息者 也(庄子《逍遥游》)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子曰:“不愤不 启, 。 ,则不复 也。”(《论语》)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武《赤壁赋》)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 长, 。 ,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 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 道难》) (4)博学之,审问 之, , ,笃行之。 (《中庸))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五、(12 分)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0 个字)(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