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山师附中2012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消弭/弥漫鲜见/新鲜堵塞/边塞解数/解甲归田 B.朔风/搠倒数说/数伏标识/款识曲直/曲突徙薪 C.挣揣/挣脱提炼/提防按捺撇捺假期/久假不归 D.摒除/屏除稽首/稽查躯壳/甲壳惩艾/期期艾艾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装璜商榷一筹莫展唇枪舌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B.发轫坐镇拾人牙慧谈笑风生口慧而实不至 C.凋敝凑合指手划脚皇天后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歉收爆冷人才辈出关怀备至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了语音变化的真相 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 作 ③水是万物之源,能否从根本上 “旱魔”成为我区发展的重大课题。这个沉甸甸 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水管站全体技术人员的肩上。 ④法国作家克莱齐奥获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仪式于十二月在斯德哥尔摩音乐 厅举行,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A.掩盖涉 降服 授奖 B.掩盖 干预 降伏 授奖 干预降服受奖 D.掩饰 干涉 降伏 受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的 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B.最近发生的方舟子和韩寒之间关于韩寒作品是否由他人代笔的争论,将《儿子 韩寒》这本书推上了风口浪尖。 C.就算安阳的高陵墓是真的,这也只能说明安阳可以在曹操忌日方面下功夫,拿曹操的 诞辰说事,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D.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代步伐快速迈进,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浪潮
山东省山师附中 2012 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1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 第 I 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消弭./弥.漫 鲜.见/新鲜. 堵塞./边塞. 解.数/解.甲归田 B. 朔.风/搠.倒 数.说/数.伏 标识./款识. 曲.直/曲.突徙薪 C. 挣.揣/挣.脱 提.炼/提.防 按捺./撇捺. 假.期/久假.不归 D. 摒.除/屏.除 稽.首/稽.查 躯壳./甲壳. 惩艾./期期艾.艾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装璜 商榷 一筹莫展 唇枪舌剑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B. 发轫 坐镇 拾人牙慧 谈笑风生 口慧而实不至 C. 凋敝 凑合 指手划脚 皇天后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 歉收 爆冷 人才辈出 关怀备至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 了语音变化的真相。 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 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 作。 ③水是万物之源,能否从根本上 “旱魔”成为我区发展的重大课题。这个沉甸甸 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水管站全体技术人员的肩上。 ④法国作家克莱齐奥获得 2008 年诺贝尔文学奖, 仪式于十二月在斯德哥尔摩音乐 厅举行,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A.掩盖 干涉 降服 授奖 B.掩盖 干预 降伏 授奖 C.掩饰 干预 降服 受奖 D.掩饰 干涉 降伏 受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的 畸轻畸重 ....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B. 最近发生的方舟子和韩寒之间关于韩寒作品是否由他人代笔的争论,将《儿子 韩寒》这本书推上了风口浪尖 ....。 C.就算安阳的高陵墓是真的,这也只能说明安阳可以在曹操忌日方面下功夫,拿曹操的 诞辰说事,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 D.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代步伐快速迈进,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浪潮
来得生猛,中国也难独善其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 B.我们也学小孩子一样,掐了一把花,直到花和叶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到山 涧里,随水漂走了。 C.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 造成的损失。 D.巴菲特以纯粹的“投资人″身份,跻身世界富豪排行榜,堪称奇才,不过这在华尔街并 非没有先例。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 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 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 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 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 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 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 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 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 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 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 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 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 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 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 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 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 话,但是这种神化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来得生猛,中国也难独善其身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 B. 我们也学小孩子一样,掐了一把花,直到花和叶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到山 涧里,随水漂走了。 C. 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 造成的损失。 D. 巴菲特以纯粹的“投资人”身份,跻身世界富豪排行榜,堪称奇才,不过这在华尔街并 非没有先例。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 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 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 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 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 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 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 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 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 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 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 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 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 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 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 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 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 话,但是这种神化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 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 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 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 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 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 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 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 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6.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就是“真 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 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 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 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 7.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 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 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化”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 丑化 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 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 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 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 琴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鲁宗道,字贯之,毫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 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 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 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 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 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 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 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 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 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 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6.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就是“真 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 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 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 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 史”。 7.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 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 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化”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 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 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 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 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 琴挑。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 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 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 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 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璧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②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③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 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 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夭下英才,岂纨绔 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责戚用事者皆惮之 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 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 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 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 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 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 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 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称赞 B.袖所著文谒戚纶 袖:衣袖 C.帝诘之,宗道谢曰 谢:推辞 D.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故事:定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因对,自讼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登高而招 C.宗道屡于帝前折之顷之,烟炎张天 D.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11.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鲁宗道“遇事敢言”的是() ①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②宗道屡于帝前折之③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 ④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 ⑤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⑥唐之罪人也,几危社 稷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⑤⑥ 2.下列句子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为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 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他为“鲁公浦” B.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宗道的谏议言论,列为上等,两省首 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 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 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②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③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 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 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 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 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 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 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 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 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 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 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 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 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称赞 B.袖.所著文谒戚纶 袖:衣袖 C.帝诘之,宗道谢.曰 谢:推辞 D.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故事:定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后因.对,自讼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 登高而.招 C. 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顷之.,烟炎张天 D. 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11.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鲁宗道“遇事敢言”的是( ) ①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②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③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 ④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 ⑤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 ⑥唐之罪人也,几危社 稷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⑤⑥ 12.下列句子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宗道为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 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他为“鲁公浦”。 B. 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宗道的谏议言论,列为上等,两省首 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 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 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3分) (2)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4分) (3)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待储光羲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那些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子曰:“ 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三杯两盏淡酒, !(李清照《声声慢》) (3)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 (王勃《滕王阁序》)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荀子·劝学》)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五、(12分) 16.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4分)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 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警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 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岀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 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苟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 这一特色。 17.根据下面表格显示的内容,将表后文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要求,语言连贯、简洁,不 得出现数字。(4分) 近年部分国家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支出比例统计表 国家 废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 美国横国 巴西 济增长率 救育、卫生、社保等公6%1%|4% 共事业支出占GP的比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逴发展,经济増长率不但远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1)_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 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 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第 II 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翻译下列句子(10 分) (1)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3 分) (2)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4 分) (3)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 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那些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个小题)(6 分) (1)子曰:“ ,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三杯两盏淡酒, !(李清照《声声慢》) (3)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 ?(王勃《滕王阁序》)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荀子·劝学》)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五、(12分) 16.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4分) ______《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 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警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 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 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 这一特色。 17.根据下面表格显示的内容,将表后文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要求,语言连贯、简洁,不 得出现数字。(4分) 近年部分国家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支出比例统计表 国家 分项 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 美国 英国 巴西 印度 中国 经济增长率 3% 2.3% 6% 6.8% 9.6% 教育、卫生、社保等公 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 例 16% 21% 14% 13% 10%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但远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1)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