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祟文中学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金钗(chai)三缄其口(jian)颔联(hain)纨绔子弟(ku) B.给养(gei)危如累卵(li)分娩(mian)妩媚多姿(w) C.俟机(si)沆瀣一气(hang)奶酪(luo)不容置喙(hui) D.奇葩(pa)不谙水性(an)城垣(huan)风流倜傥( . ta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长年常年积雪原气大伤赋予重任 B.旁证旁证博引委屈求全仗义执言 C.修养休养生息青春不再过渡地带 D.交代交待问题纭纭众生牟取暴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张大明同学对牛顿第一定律,可刘老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容的问题 ②这篇社论指出: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和支持,不是发出几个号召就能解决的,必须有正 确的政策
山东崇文中学 2010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金钗(chāi)三缄其口(jiān)颔联(hàn) 纨绔子弟(kù) B. 给养(gěi)危如累卵(lěi) 分娩(miǎn) 妩媚多姿(wǔ) C. 俟机(sì) 沆瀣一气(hàng) 奶酪(luò) 不容置喙(huì) D. 奇葩(pā) 不谙水性(ān) 城垣(huán) 风流倜傥(t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长年 常年积雪 原气大伤 赋予重任 B.旁证 旁证博引 委屈求全 仗义执言 C.修养 休养生息 青春不再 过渡地带 D.交代 交待问题 纭纭众生 牟取暴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张大明同学对牛顿第一定律 ,可刘老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容 的问题。 ②这篇社论指出:要得到人民群众的 和支持,不是发出几个号召就能解决的,必须有正 确的政策
③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功能,其二为选拔功能。高考的逻辑很简单,在基础教 育中接受了良好训练的学生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 A.置疑/质疑拥护只要/就B.质疑/置疑拥戴只要就 C.质疑/置疑拥护只有/才D.置疑/质疑拥戴只有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强调的是人性的发现和回归,是人生经过轰轰烈烈的成功或 者大起大落之后的盖棺定论,而成就、业绩反倒是第二位的了 B.作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节约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好处是不言 而喻的。 C.如果你能听从老中医的劝告,增强自信心,抓住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坚持锻炼, 不气馁,长此以往,你口吃的毛病一定经能得到矫治。 D.强调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急于求成,而 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5.下列句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外界现实利益的诱惑 下,大学精神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呼吁大学回归净土,营造宁静校园 B.又是瓜果飘香的收获季节,新疆吐鲁番一个美丽的村庄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分享着丰收的幸福 C.身遭贬谪,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范仲淹凭借他的《岳 阳楼记》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
③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功能,其二为选拔功能。高考的逻辑很简单, 在基础教 育中接受了良好训练的学生 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 A.置疑/质疑 拥护 只要/就 B.质疑/置疑 拥戴 只要/就 C.质疑/置疑 拥护 只有/才 D.置疑/质疑 拥戴 只有/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强调的是人性的发现和回归,是人生经过轰轰烈烈的成功或 者大起大落之后的盖棺定论,而成就、业绩反倒是第二位的了。 B.作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节约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好处是不言 而喻的。 C.如果你能听从老中医的劝告,增强自信心,抓住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坚持锻炼, 不气馁,长此以往,你口吃的毛病一定经能得到矫治。 D.强调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急于求成,而 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5.下列句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外界现实利益的诱惑 下,大学精神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呼吁大学回归净土,营造宁静校园。 B.又是瓜果飘香的收获季节,新疆吐鲁番一个美丽的村庄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分享着丰收的幸福。 C.身遭贬谪,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范仲淹凭借他的《岳 阳楼记》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
D.据估算,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于工程建设而引发的非自愿移民大约为1000万 这意味着在过去10年里,大约有1亿人左右被迫迁移到其它地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 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 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 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 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 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 只讲“粹ν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 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 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 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 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方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鱗、鬣, 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 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鱗 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 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 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 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
D.据估算,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于工程建设而引发的非自愿移民大约为 1000 万。 这意味着在过去 10 年里,大约有 1 亿人左右被迫迁移到其它地方。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 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 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 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 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 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 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 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 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 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 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方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 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 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 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 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 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 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
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 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 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6.根据文意,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 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 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 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7.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下列句子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 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 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C.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 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 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6.根据文意,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 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 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 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7.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下列句子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 ) 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 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C.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帝饯于都门外。临 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 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 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 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 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 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 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 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 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 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 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 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 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 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 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苏绰传》)
C.在“诗如画龙”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帝饯于都门外。临 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 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 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 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 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 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 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 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 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 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 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 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 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 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 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 苏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