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对于理念的洞见被视为是知识的来源,可以和观察实在事 物相比拟,同时它又高出于对实在事物的观察,因为它能揭露它的 对象的必然属性。感官的观察不能告诉我们无误的真理,但洞见 能够。我们用“恩想之眼”看出,通过给定的一点只有一条平行线 可与给定的线平行。因为这条定理我们觉得是一条无误的真理, 它就是不能从经验的观察中得出的;它是由洞见告诉我们的,而这 种洞见则是我们即使在我们肉体的眼晴闭上时也能进行的。我们 不妨把柏拉图关于几何知识的见解作上面这样表述。不论怎样看 待它,人们必须承认,它对几何学的逻辑问题透露了一种深刻的卓 见。它为康德所拥护,不过康德采取了一种略加改善的形式;而事 实上,直到十九世纪的科学发展才在数学基础上导致了一些新的 发现,这些发现排除了柏拉图和康德对于几何学的解释,在这以前 是没有一种较不神秘的见解能够取而代之的。 必须确认,对于柏拉图说来,洞见之能提供知识,只由于有理 念事物之存在。存在概念的引申在他是不可或缺的。由于物理事 物存在,它们能被看见;由于理念存在,它们就能被思想之眼洞见。 柏拉图一定是通过这样的论证得出他的见解的,虽然他没有明白 地表述出来。数学的洞见被柏拉图解释成为与感官知觉相类似的。〔21 然而在这里,即使用相当于他的时代的批评尺度来评断,他的理论 的逻辑也发生了不完密的地方。应该进行解释之处,是由类比来 越俎代庖了。而这一类比,显然是不太高明的。它消除了数学知 识和经验知识间的内在差别。它忽略了“看见”必然关系是与看见 经验事物有本质上的差别的这是用一幅图象来代替了解释;由于 这位哲学家用类比而不是用分析进行工作,他就杜撰了一个独立 而“较高的”实在的世界。一如在前面所举的关于另外几位哲学家 的示例中一样,对于类比所作的拘泥解释成了哲学上的一种错误 见解的根源。关于理念的理论以及它对于存在概念的概括提供了 21
一个假解释。 柏拉图主义者可能会用下面的论证设法替自已辩护。他会争 论说,不应当对理念的存在作错误的解释。理念的存在不必一定 和经验事物的那种存在完全一样。难道哲学家没有权利在他需要 的时候以较宽的意义去使用日常语言中的某些词汇吗? 我不认为这个论据是柏拉图主义的很好的辩解理由。当然, 日常生活语言中的某些词汇由于它们类似科学家所需的某些新概 念而被借用到科学语言里去,那也是常有的事。例如,“能量”-一词 在物理学里是表示一个抽象意义的,它有些像日常生活中“精力” 这个词的意义。①然而,词汇的这种借用只在新意义是精确地确定 了时,而且在这以后,这个词完全严格按照新意义而不是按照和旧 〔22)意义的类比使用时,才可允许。一个物理学家说太阳辐射“能”时, 决不容许自己有太阳也像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一样是“精力充沛的” 那种意思。这种语言会表现为再回到原意去的词义含混。这里, 柏拉图的使用“存在”一词就不是科学方式的。如果是科学的,那 末说有理念的事物存在这一陈述就应该用不包含这种成问题的用 语的别的陈述来予以明确规定,而不应该独立地、作为具有可与 物理存在相比拟的意义那样来使用。我们可以把理念三角形之存 在定义为意味着我们能够用蕴涵方式谈论三角形。或是用代数来 做例子。我们可以说,每一个有一个未知量的代数等式,只要它满 足某些条件,那就存在着一个解;这样使用“存在”一词时,是指,我 们知道怎样去求得这个解。“存在”一词的这种用法是一种无害的 说话方式,事实上也常为数学家所使用。但当柏拉图说理念存在 时,这句话比起可以译成为公认的意义的表述来含意要多得多。 柏拉图所要的是关于获知数学真理的可能性的一种解释。他 ①这里,“能量”和“精力”在英语里是同一个词“energy”。一译者 22
的理念论是作为这种知识的解释而建立起来的;即是说,他相信, 说有理念存在就可以解释我们对于数学事物的知识,因为理念的 存在使对数学真理的一种感知成为可能,一如一棵树的存在使对 于一棵树的感知成为可能。显然,解释有理念的存在这样一种语 言方式并不能帮他什么忙,因为它并不能用来说明对于数学事物 可以有一种感官感知。相反地,他所获致的只是又包括物理存在 性质又包括数学知识性质的那样一种理念存在的概念,这是一种 把两样不可并存的成分混在一起的古怪杂拌,从此之后就一直扰〔23) 乱着哲学语言。 前面我说,当追求知识的愿望为假解释、为类比与概括的混 淆、为使用图象以代替严格定义了的概念所满足时,科学就完蛋 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一如他当时的字宙论,不是科学而是诗歌: 这是想像的产物,而不是逻辑分析的产物。柏拉图在进一步发展 他的理论中就毫不踌躇地公开展示了他的思想的神秘趋向而不是 逻辑趋向;他把他的理念论和灵魂轮回说结合起来了。 这一转向是柏拉图在他的对话《美诺篇>中作出的。苏格拉底 要想解释几何知识的本性,用一个对未学过数学的少年奴隶作的 实验来作为例证,他似乎从这个奴隶那里获得了一个几何证明。 他并不对那个孩子解释用于求解的几何关系;而是通过提问题的 办法使他“看到”这些几何关系。这个吸引人的场面被柏拉图用来 作为例证,来说明人对于几何真理有一种理性领悟,人具有一种天 生的、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知识。这种解释,虽然不合现代见解, 在柏拉图时代可能曾是够有力的论证,来证明理念之可以洞见。但 柏拉图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成果;他要把解释继续发展,还要解释天 赋知识的可能性。在这一关节上苏格拉底主张天赋知识即是回 忆,是人在他的灵魂的历次前生中所获得的理念印象的回想。在 这些前生之中,有一生是在“诸天之外的天上”度过的,理念就是在 23
那一生中被认知的。这样,柏拉图为求“解释”关于理念的知识就 〔24]乞援于神话了。在这里也很难了解,为什么在前生中洞见理念为 可能,在我们今生就不可能一一或者说,如果在我们今生也可洞见 理念,何必还要什么回忆说呢。 诗意的比喻是逻辑所不加过问的。在希腊神话里,发生了一 个为什么地球不落入无限的空间里去的问题,回答是:有一个巨人 名叫阿特拉斯,把地球负在肩上。柏拉图的回忆说所具有的解释 性质大致和那个故事一样,在这个回忆说里只是把关于理念的知 识的起源从某一生移到另一生去而已。至于在《蒂迈欧篇>里所展 示出来的柏拉图的宇宙论,与那种素朴的空想也相差无几,不同的 只在于使用了抽象语言。警如,他告诉我们,存在在字宙发生之前 就潜在着了。这种话如加以清醒的考察,会令人想起<爱丽丝漫游 奇境记里那只契县猫,在猫已消失不见的时候,它的笑容还可以 看见;使哲学家在这种话里看到深刻智慧的,只是语言的晦涩 而已。 但我并不想把柏拉图说成那末可笑。他的图象说着一种吸! 想像力的有迷力的语言,一只是人们不该把它当作是解释而 已。柏拉图所创造的是诗,他的对话录是世界文学里的杰作。苏 格拉底用发问法教育年青人的故事是教育诗篇的美丽范本,它可 以与荷马的<伊里亚特>和<旧约>里先知的训言并列。苏格拉底所 说的话我们不应太当真;重要的是他是怎么说的,他是怎么刺邀他 的学生进行逻辑论证的。柏拉图的哲学是成为诗人的哲学家的 著作。 当一个哲学家看到他不能回答的问题时,他想用图象语言去 〔25)代替解释,似乎是-一种不可抗的诱惑。如果柏拉图曾经采取科学 家的态度研究过几何知识起源问题,他的回答会坦白承认:“我不 知道。”生于柏拉图后一代的数学家欧几里德建立了几何学的公理 24
系统,但他并未企图对于我们的几何公理知识提出一个解释。相 反,哲学家似乎就抑制不住他的求知欲。在整个哲学史上,我们发 现哲学思维总是和诗人的想像连在一起;哲学家发问,诗人回答。 因此,我们在阅读各种哲学体系的陈述时,应该把注意力多放在所 提的问题上,而少放在所作回答上。基本问题的发现,其本身就是 对于智力进步的重要贡献,当哲学史被看作为问题史时,它所提供 的方面要比被视作为诸体系的历史时丰富多彩得多。可以追湖到 远古的有些问题直到我们今天才获得科学答案。数学知识的起源 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其他一些具有类似经历的问题将在下面一些 章节中讨论。 本章所作的分析是初步回答了由于讨论本书开始时所引录的 那段话而引起的关于哲学语言的心理问题。哲学家说着一种不科 学的语言是因为他企图在作出科学答案的手段尚未具备的时候回 答问题。然而,这个历史解释的有效性还是有限的。有些哲学家 则在有了科学解答时还继续说图象语言。这个历史解释可以用在 柏拉图身上,但对于那段说理性是一切事物的实体的引文的作者,〔26) 他很可以利用柏拉图时代以后二千年科学研究的成果而仍旧并不 利用,那就用不上了。 3.确定性的寻求和唯理论的知识见解 〔27] 前一章所说明的是:各种哲学体系的晦涩见解根源于交织在 思想过程中的某种逻辑外的动机。对于合法的、通过概括的办法 来寻求解释的需要,却被人通过图象语言给予了一种假的满足。认 识范围之被诗这样闯入,是由于想构造一个想象的图象世界的冲 动所引起的;这种冲动往往能够比探究真理的愿望更强烈。图象 思维之可以称作为一种逻辑外的动机,那是因为它并非一种逻辑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