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 〔美〕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胡新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 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一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 ISBN7-301-06100-5 I.科…Ⅱ.①库…②金…Ⅲ.科技哲学V.N02 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2002)第107137号 著作权合同登记图字01-2002-5265 Thomas 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书 名:科学革命的结构 著作责任者:〔美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胡新和译 责任编辑:张凤珠 标准书号:ISBN7-301-06100-5/B0255 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100871 网 址:htp:/cbs.pku.edu.cn电子信箱:zpup@pup.pku.edu.cn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发行部62750672编辑部62752022 排版者:北京军峰公司 印 刷者:北京大学印刷厂 经销者:新华书店 890mm×1240mmA5开本6.625印张184千字 2003年1月第1版2003年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14.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CIP) 科学革命的结构I(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一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1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 ISBN 7-301 -06 -5 1.科… ll. ①库…②金…皿.科技哲学凹 .N0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脱)第 137 作权合同登记图字 01-2 2-5265 白lOIIIlIS s. Kuhn , The Structure of &ientific Revolutio邸, l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 16. 名:科学革命的结构 著作责任者: (美〕托马斯· 金吾伦胡新和译 责任辅料: 标准书号: ISBN 7-301~ 5/B. 55 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 71 :h :llcbs.pku.edu.cn 电子信箱: zpup@pup.pku.edu.cn 话: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面,72 编辑部 62752022 排版者:北京军峰公司 印刷者:北京大学印刷厂 经销者:新华书店 阴阳 l 240mm A5开本 6.625 印张 制千字 月第 月第 定价: 14. ∞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 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北京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总序 大学科技哲学 作为哲学二级学科的“科学技术哲学”(简称科技哲学)过去 书》总 叫“自然辩证法”,但从目前实际涵盖的研究领域来看,它既不能 序 等同于“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也无法等同于“科学 哲学和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of Technology)。事实 上,它包罗了各种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比如科学 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科学传播等 等。过去二十多年来,以这个学科的名义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度 “发散”的:以“科学、技术与社会”(SS)为名,侵入了几乎所有的 社会科学领域;以“科学与人文”为名,侵入了几乎所有的人文学 科;以“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为名,侵入了几乎所有的理工农医领 域。这个奇特的局面也不全是中国特殊国情造成的,首先是世 界性的。科技本身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但又是紧迫 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因此也催生了这许多边缘学 科、交叉学科。承载着多样化的问题领域和研究兴趣的各种新 兴学科,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落户,最终都归到“科技哲学” 的门下。虽说它的“庙门”小一些,但它的“户口”最稳定,而在我 们中国,“户口”一向都是很重要的,学界也不例外。 研究领域的漫无边际,研究视角的多种多样,使得这个学术 群体缺乏一种总体上的学术认同感,同行之间没有同行的感觉。 尽管以“科技哲学”的名义有了一个外在的学科建制,但是内在 的学术规范迟迟未能建立起来。不少业内业外的人士甚至认为 它根本不是一个学科,而只是一个跨学科的、边缘的研究领域。 然而,没有学科范式,就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积累和进步。 1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总序 作为哲学二级学科的"科学技术哲学"(简称科技哲学)过去 叫"自然辩证法",但从目前实际涵盖的研究领域来看,它既不能 等同于"科学哲学"(阳ilosophy of Science) ,也无法等同于"科学 哲学和技术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of Technology )。事实 上,它包罗了各种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比如科学 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科学传播等 等。过去二十多年来,以这个学科的名义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度 "发散"的: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为名,侵入了几乎所有的 社会科学领域;以"科学与人文"为名,侵入了几乎所有的人文学 斗斗;以"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为名,侵入了几乎所有的理工农医领 域。这个奇特的局面也不全是中国特殊国情造成的,首先是世 界性的 科技本身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但又是紧迫 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因此也催生了这许多边缘学 科、交叉学科。承载着多样化的问题领域和研究兴趣的各种新 兴学科,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落户,最终都归到"科技哲学" 的门下。虽说它的"庙门"小一些,但它的"户口"最稳定,而在我 们中国,"户口"一向都是很重要的,学界也不例外。 研究领域的漫无边际,研究视角的多种多样,使得这个学术 群体缺乏一种总体上的学术认同感,同行之间没有同行的感觉。 尽管以"科技哲学"的名义有了一个外在的学科建制,但是内在 的学术规范迟迟未能建立起来。不少业内业外的人士甚至认为 它根本不是一个学科,而只是一个跨学科的、边缘的研究领域。 然而,没有学科范式,就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积累和进步。 ⑨
科 中国的“科技哲学”界必须意识到: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学 不能代替学科建设。惟有通过学科建设,我们的学科才能后继 有人;惟有加强学科建设,我们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才能 革 走向深入。 ® 如何着手“科技哲学”的内在学科建设?从目前的现状看, 科技哲学界事实上已经分解成两个群体,一个是哲学群体,一个 的 是社会学群体。前者大体关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结 科学思想史、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等,后者大体关注科学社会学、 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S)、 构 科学学等。学科建设首先要顺应这一分化的大局,在哲学方向 和社会学方向分头进行。 本丛书的设计体现了我们把“科技哲学”作为哲学学科来建 设的构想。我们深知,一个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范式,通常体 现在它的经典著作和教科书中。目前,科技哲学专业的研究生 们还没有公认的必读书目和必修课程体系。我们希望通过本丛 书,为有哲学兴趣的科技哲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 方案。 我们的注意力将集中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 学思想史四个分支学科上,因为这四个子学科是对科学技术进 行哲学反思的核心和基础学科。我们将在这四个学科方向上, 系统积累基本文献,分层次编写教材和参考书。我们希望本丛 书的出版能够有助于推进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也希望学界同 行和读者不吝赐教,帮助我们出好这套丛书。 本丛书的编辑出版受到“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 经费资助。 吴国盛 2002年12月于燕园四院 ●2
.2 中国的"科技哲学"界必须意识到: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不能代替学科建设。惟有通过学科建设,我们的学科才能后继 有人:惟有加强学科建设,我们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才能 走向深入。 如何着手"科技哲学"的内在学科建设?从目前的现状看, 科技哲学界事实上已经分解成两个群体,一个是哲学群体,一个 是社会学群体。前者大体关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科学思想史、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等,后者大体关注科学社会学、 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 科学学等。学科建设首先要顺应这一分化的大局,在哲学方向 和社会学方向分头进行。 本丛书的设计体现了我们把"科技哲学"作为哲学学科来建 设的构想。我们深知,一个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范式,通常体 现在它的经典著作和教科书中 目前,科技哲学专业的研究生 们还没有公认的必读书目和必修课程体系。我们希望通过本丛 书,为有哲学兴趣的科技哲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 方案。 我们的注意力将集中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 学思想史四个分支学科上,因为这四个子学科是对科学技术进 行哲学反思的核心和基础学科。我们将在这四个学科方向上, 系统积累基本文献,分层次编写教材和参考书。我们希望本丛 书的出版能够有助于推进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也希望学界同 行和读者不吝赐教,帮助我们出好这套丛书 本丛书的编辑出版受到"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 经费资助。 吴国盛 2002 12 月于燕园四院
序 序 vii 本文①是差不多十五年前所构想的一项计划的第一份正式 出版的报告。当时,我还是一位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生,即将完成 我的博士论文。这时我有幸参加了一项实验性的大学课程,这 是为非理科学生开设的物理学,由此而使我第一次接触到科学 史。使我非常惊讶的是,接触了过时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竟使我 从根本上破除了关于科学的本质和它所以特别成功之理由的许 多基本观念。 那些基本观念有一部分是我原先从科学训练中得来的,另 一部分则来自我对科学哲学的长期业余兴趣。不论这些观念在 教学上为何有用,也不论它们抽象说来如何言之成理,这些观念 都与历史研究所展示出来的事业完全不符。然而它们对于许多 科学讨论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基本的,而如今又失去了它们 的逼真性,因此看来需要彻底加以追究。结果便是我的职业计 划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使我从物理学转移到了科学史,接着又逐 渐地从相对直接的历史问题,转回到更多地关注哲学问题,而正 是对哲学的关注才引导我去关心历史的。除了几篇文章外,本 文是我早期发表的那些主要论述哲学问题的著作中的第一篇。 此外,本文也力图向我自己及我的朋友们解释我最初是怎样从 科学转向科学史的。 ①库恩的这本著作最先是以论文(ey)形式发表的,所以原文中提到本书 时,都用的是“本文”(this essay)。不过在19年写的后记中就都用本书(this book) 了。为使读者从中看出本书的演变脉络,故按原文译出。一译者 1●
本文①是差不多十五年前所构想的一项计划的第一份正式 出版的报告。当时,我还是一位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生,即将完成 我的博士论文。这时我有幸参加了一项实验性的大学课程,这 是为非理科学生开设的物理学,由此而使我第一次接触到科学 使我非常惊讶的是,接触了过时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竟使我 从根本上破除了关于科学的本质和它所以特别成功之理由的许 多基本观念。 那些基本观念有一部分是我原先从科学训练中得来的,另 一部分则来自我对科学哲学的长期业余兴趣。不论这些观念在 教学上为何有用,也不论它们抽象说来如何言之成理,这些观念 都与历史研究所展示出来的事业完全不符。然而它们对于许多 科学讨论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基本的,而如今又失去了它们 的逼真性,因此看来需要彻底加以追究。结果便是我的职业计 划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使我从物理学转移到了科学史,接着又逐 渐地从相对直接的历史问题,转回到更多地关注哲学问题,而正 是对哲学的关注才引导我去关心历史的。除了几篇文章外,本 文是我早期发表的那些主要论述哲学问题的著作中的第一篇。 此外,本文也力图向我自己及我的朋友们解释我最初是怎样从 科学转向科学史的。 ① 库恩的这本著作最先是以论文(酬ay) 形式发表的,所以原文中提到本书 时,都用的是"本文.. (thí. say) 。不过在 糊年写的后记中就都用本书(由i. book) 了。为使读者从中看出本书的演变脉络,故按原文译出。一一译者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