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中 科学哲学的兴起 〔德)H赖欣巴哈芳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 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 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 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 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 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 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 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 至1989年先后分五辑印行了名著二百三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 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 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 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 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 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 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1年6月
目 录 原序 3 第一部思辨哲学的根源 7 1.问题… 7 2.普遍性的寻求和假的解释… P 3.确定性的寻求和唯理论的知识见解· 25 4.道德指导的寻求和伦理一认识平行论…43 5.经验论的研究法:成功和失败… 62 6,经典物理学的两重性:它的经验论方面和唯理论方面 78 第二部科学哲学的成果… 94 7.新哲学的来源… 94 8,几何学的本性 99 9.什么是时间? …113 10.自然的规律 .…123 11.原子存在吗? 129 12.进化… 148 13.现代逻辑 166 14.预言性的知识 177 15.插曲:哈姆莱特的独白 192 16.关于知识的功能论见解 194 17.伦理学的本性 212 18.旧哲学和新哲学:一个比较 234 索引 ………252 1
原 序 viis 许多人都认为哲学是与思辨不能分开的。他们认为,哲学家 不能够使用确立知识的方法,不论这个知识是事实的知识还是逻 辑关系的知识;他们认为,哲学家必须使用一种不能获致证实的语 言一一简言之,哲学不是一种科学。本书旨在建立与此相反的论 点。本书认为,哲学思辨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发生在哲学问题 被提出,但还不具备逻辑手段来解答它们的时候。它认为,一种对 哲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现在有,而且一直就有。本书想指 出,从这个基础上已出现了一种科学哲学,这种哲学在我们时代的 科学里已找到了工具去解决那些在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简 言之,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要指出,哲学已从思辨进展而为科学了 这样一种写法,在它对于哲学的以前各阶段进行分析时,必然 是批判的。因此,在本书第一部分所涉及的是考察传统哲学的种 种缺点。这部分的探讨方向是思辨哲学所以发达的心理根源。因 此,它对于弗朗西斯·培根称为“剧场的偶像”的东西采取了玫击 的形式。这种偶像即以前种种哲学体系的力量,在培根死后三百 年,仍旧足以向批判进行挑战。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对于现代科 学哲学的阐述。它企图把经由现代科学的分析和使用符号逻辑而 发展出来的种种哲学成果收集在这里。 本书所涉及的虽说是哲学体系和科学思想,但在写作时并没 有假定读者对于它的主题已具有专业知识。这里所谈到的哲学概 *这里页旁的罗马致字和后面二]内的阿拉伯数字是原书顶码。本书正文中:1 “参阅本书第某某页”等语句,即这种页玛所标的原书页数。一中译本遍者 3
念和学说一一都伴随着它们所受的批判而作了说明。本书虽然论 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的逻辑分析,但并没有预先假定读者是数学 家或物理学家。只要读者有足够的普通常识,期望学到一些多于 普通常识的东西,他就具有充分准备,能够随着本书的论述前 进了。 因此,本书可以用来作为一本哲学的入门书,特别是科学哲学 的入门书。但它并不打算对传统哲学材料作所谓“客观的”阐述。 对于种种哲学体系也没有企图采取那种解释者的态度去加以说 明;那种解释者希望在每一种哲学里都发现一些真理,希望能使他 的读者相信每一种哲学学说都是能够为人理解的。这种讲解哲学 的方法是不很成功的。许多人曾经想从自称为客观的阐述中学哲 学,结果发现哲学学说仍旧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另外有一些人 用尽方法想理解各种哲学体系并想把哲学的成果和科学的成果结 合起来,但后来发现他们没有办法使科学和哲学联结在一起。现 在,如果哲学显得不能为无偏见的人所了解,或不能与现代科学并 存不悖,这过错必定在哲学家方面。他过于喜欢牺牲真理去迎合 作出答案的欲望,栖性明确性而屈服于用图像来说话的诱惑;他的 ⅸ语言缺乏精密性,而这正是科学家避免错误的暗礁的罗盘。因此, 如果一部阐述哲学的著作是客观的,它应该在批判标准上是客观 的,而不应在哲学的相对主义的意义上是客观的。本书所作的探 讨,意图达到这样一种意义的客观性。这本书是写给许多那样的 人看的:他们曾读过一些论哲学和科学的书而得不到满足,他们努 力要获得意义,却碰在词句的壁障上而受到阻难;但他们并不放弃 希望,认为总有一天哲学会变成像科学一样令人信服、一样具有 威力。 这样一种科学哲学已经存在这一事实是还未为人充分知道 的。作为思辨哲学的一种残余,一片暖昧的雾气仍旧遮住了那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