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BZ050401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学时/学分:2学分,总学时32,理论26,实验6。一、课程简介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引导护理本科生进入研究领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检索研究资源、读懂研究论文、评价论文的质量,能够熟练应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开展临床护理实践。课程内容共有十五章,从科研问题的确立、研究目的的提炼、文献回顾、科研设计、总体和样本、研究工具、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科研管理、循证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建立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研究问题的确定、查阅文献的目的和方法、研究设计类型、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掌握开题报告的撰写以及护理研究论文的书写;熟悉护理研究中常见的伦理问题、循证护理实践;了解护理科研项目管理。2.建立能力目标。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护理科研思维能力、运用医学科研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建立态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结合临床护理中的真实案例,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第一章护理研究总论【目的要求】1.正确界定护理研究的概念。2.正确理解护理研究的意义。3.了解护理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4.正确描述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5.比较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6.在护理研究的各个环节遵循研究的伦理原则【教学内容】1.科学和科学研究的概念、本质及目的2.护理研究的概念、意义、特点。3.护理研究的发展概况、趋势及范畴。4.我国护理研究的现状
课程编号:BZ050401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 学时/学分:2学分,总学时32,理论26,实验6。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引导护理本科生进入研究领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检索研 究资源、读懂研究论文、评价论文的质量,能够熟练应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开展临床护理实践。课程内容共有十五 章,从科研问题的确立、研究目的的提炼、文献回顾、科研设计、总体和样本、研究工具、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 分析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科研管理、循证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研究问题的确定、查阅文献的目的和方法、研究设计类型、收集资 料的常用方法、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掌握开题报告的撰写以及护理研究论文的书写;熟悉护理研究中常见的伦理 问题、循证护理实践;了解护理科研项目管理。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护理科研思维能力、运用医学科研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 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结合临床护理中的真实案例,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护理研究总论 【目的要求】 1. 正确界定护理研究的概念。 2.正确理解护理研究的意义。 3.了解护理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4.正确描述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 5.比较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6.在护理研究的各个环节遵循研究的伦理原则 【教学内容】 1.科学和科学研究的概念、本质及目的。 2.护理研究的概念、意义、特点。 3.护理研究的发展概况、趋势及范畴。 4.我国护理研究的现状
5.护理研究的步骤和基本程序:提出问题和形成假设、科研设计、预试验、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科研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和论文撰写。6.护理研究应中的伦理原则:尊重人的尊严、有益的原则、公正的原则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及伦理原则的重要性。7.知情同意书的基本内容及书写。8.有关人体试验的伦理规范。9.护理研究的监督机制。第二章选题【目的要求】1.熟悉选题的来源、选题的评价。2.掌握选题的原则。3.掌握问题的形成、问题的陈述。【教学内容】1.选题的来源:研究者自选题、研究课题。2.建立选题思路: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和确立选题、选题的注意事项。3.选题的评价。4.假说的形成和问题的陈述。5.有关理论框架和概念框架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和作用。6.理论框架和概念框架的形成。第三章文献检索【目的要求】1.掌握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2.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3.熟悉信息、知识、文献、文献检索的概念、文献的类型。4.了解中英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及数据库、网络检索工具。5.了解查新咨询的意义和程序。【教学内容】1.文献的基本概念、文献的类型。2.文献检索的概念。3.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目录、题录、索引、文摘等。4.文献检索的常用法、追溯法、分段法。5.文献检索的途径包括:书名、著者、序号、分类、主题、关键词、分类主题等途径6.文献检索的步骤
5.护理研究的步骤和基本程序:提出问题和形成假设、科研设计、预试验、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科研数据 的统计学分析和论文撰写。 6.护理研究应中的伦理原则:尊重人的尊严、有益的原则、公正的原则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及伦理原则的重要 性。 7.知情同意书的基本内容及书写。 8.有关人体试验的伦理规范。 9.护理研究的监督机制。 第二章选题 【目的要求】 1.熟悉选题的来源、选题的评价。 2.掌握选题的原则。 3.掌握问题的形成、问题的陈述。 【教学内容】 1.选题的来源:研究者自选题、研究课题。 2.建立选题思路: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和确立选题、选题的注意事项。 3.选题的评价。 4.假说的形成和问题的陈述。 5.有关理论框架和概念框架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和作用。 6.理论框架和概念框架的形成。 第三章文献检索 【目的要求】 1. 掌握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 2. 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3.熟悉信息、知识、文献、文献检索的概念、文献的类型。 4. 了解中英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及数据库、网络检索工具。 5. 了解查新咨询的意义和程序。 【教学内容】 1.文献的基本概念、文献的类型。 2.文献检索的概念。 3.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目录、题录、索引、文摘等。 4.文献检索的常用法、追溯法、分段法。 5.文献检索的途径包括:书名、著者、序号、分类、主题、关键词、分类主题等途径。 6.文献检索的步骤
7.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及光盘的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国外科技资料目录、文摘式检索工具、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美国《医学索引》、荷兰《医学文摘》等。8.网络检索工具。9.查新咨询的意义和程序。第四章研究设计【目的要求】1.了解科研设计的概念。2.熟悉各类科研设计的类型。3.掌握科研设计的主要内容。4.熟悉非实验性研究的设计类型。【教学内容】1.科研设计的概念。2.科研设计的内容包括:确定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设立对照组的意义、对照组的类型随机分组、选择观察指标、确认研究变量:自变量、依变量及外变量等3.科研设计的类型包括: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第五章总体和样本【目的要求】1.了解样本含量的估计。2.熟悉总体、样本和误差的基本概念。3.掌握抽样过程及方法。【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总体(包括有限、无限、目标、可得总体、观察单位等)、样本和误差。2.抽样过程及方法:抽样过程、抽样原则、抽样方法(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配额抽样、目的抽样、网络抽样)。3.样本含量的估计:样本含量估计的参数、样本含量估计的方法(经验法、查表法、计算法)样本含量估计的注意事项。第六章收集资料的方法【目的要求】1.熟悉收集资料前的准备。2.熟悉非结构式、半结构式自陈法的种类与方法。3.掌握结构式自陈法。4.掌握会谈法资料收集方法
7.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及光盘的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国外科技资料目录、文摘式检索工 具、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美国《医学索引》、荷兰《医学文 摘》等。 8.网络检索工具。 9.查新咨询的意义和程序。 第四章研究设计 【目的要求】 1. 了解科研设计的概念。 2.熟悉各类科研设计的类型。 3.掌握科研设计的主要内容。 4. 熟悉非实验性研究的设计类型。 【教学内容】 1. 科研设计的概念。 2.科研设计的内容包括:确定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设立对照组的意义、对照组的类型随机分组、选择观察 指标、确认研究变量:自变量、依变量及外变量等。 3.科研设计的类型包括: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量性研究和质 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 第五章总体和样本 【目的要求】 1. 了解样本含量的估计。 2.熟悉总体、样本和误差的基本概念。 3.掌握抽样过程及方法。 【教学内容】 1. 基本概念:总体(包括有限、无限、目标、可得总体、观察单位等)、样本和误差。 2.抽样过程及方法:抽样过程、抽样原则、抽样方法(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 样;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配额抽样、目的抽样、网络抽样)。 3.样本含量的估计:样本含量估计的参数、样本含量估计的方法(经验法、查表法、计算法)样本含量估计的注 意事项。 第六章收集资料的方法 【目的要求】 1. 熟悉收集资料前的准备。 2.熟悉非结构式、半结构式自陈法的种类与方法。 3.掌握结构式自陈法。 4.掌握会谈法资料收集方法
5.掌握问卷法资料收集方法。6.了解生物医学测量法。7.了解档案记录资料收集方式。8.了解德尔斐法资料收集方式。9.掌握观察法资料收集方式。【教学内容】1.资料的来源、收集资料前应考虑的问题2.设计收集资料的方案3.非结构式与半结构式自陈法4.结构式自陈法:问题的形式、封闭式问题的种类、量表、设计收集资料的工具5.会谈法收集资料6.问卷法收集资料7.问卷法与会谈法的比较8.观察法概述9.非结构式观察法10.结构式观察法11.观察法的优缺点12.生物医学测量法的目的、种类、特点及应用13.档案记录收集法14.Q-分类法15.投射法16.Delphi法第七章研究工具性能的测定【目的要求】1.了解国外量表的翻译与回译要求。2.了解国外原版量表与中文版量表的等同性检测。3.熟悉信度测量方法。4.熟恶效度测量方法。5.掌握信度的概念和分类。6.掌握效度的概念和分类。【教学内容】1.信度的概念及分类。2.重测信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5.掌握问卷法资料收集方法。 6.了解生物医学测量法。 7.了解档案记录资料收集方式。 8.了解德尔斐法资料收集方式。 9.掌握观察法资料收集方式。 【教学内容】 1.资料的来源、收集资料前应考虑的问题 2.设计收集资料的方案 3.非结构式与半结构式自陈法 4.结构式自陈法:问题的形式、封闭式问题的种类、量表、设计收集资料的工具 5.会谈法收集资料 6.问卷法收集资料 7.问卷法与会谈法的比较 8.观察法概述 9.非结构式观察法 10.结构式观察法 11. 观察法的优缺点 12.生物医学测量法的目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13.档案记录收集法 14.Q-分类法 15.投射法16.Delphi法 第七章研究工具性能的测定 【目的要求】 1. 了解国外量表的翻译与回译要求。 2.了解国外原版量表与中文版量表的等同性检测。 3.熟悉信度测量方法。 4.熟悉效度测量方法。 5.掌握信度的概念和分类。 6.掌握效度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内容】 1. 信度的概念及分类。 2. 重测信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3.使用重测信度应考虑的问题。4.内部一致性信度(折半信度、Cronbachsa系数、KR-20)。5.折半信度、Cronbach'sa系数、KR-20的计算方法6.评定者间信度和复本信度。7.效度的概念及分类。8.表面效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9.内容效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10.效标关联效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11.结构效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12.国外量表的翻译、回译、检测。第八章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目的要求】1.了解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2.熟悉原始数据的核校。3.熟悉概率、假设检验的概念,科研资料的类型4.熟悉常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5.熟悉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要求。6.掌握合理分组的要素、分组方法、拟定整理表。【教学内容】1.核校原始数据:审核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存在缺失、错误调查表的处理2.合理分组的要素、分组方法、分组程序。3.拟定整理表。4.结果、讨论与分析、参考文献。第九章影响科研质量的相关因素【目的要求】1.了解依从性的概念和重要性。2.熟悉偏倚的概念、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及控制偏倚的意义3.熟悉不依从的表现及产生原因。4.掌握偏倚的产生原因、类型、控制方法。5.掌握依从性的衡量与改善方法。【教学内容】1.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概念、关系
3. 使用重测信度应考虑的问题。 4. 内部一致性信度(折半信度、Cronbach’s a系数、KR-20)。 5. 折半信度、Cronbach’s a系数、KR-20的计算方法。 6. 评定者间信度和复本信度。 7. 效度的概念及分类。 8. 表面效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9. 内容效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10. 效标关联效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11. 结构效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12.国外量表的翻译、回译、检测。 第八章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目的要求】 1. 了解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 2.熟悉原始数据的核校。 3.熟悉概率、假设检验的概念,科研资料的类型。 4.熟悉常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5.熟悉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要求。 6.掌握合理分组的要素、分组方法、拟定整理表。 【教学内容】 1. 核校原始数据:审核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存在缺失、错误调查表的处理。 2.合理分组的要素、分组方法、分组程序。 3.拟定整理表。 4.结果、讨论与分析、参考文献。 第九章影响科研质量的相关因素 【目的要求】 1. 了解依从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熟悉偏倚的概念、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及控制偏倚的意义。 3. 熟悉不依从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4. 掌握偏倚的产生原因、类型、控制方法。 5. 掌握依从性的衡量与改善方法。 【教学内容】 1.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概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