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刘秀重回故地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这既暗示了人物心情,也为后文情 节做铺垫 小说结尾刘秀并没有找到那个妇人,前文实际已有多处暗示,如妇人的突然出现和消失及 刘秀的感叹 8、小说中的“棠梨”具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是怎样叙述刘秀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自東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 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其友刘琦,佐击节 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 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家有 文新法常预议不欲責萸收息至是疏条例司始建致处之议至青萸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 思太襞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 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 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盜,刺字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 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 哲宗立,改吏部,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 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 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 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常请 息过其数亦勿取 拜御史中丞,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 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 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韭所以厚风俗。 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 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B.、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 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C.、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 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 /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 6 - C、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刘秀重回故地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这既暗示了人物心情,也为后文情 节做铺垫。 D、小说结尾刘秀并没有找到那个妇人,前文实际已有多处暗示,如妇人的突然出现和消失及 刘秀的感叹。 8、小说中的“棠梨”具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是怎样叙述刘秀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自束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 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其友刘琦,佐击节 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 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 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 且大骇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 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 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字..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 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 哲宗立,改吏部,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 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 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 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常请 息过其数亦勿取。 拜御史中丞,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 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 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 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的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 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B.、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 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C.、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 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D.、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 /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要将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東。因此用 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 B.、谏院:朝廷设立輿论机关,可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 “正言”和“御史中丞”都是谏院所属的官员。 刺字:文中指针对犯罪之人的刑罚,也称“墨刑”。在犯人皮肤上刺字,再涂以墨使字迹 明显,之后根据罪行轻重可为兵卒,也可发配至边远地方 D.、加官:在原有的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衔。加领的官职没有实际权力,只增加荣显,厚重身 份,表示皇帝给予恩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常为人谦让,有君子之风。发运使杨佐向朝廷推荐李常,李常反而推荐好友刘琦。杨 大为赞叹,将二人一起推荐 B.、李常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上书反对青苗法收息:即使王安石 派人私下跟他表明自己的意思,他也不罢休。 C.、李常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解难。他捉盗贼,毁贼窝,保一方百姓平安:黄河决堤,他力 主不要给京东、河北的饥困百姓摊派劳役。 D.、李常坚持正义,直言敢谏。修订役法时,他提出法无新旧,以方便百姓为好。刘安世诽 谤蔡确,他上疏维护蔡确,因此被弹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 (2)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寄韩仲止戴复古 何以涧泉号?取其清又清。天游一丘壑,孩视几公卿 杯举即时酒,诗留后世名。黄花秋意足,东望忆渊明 【注】韩溉,字仲止,自号润泉,南宋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所寄对象的自号入手,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韩仲止是一个清高绝俗的人 B、颈联赞美韩仲止既要享受现世的生活乐趣、又要留给后世不朽声名的精神追求。 C、“孩视几公卿”意思是把公卿看得如同孩童一样,写出韩仲止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 D、“丘壑”即指自然,意思是说作者游于山林丘壑之间,自得其乐,突出了其隐者形象。 15、尾联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与前面内容有什么关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 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 7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要将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因此用 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 B.、谏院:朝廷设立 的 舆论机关,可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 “正言”和“御史中丞”都是谏院所属的官员。 C、刺字:文中指针对犯罪之人的刑罚,也称“墨刑”。在犯人皮肤上刺字,再涂以墨使字迹 明显,之后根据罪行轻重可为兵卒,也可发配至边远地方。 D.、加官:在原有的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衔。加领的官职没有实际权力,只增加荣显,厚重身 份,表示皇帝给予恩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常为人谦让,有君子之风。发运使杨佐向朝廷推荐李常,李常反而推荐好友刘琦。杨 大为赞叹,将二人一起推荐。 B.、李常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上书反对青苗法收息;即使王安石 派人私下跟他表明自己的意思,他也不罢休。 C.、李常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解难。他捉盗贼,毁贼窝,保一方百姓平安;黄河决堤,他力 主不要给京东、河北的饥困百姓摊派劳役。 D.、李常坚持正义,直言敢谏。修订役法时,他提出法无新旧,以方便百姓为好。刘安世诽 谤蔡确,他上疏维护蔡确,因此被弹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 (2)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寄韩仲止 戴复古 何以涧泉号?取其清又清。天游一丘壑,孩视几公卿。 杯举即时酒,诗留后世名。黄花秋意足,东望忆渊明。 【注】韩溉,字仲止,自号涧泉,南宋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从所寄对象的自号入手,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韩仲止是一个清高绝俗的人。 B、颈联赞美韩仲止既要享受现世的生活乐趣、又要留给后世不朽声名的精神追求。 C、“孩视几公卿”意思是把公卿看得如同孩童一样,写出韩仲止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 D、“丘壑”即指自然,意思是说作者游于山林丘壑之间,自得其乐,突出了其隐者形象。 15、尾联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与前面内容有什么关联?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逍遥游》中“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 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