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阳光催开农民笑脸 2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标,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去年,中央财政 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高含金量”的惠农政策连 续出台,让人们看到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力度,表明中国农村正迎来全方位发展的历史性 机遇 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有“中国样本”之称。对于近7000万河南农民来讲,2006年 是他们笑得最开心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河南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达322亿元,较上年增加70亿元:农 民不光钱袋鼓了,生产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6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261元,实际增长12.1%,实现近10年来首次两位数增长, 其中,仅粮食增产一项就让农民增收50亿元。2006年河南农民获得的农业“综合直补”达31.4亿元,比 上年翻了一番,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6年,河南粮食总产首次突破500亿公斤大关,“中国 粮仓”地位更加突出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直是社会全面协调 发展的一个“短腿”。去年以来,在国家的财政支农账上,新增了10多个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据了解,全 国大部分省份也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财政支出中,70%以上被用在了农 2006年,国家首次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首次要求用3年时间 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和“农民医保”已渐行渐近。 农村“行路难”是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之一。从2005年起,国家启动了乡村道路改造 工程,要让农民走上“柏油水泥路”。 初步统计,去年,全国有20个省份的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 以上,有些省份甚至增长40%以上。专家指出,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其实质就是按照统筹城乡社 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将“三农”发展中属于政府职责的事务逐步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努力加强农 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农村改革迈出“第三步” 2006年,对中国农民来说是个“转折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使延续2000多年的“皇 粮国税”成为历史,9亿农民站在了发展新起点上。我国农村改革在历经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和 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两轮改革之后,迈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 听到免征农业税的消息后,一些农民奔走相告,但喜庆之余,他们担心:国家不向农民收钱了,干 部还收不收? 农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一些地方乱收费有所抬头并有新的表现。农村乱收费 的主体由基层政府转向职能部门,收费的名目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向经营服务性收费。一些村级组织也向 农民乱收费乱摊派。这些情况表明,农业税取消了,但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 记者在湖南省洞庭湖粮食主产区采访发现,一些村农民人均负担接近200元,里面有多种“服 务性”乱收费。洞庭湖区农民负担之所以减不下来,重要原因是乡镇机构臃肿。这里有一个乡,一年财政 收入不到10万元,乡干部当中除行政干部的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外,还有60多个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人员 的工资得从农民身上打主意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2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 条“红线”。以“大包干”为代表的第一步改革建立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取消农业税重在调 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前两项改革取得成功后,推动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势在必行 2003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乡镇机关进行裁撤合并,剥离事业单位
公共财政阳光催开农民笑脸 2006 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标,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去年,中央财政 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 3397 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 422 亿元。“高含金量”的惠农政策连 续出台,让人们看到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力度,表明中国农村正迎来全方位发展的历史性 机遇。 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有“中国样本”之称。对于近 7000 万河南农民来讲,2006 年 是他们笑得最开心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河南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达 322 亿元,较上年增加 70 亿元;农 民不光钱袋鼓了,生产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6 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3261 元,实际增长 12.1%,实现近 10 年来首次两位数增长, 其中,仅粮食增产一项就让农民增收 50 亿元。2006 年河南农民获得的农业“综合直补”达 31.4 亿元,比 上年翻了一番,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6 年,河南粮食总产首次突破 500 亿公斤大关,“中国 粮仓”地位更加突出。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直是社会全面协调 发展的一个“短腿”。去年以来,在国家的财政支农账上,新增了 10 多个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据了解,全 国大部分省份也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财政支出中,70%以上被用在了农 村。 2006 年,国家首次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首次要求用 3 年时间 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和“农民医保”已渐行渐近。 农村“行路难”是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之一。从 2005 年起,国家启动了乡村道路改造 工程,要让农民走上“柏油水泥路”。 初步统计,去年,全国有 20 个省份的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 20% 以上,有些省份甚至增长 40%以上。专家指出,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其实质就是按照统筹城乡社 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将“三农”发展中属于政府职责的事务逐步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努力加强农 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农村改革迈出“第三步” 2006 年,对中国农民来说是个“转折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使延续 2000 多年的“皇 粮国税”成为历史,9 亿农民站在了发展新起点上。我国农村改革在历经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和 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两轮改革之后,迈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 听到免征农业税的消息后,一些农民奔走相告,但喜庆之余,他们担心:国家不向农民收钱了,干 部还收不收? 农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一些地方乱收费有所抬头并有新的表现。农村乱收费 的主体由基层政府转向职能部门,收费的名目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向经营服务性收费。一些村级组织也向 农民乱收费乱摊派。这些情况表明,农业税取消了,但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 记者在湖南省洞庭湖粮食主产区采访发现,一些村农民人均负担接近 200 元,里面有多种“服 务性”乱收费。洞庭湖区农民负担之所以减不下来,重要原因是乡镇机构臃肿。这里有一个乡,一年财政 收入不到 10 万元,乡干部当中除行政干部的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外,还有 60 多个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人员 的工资得从农民身上打主意。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 20 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一 条“红线”。以“大包干”为代表的第一步改革建立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取消农业税重在调 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前两项改革取得成功后,推动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势在必行。 2003 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乡镇机关进行裁撤合并,剥离事业单位
实行乡镇领导干部交叉任职,精减行政事业人员,目前全省精减乡镇干部40%,“食之者重,生之者寡” 的局面得到改善。 同一年,安徽省率先推行“乡财县管”,目前这项改革已在全国推开。“乡财县管”核心内容为“预 算共编、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集中收付”,在保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 严格了乡镇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财”是“政”的基础,在这一新管理模式下,不仅管好了乡镇财政, 还规范了行政,进而引发了乡镇政府职能和权力结构的再调整 安徽省和县一位镇长说,现在我的“一支笔”只值2000元,超过2000元的支出得提交乡理财小组, 3000元以上得给县里打报告。再乱举债、乱办事是不可能的了。河南省宁陵县石桥乡党委书记蔡尚斌说 乡财县管”规范了乡镇花钱和办事。 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 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撑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政治、社会 文化等领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破冰” 2006年末,中国银监会公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两项放开:一是对所有社会资本放开。境内外银行资本 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放开。所 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有责任、有义务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村 地区提供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抽水机”效应下,农村金融失血严重。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加剧了农村金融“空洞化 已成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拉大的“助力源”。记者了解到,2000年金融机构通过上存的方式使河南农 村流失资金200多亿元,2006年猛增到700多亿元。河南省邓州市是农业大市,去年全年,仅邓州农村信 用社新增7000万元贷款,其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没有贷款,有些银行已经连续几年没向邓州农村发放 专家指出,随着“两个放开”政策的实施,农区中小型区域性商业银行必将蓬勃兴起,金融改革将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级”推力。 进城乡利益结构调整 专家指出,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推 进城乡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 据了解,近3年来,中央财政和国债建设资金中用于“三农”的投入不断增长,但支农资金使用效 益却有待提高,突出问题是国家支农投资管理存在问题。一是专项资金比重大,占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 额的57%。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权掌握在中央各部委手中,一些部门掌握着大量专项资金,拥有资源配置 权,而且支配权力越来越大,为设租和寻租创造条件。二是管理分散。目前,中央政府直接分配与管理支 农投资的部门有十六七个之多,投资管理渠道繁多,部门各自为战,投资分散、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 不高 造成新农村建设“跑钱”、“跑项目”热的重要原因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部门既得利益 固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在美国,也有大量的支农专项资金,但管理部门的作用只相当于一个“邮局 不能随意分配资金。 现行的征地制度,是旧有利益结构的“硬核”。许多专家建议国家尽快进行农村征地制度改革,为 调整收入再分配结构提供必要的资源,支付制度变迁所需的成本 据有关部门统计,多数地方征地款分配比例为,农民得10%~15%,集体得25%~30%,政府及其他
实行乡镇领导干部交叉任职,精减行政事业人员,目前全省精减乡镇干部 40%,“食之者重,生之者寡” 的局面得到改善。 同一年,安徽省率先推行“乡财县管”,目前这项改革已在全国推开。“乡财县管”核心内容为“预 算共编、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集中收付”,在保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 严格了乡镇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财”是“政”的基础,在这一新管理模式下,不仅管好了乡镇财政, 还规范了行政,进而引发了乡镇政府职能和权力结构的再调整。 安徽省和县一位镇长说,现在我的“一支笔”只值 2000 元,超过 2000 元的支出得提交乡理财小组, 3000 元以上得给县里打报告。再乱举债、乱办事是不可能的了。河南省宁陵县石桥乡党委书记蔡尚斌说, “乡财县管”规范了乡镇花钱和办事。 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 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撑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政治、社会、 文化等领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 化。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破冰” 2006 年末,中国银监会公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两项放开:一是对所有社会资本放开。境内外银行资本、 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放开。所 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有责任、有义务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村 地区提供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抽水机”效应下,农村金融失血严重。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加剧了农村金融“空洞化”, 已成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拉大的“助力源”。记者了解到,2000 年金融机构通过上存的方式使河南农 村流失资金 200 多亿元,2006 年猛增到 700 多亿元。河南省邓州市是农业大市,去年全年,仅邓州农村信 用社新增 7000 万元贷款,其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没有贷款,有些银行已经连续几年没向邓州农村发放 一分钱贷款。 专家指出,随着“两个放开”政策的实施,农区中小型区域性商业银行必将蓬勃兴起,金融改革将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级”推力。 推进城乡利益结构调整 专家指出,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推 进城乡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 据了解,近 3 年来,中央财政和国债建设资金中用于“三农”的投入不断增长,但支农资金使用效 益却有待提高,突出问题是国家支农投资管理存在问题。一是专项资金比重大,占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 额的 57%。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权掌握在中央各部委手中,一些部门掌握着大量专项资金,拥有资源配置 权,而且支配权力越来越大,为设租和寻租创造条件。二是管理分散。目前,中央政府直接分配与管理支 农投资的部门有十六七个之多,投资管理渠道繁多,部门各自为战,投资分散、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 不高。 造成新农村建设“跑钱”、“跑项目”热的重要原因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部门既得利益 固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在美国,也有大量的支农专项资金,但管理部门的作用只相当于一个“邮局”, 不能随意分配资金。 现行的征地制度,是旧有利益结构的“硬核”。许多专家建议国家尽快进行农村征地制度改革,为 调整收入再分配结构提供必要的资源,支付制度变迁所需的成本。 据有关部门统计,多数地方征地款分配比例为,农民得 10%~15%,集体得 25%~30%,政府及其他
机构得60%~65%。有关资料显示,土地开发商拿到的地价中的72%是政府各项税费,“以地生财”成为地 方政府重要的筹资手段。 家指出,征地制度改革,一定要解决农民主体的定位,把土地的增值部分多留给农民。目前中国 失地农民约有4000万,许多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成为中国最大的困难群体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国家出台的多项“土地新政”,一方面注重提高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另一方面 将土地出让金使用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土地出让总价款必须首先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其余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应主要用于农业土 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预计2007年中央和地方土地收益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数量将大大 增加,有望超过1000亿元。 民生进步篇: 民生新举奏响和谐音 本刊记者梁思奇张非非黄会清李舒 民生,不只是一个靓丽的字眼,更是鲜活的实践,百姓真切的体验。2006年,就业、教育 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项项新举措的出台, 一个个“老大难”问题的化解,一张张笑脸的出现,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的生动体现 向新“三座大山”冲击 2006年秋季开学,广西北海市民王女士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学校开学不收学杂费,只收课本 和作业本费用,“外出打工的姐姐可以帮助出这个钱,不需要您再给我钱了”。来信人是她在当地最偏远 的合浦县曲樟乡扶持的一个四年级女孩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广西马山县一名初中生写的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欣慰。2006年,各地“争先恐后”作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决定,成为 继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体现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农民获得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广西天峨县实施这项举措后,对农 村小学生、初中生每学期分别只收65元、90元课本和作业本费,军烈属子女、孤儿和少数民族儿童还免 收课本费,一个学期全县学生家庭减负97万元。有两个孩子读书的龙滩库区移民贺必员说,过去每学期开 学都为学费发愁,要卖猪卖鸡才能凑够,现在打几天零工就能解决了。 与教育一样,“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多艰之叹。2006年,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 推广,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挨”。在这把“保护伞”下,过去经常出现的农民因病致贫和 返贫现象明显减少。 北海市合浦县党江镇村民冯人兴对此体会很深。2006年10月,他突发脑溢血,住院时家里卖掉仅 有的一头牛两头猪,加上亲友借款,花了2.2万元。元旦前,他从县有关部门拿到了4000元住院报销款和 3300多元大病补偿金。儿子高兴地说,家里又可以买牛了!
机构得 60%~65%。有关资料显示,土地开发商拿到的地价中的 72%是政府各项税费,“以地生财”成为地 方政府重要的筹资手段。 专家指出,征地制度改革,一定要解决农民主体的定位,把土地的增值部分多留给农民。目前中国 失地农民约有 4000 万,许多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成为中国最大的困难群体。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国家出台的多项“土地新政”,一方面注重提高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另一方面 将土地出让金使用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 年 9 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土地出让总价款必须首先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其余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应主要用于农业土 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预计 2007 年中央和地方土地收益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数量将大大 增加,有望超过 1000 亿元。 民生进步篇: 民生新举奏响和谐音 本刊记者 梁思奇 张非非 黄会清 李舒 民生,不只是一个靓丽的字眼,更是鲜活的实践,百姓真切的体验。2006 年,就业、教育、 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项项新举措的出台, 一个个“老大难”问题的化解,一张张笑脸的出现,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的生动体现。 向新“三座大山”冲击 2006 年秋季开学,广西北海市民王女士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学校开学不收学杂费,只收课本 和作业本费用,“外出打工的姐姐可以帮助出这个钱,不需要您再给我钱了”。来信人是她在当地最偏远 的合浦县曲樟乡扶持的一个四年级女孩。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广西马山县一名初中生写的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欣慰。2006 年,各地“争先恐后”作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决定,成为 继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体现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农民获得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广西天峨县实施这项举措后,对农 村小学生、初中生每学期分别只收 65 元、90 元课本和作业本费,军烈属子女、孤儿和少数民族儿童还免 收课本费,一个学期全县学生家庭减负 97 万元。有两个孩子读书的龙滩库区移民贺必员说,过去每学期开 学都为学费发愁,要卖猪卖鸡才能凑够,现在打几天零工就能解决了。 与教育一样,“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多艰之叹。2006 年,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 推广,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挨”。在这把“保护伞”下,过去经常出现的农民因病致贫和 返贫现象明显减少。 北海市合浦县党江镇村民冯人兴对此体会很深。2006 年 10 月,他突发脑溢血,住院时家里卖掉仅 有的一头牛两头猪,加上亲友借款,花了 2.2 万元。元旦前,他从县有关部门拿到了 4000 元住院报销款和 3300 多元大病补偿金。儿子高兴地说,家里又可以买牛了!
2006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在不少贫困家庭得到了实现。在江苏省常州市,低保户冯 来福元旦搬进了每月每平方米1元钱的廉租房:在辽沈大地,在政府的帮助下,上百万棚户区居民告别了 阴冷潮湿狭窄的“煤棚子”,搬进了他们梦寐已久的新楼房:在重庆,2000多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 方米的低保户住进了廉租房:武汉市300户特困家庭经历了乔迁之喜… 除了为无房户、特困户解决住房问题,涉及更广大人群的商品房价格快速攀升的势头也受到一定程 度的遏制。针对房地产业投资过热、结枃畸形、价格虚高的形势,中央政府屡出调控重拳,体现了政府调 整社会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努力 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十一五”开局之年,不能不把特别的目光投向就业问题。去年一年,温家 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得到了扎实的践行。 老工业基地辽宁省近180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在社保试点期间与企业解除关系成为“社会人”。对 于绝大多数下岗职工来说,没有就业就意味着家庭生计无着。而正是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出发,辽宁省提 出“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借助全省3900多个社区,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就 业状况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出现“零就业”的家庭20天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为保证就业“含金量” 还针对不同情况作出规定:属于用人单位招聘,须签订1年以上合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可正式领取 工商执照:灵活就业人员须达最低工资标准。2006年,辽宁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就超额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全年900万人的目标。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各级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使出的“浑身解数”: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务院 专门于2006年3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 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性审批和行政收费,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 退和排斥农民工:各地普遍建立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培训、中介和维权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 问题,不少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网站,举办专门的“双选会”。此外,各级 政府针对“4050”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按照“千方百计”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广泛 开拓就业门路。 些地方调整产业布局,在招商引资上改变以往一味偏重引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做法,以优惠政策 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企业进驻:不少地方开办了小额信贷业务,实行税费减免,扶持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在教育体制上,对促进就业起到显著作用的职业教育在各地普遍受到重视和加强,而针对不同 对象的各种就业培训则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一技之长。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得以夯实,保障了无数 家庭的基本收入 共享发展成果”的引领下 从2003年开始,我国年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6年我国GDP达209407亿元,同 比增长10.7%。但是,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财富积累相比,民生状况并没有得到同步和合理的改善, 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社 会较多不和谐现象。让人欣慰的是,2006年的民生进步,彰显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题。关注 民生,改善民生,已经变成一种“政府自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并且越来越多地向建立和 完善长期的机制和体制转变。 检视2006年的民生状况,除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其前行的足迹还印在社会其他方面。对 众多非法生产的小煤窑的强制关闭,凸显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严重污 染问题的治理,体现了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爱护;对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对流浪者的救助,对城市低保家庭 救济标准的提高,彰显了对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各级政府的施政,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善政,更多 地转移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上
2006 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在不少贫困家庭得到了实现。在江苏省常州市,低保户冯 来福元旦搬进了每月每平方米 1 元钱的廉租房;在辽沈大地,在政府的帮助下,上百万棚户区居民告别了 阴冷潮湿狭窄的“煤棚子”,搬进了他们梦寐已久的新楼房;在重庆,2000 多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 10 平 方米的低保户住进了廉租房;武汉市 300 户特困家庭经历了乔迁之喜…… 除了为无房户、特困户解决住房问题,涉及更广大人群的商品房价格快速攀升的势头也受到一定程 度的遏制。针对房地产业投资过热、结构畸形、价格虚高的形势,中央政府屡出调控重拳,体现了政府调 整社会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努力。 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十一五”开局之年,不能不把特别的目光投向就业问题。去年一年,温家 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得到了扎实的践行。 老工业基地辽宁省近 180 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在社保试点期间与企业解除关系成为“社会人”。对 于绝大多数下岗职工来说,没有就业就意味着家庭生计无着。而正是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出发,辽宁省提 出“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 1 人实现就业”。借助全省 3900 多个社区,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就 业状况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出现“零就业”的家庭 20 天至少有 1 人实现稳定就业。为保证就业“含金量”, 还针对不同情况作出规定:属于用人单位招聘,须签订 1 年以上合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可正式领取 工商执照;灵活就业人员须达最低工资标准。2006 年,辽宁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 2006 年第三季度,全国就超额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全年 900 万人的目标。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各级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使出的“浑身解数”: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务院 专门于 2006 年 3 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 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性审批和行政收费,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 退和排斥农民工;各地普遍建立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培训、中介和维权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 问题,不少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网站,举办专门的“双选会”。此外,各级 政府针对“4050”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按照“千方百计”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广泛 开拓就业门路。 一些地方调整产业布局,在招商引资上改变以往一味偏重引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做法,以优惠政策 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企业进驻;不少地方开办了小额信贷业务,实行税费减免,扶持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在教育体制上,对促进就业起到显著作用的职业教育在各地普遍受到重视和加强,而针对不同 对象的各种就业培训则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一技之长。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得以夯实,保障了无数 家庭的基本收入。 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引领下 从 2003 年开始,我国年经济增长率一直在 10%平台上加速。2006 年我国 GDP 达 209407 亿元,同 比增长 10.7%。但是,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财富积累相比,民生状况并没有得到同步和合理的改善, 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社 会较多不和谐现象。让人欣慰的是, 2006 年的民生进步,彰显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题。关注 民生,改善民生,已经变成一种“政府自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并且越来越多地向建立和 完善长期的机制和体制转变。 检视 2006 年的民生状况,除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其前行的足迹还印在社会其他方面。对 众多非法生产的小煤窑的强制关闭,凸显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严重污 染问题的治理,体现了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爱护;对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对流浪者的救助,对城市低保家庭 救济标准的提高,彰显了对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各级政府的施政,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善政,更多 地转移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上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然之责。正是在这一点上,2006年,更多人从民生进步中加深 了对“政府”概念的理解:北海市的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庭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药物:沈阳市的低保人员 享受到免费供暖:成都市体育用品厂51名被拖欠工资的工人,在金牛区法律援助中心指定的律师帮助下, 讨回了血汗钱:重庆市南岸区的被征地农民,可以每个月领到失业保险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孙中山先生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 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民生问题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社会和 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轫之年,人们对2006年“和谐”的感受各不相同:北海市党江镇渔江村的农民, 喝上了政府“人饮工程”送来的清洁水,不用再排长队购买1元钱50升的高价水:四川省广元市的贫困留 守儿童,在当地妇联“手牵手”结对帮扶救助下,与家里的亲人进行了团聚:山东省淄博市特困群体中的 大病患者,获得了政府从福彩公益金提取拨付的救助金,不再担心遺遇“见死不救”…… 人们对2007年的民生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学杂费 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卫生部承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 大到80%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 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各地政府对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也确定了相 应的目标 人们相信,2007年,在“共享发展成果”的纲领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福祉将得到进一步 改善 自主创新篇 让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共识 本刊记者蔡玉高张涛赵东辉 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为此制订了《国 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一年来,自上而下,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 自主创新:时代的呐喊 江苏省苏州市有一串引以为豪的数字:全球1/4的笔记本电脑和1/3数码相机都是从这里出产 的……然而让人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每做一台电脑,要给英特尔付几十美元,再付微软几十美元,生产 笔记本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一台所赚的钱大概是10个苹果的钱。类似的事情很多,如生产一台DVD,我们 的利润是1~2美元: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是1个多美元。辛苦的工作最后赚取的却只是几个“苹果 原因在哪儿?缺“芯”。没有专利,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受制于人,只能赚取可怜的加工费 而将绝大部分的利润奉送给那些掌握着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的发达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已难以承受大量引进技术的巨额成本。目前我国 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 发达国家知识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0%,而我国仅为20%~30%。因此,在激烈的国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然之责。正是在这一点上,2006 年,更多人从民生进步中加深 了对“政府”概念的理解:北海市的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庭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药物;沈阳市的低保人员 享受到免费供暖;成都市体育用品厂 51 名被拖欠工资的工人,在金牛区法律援助中心指定的律师帮助下, 讨回了血汗钱;重庆市南岸区的被征地农民,可以每个月领到失业保险……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孙中山先生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 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民生问题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社会和 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轫之年,人们对 2006 年“和谐”的感受各不相同:北海市党江镇渔江村的农民, 喝上了政府“人饮工程”送来的清洁水,不用再排长队购买 1 元钱 50 升的高价水;四川省广元市的贫困留 守儿童,在当地妇联“手牵手”结对帮扶救助下,与家里的亲人进行了团聚;山东省淄博市特困群体中的 大病患者,获得了政府从福彩公益金提取拨付的救助金,不再担心遭遇“见死不救”…… 人们对 2007 年的民生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学杂费, 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卫生部承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 大到 80%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 900 万人,下岗失业人 员再就业 50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以内……各地政府对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也确定了相 应的目标。 人们相信,2007 年,在“共享发展成果”的纲领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福祉将得到进一步 改善。 自主创新篇: 让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共识 本刊记者 蔡玉高 张涛 赵东辉 2006 年 1 月 9 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为此制订了《国 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一年来,自上而下,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 自主创新:时代的呐喊 江苏省苏州市有一串引以为豪的数字:全球 1/4 的笔记本电脑和 1/3 数码相机都是从这里出产 的……然而让人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每做一台电脑,要给英特尔付几十美元,再付微软几十美元,生产 笔记本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一台所赚的钱大概是 10 个苹果的钱。类似的事情很多,如生产一台 DVD,我们 的利润是 1~2 美元;生产一件 MP3,我们的利润是 1 个多美元。辛苦的工作最后赚取的却只是几个“苹果 钱”。 原因在哪儿?缺“芯”。没有专利,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受制于人,只能赚取可怜的加工费, 而将绝大部分的利润奉送给那些掌握着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的发达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已难以承受大量引进技术的巨额成本。目前我国 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 50%以上。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 发达国家知识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70%~80%,而我国仅为 20%~30%。因此,在激烈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