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置之不顾。国际关系学者和国家一社会关系学者均主张称霸或支配的企 图总是受到均势机制的制衡、抵抗,以及受到扩张成本上升的制约。面我 则主张,我们不仅要考察谋求权力者不能做什么,而且要考察他们能做什 么。谋求支配者能够通过各种反制衡策略(counterbalancing strategies)、 不择手段的计谋(ruthless stratagems)和“自强型改革”(self-strengthening reform)来克服制衡和成本的制约。简言之,我使用“制衡逻辑”(logic of balancing)来指抵消性机制(countervailing mechanisms),使用“支配逻 辑”(ogic of domination)来指强制性机制(coercive mechanisms)。为了 理解支配(称霸)和制衡的共存,我们必须将政治视为谋求支配(霸权)者 及其目标之间的战略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使用相互对立的战 略,并会受到相互对立的因果机制的协助或阻碍。表1.1总结了这一理 论框架。在讨论制衡逻辑和支配逻辑在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中的运作之 前,我必须清楚地阐明三个相互关联的、对于…个动态理论而言不可或缺 的理论基石:谋略与机制之间的战略互动,夫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以及行 为体与结构的互动。虽然它们并非新鲜事物,但经常被主流政治理论,特 别是被国际关系理论所误解。 表1.上竞争性逻辑的动力学框架 制衡逻辑 支配逻辑 均势或抵抗 反制衡策略:分南治之(divide-and-rule)或 各个击破(divide-and-conquer) 不择手段的计谋 扩张成本或行政成本的增期 “自强型改革” 谋略与机制的战略互动 动态理论认为政治不是…个不变的参量,面应被视为-一个竞争性谋 略与机制之间的战略互动过程。政治学的一个观念是认为政治变化是 “行动和个人间互动的结果”50。在博弈论中,分析者强调,行为体达成其 目标的能力取决于它的行动。在比较政治学中,查尔斯·蒂利和研究国 家一社会关系的其他学者测考察“统治者和挑战者之间战术行动和对抗 手段的模式”51。在国际关系学中,伊万·阿里奎因-托夫特(Ivan Arreguin-Toft)主张“每项战略都存在相应的反制战骆2。虽然肯尼 9
■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思·华尔兹声称不考虑战略,但他在讨论权力时实际上采用了战略互动 的语言:“A在运用其能力时能否得到B的服从,取决于A的能力与战略、 B的能力和对策,以及所有这些受到周围环境影晌的因素.53相似的语 言亦见于华尔兹对他所设想的两种结构机制一一外部制衡和内部制 衡一的定义,其中外部制衡是指“加强租扩大结盟或削弱对手联盟的行 动”,内部制衡是指“增加经济和军事能力,以及制定更明智的战略行 动”.54中国的经典兵书也同意这种战略互动的观点。它们特别强调,制 胜的关键在于“反其道面制之”,即机敏的指挥官面临的挑战是知何使用 合适的反制措施来使自己的军事能力和战略与敌手相匹敌.55 致治不仅涉及行为体与其策略的互动,而且还包括因果机制之间的 互动。这个观点也许与标准的实证主义方法相悖,后者禁止研究者做出 这样的假设:如果x,侧y面非一y。然而,政治现象中往往有“种种相互 矛盾的过程”(contradictory processes)在起作用.56在选举政治中,挨尔 斯特观察到有的选民倾向于“支持肯定会赢的候选人(追随效应)”,面有 的选民则倾向于“认同肯定要输的候选人(失败效应)”。7在国际政治中, 权力政治和规范考虑(normative concerns)都是现实的力量。正如爱德 华·卡尔(Edward Carr)所述,国际政治“直到历史的终结,都将是个人 类生活中的伦理和强权相互作用,并达到暂时的、不稳定的妥协的领 域s8。约翰·欧文(John Owen)亦有类似的观点,他提出“权力政治将政 策推向一个方拘,面自由主义将其推向另一个方向”,因此,“其组合效应 将使两种很强的、效果迥异的机制隐藏起来”。59规范机制和强制机制的 互动通常产生负反馈,而它们在单独运作时产生的是正反馈。当负反馈 起作用时,任何变化将自行启动抵消力量以恢复均衡。当正反馈运作时, 某一方向上的改变将启动强化压力,使原有变化进一步深化下去。60正负 反馈的同时存在可以解释人类历史的变与不变。另外,由于行为体和机 制的互动可以形成多个均衡点,所以结果在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 人类行为的多重动机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还应该关注人类动机的多重性(heterogeneity)。 人类行为不仅由冷漠的成本一收益计算所驱动,而且还由对公益的道德 10
雕第-~章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规范性考虑所驱动。61在领域广泛的政治现象中,利益并非首要的一更 不是唯一的一一动机。然而,我们可以合理地将利益当作分析的出发点, 来观察我们的论据可以走多远才须向规范让步。正如埃尔斯特指出的, “利己是比利他更基本的原理”,因为“如果无人拥有低级的、自私的愿望, 任何人也就不会有高级的、利他的动机”。2如果将个人视为关注自身利 益的利己主义者,那么最终的逻辑推断是什么呢?简言之,不受道德规范 的制约面无情地逐利将导致一个机会主义世界的产生,在这个世界中,行 为体以收益最大化为其行动指南,并且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63这种情形 有利于霸权和强制面不是制衡。 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者一从尼科洛·马基雅弗利(Niccolo Machiavelli)和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到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再到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和约瀚·米尔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指出,利己的统治者会伺机扩张(opportunistic expansion),而且这种行为是权力竞争的驱动力.64但是,肯尼思·华尔兹 修正了经典认识,认为理性国家寻求安全最大化面不是权力最大化,因为 “安全是最高目标”面“权力是手段而非目标”5。其他华尔兹式的现实主 义者一不管他们是进攻性还是防御性现实主义者一都同意这一规 点.66华尔兹式的现实主义者虽然经常引用“国家的最低目标是确保生 存,最高目标是统治世界”这句格言,67却住往忽略了它所包含的动态意 义。的确,利己的国家最希望确保生存而不是其他目标,面且它们也不是 育目的抄扩张者。但是,利已的国家应该合乎逻辑地同机扩张,也就是说, 当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它就“逐步地、反复地和局部地扩张自身的 权力”8。挨里克·拉布斯(Eric Labs)指出,“决定性的军事胜利是常见 的机会”,因为它“使胜利的国家有胆量去追求比起初所设想的更大的战 争目标”。9除军事胜利外,有野心的国家还想通过外交活动和内部动员 来创造机会之窗(windows of opportunity)。0此外,酱最初的企图实现 后,利己的国家将稳步更新其扩张目标,并最终以统治世界作为其最后的 目标。因此在国际政治中,伺机扩张是一种促进内生性和强制性转型的 动态机制。 如果将利已假定的逻辑推断坚持到底,我]还应该预期行为体将以 11
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的与近代早期改洲之比较 不择手段的狡诈方式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如埃尔斯特所指出的,“根 据自我利益采取行动,意味着行为体就会不讲真话或是不守承诺,除非 有外因令他觉得值得这么做:如果行为体预计能逃脱惩罚,或者更通常 地,当预期收益大于采取另一种行动的收益时,他就会偷窃或行骗71。 在国际领域,由于监测成本高面且执行困难,所以行骗和食言的收益很容 易就会超过合作的收益。难怪马基雅弗利观察到,“那些不把守信放在心 上的君主建立了丰功伟业…[而且们把那些讲究信义的对手…个接一个 征服72。 一个由利己行为体组戒的世界是一个“狗咬狗”的世界,国家间关系 是这样,国家-一社会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一个统治者在国际上出卖盟友, 不守诺言,他也很可能在国内迫使公民臣服于其足下。公共选择理论的 文献就通常视国家为掠夺性的黑帮(predatory Mafia)。3而且,由于最强 力的统治者也不可能单靠自己来统治,因此可以预计,利己的官员也会像 统治者那样去行骗、逃避工作职贵、争权夺利和搁宫廷阴谋。国际关系现 实主义理论家们通常假定国家是单-一理性行为体,拥有-一致的偏好、牢固 的信仰和能按决策行动的集权能力。74然而,一个可信的理性解释必须遵 循个人主义方法论(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视“个人行动为构成 总体社会现象的基石”5。分析家有必要表明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如何 建立有效的制度以使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道格拉斯·诺思(Doug las North)认为,“我们很滩一也可能无法--模拟一个由不受其他顾 虑制约的、致力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体所构成的政治实体76。的确,即 使是统治者也可能致力于维护其个人利益,并将统治任期置于国家利益 之上。7正如我们在以下章节将看到的那样,春秋战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 无数统治者和官员都为自身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 机会有助于强制性转型。这不仅是因为强者寻求权力最大化,而且 是因为弱者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反抗支配既然是公益,便需要参与反 抗者承担成本。这就意昧着虽然反抗支配者“成受益,败遭损”,但寻求短 期私利者会搭别人的“便车”。T8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发现, 在意大利南方的非公民社区(uncivic community.)存在着-种普遍的“背 叛、怀疑、逃避、利用、孤立、失序和萧条”气氛,这种气氛使人们采取“霍布 12
■第一章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斯式的、高压式的办法,即强制、利用和依附来解决集体行动困境”9。基 于相同的逻辑,亚历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认为集体行动在-个 霍布斯式的国际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国家总担心被其他国家 在背后捅一刀。8当被支配者处于竞争的孤立状态下时,寻求权力者不难 将其各个击破。 有人会认为,如果自私的行为体使用“囚徒困境”中的“投桃报李、以 牙还牙战略"(tit-for-tat strategy),是可以自愿进行合作的。不过,该战略 要求博弈者在第…轮搏弈中就进行合作,而且知果对方在上一轮博弈中 采取合作战略的话,则本方必须在接下来的博弈中采取合作战略。81然 而,作为“投桃报李,以牙还牙战略”的强力支持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 德(Robert Axelrod)则强调,“对利己主义者而言,背叛是占优战略,面投 桃报李战略只在贴现率足够大时才是占优战略”82。此外,一旦将囚徒困 境博弈从两人扩展到多人,“合作就无法维持,因为博弈者将无法确定不 合作者并对其进行惩罚”83。基于阿克塞尔罗德模型的分析表明,由物质 利益驱动的人群将不断地、系统地退化为全面背叛均衡(all-defect equi- librium).84正如埃尔斯特所阐释的那样,“能使人们超脱私利而进行合作 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个人不能太短视…通过广泛合作所获的利益必 须有分量,通过单边不合作所获的利益不能太大,且单边合作导致的损失 要微不足道5。这些假定很不现实。在国际政治领域,生存是第一要 务,单边合作会导致主权的丧失,面单边不合作可以在牺牲潜在盟友的情 况下扩张领土。在战争的阴影下,国家会更加短视。因此,虽然广泛合作 可以实现共存,但经常企图彼此利用的国家将相互背叛面不是合作。6 华尔兹式的现实主义者不关心由利己主义假定所引申出来的不良后 果,因为他们认为私利之间可以相互制衡,其运作方式就如经济学中的 “看不见的手”。正如肯尼思·华尔兹所指,当每个国家“追求自我利益 时”,体系效应就会“超越单独个体的动机和目标87。但是,卡尔·波兰 尼(Karl Polanyi)在很久以前就指出,无限制的资本主义终将毁灭自己。88 汉斯·摩根索也类似地认为,除非权力竞争能被国家间“无声的契约”($ ent compact)所缓和,否则就将导致自我毁灭的冲突.9正如罗伯特·杰 维斯(Robert Jervis)所观察的,如果“经济自由主义建基于更广泛的社会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