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每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潮欧洲之比较 道德规范当中”,则对私利的追求就“可以带来稳定和少许建设性的和平, 但前提是私利被限制掠夺性行为的规范所制约”.90 的确,许多所谓的理性主义解释其实是基于善意的(benign)或开明 的(enlightened)利己主义而不是无限制的利己主义。但开明的利己主义 意昧着能够意识到他人利益的存在,因而实际上是对规范做了让步,91正 如埃尔斯特所指,“如果不是因为尊重道德和社会规范”,行为体为什么要 抑制互相掠夺行为?92研究集体行动的学者们特别强调,除了自上而下的 高压方法外,个体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最终的分 散化方法.93当行为体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规范有共同认识时,他 们就能建立互信,并克服机会主义。94在因徒困境中,“投桃报李、以牙还 牙”战略是基于互惠或者说是公平。95在国内政治领域,以信任和妥协为 基础的民主规范意昧着在定期和自由选举中获得更大支持的政治家们不 会速捕其竞选对手,面一时的失败者也不会拿起武器来挑战选举结果。 虽然这些规范在稳固的民主制度中已经约定俗成,但在新建的民主制度 中却比较脆弱,特别是在那些曾经历内战的国家中。在国际政治领域,规 范首先是指对大国共存和弱小国家独立的尊重,其次是指对依照规范来 进行战争和外交的关注。前者导致国家自愿限制伺机扩张行为,并更愿 意参与成本高昂的制衡和抵抗行动。后者导致国家自愿限制使用狡诈战 略和野蛮战术以获得相对于敌人一时的优势。当各国能习惯性地遵守这 些规范时,我们或许可以说国际体系已经经历了和平转型,即从…个“由 收益最大化所驱动的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system of states)转变为一 个由“有意维护体系共同利益的国家”构成的“国际社会”(society of states).96正如我所要阐述的那样,这个以规范为基础的体系并不存在于 春秋战国或近代早期欧洲。 文化相对主义者或许会争辞说,理性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不适用于非 西方文化。罗兰德·布菜克尔(Roland Bleiker)认为“国标无政府体系这 个概念不存见于中国古代哲学当中97。但中国历史实际上从古至今战 争不断。古史辨派创始人顾颉刚提出,《左传》应该被重新命名为“相斫 书”98。汉学家们也指出,儒学不存在基于成本一收益原側来考虑物质利 益的理性个人的概念。99然而,正如我们将要在后续章节看到的那样,如 14
■第-“章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果儒学不是对中国政治只有装饰效应的话,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中国传 统其实近于法家,法家思想的关注点是如何维护和加强国家权力。《商君 书》和《韩非子》等法家典籍指出,人类本来就是利已主义者,所以明智的 统治者应该通过“重奖重罚”来动员民众为国服务。100在军事领域,《孙子 兵法·始计》建议统治者在发动战争前要估量敌我实力之比。101《孙子兵 法》还提出了“权变”原则:“变”是指环境的变化,“权”是判断和评估实力 对比和在既定的情形和时间下的动态倾拘,并以此选择相应的行动。12 正如江忆恩(Alastair lain Johnston)所指,这条原测意在“警告战略家们 要根据预期效用意义上的理性来行动”103。由于春秋战国和近代早期欧 洲不乏进行成本收益计算和掠夺弱者的理性行为体,我将理性作为一 种“事实如此”(asis)的分析方法,而不仅仅作为-一种“好像如此”(s-if)的 假定。104 行为自主性与结构的整合 动态理论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行为自主性与结构之间的互动。行为 自主性是指行为体选择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结构是指行为体被强迫做 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一个关于变迁的理论需要更多地关注行为体的作 用,这种说法并不新鲜,但政治学家倾向于将行为自主性置于结构之下。 华尔兹式的现实主义致力于“解释经常发生和重复出现的现象,面不是变 化”105,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种理论会强调“结构如何限制和形塑单 元”16。建构主义者则不然,他们关注变化,并提倡研究结构(国际体系) 与行为体(国家或其他构成单位)之间的互构。但是,许多建构主义者拒 绝个体主义方法论,并坚持从社会环境和集体意义方面研究个人的角色, 这样做实际上是强调规范而轻视个体。107比较政治学者同样认为结构重 于单元。当西达·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宜称“革命不是被创造出来 的,而是自行产生的”时,她实际上是断然拒绝了行为自主性的作用,108 历史制度主义者通常将制度当作决定性限制因素。109即使理性选择理论 也未能提供更好的解决之道。玛格丽特·利瓦伊(Margaret Levi)虽然呼 吁将“个人带回国家110,但她强调统治者“受制于决定性的限制因 素”11,而且“实际的行动…并不…来自于行为者的内部考虑,而是 15
■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来自于对其行为的限制因素”112。这种立场与结构现实主义并无二致, 后者同样强调国家在做政策选择时“受制于其面临的限制性因素113。 正如埃尔斯特所指,如果理性选择被理解为“受制约的选择”,那么研究理 性选择的学者其实在“荒谬地声称选择无关轻重,因为任何行为的变化都 必须由机会的变化(或者对成本一收益的计算)来解释”。14 基于理性选择分析的学者和建构主义者矢志恢复行为自主性但却归 于失败,面华尔兹致力于建立结构理论但却提供了某种国家与国际体系 互动魏点的线索。华尔兹表面上声称不赞同还原主义分析法,即通过“了 解单元的特性及单元间互动来理解体系”115。然面,他也指出,体系理论 的目标是说明“钵系的结构如何影响了互动的单元,以及后者接下来又如 何影响结构”16。他又说:“如果某种研究方法能同时处理单元层次和体 系层次的原因,那么这种方法就能解释体系的变化与延续性。”11?因此, 有人批评华尔兹的理论只有“再生的逻辑,面无转型的逻辑”,这并不全 对。18为了理解国际体系及其构成部分如何互动,动态理论应该视国际 和国内政治为一个整体。罗伯特·吉尔平及其他学者已经提出“每一种 国际关系理论都需要阐述国家理论”119。有意思的是,正如华尔兹建立 了一个隐含的国家与体系的互构理论,巴里·布赞和理查德·利特尔观 察到,华尔兹的均势理论包含“一个隐藏的国家理论”,这个国家理论指出 “由于国内结构影响着国家实力,因此不同国家的内部结构将产生聚 合”120。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国内结构理论能够为内生转型提供 强有力的机制。 行为自主性与结构的互动观点亦应将政治既当作机遇也当作限制。 约翰·霍布森(John Hobson)特别强调,政治结构既是“机遇的领域”也是 “限制的领域”。l21铍得·古勒维奇(Peter Gourevitch)敏锐地铺捉到,国 际政治不仅提供了“被征服、被占领、被兼并或屈服于他人”的威胁,而且 还提供了“权力、霸业、帝国、荣耀、绝对安全”的机遇。122同样,国内政治 不仅有“动员的障碍”123或是“需要克服的障碍”124,也有“可供国家汲取 的资源库”15。的确,最有效的动员手段通常会侵蚀根深蒂固的特权,所 以我们可以预计到既得利益者将抵制政策的变化。然面,在历史的“间断 点”(punctuations)(在间断均衡框架中)或“关键接合点”(critical june- 16
■第一章赶界政治的动态骡论 turs)(在路径依赖框架中),改革是可能发生的。126这类非同寻常的时刻 是知何产生的呢?罗伯特·吉尔平指出:“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变革的主 要机制-一直是战争。”12?正如罗伯托·昂格尔(Roberto Unger)的观察, “战争,甚至有限战争也会带来其他东西无法带来的不稳定。无论是成功 的还是失败的军事行动,敌对国家中都有-些精英因之面获得或失去财 富、权力和荣耀”18。军事失败特别能创造出新的机遇,因为它促使人们 质疑既定秩序和考虑制度变革。129因此,战争的压力不仅制约了持续性 的再生,面且还产生了促进变革的机遇。 在研究约束因素而不是机遇时,我们不要仅仪把政治当作可能性的 艺术,即类似于“在有约束的条件下进行选择”。正如瓦茨拉夫·哈维尔 (Vaclav Havel)在《不可能的艺术》(The Art of the Impossible)-…书中所 讲的那样,政治也是一门将表面上的不可能转变为可能的艺术。130加布 里埃尔·阿尔蒙德(Gabriel Almond)警告我们不要把“人类行为当作被 动的反应”,因为制约因素“对人类行为的操纵程度是变化的”。13马基雅 弗利指出:“能力超群的君主应该知道何时抓住机遇,以及什么是需要做 的事情。他能在其他人只看到困难的地方洞察机遇,在其他人认为可以 自由选择之处发现必要性,”I32此外,华尔兹虽然明确否认行为钵的努 力,但他的下述观点却暗中与马基雅弗利不谋而合: 体系变化,或者说体系发生转型,这取决于单元的资源和目标, 以及它们的命运…结构可以影响和推动行为和结果,但并不决定 行为和结果。这不仅仅因为单元层次和结构层次的原因是互动的, 而且因为结构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可能受到有效的抵制…通过外交 技巧和意志…大师级的人物可以超越他们工具的局限性并打破体 系的束缚,而这种束缚却可以令才华稍逊的人物一筹莫展。133 除外交技巧之外,非对称战争、游击战和非暴力抵抗战略也是政治行 为体能够创造机遇和克服制约的例证。 在强调创造性和意图的同时,我并不假定单元具有预见能力或是全 能的。卡列维·雀尔斯蒂(Kalevi Holsti)指出,-一个理性的、基于单元的 解释“并不排除愚蠢、误判、痴心安想、预见力差、意外结果及其他弱点和 缺点”134。在中国和欧洲,无数的行为体未能对国际压力做出及时反应, 17
战争与国家形成:潜秋战树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结果被强國兼并,因而只给后世留下了极少量的历史记录。即使能力超 群如拿破仑者也曾犯下大错。如果最有权力的行为体或者是最重要的一 群行为体在关键时刻犯下战略错误,那么整个体系的发展轨迹就可能要 改写。 接下来的分析将使用竞争性逻辑的动力学框架将行为自主性与结构 在两个层面上缝合起来:体系与国家的互构,以及结构压力与行为自主性 战略的互动。首先,“自强型改革”的机制提供了一个联结单元层次和体 系层次的国家理论。其次,所有五个机制都包含了行为自主性和结构。 “自强型改革”当然属于结构层次,因为它是迫手国际竞争爾出现的:但它 同时也属于单元层次,因为它的成功需要制度创新。不择手段的计谋和 反制衡战略虽然表面上纯为战略,但它们也是由国际竞争所推动的。虽 然均势机制或者说抵抗经常被认为属于结构层次,但它也属于单元层次, 因为成功的抵抗需要特别的努力以克服集体行动的困难。同理,扩张成 本或者行政成本上升机制看似属于结构层次,因为它受制于收益递减规 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但它也属于单元层次,因为成本和收 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由行为体控制的。 国际政治的动力学 国际政治中的制衡逻辑 现在,我从国际政治的欧洲中心论观点开始搭建一个世界政治的动 态理论。135根据现实主义理论,“世界政治的逻辑”136应以制衡为持点。 现实主义理论指出,称霸的企图必定为“国际政治中两个最有力的规律, 即均势和扩张成本的增加”所阻北13?。均势机制已由肯尼思·华尔兹清 楚地阐述。他指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生存的本能“促使国家以导致 均势形成的方式行事”138。华尔兹并不考虑伺机扩张问题,因为他相信 “均势终归会出现,不管某个国家,排或是所有国家是否有意建立和维持 均势,或有意统治世界”39。华尔兹坚持认为,均势的盛行“只须满足两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