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战争与国家形成:眷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小结/90 第三章反思近代早期欧洲的国际政治动力学/104 两弱的平衡:自弱的法国与自弱的哈布斯堡帝 国(1495-1659年)/106 强弱的竞争:自弱的法国与自强的英国(1661- 1715年)/114 霸业在望:大革命及拿破仑时期自强的法 国/119 初始状况与客观环境/129 近代早期欧洲的自强型改革诸模式/132 比较战争的强度/137 哪个体系更霍布斯化和马基雅弗利化/141 “替代性”解释/143 小结/148 第四章国家形成和转型的动力学/161 国家形成的制衡逻辑/162 自强型改革、国家形成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制 型政府/167 自弱型权宜措施、国家畸形化和近代早期欧洲 的宪政政府/174 初始状况与客观环境/178 国家形成与国家力量的差异/186 秦朝的崩溃和汉朝国家一社会关系的转型/192 第五章结论与意义/212 国际政治和国家形成动力学的再结合/212 后拿破仑时代世界政治的转型/217
■目承 附录一 近代早期欧洲(1495一1815年)有大国卷入 的战争一览表/224 附录二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一前221年)有大 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228 附录三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的操作标准 /238 有大国卷入的战争的计入与排除/238 对有大国卷入的战争的确认/240 大国地位的确认/241 参战国的确定/244 战争发动者、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确定/245 附录四中国历史年表/248 参考文献/251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本书缘起于一个特殊的困惑:为什么政治学家和欧洲间题专家们视 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制约与平衡(checks and balance)现象为理所当然,而 中国问题专家和汉学家们却视中国的强制性普世帝国(coercive universal empire)为理所当然?这个问题看似不寻常,其实不然,因为中国在春秋 战国时期(公元前656一前221年)存在-一个多国体系,所以当时的中国 非常类似于近代早期的欧洲(1495一1815年)。虽然人们一贯认为中国即 是指“中央王国”(Middle Kingdom),但这个词最初是指“中原诸国”(cen- tral states)):“中”是指中原,而“国”是指“诸国”。1“中国体系”经历了与近 代草期欧洲体系类似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现象,包括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 频繁的战争、国际的无政府状态,领土主权国家的出现、均势的形成、中央 宫僚制度的发展、国家与社会的谈判、国际贸易的扩展,等等。如果说在 欧洲是均势盛行于国际政治,且立宪政府在国家一社会博弈中胜出的话,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却完全是另一幅情景?这是因为中国注定要按标准的 中国历史课本所说的那样形成…个专制的统一帝国吗?有没有可能是另 一种情形,即欧洲的发展轨迹比欧洲中心论观点所设想的更具有偶然 性呢? 为了理解这两种历史发展轨迹,我提出…个世界政治的动态理 *本书标题及文中大量使用“Ancient China”。该词按字面直译应为“远古中国”,但实 际是指眷秋战国时期。中文版统一译为“春秋战国”。-一一译者注 1
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论,以糅合欧洲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的规点,联结古代与近代,调和不 同的轨迹以及对立的结果,并将恒久的持续性与内生的转型合为一 体。为了达成这些目标,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检验了国际竞争与国家 形成之间的互构现象、竞争性因果逻辑的并立、行为体的战略互动、动 机与能力的结合、行为自主性(agency)"与结构的互动、制度僵化与创 新的共存。研究国际政治和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学者们通常假设支配 或争霸(domination)*的企图总会受到抵消性机制的制约。这个主流 观点并非不精确,但却是片面的。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应该既检验促 进支配的强制性机制与战路,又检验制约支配企图的抵消性机制与战 略。该理论还要将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视为一个寻求支配(霸权)与 被支配对象之间的战略互动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双方使用不同的战 略,并被不同的因果机制所推动或阻挠。由于战略互动会产生多个均 衡点,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战略与因果机制如何能跨越时间和空间 (古代与近代),面结果(均势对统一)又如何为历史偶然性所左右。为 了解释过程的类似性和结果的差异性,本书的理论框架强调中国历史 在多个历史转折点曾经可以遵循欧洲的发展轨迹,面欧洲历史亦曾经 遵循中国的发展模式。 由于中、欧之间的比较并不常见,我在本章第一部分先介绍不为西方 读者所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体系,在第二部分讨论名为“非共同基 础”(uncommon foundations)的研究方法,在第三部分介绍世界政治的动 态理论的基本架构。虽然该理论意味着将国际政治和国家形成的动力学 联结起来,但我还需要在第四和第五部分分别介绍这两种动力学。第六 部分将介绍塑造不同因果机制和战略的初始状况和客观环境,最后一部 分将澄清一些替代性解释。 “agency'”-一词在中国大陆被译为“施动”,而在中翻台湾被译为“能动”。但本书作 者和译者均感觉这两个译名不太贴切,面且不易理解。经反复考虑,现采用“行为自主 性”这个词。一译者注 *“domination”一词在中文中没有个特别合适的对应词。经与作者商议,本书将 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将该词译为支配或争霸。…译者注 2
■第一章世界致治的动态理论 案 例 张光直(Chang Kwang-Chih)在20年前曾这样写道: 现在是考虑以其他文明的发展来建设历史理论的时候了…中 国历史像西方历史一样令人敬畏和厚重,但却设能以同样的方式被 分析…中国的文献可以为历史理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扎 实的数据来确证理论,或者对理论作出某种程度的修正,使之具有更 广泛的适用性和有效性。2 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同意这个观点,并建议西方学者们 “看得更远一些…譬如中国的战国时代…便会发现无论什么类型的 政治实体,只要存在自由竞争,那么体系的本质特征和形式特征都会是类 似的3。的确,在世界历史出现过的所有历史体系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国 际体系与标准的国际龙政府体系最为相似,因为它是由领土主权国家所 构成,而其他国际体系却包括非国家实体(例如城邦),或不同类型的实体 (就是说,领土国家、城邦、城邦联盟、城邦帝国共存于…个体系当中)。难 怪儿位曾经比较过中国和欧洲的学者都取得了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成果。4 理查德·沃克(Richard Walker)曾经在春秋战国和近代欧洲之间发现了 “显而易见的”和“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类似现象.5王国斌(R.Bi Wog)发现,许多西方的现代观念和制度其实在中国并不“现代”。6 就雉近代早期欧洲体系一样,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体系建立在封建 秩序的废墟之上。周在公元前1045年前后入侵商,并建立了-·个封建等 级体系。?周王直接统治大片区域,同时还“封建亲戚、以蕃屏周”8。被封 者及其家族移居封土,建立…个名为“国”的、设防的城邦。起初,周王凭 借其“宗主”的地位及其所控制的大量经济和军事资源来维持其权威。但 随着时间的流逝,调王与诸侯之间的血缘联系逐渐淡化。与此同时,两者 之间的实力对比逐步朝有利于诸侯的方向发展,因为居于中心地位的周 王室后来已无扩展领土的空间,面各诸侯却可以向其周围的无主地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