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国家形成:春秋战越与近代早期改洲之比较 7.Ibid.,pp.109-149,190-195 8.刘军宁、王焱、贺卫方:《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一 25页。 9.Victoria Tin-bor Hui,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pp.195-205. 10.在这个问题上,许田被借鉴了查尔斯·蒂利的研究成果。蒂利认为,在近 代欧洲,频繁的战争迫使各个国家不断改革自己的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以 应付多轮战争对国家资源和能力提出的要求。所以,国际战争对近代欧洲国家的 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Charles Tilly,Coercion,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AD 990--1992 (Cambridge,MA:Blackwell Publishers, 1990). 11.Victoria Tin-bor Hui,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pp.178-190,216223. 12.当然,这只是公民社会和宪政结构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性环境,其精神资源 当从文艺复兴带来的罗马法复兴以及欧洲中世纪宪政传统等因素中寻找,组这已 超出本书的研究范围。 l3,关于现状偏好,请参见Randall L.Schweller,“Neorealism's Status-Quo Bias:What Security Dilemma,"Security Studies,Vol.5,No.3(Spring 1996), pp.91-121。 14.Paul Schroeder,"Historical Reality vs.Neo-realist Theory";Randall L. Schweller,"Bandwagoning for Profit:Bring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9,No.1(Summer 1994),pp.72-107;Thomas J. Christensen and Jack L.Snyder,"Chain Gangs and Passed Bucks:Predicting Alliance Pattern in Multipolarit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4,No.2 (Summer1990),pp.137-168. 15.关于新古典现实主义及相关著作,可参见Gideon Rose,“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World Politics,Vol.51.No.1(Spring 1998),pp.144-172。 16.Jack L.Snyder,Myths of Empire: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mbition(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Fareed Zakaria, From Wealth to Power:The Unusual Origins of America's World Role(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17.在这一点上,许田波惜鉴了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路径依赖问题的研究,以 及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关于国际系统中系统效应问题的研究。James Mahoney,"Path Dependence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Theory and Society, Vol.29,2000,pp.507-548;Douglas C.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Paul Pierson,"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American X
■译者序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4,No.2,2000,pp.251-267:Robert Jervis,Sys- tem Effects:Complexit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Priceton,New Jersey:Prince- 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18.Daniel H.Nexon,Sovereignty,Religion and the Fate of Empires in Early Modern Europe,Ph.D.Dissertation,Columbia University,2004,pp.114-115, 151--153. 19.Charles Tilly,Coercion,Capital,and European States,AD 990- 1992.限于篇幅,本文无法讨论制度变迁和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影响, 有兴趣者可分别参见:Douglas C.North and Robert P.Thomas,.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Daniel Philpott,Revolutions in Sovereignty:How Ideas Shaped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20.关于埃德加·福尼斯图书奖的介绍和以前的获奖学者,请参见下述树页 mershoncenter.osu.edu/about/furniss/furniss.htm;mershoncenter.osu. edu/about/furniss/previous,htm. 21.al.nd.cdu/about-arts-and-letters/news/political-scientist-wins-award-for- first-book. 22.江忆恩是少有的例外。请参见Alastair lan Johnston,Culture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Princeton:Princeton U- niversity Press,1995). 23.也有部分中国学者持类似的看法。叶自成:《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 想》,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阁学通、徐进:《中国先秦国家间政 治思想选读》,复且大学版社2008年版
中文版前言 我要把本书的中文版献给恩师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他不 幸于今年4月29日因患癌症病逝,享年T8岁。 多年以来,蒂利一直喜欢让研究生称呼他为Chuck,我在下文中就沿 用这一称呼。Chuck写作的速度比一般人看书的速度还快,他一生共编 撰51本著作,发表过600篇文章,即使只计算列为经典的论文也甚为可 观。这一点在很多计告中已经提到,我只想在这里表达我对他无限的感 谢。我在英文版的致谢中提到,ChCk关于国家形成的理论是本书的骨 架。我在研究生院二年级时读到他的名著《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 990-1992年)》(Coercion,Capital,and European State3,AD990一 1992,Oxford:Blackwell,1992[1990]),并深受该书的影响,当时做梦也 想不到Cuck次年便会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我在三年级时当然不会错 过选修他的课程“比较视角中的国家”(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State)。因为我在二年级时已经安排了三位导师一一杰克·斯奈德(Jack Snyder),艾拉·卡兹纳尔逊(Ira Katznelson)和白思鼎(Thomas Bern- stein),在三年级时不能再请Chuck作为第四位导师。但像Chuck这样的 大师居然不介意,他与我的正式导师一样深入而直接地指导我的博士论 文写作,他往往第一个对我的草稿给出评阅意见,有一次仅隔了一夜。 Chuck还经常与我分享与我的论文有关的研究手稿,比如他与道格·麦 克亚当(Doug McAdam)和西德尼·塔罗(Sidney Tarrow)合写的《斗争的 动力》(Dynamics of Conten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o1)。我 Ⅻ
■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在该书正式出版前数年就已通读手稿,对我的研究方法大有裨益。即使 我毕业以后修改博士论文准备出版的时候,Cuck和其他导师仍然不厌 其烦地与我讨论各种理论问题。有一次,我向他们请教,“萌芽状态的宪 政权利”(nascent constitutional rights)-词是否适用于春秋战国,Chuck 耐心地与我讨论不同种类的权利,我最后决定转用“公民权利”(citi2en- ship rights).-词,因为它不含有现代意义上议会对行政部门进行监督的 内涵(参见本书第一章注释214)。数年后我才得知,Chuck其实已罹患寤 症多年,不时进出医院,病情时好时坏。换了其他人,一定会因病魔缠身 面无心工作,Cuck却在精神稍好一点的时候便加快写作速度,把脑中的 想法都写下来传给后人。Cuck,您给我们留下用之不尽的遗产,我们永 远怀念您! 借此机会,我也希望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同意出 版本书的中文版,让我可以向更多的海蛱两岸的读者介绍我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的国际关系学者提出以中国的历史传统来建立“国际关系的 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确实不应事事从欧洲中心论来观察世界,本书 就坚持不以欧洲经验为典范而中国经验为异常,不言从国际关系学界的 定论而问“为什么均势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体系中失败”。我视春秋战 国为一个重要案例,然后再提出一个合理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中国出现 一个强制性的普世帝国,而欧洲却一直保持多国的均势状态。本书的结 论是,秦能统一中国,是因为它实施了全面的“自强型改革”,采用各个击 破策略和不择手段的计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的争霸国相继失 败,因为它们采取的是“自弱型权宜措施”而非“自强型改革”。中国在多 方面的发展曾经遥遥领先西欧两千多年,不论是中央集权化的宫僚机构、 兵法的编写、领土主权的界定,还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淡判。不过,中国 到后来却被欧洲赶上,甚至一度沦为“东亚病夫”,个中原因值得深思。汉 初儒者对秦始皇深恶痛绝,近世却对他歌功颂德,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以无 情手段统一春秋战国体系的秦始皇呢?我希望国内的同僚们在推动“中 国学派”的同时,能全面地研究中国传统中的各家各派,而不只局限于懦 家学说。我很高兴见到清华大学国际问題研究所正致力于这方面的研 究。我更希望国内的同僚们除了研究传统哲学外,还应严肃地检验中国 耀
■中文版前百 历史。 当然,本书的中文版能成书,我还必须感谢本书的译者一中国社会 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徐进博士。徐进熟悉国际关系理论,又 精通中国古典文献,实在是最佳人选。但我相信他当初答应为我翻译本 书的时候,没有想到许多内容那么难译,而作者又有那么多意见,我在此 向他表示谢意加歉意。另外,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柴绍锦曾经协助 校对,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博士生梁雪村将最后的译稿审阅一 遍,对他们二人的努力付出,我诚表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圣母大学文 科学者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Liberal Arts)资助柴绍锦 的校对工作。 许田波 2008年5月写于香港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