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宜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 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稗史到大雅: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 而不登大雅之堂。《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 稗史。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也是在正宗 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明清两代, 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 《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 文学高于历史。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 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 局 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 始。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 的髙度:“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而 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 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 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 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 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 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 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 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那么,鲁迅使小说这种文体从传统向现代成功转型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呢?胡适是 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就此而言,鲁迅的小说其实比 起宋元话本来并不显得通俗易懂。且不说他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怀旧》 等是用文言文写的,《狂人日记》开篇就是一个文言的序。关键就在于,胡适的 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普实克在其著名的《〈怀旧〉一一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文中,就探讨了这篇文言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由此可见,文学的现代性 有诸多的特征,白话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把是否使用白话看成是衡量现代性的 唯一标准是谬误的。普实克指出的鲁迅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淡化情节,涉及现代 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鲁迅小说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其 悲剧性是对传统大团圆的颠覆。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 表现的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国民性。而现代的新文学则应该与这种大 团圆对立,真诚地正视人生的血痕和泪痕,写出人生的“血和肉” 阅读鲁迅的作品,且不说完全笼罩在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中的《彷徨》,就是鲁 迅在《自序》中标榜“听将令”而露出若干亮色的《呐喊》,其悲凉的基调也让 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狂人日记》中的觉醒者面对无人理解且将他视为疯子的
2013 届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至第 6 页,第Ⅱ卷第 6 页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稗史到大雅: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 而不登大雅之堂。《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 稗史。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也是在正宗 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明清两代, 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 《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 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 文学高于历史。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 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 局。 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 始。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 的高度:“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而 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 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 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 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 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 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 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 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那么,鲁迅使小说这种文体从传统向现代成功转型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呢?胡适是 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就此而言,鲁迅的小说其实比 起宋元话本来并不显得通俗易懂。且不说他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怀旧》 等是用文言文写的,《狂人日记》开篇就是一个文言的序。关键就在于,胡适的 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普实克在其著名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一文中,就探讨了这篇文言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由此可见,文学的现代性 有诸多的特征,白话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把是否使用白话看成是衡量现代性的 唯一标准是谬误的。普实克指出的鲁迅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淡化情节,涉及现代 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鲁迅小说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其 悲剧性是对传统大团圆的颠覆。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 表现的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国民性。而现代的新文学则应该与这种大 团圆对立,真诚地正视人生的血痕和泪痕,写出人生的“血和肉”。 阅读鲁迅的作品,且不说完全笼罩在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中的《彷徨》,就是鲁 迅在《自序》中标榜“听将令”而露出若干亮色的《呐喊》,其悲凉的基调也让 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狂人日记》中的觉醒者面对无人理解且将他视为疯子的
环境绝望地呼喊着“救救孩子”,《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像一条狗一样地默默地 死去而无人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旧历年底怀着到阴间被分尸的恐惧郁郁 而死……即使是鲁迅的喜剧性小说,也是含泪的笑,而且长歌当哭的泪水要压倒 短暂的笑,尤其是《阿Q正传》,当阿Q觉得自己做革命党受难却实际上是被当 做盗贼杀头的时候,看客们跟着这个死囚仅仅是想听他唱一段,让人在笑后陷入 深深的悲哀与反省之中。 节选自《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有删改。) 1.关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抬高了小说地位,是中国小说 现代转型的开端。 B.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成了中国 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C.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发表《狂人日记》等“格式特别”的小说,最终标志 着现代小说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D.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西方小说时 还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 2.下列关于鲁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并不表现在通俗易懂,而在于其具有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审 美特征,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 B.鲁迅的很多小说是悲凉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 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C.《彷徨》《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即使是喜剧性 小说《阿Q正传》也让人完全沉浸在悲哀与反省之中 D.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健康的国民性的表现,而现代的新文学应该与这种大团 圆对立。他也在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这一观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书·艺文志》中将小说家称为稗官,因而直到明清两代中国古代小说 直被视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 B.亚里士多德说文学高于历史。可见小说在西方一直是主要的文学文体,而并 非不登大雅之堂的“闲书” C.梁启超冷静客观地评价了小说的地位,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号召,提倡 写作“新小说 D.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是不恰当的。是否使 用白话并不是衡量文学现代性的唯一标准。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欧阳修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 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 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 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 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士生其间能
环境绝望地呼喊着“救救孩子”,《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像一条狗一样地默默地 死去而无人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旧历年底怀着到阴间被分尸的恐惧郁郁 而死……即使是鲁迅的喜剧性小说,也是含泪的笑,而且长歌当哭的泪水要压倒 短暂的笑,尤其是《阿Q正传》,当阿Q觉得自己做革命党受难却实际上是被当 做盗贼杀头的时候,看客们跟着这个死囚仅仅是想听他唱一段,让人在笑后陷入 深深的悲哀与反省之中。 (节选自《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有删改。) 1.关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抬高了小说地位,是中国小说 现代转型的开端。 B.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成了中国 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C.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发表《狂人日记》等“格式特别”的小说,最终标志 着现代小说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D.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西方小说时 还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 2.下列关于鲁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并不表现在通俗易懂,而在于其具有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审 美特征,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 B.鲁迅的很多小说是悲凉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 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C.《彷徨》《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即使是喜剧性 小说《阿 Q 正传》也让人完全沉浸在悲哀与反省之中。 D.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健康的国民性的表现,而现代的新文学应该与这种大团 圆对立。他也在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这一观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汉书·艺文志》中将小说家称为稗官,因而直到明清两代中国古代小说一 直被视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 B.亚里士多德说文学高于历史。可见小说在西方一直是主要的文学文体,而并 非不登大雅之堂的“闲书”。 C.梁启超冷静客观地评价了小说的地位,提出了“小说界革命” 的号召,提倡 写作“新小说”。 D.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是不恰当的。是否使 用白话并不是衡量文学现代性的唯一标准。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欧阳修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 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 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 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 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士生其间能
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性、天所赋予,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 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 或艰而后通。 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盖高世则难合,违俗则多穷,亦其势然也。呜呼! 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十,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夫天非不 好善,其不胜于人力者,其势之然欤?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否泰消长 之卦。能通其说,则自古贤圣穷达而祸福,皆可知而不足怪。 秀才张生居青州,其母贤而知书,三子丧其二,独生最贤,行义闻于乡 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 以养,可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周于生。而生尤好《易》,常以讲于予, 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 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庆历二年三月十九日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岂能素贤哉 素:本来 B.或艰而后通 通:通晓 C.此所谓天人之理 理:理数 D.予力既不能周于生 周:周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孰能至哉 其皆出于此乎 B.违俗则多穷 金就砺则利 C.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其母贤而知书 人非生而知之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本文阐述了人生命运的困窘或通达因天时、人事而变的道理,因而不必为命 途的逆顺祸福感到奇怪。 B.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代及后世在礼乐教养方面的变化谈起,认为社会 环境对人影响很大。 C.张秀才贤能好学,崇行道义,学有所成,却被免冠,到了无法奉养母亲的地 步,作者对此感到悲愤不平。 D.本文作为赠序,语言平实,巧于分析,立意鲜明,最后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 望,点明了作序的目的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 (2)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和杜学士江南初羁怀 李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注]①劳歌:劳作者之歌。亦指忧伤、惜别之歌。②四愁:“四愁诗”的省称, 张衡著,后泛指愁思。 8.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开”“卷”二字。(4分)
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性、天所赋予,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 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 或艰而后通。 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盖高世则难合,违俗则多穷,亦其势然也。呜呼! 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夫天非不 好善,其不胜于人力者,其势之然欤?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否泰消长 之卦。能通其说,则自古贤圣穷达而祸福,皆可知而不足怪。 秀才张生居青州,其母贤而知书,三子丧其二,独生最贤,行义闻于乡, 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 以养,可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周于生。而生尤好《易》,常以讲于予, 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 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庆历二年三月十九日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士岂能素贤哉 素:本来 B.或艰而后通 通:通晓 C.此所谓天人之理 理:理数 D.予力既不能周于生 周:周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其孰能至哉 其皆出于此乎 B.违俗则多穷 金就砺则利 C.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其母贤而知书 人非生而知之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阐述了人生命运的困窘或通达因天时、人事而变的道理,因而不必为命 途的逆顺祸福感到奇怪。 B.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代及后世在礼乐教养方面的变化谈起,认为社会 环境对人影响很大。 C.张秀才贤能好学,崇行道义,学有所成,却被免冠,到了无法奉养母亲的地 步,作者对此感到悲愤不平。 D.本文作为赠序,语言平实,巧于分析,立意鲜明,最后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 望,点明了作序的目的。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 (2)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 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①动四愁②。 [注]①劳歌:劳作者之歌。亦指忧伤、惜别之歌。②四愁:“四愁诗 ”的省称, 张衡著,后泛指愁思。 8.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开”“卷”二字。(4 分)
9.是个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10.名句名篇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2)丛菊两开他日泪, 甫《秋兴八首》) (3) 幽咽泉流冰下难 杜白 居易《琵琶行》)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 遮》)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 之《兰亭集序》)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 勃《滕王阁序》)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 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 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 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 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 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 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 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 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 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 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 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 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 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 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 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 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 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 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 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一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9.是个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10.名句名篇填空。(每空 1 分,共 6 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2)丛菊两开他日泪, 。 (杜 甫《秋兴八首》) (3) ,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 居易《琵琶行》)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 (周邦彦《苏幕 遮》)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 之《兰亭集序》)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 勃《滕王阁序》)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 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 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 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 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 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 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 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 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 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 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 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 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 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 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 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 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 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 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 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 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一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 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 终会回到土里一-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 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 墙打得越髙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 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⑦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 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 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 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 对于今天的牛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⑧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1.作者认为“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这些证据证明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4分) 12.文章第四段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13.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14.面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情绪?故乡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 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赝品/梦魇 滂沱/磅礴 调羹/调控 B.追溯/塑料 篆书/椽子 店铺/铺张 C.蹩脚/别扭 怆然/创伤 拒载/刊载 D.拜谒/枯竭 盘踞/据点 屏蔽/屏气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医院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能让病人 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也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B.自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早年的多部小说吸引 了很多读者的关注,“莫言热”在国内正在持续升温。 C.国民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 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D.“留守儿童”在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热烈响应、积极 行动,将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17.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2012美网女单首轮比赛中,李娜以2比0的比分战胜英国小将沃特森,进 而结束连续两年止步美网首轮的尴尬局面 B.纵观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在民族存亡危急关头,总会有志士仁人挺身而 出,毁家纾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 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 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 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 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 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 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⑦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 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 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 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 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⑧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1.作者认为“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这些证据证明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4 分) 12.文章第四段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 分) 13.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 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14.面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情绪?故乡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 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赝品/梦魇 滂沱/磅礴 调羹/调控 B.追溯/塑料 篆书/椽子 店铺/铺张 C.蹩脚/别扭 怆然/创伤 拒载/刊载 D.拜谒/枯竭 盘踞/据点 屏蔽/屏气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医院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能让病人 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也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B.自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早年的多部小说吸引 了很多读者的关注,“莫言热”在国内正在持续升温。 C.国民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 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D.“留守儿童”在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热烈响应、积极 行动,将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17.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 2012 美网女单首轮比赛中,李娜以 2 比 0 的比分战胜英国小将沃特森,进 而结束连续两年止步美网首轮的尴尬局面。 B.纵观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在民族存亡危急关头,总会有志士仁人挺身而 出,毁家纾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