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11月12月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新闻社科文 (2013届山东临沂某重点中学12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鼓励 下欧盟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贾格兰宣布欧盟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时称:“欧盟与 其前身六十多年来致力于推展欧洲和平与和解、民主与人权,欧洲大半地区由战 争之陆转化为和平之陆,欧盟居功至伟。” 这段向欧盟致敬的文字,的确是事实。法国与德国这两个世仇,在不到一个 世纪就进行三次全面战争后,终于放下武器。六十年前,欧洲基督教文明兄弟们 仍处在冷战鸿沟的两端,柏林墙的倒塌只是去除了彼此的藩篱,在中东歐欧国家加 入欧盟后,一个家庭式的欧洲才真正形成。从此以后,欧洲大陆上的基督文明弟 兄们或许还有些龃龉,但是保证不会再兵戎相见。战争的鲜血固然促使他们反省, 但是让他们能够携手合作前行的却是致力于欧洲统合的欧盟。 欧洲大陆是属于欧洲人的,但是要进入欧盟大家庭则必须遵守欧盟所设定的 规范。这个规范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价值体系,一个不可挑战的原则,即民主、 法治、人权与市场经济。只要遵守这些原则,其他都好商量。 这六十年来,这个家庭的成员愈来愈多了,他们之中,有的为了权力的分配 争执,有的为了利益的争夺彼此叫骂:有的愿意共同使用一个货币,有的却仍旧 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国币。但是有一点的确都做到了,再怎么吵,民主与人权已成 为他们共同的信仰 共同管理武器要使用的煤钢是确保和平的最好方法。在这样的构想下,1952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经历战争后的欧洲国家已不再是昔日的强权,彼此的经 济力量统合后才能壮大,因而1958年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确保和平” 与“经济发展”是欧洲统合的初衷,六十年过去了,初衷早已实现,在它一甲子 大寿的日子,得份大礼,应该也不为过。 欧盟这个大家庭里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大家长,成员之中有像认真工作因而 累积大量财富的德国,有爱好政治权力喜说大话爱耍威风的法国,有不喜这个家 庭管束太多而偏好特立独行的英国,也有爱好享乐不认真工作因而欠了一屁股债 的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国家。让这些人能够聚在一起几十年,的确已经 不是件容易的事,单就这一点,也应该给些掌声 一些西方的金融投机客,介入了欧盟,搅乱了一池春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 欧债危机让欧盟发生严重龃龉,近日在希腊街头,看到人民髙举“纳粹默克尔” 的图片,要求与德国算二战时的老账。南方的穷弟弟与北方的富哥哥看对方愈来 愈不满意了,有些成员甚而闹得要分家了。 在一旁的挪威,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它了解到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欧洲对于 挪威是非常重要,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小国从来就不是个强国,它的命运不可能离 开欧洲;另一方面它又担心自己富有的石油利益可能会被瓜分,因而在1972年 与1994年两次公投,均拒绝加入欧盟 不过,挪威诺奖委员会还是很够意思,在欧盟六十大寿的日子,送上诺贝尔 和平奖大礼。这不是很好吗?如果挪威属于欧盟,可能还会瓜田李下,引人批评。 不是每个人都满意。有的认为欧盟只能创造本身的和平,而根本无法维护周 边和平。巴尔干战争1990年代爆发时,欧盟无力遏止,导致逾10万人丧命,后
2013 届高三 11 月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新闻社科文 一 、 (2013 届山东临沂某重点中学 12 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鼓励 一下欧盟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贾格兰宣布欧盟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时称:“欧盟与 其前身六十多年来致力于推展欧洲和平与和解、民主与人权,欧洲大半地区由战 争之陆转化为和平之陆,欧盟居功至伟。” 这段向欧盟致敬的文字,的确是事实。法国与德国这两个世仇,在不到一个 世纪就进行三次全面战争后,终于放下武器。六十年前,欧洲基督教文明兄弟们 仍处在冷战鸿沟的两端,柏林墙的倒塌只是去除了彼此的藩篱,在中东欧国家加 入欧盟后,一个家庭式的欧洲才真正形成。从此以后,欧洲大陆上的基督文明弟 兄们或许还有些龃龉,但是保证不会再兵戎相见。战争的鲜血固然促使他们反省, 但是让他们能够携手合作前行的却是致力于欧洲统合的欧盟。 欧洲大陆是属于欧洲人的,但是要进入欧盟大家庭则必须遵守欧盟所设定的 规范。这个规范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价值体系,一个不可挑战的原则,即民主、 法治、人权与市场经济。只要遵守这些原则,其他都好商量。 这六十年来,这个家庭的成员愈来愈多了,他们之中,有的为了权力的分配 争执,有的为了利益的争夺彼此叫骂;有的愿意共同使用一个货币,有的却仍旧 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国币。但是有一点的确都做到了,再怎么吵,民主与人权已成 为他们共同的信仰。 共同管理武器要使用的煤钢是确保和平的最好方法。在这样的构想下,1952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经历战争后的欧洲国家已不再是昔日的强权,彼此的经 济力量统合后才能壮大,因而 1958 年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确保和平” 与“经济发展”是欧洲统合的初衷,六十年过去了,初衷早已实现,在它一甲子 大寿的日子,得份大礼,应该也不为过。 欧盟这个大家庭里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大家长,成员之中有像认真工作因而 累积大量财富的德国,有爱好政治权力喜说大话爱耍威风的法国,有不喜这个家 庭管束太多而偏好特立独行的英国,也有爱好享乐不认真工作因而欠了一屁股债 的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国家。让这些人能够聚在一起几十年,的确已经 不是件容易的事,单就这一点,也应该给些掌声。 一些西方的金融投机客,介入了欧盟,搅乱了一池春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 欧债危机让欧盟发生严重龃龉,近日在希腊街头,看到人民高举“纳粹默克尔” 的图片,要求与德国算二战时的老账。南方的穷弟弟与北方的富哥哥看对方愈来 愈不满意了,有些成员甚而闹得要分家了。 在一旁的挪威,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它了解到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欧洲对于 挪威是非常重要,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小国从来就不是个强国,它的命运不可能离 开欧洲;另一方面它又担心自己富有的石油利益可能会被瓜分,因而在 1972 年 与 1994 年两次公投,均拒绝加入欧盟。 不过,挪威诺奖委员会还是很够意思,在欧盟六十大寿的日子,送上诺贝尔 和平奖大礼。这不是很好吗?如果挪威属于欧盟,可能还会瓜田李下,引人批评。 不是每个人都满意。有的认为欧盟只能创造本身的和平,而根本无法维护周 边和平。巴尔干战争 1990 年代爆发时,欧盟无力遏止,导致逾 10 万人丧命,后
来在美国出面下,波斯尼亚与科索沃才恢复和平。这样的看法虽是事实,但似乎 有些吹毛求疵。 有的认为,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南欧国家与以德国为首的北欧富裕国家裂痕 极深,民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失业率与贫穷弥漫欧洲,欧盟哪有资格获奖。这 个批评也有道理,但是和平奖委员会想要表达的是,即使如此,欧盟仍然没有对 任何一个成员放弃,这种彼此休戚与共的基本认识,正是欧盟所累积最可贵的资 那个当时参加欧洲统合、目的就是要让欧洲不要过分整合的英国,是所有成 员国中唯一对得奖说三道四的。 英国的冷嘲热讽、酸言酸语,也显示出欧盟六十年来路径的艰难,欧盟绝对 不是一个“兄弟齐力可断金”“一个声音说话”的外向型组织 个政治性的奖项,必然是既有价值意涵,又有政治性的期许。诺贝尔和平奖也 同样传达这两个讯息。价值讯息主要是赞扬欧盟国家放弃昔日成见,化仇敌为密 友,相互接纳。政治讯息则是:欧盟己经与欧洲密不可分,在欧盟正遭遇大量批 评、悲观气氛滋长、有成员想要退出的时刻,给所有欧盟国家精英一个鼓励,希 望继续强化,不要让欧盟有崩离的倾向;给人民一些期许,期许人民了解得之不 易的欧盟是需要彼此共同珍惜与维系 (摘编自2012年第10期《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六十年前,欧洲信奉基督教文明的国家仍处在二战鸿沟的两端 B.使欧洲大陆上的基督文明弟兄们能够携手合作前行的是对战争的反省和致力 于欧洲统合的欧盟。 C.欧洲统合的初衷——“确保和平”与“经济发展”现在正在实现 D.南方和北方经济实力不同步的国家中,有些成员闹得要退出欧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欧盟致力于推展欧洲和平与和解、民主与人权,但欧洲还有地区尚未走向 和平 B.柏林墙的倒塌去除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的藩篱,标志着一个家庭式的欧 洲真正形成了 C.欧盟成员国各自站在符合自己利益的立场上纷争不断,但只要遵守民主、法治 人权与市场经济的原则,其他都好商量 D.似乎有些吹毛求疵的认为欧盟只能创造本身的和平,而根本无法维护周边和 平的看法确是事实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欧洲大陆上的基督文明弟兄们可能还有摩擦,但是 不会再发生战争了 B.因为挪威不属于欧盟,所以它对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定少了瓜田李下之嫌。 C.英国是欧盟中最清醒的国家,只有它才对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做了客观的解 读 D.欧盟绝对不是一个“兄弟齐力可断金”“一个声音说话”的外向型组织
来在美国出面下,波斯尼亚与科索沃才恢复和平。这样的看法虽是事实,但似乎 有些吹毛求疵。 有的认为,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南欧国家与以德国为首的北欧富裕国家裂痕 极深,民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失业率与贫穷弥漫欧洲,欧盟哪有资格获奖。这 个批评也有道理,但是和平奖委员会想要表达的是,即使如此,欧盟仍然没有对 任何一个成员放弃,这种彼此休戚与共的基本认识,正是欧盟所累积最可贵的资 望。 那个当时参加欧洲统合、目的就是要让欧洲不要过分整合的英国,是所有成 员国中唯一对得奖说三道四的。 英国的冷嘲热讽、酸言酸语,也显示出欧盟六十年来路径的艰难,欧盟绝对 不是一个“兄弟齐力可断金”“一个声音说话”的外向型组织。 一个政治性的奖项,必然是既有价值意涵,又有政治性的期许。诺贝尔和平奖也 同样传达这两个讯息。价值讯息主要是赞扬欧盟国家放弃昔日成见,化仇敌为密 友,相互接纳。政治讯息则是:欧盟已经与欧洲密不可分,在欧盟正遭遇大量批 评、悲观气氛滋长、有成员想要退出的时刻,给所有欧盟国家精英一个鼓励,希 望继续强化,不要让欧盟有崩离的倾向;给人民一些期许,期许人民了解得之不 易的欧盟是需要彼此共同珍惜与维系 的。 (摘编自 2012 年第 10 期《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六十年前,欧洲信奉基督教文明的国家仍处在二战鸿沟的两端。 B.使欧洲大陆上的基督文明弟兄们能够携手合作前行的是对战争的反省和致力 于欧洲统合的欧盟。 C.欧洲统合的初衷——“确保和平”与“经济发展”现在正在实现。 D.南方和北方经济实力不同步的国家中,有些成员闹得要退出欧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欧盟致力于推展欧洲和平与和解、民主与人权,但欧洲还有地区尚未走向 和平。 B.柏林墙的倒塌去除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的藩篱,标志着一个家庭式的欧 洲真正形成了。 C.欧盟成员国各自站在符合自己利益的立场上纷争不断,但只要遵守民主、法治、 人权与市场经济的原则,其他都好商量。 D. 似乎有些吹毛求疵的认为欧盟只能创造本身的和平,而根本无法维护周边和 平的看法确是事实。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欧洲大陆上的基督文明弟兄们可能还有摩擦,但是 不会再发生战争了。 B.因为挪威不属于欧盟,所以它对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定少了瓜田李下之嫌。 C.英国是欧盟中最清醒的国家,只有它才对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做了客观的解 读。 D.欧盟绝对不是一个“兄弟齐力可断金”“一个声音说话”的外向型组织。 二
(2013届广东东山中学第一学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 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 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 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一一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 人的目的各不相同一一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 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一一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 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 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 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 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 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 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 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 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 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 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 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 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 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 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一一原来,在女牢房, 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 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 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 员试着推了一下门一一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 红了脸的
(2013 届广东东山中学第一学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15 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 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 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 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 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 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 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 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 12000 名居民,距华沙 120 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 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 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 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 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 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 400 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 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 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 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 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 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 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 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 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 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 英尺宽,3 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 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 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 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 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 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一一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 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 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 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 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 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 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 打闹、嬉戏。 4.作者一面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面又以此为题写了这则报道,为什 么?(4分) 5.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5分) 6.《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着力表现记者的主观印象。有人说,这种写法不符 合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要求。你怎么看?(6分) (2013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第一学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 丘濂 ①1月26日,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无意在老北京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 网友1月13日发布的帖子《最终还是拆了》,照片显示,位于梁思成、林徽因 故居院落最南端的倒座房已经被完全拆除。曾一智立刻通知她所认识的文保志愿 者、记者,并且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②此时距2009年7月公众第一次通过媒体知晓梁林故居面临拆迁,已经 过去两年半。当时,声称之前并不知道这是梁林故居的北京市规划委叫停了对故 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存废问题。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 表态“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并尽快落实保护问题。但当年1l 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家民间组织向市文物局提交将故居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申请,却遭到文物局的拒绝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 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 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 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 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 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 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 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 打闹、嬉戏。 4.作者一面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面又以此为题写了这则报道,为什 么?(4 分) 5.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5 分) 6.《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着力表现记者的主观印象。有人说,这种写法不符 合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要求。你怎么看?(6 分) 三 、 (2013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第一学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 丘濂 ①1 月 26 日,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无意在老北京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 网友 1 月 13 日发布的帖子《最终还是拆了》,照片显示,位于梁思成、林徽因 故居院落最南端的倒座房已经被完全拆除。曾一智立刻通知她所认识的文保志愿 者、记者,并且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②此时距 2009 年 7 月公众第一次通过媒体知晓梁林故居面临拆迁,已经 过去两年半。当时,声称之前并不知道这是梁林故居的北京市规划委叫停了对故 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存废问题。7 月 28 日,北京市文物局 表态“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并尽快落实保护问题。但当年 11 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家民间组织向市文物局提交将故居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申请,却遭到文物局的拒绝
③201l年3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给开发商华润置地发了通知, 称梁林故居位于你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请你公司 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纪律和法规,对故居实施保护修缮,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④但2012年1月26日当志愿者进入故居时却吃惊地发现,倒座房和正 房均已被拆掉。附近居民证实,拆迁行为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本刊记者看到 故居院内依然还有因未谈妥补偿没搬走的住户,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第一时间的举 报者,这和房屋的产权属性有关。当年梁氏夫妇住的北总布胡同3号如今都成为 不止一家住户的“大杂院”,因此不像一些名人后代依然具有产权的宅院,这里 的居民没有任何保护文物的动力。2009年夏天媒体开始对故居历史做大幅报道 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故居的居民对所住房屋的这重身份感到厌烦。住在26号院 中的一位王女士认为她的家庭生活每天都要受到访客的打扰。她说:“这房子是 我家的,不是故居。” ⑤梁林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梁 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 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认为,故居的位 置应该作为遗址地加以保护,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和纪念馆,但要按照可识 别原则设计,其建筑形制与原貌要有相当的距离,不能混同。这两位超过80岁 的老人都是古建筑保护领域的权威。 ⑥在各方为保护梁林故居奔走呼吁时,故居所在地块开发商的态度悄然 发生了变化,华润置业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的保护。北京市文物局局 长孔繁峙也对此发表评论说,拆除是建设单位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 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而一位文物修复专家则告诉本刊记者,“所谓 的‘落架’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不过从文保志愿者了解的情况看,这次 拆除的过程完全缺乏秩序,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砖瓦大家随便拿,也 没有人不让拿。 ⑦究竟开发商的拆除行为如何界定,还需要等待东城区文委会的进一步 调查。《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一书的作者陈光中认为,在这个事实尚未查清的 阶段,舆论和媒体就指责开发商也许有欠公允,毕竟在那片地上没有出现建筑物 前,谁也不能说开发商就不会在那里复建。“不过这并不是件坏事,这能形成 个良好的监督环境。但我过去常目睹的一种情况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被迅速 拆除,接着新的地基打了,楼也盖起来了。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工夫,怎样都来不 及挽救了。”陈光中提到了位于宣武区棉花胡同的林白水故居,那是一处区级文 物保护单位,“开发商硬是拆掉了,结果交了罚款,又在旁边的位置建造了一个 四合院,但外观、格局、大小和原来的故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崭新的、不 伦不类的四合院。”“《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 为,是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数目和那块黄金地段的地价 相比,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相比,又算什么呢?”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6期,有删改) 7.④⑤⑥中针对梁林故居的拆除,各方人士表现出了哪些不同态度,请概括归纳。 4分) 8.第②③段在这篇新闻报道中属于哪种类型的材料,并简要分析其作用。(5 分)
③2011 年 3 月 11 日,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给开发商华润置地发了通知, 称梁林故居位于你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请你公司 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纪律和法规,对故居实施保护修缮,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④但 2012 年 1 月 26 日当志愿者进入故居时却吃惊地发现,倒座房和正 房均已被拆掉。附近居民证实,拆迁行为发生在 2011 年下半年。本刊记者看到, 故居院内依然还有因未谈妥补偿没搬走的住户,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第一时间的举 报者,这和房屋的产权属性有关。当年梁氏夫妇住的北总布胡同 3 号如今都成为 不止一家住户的“大杂院”,因此不像一些名人后代依然具有产权的宅院,这里 的居民没有任何保护文物的动力。2009 年夏天媒体开始对故居历史做大幅报道 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故居的居民对所住房屋的这重身份感到厌烦。住在 26 号院 中的一位王女士认为她的家庭生活每天都要受到访客的打扰。她说:“这房子是 我家的,不是故居。” ⑤梁林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梁 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 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认为,故居的位 置应该作为遗址地加以保护,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和纪念馆,但要按照可识 别原则设计,其建筑形制与原貌要有相当的距离,不能混同。这两位超过 80 岁 的老人都是古建筑保护领域的权威。 ⑥在各方为保护梁林故居奔走呼吁时,故居所在地块开发商的态度悄然 发生了变化,华润置业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的保护。北京市文物局局 长孔繁峙也对此发表评论说,拆除是建设单位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 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而一位文物修复专家则告诉本刊记者,“所谓 的 ‘落架’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 不过从文保志愿者了解的情况看,这次 拆除的过程完全缺乏秩序,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砖瓦大家随便拿,也 没有人不让拿。 ⑦究竟开发商的拆除行为如何界定,还需要等待东城区文委会的进一步 调查。《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一书的作者陈光中认为,在这个事实尚未查清的 阶段,舆论和媒体就指责开发商也许有欠公允,毕竟在那片地上没有出现建筑物 前,谁也不能说开发商就不会在那里复建。“不过这并不是件坏事,这能形成一 个良好的监督环境。但我过去常目睹的一种情况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被迅速 拆除,接着新的地基打了,楼也盖起来了。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工夫,怎样都来不 及挽救了。”陈光中提到了位于宣武区棉花胡同的林白水故居,那是一处区级文 物保护单位,“开发商硬是拆掉了,结果交了罚款,又在旁边的位置建造了一个 四合院,但外观、格局、大小和原来的故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崭新的、不 伦不类的四合院。”“《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 为,是处以 5 万元以上 50 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数目和那块黄金地段的地价 相比,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相比,又算什么呢?” (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2 年第 6 期,有删改) 7.④⑤⑥中针对梁林故居的拆除,各方人士表现出了哪些不同态度,请概括归纳。 (4 分) 8.第②③段在这篇新闻报道中属于哪种类型的材料,并简要分析其作用。(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