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广州南海区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溯源/宿愿 绮丽/涟漪 差错/出差 B.悲怆/创伤 邂逅/松懈 畜牧/牲畜 C.逡巡/疏浚 粗犷/旷达 模具/模样 D.信笺/翩跹 沙砾/闪烁 分明/分外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清洁工布里格姆每天推着垃圾车,行走在剑桥市的大街小巷,倾听街边老人的闲 聊,耳濡目染,感受了这座古老名城浓厚的学术气息,了解了众多的历史名人。 个偶然的机会,有几个游客问路,他不仅指了路,还讲了这条路的由来和历史 渊源,绘声绘色,把游客给迷住了。后来,许多游客都指名道姓让他作导游,而 他也不孚众望,每次都能让游客满意而归。2009年,他获得了“蓝章导游”资 格,剑桥大学也授予他荣誉文学硕士殊荣 A.耳濡目染 B.绘声绘色 C.指名道姓 D.不 孚众望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 高投资和高增长的态势。 B.部分省市普遍遭遇的用工荒,根本的原因是由工人的工资和付出不成正比,工 人不愿到生活成本高的城市务工所造成的。 C.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密集地与危机当事方加强沟通,不仅为危机的转圜注入 了正面的因素,也有力回击了“中国无所作为,只会搅局”。 D.“网络水军”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 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 4.下面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 ②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 ③一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 创作的激情源泉。 ④在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里,“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 ⑤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 ⑥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 作品 A.⑤⑥④①③②B.④①③②⑤⑥ C.④②①③⑤⑥ D.④ ①②③⑤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郑羲,字幼麟,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ω浑之八世孙也。弱冠举秀才,尚书李 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天安初,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 显祖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并招慰淮汝,遣羲参石军事。到上蔡,珍奇率 文武三百人来迎。既相见,议欲顿军于汝北,未即入城。羲谓石曰:“机事尚速
2013 届高三广州南海区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溯源/宿愿 绮丽/ 涟漪 差错/出差 B. 悲怆/ 创伤 邂逅/ 松懈 畜牧/牲畜 C. 逡巡/ 疏浚 粗犷/ 旷达 模具/ 模样 D. 信笺/翩跹 沙砾/ 闪烁 分明/ 分外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清洁工布里格姆每天推着垃圾车,行走在剑桥市的大街小巷,倾听街边老人的闲 聊,耳濡目染,感受了这座古老名城浓厚的学术气息,了解了众多的历史名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几个游客问路,他不仅指了路,还讲了这条路的由来和历史 渊源,绘声绘色,把游客给迷住了。后来,许多游客都指名道姓让他作导游,而 他也不孚众望,每次都能让游客满意而归。2009 年,他获得了“蓝章导游”资 格,剑桥大学也授予他荣誉文学硕士殊荣。 A.耳濡目染 B.绘声绘色 C.指名道姓 D.不 孚众望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 高投资和高增长的态势。 B.部分省市普遍遭遇的用工荒,根本的原因是由工人的工资和付出不成正比,工 人不愿到生活成本高的城市务工所造成的。 C.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密集地与危机当事方加强沟通,不仅为危机的转圜注入 了正面的因素,也有力回击了“中国无所作为,只会搅局”。 D. “网络水军”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 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 4.下面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 ②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 ③一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 创作的激情源泉。 ④在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里,“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 ⑤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 ⑥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 作品。 A.⑤⑥④①③② B.④①③②⑤⑥ C.④②①③⑤⑥ D.④ ①②③⑤⑥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郑羲,字幼麟,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①浑之八世孙也。弱冠举秀才,尚书李 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天安初,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 显祖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并招慰淮汝,遣羲参石军事。到上蔡,珍奇率 文武三百人来迎。既相见,议欲顿军于汝北,未即入城。羲谓石曰:“机事尚速
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a,据有府库。虽出其非意, 要以全制为胜。”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 奇宅内。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羲谓石曰:“观珍奇甚 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其夜,珍奇果使人烧府厢屋,欲因救火 作难,以石有备,乃止。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众心乃定 明年春,又引军东讨汝阴。刘彧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锐攻之,不克 遂退至陈项,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诸将心乐早还,咸称善计。羲曰:“今 张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尽,不降当走, 可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 将来恐难图矣。”石不纳,遂旋师长社。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 历年,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 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 所信,遣羲乘传慰谕。羲到,宣示祸福,重加募赏。旬日之间,众皆归散。智度 奔颍川,寻见擒斩。 李冲贵宠,与羲姻好。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酸枣令郑伯孙、 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并在任廉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 时论多之。 太和十六年卒,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选自《魏书·列传四十四》,有删节) 注:①将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②管龠:锁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做……妻子 B.羲赍白虎幡慰郭邑 把东西送给别人 C.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 被 D.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怨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B C. D. 7.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郑羲明智的一组是(3分) ①遣羲参石军事 ②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据有府库 ③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 ④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遺羲乘传慰谕 ⑤羲皆申表称荐 ⑥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不马上入城。 郑羲告诉元石,军机之事,贵在神速。现在常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们 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中,夺其锁匙,占有其府库,以便全面控制局势。元石接受 了郑羲的意见
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②,据有府库。虽出其非意, 要以全制为胜。”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 奇宅内。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羲谓石曰:“观珍奇甚 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其夜,珍奇果使人烧府厢屋,欲因救火 作难,以石有备,乃止。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众心乃定。 明年春,又引军东讨汝阴。刘彧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锐攻之,不克, 遂退至陈项,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诸将心乐早还,咸称善计。羲曰:“今 张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尽,不降当走, 可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 将来恐难图矣。”石不纳,遂旋师长社。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 历年,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 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 所信,遣羲乘传慰谕。羲到,宣示祸福,重加募赏。旬日之间,众皆归散。智度 奔颍川,寻见擒斩。 李冲贵宠,与羲姻好。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酸枣令郑伯孙、 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并在任廉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 时论多之。 太和十六年卒,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选自《魏书·列传四十四》,有删节) 注:①将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②管龠:锁匙。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做……妻子 B.羲赍白虎幡慰郭邑 把东西送给别人 C.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 被 D.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怨恨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B. C. D. 7.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郑羲明智的一组是(3 分) ①遣羲参石军事 ②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据有府库 ③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 ④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 ⑤羲皆申表称荐 ⑥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不马上入城。 郑羲告诉元石,军机之事,贵在神速。现在常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们 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中,夺其锁匙,占有其府库,以便全面控制局势。元石接受 了郑羲的意见
B.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郑羲还告诉元石,常珍奇虽然投降,但面有不平之 色,应该严兵设防,以防意外。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烧府邸厢屋,想在 救火时发难。幸亏元石有防备,常珍奇只好作罢。 C.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于是退军至陈、项,本打算 退军长社,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意于此。郑羲则认为张超坚持不了多久 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元石不听,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再来攻打张超,结果无 功而还。 D.十五岁的阳武人田智度妖言惑众,扰乱京索。朝廷因为郑羲深得河南老百姓 的信任,被州郡长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抚。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缘由, 重加悬赏。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智度当即被擒拿斩杀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3分) (2)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3分) (3)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4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双调]沉醉东风·村居 曹德 茅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 方休。江糯吹香满穗秋,又打够重阳酿酒。 (1)请简析前两句中“宽”和“闲”所蕴含的意思。(3分) 2)“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 对一空给1分。)(6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告 子上》) (2)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荀 子《劝学》) (3)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杜 牧《阿房宫赋》)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小题 艺术生活与同情 宗白华 ①艺术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无限的同情对于自然,无限的同情对于人生,无 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无限的同情对于生死离合,喜笑悲啼。这就 是艺术感觉的发生,这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
B.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郑羲还告诉元石,常珍奇虽然投降,但面有不平之 色,应该严兵设防,以防意外。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烧府邸厢屋,想在 救火时发难。幸亏元石有防备,常珍奇只好作罢。 C.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于是退军至陈、项,本打算 退军长社,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意于此。郑羲则认为张超坚持不了多久, 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元石不听,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再来攻打张超,结果无 功而还。 D.十五岁的阳武人田智度妖言惑众,扰乱京索。朝廷因为郑羲深得河南老百姓 的信任,被州郡长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抚。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缘由, 重加悬赏。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智度当即被擒拿斩杀。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0 分) (1)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3 分) (2)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3 分) (3)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4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双调]沉醉东风·村居 曹德 茅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 方休。江糯吹香满穂秋,又打够重阳酿酒。 (1)请简析前两句中“宽”和“闲”所蕴含的意思。(3 分) (2)“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答 对一空给 1 分。)(6 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孟子· 告 子上》) (2)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 (荀 子《劝学》) (3)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 (杜 牧《阿房宫赋》)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l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2 一 l5 小题。 艺术生活与同情 宗白华 ①艺术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无限的同情对于自然,无限的同情对于人生,无 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无限的同情对于生死离合,喜笑悲啼。这就 是艺术感觉的发生,这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
②同情是社会结合的原始,同情是社会进化的轨道,同情是社会协作的原动力。 我们为人生向上发展计,为社会幸福计,不可不谋人类“同情心”的涵养与发展。 哲学家和科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宗教家与伦理学家,兢兢然求 人类意志行为的一致,而真能结合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者,厥唯艺术而已。一曲 悲歌,千人泣下;一幅画境,行者驻足,世界上能融化人感觉情绪于一炉者,能 有过于美术的么?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 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中的美。我们看一幅画,如不能神游其中, 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我们在朝阳中看见了一枝带露的花,感觉它 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发展,便觉得有无穷的不可言说的美。 ③譬如两张琴,弹了一琴的一弦,别张琴上,同音的弦,方能共鸣。自然中间美 的谐和,艺术中间美的音乐,也唯有同此弦音,方能合奏。所以,有无穷的美, 深藏若虚,唯有心人,乃能得之。但是,我们心琴上的音乐,本来色彩无穷, 个艺术家果能深透心理,扣着心弦,聊歌一曲,即得共鸣。所以艺术的作用,即 是能使社会上大多数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乐而已。 ④这话怎讲?我们知道,一个学术思想,这很不难得全社会的赞同。因为思想, 可以根据事实,解决是非。我们又知道,一个事业举动,也不难得全社会的同情。 因为事业,可以根据利害,决定从违。这两种都有客观的标准,不难强令社会于 致。但是,说到情绪感觉上的事,却是极为主观,很难一致了。我以为美的, 你或者以为丑。你以为甘的,我或者以为苦。并且,各有其实际,决不能强以为 同。所以,情绪感觉,不是争辩的问题,乃是直觉自决的问题。但是,一个社会 中感情完全一致,却又是社会的缺憾与危机。因为“同情”本是维系社会最重要 的工具。同情消灭,则社会解体。 ⑤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譬如 段人生,一幅自然,各人遇之,因地位关系之差别,感觉情绪,毫不相同。但 是,这一段人生,若是描写于小说之中,弹奏于音乐之里,这一幅自然,若是绘 画于图册之上,歌咏于情词之中,则必全社会的注意与同感,而最能使全社会情 感荡漾于一波之上者,尤莫如音乐。所以,中国古代圣哲极注重“乐教”。他们 知道,音乐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 ⑥不单是艺术的目的,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本来,艺术的起源,就是 由人类社会“同情心”的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因为自然中也有生命,有 精神,有情绪感觉意志,和我们的心理一样。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诗人,走到自 然中间,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会着了 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说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 的想望。无论山水云树、月色星光,都是我们有知觉、有感情的姊妹同胞。这时 候,我们拿社会同情的眼光,运用到全宇宙里,觉得全宇宙就是一个大同情的社 会组织,什么星呀、月呀、云呀、水呀、禽兽呀、草木呀,都是一个同情社会中 间的眷属。这时候,不发生极高的美感么?这个大同情的自然,不就是一个纯洁 的高尚的美术世界么?诗人、艺术家,在这个境界中,无有不发生艺术的冲动, 或舞歌或绘画,或雕刻创造,皆由于对于自然,对于人生,起了极深厚的同情 想将这个宝爱的自然,宝爱的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实现一遍。 ⑦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于是, 所谓艺术生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而已。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②同情是社会结合的原始,同情是社会进化的轨道,同情是社会协作的原动力。 我们为人生向上发展计,为社会幸福计,不可不谋人类“同情心”的涵养与发展。 哲学家和科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宗教家与伦理学家,兢兢然求 人类意志行为的一致,而真能结合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者,厥唯艺术而已。一曲 悲歌,千人泣下;一幅画境,行者驻足,世界上能融化人感觉情绪于一炉者,能 有过于美术的么?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 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中的美。我们看一幅画,如不能神游其中, 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我们在朝阳中看见了一枝带露的花,感觉它 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发展,便觉得有无穷的不可言说的美。 ③譬如两张琴,弹了一琴的一弦,别张琴上,同音的弦,方能共鸣。自然中间美 的谐和,艺术中间美的音乐,也唯有同此弦音,方能合奏。所以,有无穷的美, 深藏若虚,唯有心人,乃能得之。但是,我们心琴上的音乐,本来色彩无穷,一 个艺术家果能深透心理,扣着心弦,聊歌一曲,即得共鸣。所以艺术的作用,即 是能使社会上大多数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乐而已。 ④这话怎讲?我们知道,一个学术思想,这很不难得全社会的赞同。因为思想, 可以根据事实,解决是非。我们又知道,一个事业举动,也不难得全社会的同情。 因为事业,可以根据利害,决定从违。这两种都有客观的标准,不难强令社会于 一致。但是,说到情绪感觉上的事,却是极为主观,很难一致了。我以为美的, 你或者以为丑。你以为甘的,我或者以为苦。并且,各有其实际,决不能强以为 同。所以,情绪感觉,不是争辩的问题,乃是直觉自决的问题。但是,一个社会 中感情完全一致,却又是社会的缺憾与危机。因为“同情”本是维系社会最重要 的工具。同情消灭,则社会解体。 ⑤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譬如 一段人生,一幅自然,各人遇之,因地位关系之差别,感觉情绪,毫不相同。但 是,这一段人生,若是描写于小说之中,弹奏于音乐之里,这一幅自然,若是绘 画于图册之上,歌咏于情词之中,则必全社会的注意与同感,而最能使全社会情 感荡漾于一波之上者,尤莫如音乐。所以,中国古代圣哲极注重“乐教”。他们 知道,音乐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 ⑥不单是艺术的目的,是谋社会同情心的发展与巩固。本来,艺术的起源,就是 由人类社会“同情心”的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因为自然中也有生命,有 精神,有情绪感觉意志,和我们的心理一样。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诗人,走到自 然中间,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会着了 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说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 的想望。无论山水云树、月色星光,都是我们有知觉、有感情的姊妹同胞。这时 候,我们拿社会同情的眼光,运用到全宇宙里,觉得全宇宙就是一个大同情的社 会组织,什么星呀、月呀、云呀、水呀、禽兽呀、草木呀,都是一个同情社会中 间的眷属。这时候,不发生极高的美感么?这个大同情的自然,不就是一个纯洁 的高尚的美术世界么?诗人、艺术家,在这个境界中,无有不发生艺术的冲动, 或舞歌或绘画,或雕刻创造,皆由于对于自然,对于人生,起了极深厚的同情, 想将这个宝爱的自然,宝爱的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实现一遍。 ⑦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于是, 所谓艺术生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而已。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2一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分 A.艺术的作用,就是能使社会上所有人的情绪感觉达成一致。 B.“同情”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但也不能追求全社会感情完全一 C.中国古代圣哲认为只有音乐才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 D.艺术的起源与艺术的目的都与人类社会的“同情心”有关 E.艺术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空想。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 是 (3分 A.因为哲学家和科学家追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所以不能谋求人类情 绪感觉的一致 B.我们读一首诗,只要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就一定能了解 那首诗中的美。 C.艺术家如果对自然、人生起了深厚的同情,想将自然、人生由自己的 能力再实现一遍,就会产生艺术的冲动。 D.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所以有了空想就一定会有创造 14.同情与艺术生活有怎样的关系?(4分) 15.《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著名作品,该作 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 难与顽强斗争,对当时的抗日战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请从艺术的目的的角 度,简要分析该作品怎样体现了“同情”。(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 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 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芦苇与人 潘刚强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 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法兰西无愧为诞生思想者的伟大国家。塞纳河穿过巴黎城,河边已经没有芦苇, 思想还在生长,像芦苇一样顽强地生长。 置身协和广场中央,我抬头仰望,来自尼罗河畔古埃及的方尖碑,三千年了,依 然髙高地耸立,追求永生的思想,使石头获得与芦苇一样漫长的生命
12 一 l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 分) A. 艺术的作用,就是能使社会上所有人的情绪感觉达成一致。 B. “同情”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但也不能追求全社会感情完全一 致。 C.中国古代圣哲认为只有音乐才能调和社会的情感,坚固社会的组织。 D.艺术的起源与艺术的目的都与人类社会的“同情心”有关。 E.艺术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空想。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 是 (3 分) A.因为哲学家和科学家追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所以不能谋求人类情 绪感觉的一致。 B.我们读一首诗,只要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就一定能了解 那首诗中的美。 C.艺术家如果对自然、人生起了深厚的同情,想将自然、人生由自己的 能力再实现一遍,就会产生艺术的冲动。 D. 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所以有了空想就一定会有创造。 14.同情与艺术生活有怎样的关系?(4 分) 15.《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 1939 年创作的著名作品,该作 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 难与顽强斗争,对当时的抗日战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请从艺术的目的的角 度,简要分析该作品怎样体现了“同情”。(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l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 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8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 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6—18 题。 芦苇与人 潘刚强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 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法兰西无愧为诞生思想者的伟大国家。塞纳河穿过巴黎城,河边已经没有芦苇, 思想还在生长,像芦苇一样顽强地生长。 置身协和广场中央,我抬头仰望,来自尼罗河畔古埃及的方尖碑,三千年了,依 然高高地耸立,追求永生的思想,使石头获得与芦苇一样漫长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