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9月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看法,有人着眼“写作改变 命运”,强调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通过写作“活出了尊严”;有人 关注农村文化生态的贫瘠,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忧虑农民 生活方式的单调贫乏,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等等。所有这 些观点无疑都是直面今日中国农村现状、构建起土地与文学之关联的真知灼见, 只是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仍然有点显得过于“工具主义”一一这些观点似乎 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没有提出这 些带着泥土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乃至历史的意义。在文学中找生活,还是在生 活中找文学 在最近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 作品并不多见,却不断听到“文学式微”的消息,从纯文学刊物的倒闭,到作家 共同体的衰落,不一而足。尽管各种各类的畅销书销量之高,敲键如飞的网络写 手码字速度之快,堪称空前,但遗憾的是,无论引人入胜的“灵异”,还是天马 行空的“穿越”,还是个人私密的“把玩”,还是符号粘贴的“图解”,虽然有 文采、有情节、有悬念,但却气息不济、灵魂缥渺、感觉苍白一一因为其中独独 没有生活:写作者们过多地在文学中找生活,却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脱离了生 活,文学就像纸花,再怎样艳丽,都不会有生命的灵动。文学成为了工具,因为 文学中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作品仍然提供读者以体验,但不是共鸣、震撼 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而只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种 “消费体验”。分享体验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 农民作家群不拥有体制内养尊处优、市场上丰厚版税、书斋里闲情逸致或闺阁中 无病呻吟的条件;他们同样在贫穷的逼迫下,但不可能靠码字糊口,更不可能由 此发财;他们同读者分享自己的体验,但这种分享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 特,而是生活的相似;他们的生活有时是贫瘠到骨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 的,但他们的表达却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因为作为当下农村状况的人格化,他 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体温计;他们不一定有能力丰满地叙述生活,深入地刻画人性, 但他们的叙述天然具有生活的丰满,他们的刻画自然具有人性的深度一一因为不 仅他们书写的一切,而且书写本身都来自生活,发自内心,是他们生命的“对象 化”;尽管纯从写作技术上说,未必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 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其实,岂止农民,各行各业的人包括专业作家,都是这个时代的直接参与者,如 果能有更多的人像农民作家那样,在谋生之余,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 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那么个人生命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彩、文 学艺术的繁荣、精神世界的充实,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6日,有删改) 1.与“农民作家群”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农民作家群没有书斋里的闲情逸致,也不拥有市场上丰厚版税,没有无病呻 吟的感叹,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
2013 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 9 月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对于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看法,有人着眼“写作改变 命运”,强调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通过写作“活出了尊严”;有人 关注农村文化生态的贫瘠,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忧虑农民 生活方式的单调贫乏,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等等。所有这 些观点无疑都是直面今日中国农村现状、构建起土地与文学之关联的真知灼见, 只是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仍然有点显得过于“工具主义”——这些观点似乎 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没有提出这 些带着泥土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乃至历史的意义。在文学中找生活,还是在生 活中找文学? 在最近 30 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 作品并不多见,却不断听到“文学式微”的消息,从纯文学刊物的倒闭,到作家 共同体的衰落,不一而足。尽管各种各类的畅销书销量之高,敲键如飞的网络写 手码字速度之快,堪称空前,但遗憾的是,无论引人入胜的“灵异”,还是天马 行空的“穿越”,还是个人私密的“把玩”,还是符号粘贴的“图解”,虽然有 文采、有情节、有悬念,但却气息不济、灵魂缥渺、感觉苍白——因为其中独独 没有生活:写作者们过多地在文学中找生活,却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脱离了生 活,文学就像纸花,再怎样艳丽,都不会有生命的灵动。文学成为了工具,因为 文学中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作品仍然提供读者以体验,但不是共鸣、震撼 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而只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种 “消费体验”。分享体验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 农民作家群不拥有体制内养尊处优、市场上丰厚版税、书斋里闲情逸致或闺阁中 无病呻吟的条件;他们同样在贫穷的逼迫下,但不可能靠码字糊口,更不可能由 此发财;他们同读者分享自己的体验,但这种分享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 特,而是生活的相似;他们的生活有时是贫瘠到骨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 的,但他们的表达却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因为作为当下农村状况的人格化,他 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体温计;他们不一定有能力丰满地叙述生活,深入地刻画人性, 但他们的叙述天然具有生活的丰满,他们的刻画自然具有人性的深度——因为不 仅他们书写的一切,而且书写本身都来自生活,发自内心,是他们生命的“对象 化”;尽管纯从写作技术上说,未必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 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其实,岂止农民,各行各业的人包括专业作家,都是这个时代的直接参与者,如 果能有更多的人像农民作家那样,在谋生之余,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 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那么个人生命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彩、文 学艺术的繁荣、精神世界的充实,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 (选自《文汇报》2012 年 2 月 6 日,有删改) 1.与“农民作家群”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农民作家群没有书斋里的闲情逸致,也不拥有市场上丰厚版税,没有无病呻 吟的感叹,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
B.从不同角度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 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传作的意义 C.农民作家所拥有的条件,是不可能靠文学来发家致富的,他们同读者分享的 是自己的体验,而生活的相似是分享体验的基础 D.农民作家以历史的使命感,来书写生活,发自内心,反映现实。作者认为 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就农民作家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创作的意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 分析论述,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定 位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波澜壮阔的,但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 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写作者们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缺少 生命的灵动。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农民作家的生活有时是贫瘠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 的,所以他们的表达虽然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宣泄 D.全文首先列举了时下人们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评价观点,继而从历史的角 度肯定了他们对于时代的重大意义,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举的 生活本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农民作家的创作,有人认为为“写作改变命运”,有人称赞农民写作为 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 B.虽然当代畅销书销量之高,网络写手之快,空前绝后,但纯文学刊物的倒闭 作家共同体的衰落等等,都在传播着一种信息,文学衰落了。 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就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 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 D.文学中如果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脱离生活,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 “消费体验”,而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 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祥不果, 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 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 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十卒 缘舟尾攀堞°而脊,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 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 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 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 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 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 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
B.从不同角度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 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传作的意义。 C.农民作家所拥有的条件,是不可能靠文学来发家致富的,他们同读者分享的 是自己的体验,而生活的相似是分享体验的基础。 D.农民作家以历史的使命感,来书写生活,发自内心,反映现实。作者认为, 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就农民作家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创作的意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 分析论述,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定 位。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波澜壮阔的,但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 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写作者们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缺少 生命的灵动。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农民作家的生活有时是贫瘠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 的,所以他们的表达虽然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宣泄。 D.全文首先列举了时下人们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评价观点,继而从历史的角 度肯定了他们对于时代的重大意义,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举的 生活本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农民作家的创作,有人认为为“写作改变命运”,有人称赞农民写作为 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 B.虽然当代畅销书销量之高,网络写手之快,空前绝后,但纯文学刊物的倒闭, 作家共同体的衰落等等,都在传播着一种信息,文学衰落了。 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就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 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 D.文学中如果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脱离生活,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 “消费体验”,而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 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祥不果, 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 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 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 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 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 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 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 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 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 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
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 “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 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 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 矣。”友谅 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 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捻,骤中流矢,贯晴及 颅死 (选自《明史·陈友谅传》) 注:①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②捻(z∂ng):同“总”,统率,在这里 是指挥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寿辉欲徙都之 都:把……当作都城 B.邀其归路 邀:邀请 C.友谅谋于众 谋:同……谋划 D.以俟天命 俟:等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 以勇气闻于诸侯 C.公失计,肆毒于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陈友谅听算命人说他家祖坟风水好,当出贵人。之后她参加了寿辉与文俊的 反元队伍,后来杀死倪文俊,篡夺他的权位,最终野心不断扩张,弑旧主而自立 为皇帝 B.陈友谅刚开始劫持徐寿辉,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最初只想称王, 等他妙计攻克坚不可摧的太平城之后,内心更加骄横,最终杀了徐寿辉并取而代 之 C.太祖料事如神,下令所有的帆布都换成白色,使陈友谅“并力攻白樯舟”的 计谋落空。他写给陈友谅的信,义正词严,并特别提出了陈友谅想活命的前提条 件 D.奚山突围,右金吾建议焚舟登岸,“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认为这样示弱 于人,且无法摆脱敌军。后来左金吾、右金吾先后向太祖投降,陈友谅更加困窘, 最终失败。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5分) 译文: (2)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 “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 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 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友谅 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 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②,骤中流矢,贯晴及 颅死。 (选自《明史·陈友谅传》) 注:①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②捴(zǒng):同“总”,统率,在这里 是指挥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寿辉欲徙都之 都:把……当作都城 B.邀其归路 邀:邀请 C.友谅谋于众 谋:同……谋划 D.以俟天命 俟:等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 以勇气闻于诸侯 C.公失计,肆毒于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陈友谅听算命人说他家祖坟风水好,当出贵人。之后她参加了寿辉与文俊的 反元队伍,后来杀死倪文俊,篡夺他的权位,最终野心不断扩张,弑旧主而自立 为皇帝。 B.陈友谅刚开始劫持徐寿辉,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最初只想称王, 等他妙计攻克坚不可摧的太平城之后,内心更加骄横,最终杀了徐寿辉并取而代 之。 C.太祖料事如神,下令所有的帆布都换成白色,使陈友谅“并力攻白樯舟”的 计谋落空。他写给陈友谅的信,义正词严,并特别提出了陈友谅想活命的前提条 件。 D.奚山突围,右金吾建议焚舟登岸,“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认为这样示弱 于人,且无法摆脱敌军。后来左金吾、右金吾先后向太祖投降,陈友谅更加困窘, 最终失败。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5 分) 译文: (2)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5 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8 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8.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分) 9.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2) 。(3) (4) (5) (6)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 (2)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 秦论》)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 亭集序》)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 阁序》)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 凭箜篌引》)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 零丁洋》)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茅盾的鸟镇 刘五福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因为茅盾的缘故,乌镇可算是江南水乡 中名气较大的,乌镇成了我梦里最向往的地方 十月将尽,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同朋友启程,踏上了去江南的路。 江南愈来愈近,透过车窗,我看见了那一片片白色依旧的小楼,灰黑色的屋顶, 我看见了吴冠中画里的最初景象。近在咫尺,对乌镇的渴望让我心潮激动。 车行至嘉义,我远远就看见了大幅广告牌上刘若英那妩媚而清澈的笑容,上面印 有一行让人过目难忘的大字:“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 终于要走近乌镇,我怀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触。或许是留在记忆里的梦想太过深 刻,或许是因好友的一篇关于乌镇的文字,虽没有近距离接触,我却早早爱上了 乌镇。那里固有的清愁和孤寂大概适合我这样的人去寻找、去抚摸吧。我是怀着 种寻找的目的来到了乌镇。 踏上乌镇的地域,首先让我震撼的是乌镇的色彩。目光所及,到处是一种年代久 远而显乌黑发亮的古铜色,这里没有繁华都市花红柳绿般的张扬,没有车龙马水, 只有古朴与厚重。乌镇得此之名也算得上名副其实。 初识乌镇,她如同一个娟秀的少妇,恬静而沉稳地伫立着。不事张扬,不讨好谁, 也不向谁谄媚,有着淡定的笑容,也有满腹的故事向你诉说,像一个久违的恋人 让你深深地凝眸。深秋的风是如此的凉。透过粼粼的水波,我极目远眺,条
8.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 分) 9.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 (2) 。(3) , (4) 。(5) , (6)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 骚》) (2)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 秦论》)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 亭集序》)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 阁序》) (5)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 凭箜篌引》)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 零丁洋》)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茅盾的乌镇 刘五福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因为茅盾的缘故,乌镇可算是江南水乡 中名气较大的,乌镇成了我梦里最向往的地方。 十月将尽,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同朋友启程,踏上了去江南的路。 江南愈来愈近,透过车窗,我看见了那一片片白色依旧的小楼,灰黑色的屋顶, 我看见了吴冠中画里的最初景象。近在咫尺,对乌镇的渴望让我心潮激动。 车行至嘉义,我远远就看见了大幅广告牌上刘若英那妩媚而清澈的笑容,上面印 有一行让人过目难忘的大字:“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 终于要走近乌镇,我怀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触。或许是留在记忆里的梦想太过深 刻,或许是因好友的一篇关于乌镇的文字,虽没有近距离接触,我却早早爱上了 乌镇。那里固有的清愁和孤寂大概适合我这样的人去寻找、去抚摸吧。我是怀着 一种寻找的目的来到了乌镇。 踏上乌镇的地域,首先让我震撼的是乌镇的色彩。目光所及,到处是一种年代久 远而显乌黑发亮的古铜色,这里没有繁华都市花红柳绿般的张扬,没有车龙马水, 只有古朴与厚重。乌镇得此之名也算得上名副其实。 初识乌镇,她如同一个娟秀的少妇,恬静而沉稳地伫立着。不事张扬,不讨好谁, 也不向谁谄媚,有着淡定的笑容,也有满腹的故事向你诉说,像一个久违的恋人, 让你深深地凝眸。深秋的风是如此的凉。透过粼粼的水波,我极目远眺,一排排
独具匠心的木质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水面上,有着古朴的质感。绿色的水面 也透着一种深幽和宁静。 穿越乌镇的大门,我的目光在各处停留。我发现,乌镇的每一扇门,每一格窗 都大气而凝重,充满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我伸出手去,真实地触摸着门上的每 道沟壑,每一条裂纹。呼吸着来自乌镇人文和地域特有的古朴气息。透过那些 褐色的木纹,我仿佛看见了隐藏在纹路后面的故事和神秘。 一艘小木船,载着我走进乌镇的水巷。我用探寻的目光,迫不及待地搜寻着深藏 在我内心深处和乌镇相通的碰撞,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丝由此产生的错觉。河岸上 大片大片的芙蓉花还在斑斓地盛开,和乌镇的古旧形成鲜明的对应, 下了船,走上了一条幽深而寂寞的小巷。踩在厚重的青石板路上,我感觉自身是 如此尘缘而轻薄。小心地走过每一个铺子,仰望着每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观赏 着每一件让人心颤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茅盾的故乡。或许是不经意的缘故,当我在乌镇景区看见茅 盾纪念堂的时候,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还是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原来茅盾出生 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小镇,生长在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的文学成就因 此也就有了不可匹敌的力量。这就是作家对故乡的印迹,故乡是每一个作家的根 源 沿着青石板路,我轻抬脚步,似乎更怕咚咚的脚步声惊扰了乌镇恬静的忆梦。我 路走来,沉下浮躁的心,打量着只有在乌镇才有的古旧而淳朴的民风、民俗, 那些原始的纯手工操作的缫丝、印染、舂捣、编织、织锦,都让我恍然如梦,仿 佛穿过了时光隧道,走回到过去了的岁月。我知道,来乌镇,我不是游玩,更多 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骨子里一直向往的那种清净、简朴、安宁、稚拙,那种没有 被同化和没有被污染的清澈。想那朵蛋黄色的荷花,出污泥而圣洁。 走过一条条不同长短的石拱桥,我一次次俯在桥栏上,看深绿色的河水,仿佛这 里的水也被赋予乌镇的颜色,深不见底的河水没有了清澈透明的质感,却能看得 见一条条野生的小鱼在水里穿梭来去。这也是灵魂的穿梭,灵魂的对视。一个渔 翁立于船头,三五只鸬鹚随着渔翁轻轻摇橹穿桥而过,轻盈得如同一缕风,一闪 而过,只留些微微的涟漪。这些梦里的画面再度重现,只一个来回,已让我感觉 不虚此行。有很多很多的秀色印在我的脑海,像初恋时把心留给了她。 我来了,只是作为匆匆的过客。我将双脚又一次重重地踩在石板路上,似乎想给 乌镇留下一个曾经约会过的印记。江南的美,是朦胧而古朴的,是树下悠然落棋, 是花间醉然品酒。是庭中淡然品茶。绿水萦绕着白墙,红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 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乘一叶扁舟撑一支篙,穿行在绿水中,历经 风浪的斑驳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 临别前,我把头探出车窗,再度留恋地向着乌镇张望。我还是按捺不住怀揣着的 每一丝来自内心的留恋,那些沉淀的古镇文化让我内心震颤,还有更深的古镇秀 色藏在我的内心深处让我回味悠长…… 我不想向乌镇道别,因为我已经来过。乌镇,茅盾的乌镇,你把我的心虏去。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5期,有删改) 11.文章以“茅盾的乌镇”为标题,有什么作用?(6分) 12.通观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乌镇的特点。(4分) 13.文章围绕“茅盾的乌镇”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独具匠心的木质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水面上,有着古朴的质感。绿色的水面 也透着一种深幽和宁静。 穿越乌镇的大门,我的目光在各处停留。我发现,乌镇的每一扇门,每一格窗, 都大气而凝重,充满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我伸出手去,真实地触摸着门上的每 一道沟壑,每一条裂纹。呼吸着来自乌镇人文和地域特有的古朴气息。透过那些 褐色的木纹,我仿佛看见了隐藏在纹路后面的故事和神秘。 一艘小木船,载着我走进乌镇的水巷。我用探寻的目光,迫不及待地搜寻着深藏 在我内心深处和乌镇相通的碰撞,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丝由此产生的错觉。河岸上 大片大片的芙蓉花还在斑斓地盛开,和乌镇的古旧形成鲜明的对应。 下了船,走上了一条幽深而寂寞的小巷。踩在厚重的青石板路上,我感觉自身是 如此尘缘而轻薄。小心地走过每一个铺子,仰望着每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观赏 着每一件让人心颤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茅盾的故乡。或许是不经意的缘故,当我在乌镇景区看见茅 盾纪念堂的时候,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还是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原来茅盾出生 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小镇,生长在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的文学成就因 此也就有了不可匹敌的力量。这就是作家对故乡的印迹,故乡是每一个作家的根 源。 沿着青石板路,我轻抬脚步,似乎更怕咚咚的脚步声惊扰了乌镇恬静的忆梦。我 一路走来,沉下浮躁的心,打量着只有在乌镇才有的古旧而淳朴的民风、民俗, 那些原始的纯手工操作的缫丝、印染、舂捣、编织、织锦,都让我恍然如梦,仿 佛穿过了时光隧道,走回到过去了的岁月。我知道,来乌镇,我不是游玩,更多 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骨子里一直向往的那种清净、简朴、安宁、稚拙,那种没有 被同化和没有被污染的清澈。想那朵蛋黄色的荷花,出污泥而圣洁。 走过一条条不同长短的石拱桥,我一次次俯在桥栏上,看深绿色的河水,仿佛这 里的水也被赋予乌镇的颜色,深不见底的河水没有了清澈透明的质感,却能看得 见一条条野生的小鱼在水里穿梭来去。这也是灵魂的穿梭,灵魂的对视。一个渔 翁立于船头,三五只鸬鹚随着渔翁轻轻摇橹穿桥而过,轻盈得如同一缕风,一闪 而过,只留些微微的涟漪。这些梦里的画面再度重现,只一个来回,已让我感觉 不虚此行。有很多很多的秀色印在我的脑海,像初恋时把心留给了她。 我来了,只是作为匆匆的过客。我将双脚又一次重重地踩在石板路上,似乎想给 乌镇留下一个曾经约会过的印记。江南的美,是朦胧而古朴的,是树下悠然落棋, 是花间醉然品酒。是庭中淡然品茶。绿水萦绕着白墙,红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 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乘一叶扁舟撑一支篙,穿行在绿水中,历经 风浪的斑驳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 临别前,我把头探出车窗,再度留恋地向着乌镇张望。我还是按捺不住怀揣着的 每一丝来自内心的留恋,那些沉淀的古镇文化让我内心震颤,还有更深的古镇秀 色藏在我的内心深处让我回味悠长…… 我不想向乌镇道别,因为我已经来过。乌镇,茅盾的乌镇,你把我的心虏去。 (选自《散文百家》2012 年第 5 期,有删改) 11.文章以“茅盾的乌镇”为标题,有什么作用?(6 分) 12.通观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乌镇的特点。(4 分) 13.文章围绕“茅盾的乌镇”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 分)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 分)